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曲马多用于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4
1
作者 徐红萌 傅剑峰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6年第2期133-134,共2页
关键词 曲马朵 心脏病/先天性 儿童 心血管外科手术方法 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0岁以上房间隔缺损患者行心脏不停跳手术治疗的体会
2
作者 周峰 张全亮 +3 位作者 常芳荣 徐昌富 李海英 濮仁富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5年第6期427-429,共3页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跳手术治疗40岁以上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的手术效果及围手术期经验.方法13例40岁以上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年龄41~67岁,平均(45.9±5.6)岁.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8例,其中中度以上关闭不全6例;合并二尖...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跳手术治疗40岁以上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的手术效果及围手术期经验.方法13例40岁以上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年龄41~67岁,平均(45.9±5.6)岁.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8例,其中中度以上关闭不全6例;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2例;房颤3例.肺动脉平均压力为(36.5±17.1)mm Hg.在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房间隔缺损修补采用直接连续缝合和心包片修补,术中在心脏跳动下探查二尖瓣和三尖瓣,决定是否对瓣膜进行处理.本组中7例行三尖瓣1)e vage成形,2例行二尖瓣成形术,为交界区修补.在心脏跳动下动态观察各瓣膜手术成形效果.结果13例患者术后全部生存,心功能均有明显改善.结论心脏不停跳手术治疗中老年房间隔缺损是一种安全和合理的手术方式,对合并二尖瓣、三尖瓣关闭不全病变的探查和手术成形治疗有一定的优越性;中老年房间隔缺损患者术后应加强心功能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 体外循环 心血管外科手术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合并主动脉瓣病变的外科治疗
3
作者 刘林力 梁宜武 +2 位作者 刘苏 陈子英 赵宏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5年第6期430-431,共2页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主动脉瓣病变的外科治疗原则.方法2002年3月~2003年2月,采用冠状动脉搭桥加主动脉瓣置换术,治疗冠心病合并主动脉瓣病变患者4例.结果全部患者均痊愈出院,无手术并发症;随访7~9个月,无远期死亡病例.结论冠心病合并...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主动脉瓣病变的外科治疗原则.方法2002年3月~2003年2月,采用冠状动脉搭桥加主动脉瓣置换术,治疗冠心病合并主动脉瓣病变患者4例.结果全部患者均痊愈出院,无手术并发症;随访7~9个月,无远期死亡病例.结论冠心病合并主动脉瓣病变的患者,同时行冠状动脉搭桥加主动脉瓣置换手术是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心血管外科手术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2例高龄房间隔缺损患者行心脏不停跳手术治疗的体会
4
作者 赵国昌 姚文建 +2 位作者 陈志军 王永连 王忠民 《医学信息(下旬刊)》 2009年第10期60-60,共1页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跳手术治疗高龄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的手术效果及围手术期经验。方法:32例高龄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年龄50-68岁,平均(56±3.2)岁。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32例,其中中度以土关闭不全21例;合并...