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进行心肺复苏治疗的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接受目标温度管理时存在心动过缓对其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李林 彭爽 《当代医药论丛》 2019年第19期66-67,共2页
目的 :分析进行心肺复苏治疗的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接受目标温度管理时存在心动过缓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接受心肺复苏治疗的100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心率正常的... 目的 :分析进行心肺复苏治疗的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接受目标温度管理时存在心动过缓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接受心肺复苏治疗的100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心率正常的患者设为REF组(n=50),将其中存在心动过缓的患者设为OBS组(n=50)。对两组患者均进行目标温度管理。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率和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水平。结果 :在接受目标温度管理时、接受目标温度管理后24 h、48 h及72 h时,OBS组患者的心率均慢于REF组患者,P<0.05;OBS组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水平均低于REF组患者,P<0.05。结论 :进行心肺复苏治疗的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接受目标温度管理时存在心动过缓症状可促进其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跳呼吸骤停 心肺复苏治疗 目标温度管理 动过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便携式呼吸机与人工气囊辅助呼吸对急救危重行心肺复苏治疗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曾雯 《黑龙江医学》 2022年第17期2081-2083,共3页
目的:探讨便携式呼吸机与人工气囊辅助呼吸对急救危重行心肺复苏治疗患者的救治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20年6月赣州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86例心肺复苏治疗患者,将2018年7月—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43例心肺复苏治疗患者设为对照组... 目的:探讨便携式呼吸机与人工气囊辅助呼吸对急救危重行心肺复苏治疗患者的救治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20年6月赣州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86例心肺复苏治疗患者,将2018年7月—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43例心肺复苏治疗患者设为对照组,实施人工气囊辅助呼吸。2019年7月—2020年6月期间收治的43例心肺复苏治疗患者设为观察组,采取便携式呼吸机辅助呼吸。对比两组患者生命体征、血气分析指标、救治效率、救治效果。结果:心肺复苏前两组患者生命体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05、0.527、0.527、0.922、0.993、1.085,P<0.05)。心肺复苏后观察组心率(HR)水平[(87.52±10.15)次/min]、收缩压(SBP)水平[(105.39±12.42) mmHg]、舒张压(DBP)水平[(76.89±7.06) mmHg]高于对照组[(72.68±11.56)次/min、(91.56±13.04) mmHg、(70.97±6.17) mmHg];呼吸频率(RR)水平[(22.39±4.72)次/min]、血乳酸水平[(2.22±0.17) mmol/L]低于对照组[(29.68±5.18)次/min、(2.61±0.31) 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26、5.036、4.140、6.821、7.233,P<0.05)。心肺复苏前两组患者血气分析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47、0.663、0.534,P>0.05)。心肺复苏后观察组动脉血氧分压(PaO2)水平[(83.23±4.30) mmHg]、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水平[(96.36±1.09)%]高于对照组[(75.28±5.83) mmHg、(93.45±1.68)%];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_(2))水平[(43.28±4.76) mmHg]低于对照组[(50.16±5.12) 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96、9.529、6.454,P<0.05);观察组心脏复跳时间[(15.08±1.70) min]、自主呼吸恢复时间[(22.45±2.62) min]、自主循环恢复时间[(44.27±5.57) min]、抢救耗时[(17.63±1.59) min]短于对照组[(19.25±2.33) min、(30.19±3.74) min、(51.03±4.12) min、(21.37±2.78)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81、11.115、6.398、7.658,P<0.05)。观察组救治总有效率90.70%,高于对照组的72.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14,P=0.027)。结论:便携式呼吸机可有效提高心肺复苏治疗患者救治效果与救治效率,保持各项生命体征平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治疗 便携式呼吸机 人工气囊 生命体征 救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接受心肺复苏治疗后的心脏骤停患者进行优质护理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王琼 《当代医药论丛》 2019年第18期200-201,共2页
目的:探讨对接受心肺复苏治疗后的心脏骤停患者进行优质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8年9月在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中医院接受心肺复苏治疗后的72例心脏骤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REF组(n=36)和OBS组(n=36... 目的:探讨对接受心肺复苏治疗后的心脏骤停患者进行优质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8年9月在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中医院接受心肺复苏治疗后的72例心脏骤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REF组(n=36)和OBS组(n=36)。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心肺复苏治疗和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对OBS组患者进行优质护理。然后,比较接受治护后两组患者的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的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的评分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接受治护后,OBS组患者的动脉血氧分压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的评分均高于REF组患者,P<0.05;其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的评分及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均低于REF组患者,P<0.05。结论:对接受心肺复苏治疗后的心脏骤停患者进行优质护理,可有效地控制其病情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脏骤停 心肺复苏治疗 优质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灸急救心肺脑复苏治疗仪对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脑复苏效果观察 被引量:4
