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新发心房颤动与心脏迷走神经功能变化相关性研究
1
作者
任文璞
祝岩
+3 位作者
吴松哲
张国鑫
张誉籍
宋婷婷
《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
2023年第6期408-410,共3页
目的 探讨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后患者新发心房颤动与心脏迷走神经功能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自2020年11月至2022年3月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需要行OPCABG的687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
目的 探讨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后患者新发心房颤动与心脏迷走神经功能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自2020年11月至2022年3月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需要行OPCABG的687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心脏相邻心跳间期差值的均方的平方根(RMSSD)指标[生理范围值(27±12)ms]将患者分为迷走神经功能减低组[n=242,生理范围RMSDD<15 ms,生理范围值(12.71±1.85)ms]、迷走神经功能正常组[n=417,生理范围15~39 ms,生理范围值(23.07±6.04)ms]和迷走神经功能亢进组[n=28,生理范围RMSDD>39 ms,生理范围值(46.5±5.3)ms]。观察患者OPCABG围术期RMSSD变化,分析迷走神经功能改变和OPCABG术后患者新发心房颤动的关系。结果 所有687例患者在行OPCABG术后7 d的RMSSD指标为(20.41±9.31)ms,低于术前7 d的RMSSD指标(28.98±12.53)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迷走神经功能减低组患者术后心房颤动的发生率为21.1%(51/242),明显低于迷走神经功能正常组的30.2%(126/4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迷走神经功能亢进组的术后心房颤动的发生率为28.6%(8/28),低于迷走神经功能正常组,高于迷走神经功能减低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迷走神经功能减低组患者术后出现窦性心律为78.9%(191/242),明显高于迷走神经功能正常组的69.8%(291/4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迷走神经功能亢进组患者术后出现窦性心律为71.4%(20/28),低于迷走神经功能减低组,高于迷走神经功能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迷走神经功能减低组术后RMSSD指标为(12.73±1.86)ms,低于术前的(26.14±9.94)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迷走神经功能正常组术后RMSSD指标为(22.94±6.08)ms,低于术前的(30.21±13.53)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迷走神经功能亢进组术后RMSSD指标为(46.5±5.31)ms,高于术前的(33.54±14.54)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脏迷走神经功能变化和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关系是非线性相关,OPCABG术后迷走神经功能正常时心房颤动发生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术后新发心房颤动
相邻心跳间期差值的均方的平方根
心脏迷走神经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脏迷走神经功能变化与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关系
2
作者
李保银
张誉籍
+2 位作者
辛芳冉
刘冠男
赵科研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22年第6期16-19,共4页
目的探讨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脏迷走神经功能变化与术后新发心房颤动(POAF)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20年11月至2022年1月北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外科收治的737例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目的探讨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脏迷走神经功能变化与术后新发心房颤动(POAF)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20年11月至2022年1月北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外科收治的737例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男545例,女192例,年龄(61.97±8.34)岁,年龄范围为44~79岁。术后心脏相邻心跳间期比值均方的平方根(RMSSD)低于15 ms提示迷走神经功能下降,据此分为非减低组与减低组。全部患者给予一般常规治疗,并择期行OPCABG。比较两组患者心房颤动发生率和RMSSD围术期变化趋势。结果非减低组心房颤动发生率[31.2%(155/497)]高于减低组[21.3%(51/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减低组术后RMSSD为(25.480±0.621)ms,减低组术后RMSSD为(12.44±0.12)ms,两组术后RMSS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迷走神经功能变化和POAF发生的关系是非线性的,OPCABG术后迷走神经亢进或正常的患者更容易发生POA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心房颤动
心脏
相邻心跳间期比值均方的平方根
心脏迷走神经系统
原文传递
题名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新发心房颤动与心脏迷走神经功能变化相关性研究
1
作者
任文璞
祝岩
吴松哲
张国鑫
张誉籍
宋婷婷
机构
辽宁中医药大学
北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外科
出处
《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
2023年第6期408-410,共3页
基金
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2021JH6/10500326)。