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跳手术治疗高龄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的手术效果及围手术期经验。方法:32例高龄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年龄50-68岁,平均(56±3.2)岁。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32例,其中中度以土关闭不全21例;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13例;房颤25例。肺动脉平均压力为(42.1±15.8)mmHg。在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房间隔缺损修补采用直接连续缝合和心包片修补,术中在心脏踺动下探查二尖辩和三尖瓣,决定是否对瓣膜进行处理。本组中21例行三尖瓣Devage成形,10例行二尖瓣成形术,为交界区修补。在心脏跣动下动态观察各瓣膜手术成形效果。结果:32例患者术后全部生存心功能均有明显改善。结论:心脏不停跳手术治疗中老年房间隔缺损是一种安全和合理的手术方式,对合并二尖瓣、三尖辩关闭不全病变的探查和手术成形治疗操作简单;有利于中老年房间隔缺损术后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 体外循环 心血管外科手术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MG微球栓塞术联合外科矫正术应用于法洛氏四联症的临床价值
5
作者 吕涵 王湛 +1 位作者 戴建新 徐敬 《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11年第6期660-662,共3页
目的评价伴有丰富体肺侧支血管的重症法洛氏四联症患者联合应用海藻酸钠(KMG)微球栓塞术和外科矫正术的临床价值。方法 2004年2月~2008年1月,合计9例确诊为法洛氏四联症病人,于手术当天在造影引导下应用KMG微球栓塞体肺侧支血管并对心... 目的评价伴有丰富体肺侧支血管的重症法洛氏四联症患者联合应用海藻酸钠(KMG)微球栓塞术和外科矫正术的临床价值。方法 2004年2月~2008年1月,合计9例确诊为法洛氏四联症病人,于手术当天在造影引导下应用KMG微球栓塞体肺侧支血管并对心脏畸形实施外科矫正术。结果经造影证实共发现体肺侧支血管25支,对其中的20支(80%)成功进行了栓塞,共用KMG微球12瓶。部分适于手术结扎的血管在实施外科矫正术的同时进行术中结扎。结扎后实施心内畸形外科矫正术时体外循环灌注压稳定,侧支回血量明显减少,术野显露良好,手术时间缩短。术后8例痊愈,1例因凝血功能异常,于术后第6 d因失血、心功能衰竭死亡。结论存在丰富侧支血管形成的重症法洛氏四联症病人,外科矫正术前、术中在造影引导下用KMG微球介入栓塞体肺侧支血管,可减少因手术视野暴露限制,术中结扎体肺侧支血管困难;简化手术过程、提高手术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洛氏四联症 海藻酸钠(KMG)微球 治疗性 栓塞 心血管外科手术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治疗现状 被引量:3
6
作者 高林林 戴万亨 邱晓军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535-537,共3页
关键词 冠状动脉 血栓形成 药物疗法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心血管外科手术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房顶在主动脉根部扩大成形术中的止血作用 被引量:1
7
作者 姜月平 罗德源 +4 位作者 万仁平 黄淼龙 龙荣尊 陈翀 李颖 《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6年第7期473-474,477,共3页
目的:探讨在细小主动脉根部扩大成形术中一种手术止血的方法和结果。方法:11例主动脉根部扩大成形术均切开左房顶,利用带垫片主动脉瓣膜缝线先穿过左房切口边缘闭合左房切口,再将邻近的左房壁向上折叠缝合于人工瓣膜水平上方的主动脉壁... 目的:探讨在细小主动脉根部扩大成形术中一种手术止血的方法和结果。方法:11例主动脉根部扩大成形术均切开左房顶,利用带垫片主动脉瓣膜缝线先穿过左房切口边缘闭合左房切口,再将邻近的左房壁向上折叠缝合于人工瓣膜水平上方的主动脉壁及人工血管补片上,覆盖并压迫主动脉根部的扩大成形切口。结果:11例患者术中、术后均未发生出血,无手术死亡及术后心包积液,1个月后超声心动图检查,未发现主动脉瓣下有左心室向左心房分流现象。结论:在主动脉根部扩大成形术中,将左房壁向上折叠缝合覆盖并压迫主动脉根部的扩大成形切口对防止主动脉根部出血具有比较可靠的止血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瓣膜疾病 左心房 出血/外科 心血管外科手术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包剥脱术后心脏再填塞1例
8
作者 王宪德 石凤梧 +1 位作者 唐闽 马千里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5年第6期417-417,共1页