4
作者 秦伟毅 陶雪飞 +2 位作者 石乃金 钱洪津 潘志国 《中国中医急症》 2008年第5期585-586,588,共3页
目的观察针灸急救心肺脑复苏治疗仪对脑复苏的效果。方法将心脏骤停患者40例随机分为常规复苏组与针灸仪组,均予常规心肺脑复苏,针灸仪组加用针灸急救心肺脑复苏治疗仪治疗。结果针灸仪组对复苏后30min、7d、17d相关指标评定,明显优于... 目的观察针灸急救心肺脑复苏治疗仪对脑复苏的效果。方法将心脏骤停患者40例随机分为常规复苏组与针灸仪组,均予常规心肺脑复苏,针灸仪组加用针灸急救心肺脑复苏治疗仪治疗。结果针灸仪组对复苏后30min、7d、17d相关指标评定,明显优于常规复苏组。结论在传统心肺脑复苏基础上加针灸急救心肺脑复苏治疗仪对心跳呼吸骤停患者脑复苏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跳呼吸骤停 复苏 针灸急救复苏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序贯性气道开放式心肺复苏术对心脏呼吸骤停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分析
5
作者 井文学 刘思珠 《当代医药论丛》 2015年第17期18-18,共1页
目的:探讨用序贯性气道开放式心肺复苏术对心脏呼吸骤停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11年8月~2013年1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抢救的60例心脏呼吸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根据这60例患者入院的顺序,将他们分为... 目的:探讨用序贯性气道开放式心肺复苏术对心脏呼吸骤停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11年8月~2013年1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抢救的60例心脏呼吸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根据这60例患者入院的顺序,将他们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30例患者。我院使用序贯性气道开放式心肺复苏术对观察组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治疗,使用常规心肺复苏术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和自主呼吸恢复的用时。结果 :观察组患者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的用时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用序贯性气道开放式心肺复苏术对心脏呼吸骤停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治疗的成功率高,而且能有效地缩短其自主呼吸恢复的用时。此疗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脏呼吸骤停患者 序贯性气道开放式复苏 心肺复苏治疗 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灸急救心肺脑复苏治疗仪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朴秀敏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7年第4期62-64,共3页
目的分析针灸急救心肺脑复苏治疗仪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7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依据治疗方法的差异性分为参照组及研究组,每组39例。参照组患者予以常规对症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参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针灸急救心肺脑复苏... 目的分析针灸急救心肺脑复苏治疗仪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7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依据治疗方法的差异性分为参照组及研究组,每组39例。参照组患者予以常规对症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参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针灸急救心肺脑复苏治疗仪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心绞痛改善时间和心绞痛消失时间。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7.4%)高于参照组(76.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3412,P<0.05)。研究组患者心绞痛改善时间为(2.36±1.50)min,心绞痛消失时间为(4.03±1.90)min;均短于参照组的(4.13±1.10)、(7.13±2.70)min;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5.9425、5.8638,P<0.05)。结论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中应用针灸急救心肺脑复苏治疗仪,治疗效果理想,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急救复苏治疗 不稳定型绞痛 临床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灸急救心肺脑复苏治疗仪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被引量:4
7
作者 林广华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5年第3期107-109,共3页
目的:观察针灸急救心肺脑复苏治疗仪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3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5例)与对照组(70例),对照组常规给予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硝酸甘油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针... 目的:观察针灸急救心肺脑复苏治疗仪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3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5例)与对照组(70例),对照组常规给予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硝酸甘油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针灸急救心肺脑复苏治疗仪治疗,心绞痛发作时不使用硝酸甘油。观察两组疗效差异,统计治疗前后24 h心绞痛缓解时间、消失时间、心绞痛症状总有效率,计算24 h内心肌缺血总负荷。结果:观察组治疗前后24 h心绞痛缓解时间、消失时间、心绞痛症状总有效率、24 h内心肌缺血总负荷、治疗有效率等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过程中无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结论:针灸急救心肺脑复苏治疗仪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小,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性绞痛 针灸急救复苏治疗 疗效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的心肺复苏护理 被引量:3
8
作者 武兰英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02年第3期59-60,共2页
目的 早期实施复苏的抢救成功率。方法 通过对 16例病人高频率胸外心脏按压 ,以及用药间隔缩短的方法改进下 ,胸外心脏按压比例 10 0~ 12 0次 /分 ,人工呼吸单人、双人 15 :2 ,用药方法上注重药物的回心效果。用药间隔外周小静脉用... 目的 早期实施复苏的抢救成功率。方法 通过对 16例病人高频率胸外心脏按压 ,以及用药间隔缩短的方法改进下 ,胸外心脏按压比例 10 0~ 12 0次 /分 ,人工呼吸单人、双人 15 :2 ,用药方法上注重药物的回心效果。用药间隔外周小静脉用药 2~ 3分钟 ,中心静脉用药 1.5~ 2 .5分钟。结果 心跳复苏 16例 ,心跳呼吸恢复 6例 ,在抢救间监护下发生心跳骤停 10例 ,全部复苏成功。结论 在现场心肺复苏中 ,最重要的是进行初级救生 ,缩短开始复苏时间 ,尽早用气管插管、人工呼吸、呼吸机辅助呼吸 ,建立大静脉通道和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苏/治疗应用 呼吸停止/治疗 跳停止/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新生儿窒息患儿的病情进行诊断与治疗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封华海 丘丽莉 邓燕艺 《当代医药论丛》 2018年第11期42-44,共3页