文摘
目的 探讨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后患者新发心房颤动与心脏迷走神经功能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自2020年11月至2022年3月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需要行OPCABG的687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心脏相邻心跳间期差值的均方的平方根(RMSSD)指标[生理范围值(27±12)ms]将患者分为迷走神经功能减低组[n=242,生理范围RMSDD<15 ms,生理范围值(12.71±1.85)ms]、迷走神经功能正常组[n=417,生理范围15~39 ms,生理范围值(23.07±6.04)ms]和迷走神经功能亢进组[n=28,生理范围RMSDD>39 ms,生理范围值(46.5±5.3)ms]。观察患者OPCABG围术期RMSSD变化,分析迷走神经功能改变和OPCABG术后患者新发心房颤动的关系。结果 所有687例患者在行OPCABG术后7 d的RMSSD指标为(20.41±9.31)ms,低于术前7 d的RMSSD指标(28.98±12.53)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迷走神经功能减低组患者术后心房颤动的发生率为21.1%(51/242),明显低于迷走神经功能正常组的30.2%(126/4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迷走神经功能亢进组的术后心房颤动的发生率为28.6%(8/28),低于迷走神经功能正常组,高于迷走神经功能减低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迷走神经功能减低组患者术后出现窦性心律为78.9%(191/242),明显高于迷走神经功能正常组的69.8%(291/4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迷走神经功能亢进组患者术后出现窦性心律为71.4%(20/28),低于迷走神经功能减低组,高于迷走神经功能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迷走神经功能减低组术后RMSSD指标为(12.73±1.86)ms,低于术前的(26.14±9.94)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迷走神经功能正常组术后RMSSD指标为(22.94±6.08)ms,低于术前的(30.21±13.53)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迷走神经功能亢进组术后RMSSD指标为(46.5±5.31)ms,高于术前的(33.54±14.54)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脏迷走神经功能变化和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关系是非线性相关,OPCABG术后迷走神经功能正常时心房颤动发生率更高。
关键词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术后新发心房颤动
相邻心跳间期差值的均方的平方根
心脏迷走神经系统
Keywords
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Postoperative atrial fibrillation
Root⁃mean⁃square of difference⁃value of adjacent RR interval
Cardiac vagus nervous system
分类号
R654 [医药卫生—外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脏迷走神经功能变化与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关系
2
作者
李保银
张誉籍
辛芳冉
刘冠男
赵科研
机构
北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外科
出处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22年第6期16-19,共4页
基金
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2021JH6/10500326)。
文摘
目的探讨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脏迷走神经功能变化与术后新发心房颤动(POAF)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20年11月至2022年1月北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外科收治的737例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男545例,女192例,年龄(61.97±8.34)岁,年龄范围为44~79岁。术后心脏相邻心跳间期比值均方的平方根(RMSSD)低于15 ms提示迷走神经功能下降,据此分为非减低组与减低组。全部患者给予一般常规治疗,并择期行OPCABG。比较两组患者心房颤动发生率和RMSSD围术期变化趋势。结果非减低组心房颤动发生率[31.2%(155/497)]高于减低组[21.3%(51/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减低组术后RMSSD为(25.480±0.621)ms,减低组术后RMSSD为(12.44±0.12)ms,两组术后RMSS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迷走神经功能变化和POAF发生的关系是非线性的,OPCABG术后迷走神经亢进或正常的患者更容易发生POAF。
关键词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心房颤动
心脏
相邻心跳间期比值均方的平方根
心脏迷走神经系统
Keywords
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Atrial fibrillation
Root mean square of sueeessive differenees between adjacent normal cycle
Cardiac vagus nervous system
分类号
R654.2 [医药卫生—外科学]
R541.75 [医药卫生—心血管疾病]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新发心房颤动与心脏迷走神经功能变化相关性研究
任文璞
祝岩
吴松哲
张国鑫
张誉籍
宋婷婷
《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
2023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脏迷走神经功能变化与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关系
李保银
张誉籍
辛芳冉
刘冠男
赵科研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22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