关键词 心包切除术 心脏压塞 心血管外科手术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导管封堵外科结扎术后再通的动脉导管未闭 被引量:10
9
作者 张庆桥 蒋世良 +7 位作者 黄连军 赵世华 郑宏 凌坚 金敬琳 徐仲英 谢若兰 戴汝平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08-110,共3页
目的 评价经导管封堵外科结扎术后再通的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效果。方法  1995年 6月至 2 0 0 0年 11月 ,14例外科结扎术后再通的PDA患者进行了经导管封堵术 ,男 5例 ,女 9例 ,年龄 4~ 48岁 ,平均 13岁。外科手术至介入治疗的时间... 目的 评价经导管封堵外科结扎术后再通的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效果。方法  1995年 6月至 2 0 0 0年 11月 ,14例外科结扎术后再通的PDA患者进行了经导管封堵术 ,男 5例 ,女 9例 ,年龄 4~ 48岁 ,平均 13岁。外科手术至介入治疗的时间为 1个月至 2 2年。经股静脉途径置入Amplatzer封堵器和Rashkind封堵伞 ;经股动脉途径置入可控弹簧圈。分别于术后 2 4h ,1、3、6个月及 1年以上行X线胸片和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 再通PDA为漏斗型 12例 ,管型 2例。动脉导管最窄处直径为1~ 8mm ,平均 4mm。封堵后 10min ,主动脉弓降部造影示无残余分流 11例 ,微量残余分流 3例。技术成功率 10 0 % ,无并发症。术后 2 4h超声心动图检查均无残余分流。所有患者均于术后 1~ 2d出院。 10例随访 1~ 18个月 ,未发现封堵器移位及PDA残余分流。结论 经导管封堵外科结扎术后再通的PDA是一种有效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经导管封堵 治疗 心血管外科手术方法 心脏导管插入术
原文传递
重症法洛四联症矫正术前应用体肺侧支血管栓塞术的价值 被引量:20
10
作者 陈良生 扬厚林 +1 位作者 韩涛 谢琦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7-19,共3页
目的 评价体肺侧支血管栓塞术在重症法洛四联症矫正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经心血管造影证实诊断的 5例成年重症法洛四联症病人 ,在施行外科心内畸形矫正术当天先送导管室 ,行体肺侧支血管栓塞术。结果 造影发现体肺侧支血管 16支 ,... 目的 评价体肺侧支血管栓塞术在重症法洛四联症矫正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经心血管造影证实诊断的 5例成年重症法洛四联症病人 ,在施行外科心内畸形矫正术当天先送导管室 ,行体肺侧支血管栓塞术。结果 造影发现体肺侧支血管 16支 ,对其中的 12支 (75 % )侧支血管进行了成功栓塞 ,共用弹簧栓子 18枚。外科术中术野显露较好 ,回血量不多 ,体外循环灌注压稳定。术后 4例痊愈 ,1例因左心室重度发育不良而死于低心输出量综合征。结论 对伴有丰富侧支血管形成的复杂紫绀性先天性心脏畸形病人 ,在外科矫正术前通过造影指导下栓堵体肺侧支血管 ,可简化手术过程 ,减少因手术野限制结扎体肺侧支血管的困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乐氏四联症 心血管外科手术方法 心内畸形矫正术 体肺侧支血管栓塞术
原文传递
肾或肾上腺肿瘤伴下腔静脉瘤栓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9
11
作者 王进 肖锋 +3 位作者 宋乃庆 杜迎莉 张明礼 郭应禄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11-213,共3页
目的 小结肾或肾上腺肿瘤伴下腔静脉瘤栓病人的手术经验 ,探讨有关心血管外科技术的改进。方法  1 999年 6月至 2 0 0 2年 5年完成该类手术 1 2例 ,在术前准备、切口与显露、心血管外科技术、体外循环方式等方面 ,结合临床经验 ,提出... 目的 小结肾或肾上腺肿瘤伴下腔静脉瘤栓病人的手术经验 ,探讨有关心血管外科技术的改进。方法  1 999年 6月至 2 0 0 2年 5年完成该类手术 1 2例 ,在术前准备、切口与显露、心血管外科技术、体外循环方式等方面 ,结合临床经验 ,提出一些改进措施。结果 手术效果良好 ,无手术死亡。随访1 4~ 35个月 ,结果比较满意 ,仅 1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术后出院 1个月死亡。结论 对有明确适应证的病例 ,经充分准备 ,多科室密切合作手术治疗 ,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远期疗效评估有待更长时间的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腔静脉瘤栓 肿瘤转移 心血管外科手术方法 肾肿瘤 肾上腺肿瘤