新生儿窒息是指胎儿在母体内或在娩出的过程中发生缺氧、缺血,使其在出生后无法自主呼吸而引起的低氧血症、代谢性酸中毒、高碳酸血症及全身多器官损伤的一种病理生理改变。窒息症状会导致新生儿发生呼吸障碍和循环障碍,从而危及其生命... 新生儿窒息是指胎儿在母体内或在娩出的过程中发生缺氧、缺血,使其在出生后无法自主呼吸而引起的低氧血症、代谢性酸中毒、高碳酸血症及全身多器官损伤的一种病理生理改变。窒息症状会导致新生儿发生呼吸障碍和循环障碍,从而危及其生命。新生儿窒息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及致死率。本研究主要探讨对新生儿窒息患儿的病情进行诊断的方法、进行心肺复苏等治疗的方法,以便为新生儿窒息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窒息 诊断 心肺复苏治疗 复苏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例亚低温治疗心肺复苏术后患者预防肺部感染的护理体会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莉 《医学与社会》 2015年第B05期320-321,共2页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心肺复苏术后患者的肺部护理。方法收集2012年01月至2013年12月在急诊ICU住院的16例亚低温治疗心肺复苏术后的患者并进行肺部护理。结果肺部早期护理干预后降低了肺部感染的机率。结论对亚低温治疗心肺复苏术后患者...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心肺复苏术后患者的肺部护理。方法收集2012年01月至2013年12月在急诊ICU住院的16例亚低温治疗心肺复苏术后的患者并进行肺部护理。结果肺部早期护理干预后降低了肺部感染的机率。结论对亚低温治疗心肺复苏术后患者进行早期、及时的肺部护理可减少肺部感染是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低温治疗复苏术后 部护理
原文传递
两种不同通气方法在紧急心肺复苏中的效果比较
11
作者 尹燕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2年第35期28-29,共2页
目的:研究疗效更好的紧急救治患者心肺复苏的通气方式。方法:对我院在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一年间收治的80例心跳骤停患者进行治疗,将这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患者40例,对照组患者40例。治疗组患者采用面... 目的:研究疗效更好的紧急救治患者心肺复苏的通气方式。方法:对我院在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一年间收治的80例心跳骤停患者进行治疗,将这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患者40例,对照组患者40例。治疗组患者采用面罩通气法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气管插管法治疗,治疗后比较两组的治疗结果。结果:身体康复率和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在对院外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紧急治疗中,熟练掌握面罩通气治疗法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罩通气 常规气管插管 心肺复苏治疗
原文传递
Evaluation of coma patients afte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被引量:7
12
作者 SU Ying-ying YANG Qing-lin PANG Ying LV Xiang-ping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21期1808-1811,共4页
Background Coma afte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 is commonly seen in daily clinical practice. How to objectively evaluate brain function after CPR is essential to the following treatment. Coma patients afte... Background Coma afte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 is commonly seen in daily clinical practice. How to objectively evaluate brain function after CPR is essential to the following treatment. Coma patients after CPR had been studied prospectively at the Neuro-Intensive Care Unit of Xuanwu Hospital since 2002. In this study, we focused on the topic of how to evaluate the severity of coma after CPR . Methods From April 2002 to November 2004, patients in coma 24 hours after CPR were monitored, the evaluation methods included Glasgow coma score (GCS) , brain stem reflection, and spinal reflection. Laboratory evaluation included electroencephalography (EEG), 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 (BAEP), short latency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 (SLSEP), and transcranial Doppler (TCD) .Results Twenty-four of 35 patients(68.57% )were in deep coma. The GCS was 3 except for 2 patients;EEG was evaluated not less than grade Ⅳ except for 4 patients, BAEP was evaluated as grade Ⅲ except for 3 patients, and SLSEP was evaluated as grade Ⅲ except for 1 patient. Twenty-four patients died within 1 month and 11 of them ( 45. 83% ) were determined as brain death. Glasgow outcome score (GOS) was evaluated as grade Ⅰ. Eleven of the 35 patients survived and their consciousness changed from deep coma to coma vigil. EEG was evaluated as grade Ⅰ in 5 patients, BAEP and SLSEP were evaluated as grade Ⅰ in 3 patients, and GOS was all evaluated as grade Ⅱ among the 11 patients. Two patients( 18.18% )regained consciousness in 35 and 90 days afte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GOS was evaluated as grade Ⅳ and Ⅲ,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objectively Combined or continuous evaluation of clinical examinations and laboratory tests can accurately determine brain function after CP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oma brain death electroencephalography evoked potentials ultrasonography DOPPLER TRANSCRANIAL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