原文传递
室间隔完整型大动脉错位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5
12
作者 徐志伟 丁文祥 苏肇伉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574-576,共3页
目的 探讨室间隔完整型大动脉错位 (TGA/IVS)的手术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性总结 1999年 8月~ 2 0 0 1年 12月 ,手术纠治TGA/IVS 12例的临床资料。 3例年龄 >2个月的患儿行Senning手术 ,9例年龄 <1个月的采用大动脉转换术 (swi... 目的 探讨室间隔完整型大动脉错位 (TGA/IVS)的手术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性总结 1999年 8月~ 2 0 0 1年 12月 ,手术纠治TGA/IVS 12例的临床资料。 3例年龄 >2个月的患儿行Senning手术 ,9例年龄 <1个月的采用大动脉转换术 (switch)。 结果 本组采用switch手术治疗者 1例死亡 ,死亡原因为单根冠状动脉。 11例存活患者 ,随访 2个月~ 2年 ,平均 (12± 7)个月 ,效果良好。结论 室间隔完整型大动脉错位必须早期做出诊断 ,以便及时得到治疗。switch手术的最佳手术年龄应在婴儿 2周内 ,最好不超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错位 心血管外科手术方法 冠状动脉疾病 治疗
原文传递
风湿性二尖瓣病变伴房颤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如坤 陈勇兵 +1 位作者 王永清 陈锁成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264-266,共3页
目的 回顾性分析二尖瓣置换术 (MVR)同期Cox迷宫III型手术治疗风湿性二尖瓣病变伴房颤 (Af)的效果。方法  1994年 3月至 1999年 2月间采用上述方法治疗病人 5 4例。其中男 30例 ,女2 4例 ;年龄 (45 32± 6 37)岁。风湿病史 15... 目的 回顾性分析二尖瓣置换术 (MVR)同期Cox迷宫III型手术治疗风湿性二尖瓣病变伴房颤 (Af)的效果。方法  1994年 3月至 1999年 2月间采用上述方法治疗病人 5 4例。其中男 30例 ,女2 4例 ;年龄 (45 32± 6 37)岁。风湿病史 15年以上 ,房颤病史 2~ 7年。术前心功能III~IV级。均行MVR +Cox迷宫III型手术 ,三尖瓣中度以上关闭不全者附加三尖瓣成形术 (TVP) 34例 ,清除左房血栓 4例。结果 本组无手术死亡 ,主动脉阻断和体外循环时间分别为 (75± 2 0 )min和 (12 4± 36 )min。复跳后出血 2例 ,止血治疗均有效。随访 2 4~ 5 0个月 ,术后Af均消失。有 1例为结性心律 ;窦性心律者占98 11% (5 2 / 5 3例 ) ,最大体力活动时均无窦性迟钝现象 ,无需安装起搏器 ,均有心房收缩功能 ;术后 1年心功能Ⅰ级者占 98 11% (5 2 / 5 3例 ) ,II级 1 88% (1/ 5 3例 ) ;无抗凝严重出血 ,亦无血栓栓塞并发症。术后早期死亡 1例 (1 85 % ) ,术后 1周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术后第 3年晚期死亡 1例 (1 88% )。结论 MVR同期行迷宫III型手术治疗风湿性二尖瓣病变伴房颤安全有效 ,能消除Af,恢复心房收缩功能 ,可避免术后血栓栓塞并发症 ,远期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人工瓣膜假体植入 心血管外科手术方法 二尖瓣置换术 风湿性二类瓣病变
原文传递
利尿剂的给药方式对心内直视手术后婴儿血液动力学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范小平 熊卫平 +2 位作者 吴若彬 肖学钧 庄建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4-37,共4页
目的 评价利尿剂的不同给药方式对 5kg以下心内直视手术后房、室间隔缺损婴儿围术期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将 2 4例 5kg以下心内直视手术后围术期需利尿剂治疗的房、室间隔缺损婴儿分成A、B两组 ,分别采用速尿持续和间断静脉注射两... 目的 评价利尿剂的不同给药方式对 5kg以下心内直视手术后房、室间隔缺损婴儿围术期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将 2 4例 5kg以下心内直视手术后围术期需利尿剂治疗的房、室间隔缺损婴儿分成A、B两组 ,分别采用速尿持续和间断静脉注射两种不同的给药方式 ,在单位时间每公斤体重速尿静脉注射剂量相等 ,观察给药期间婴儿血液动力学指标左房压 (PLA) ,中心静脉压(CVP) ,动脉压 (PAO)的变化。结果 单位时间每公斤体重速尿静脉注射剂量相等情况下 ,B组速尿间断静脉注射后婴儿血液动力学指标PLA ,CVP ,PAO出现显著性变化 (P <0 .0 5 ) ;A组速尿持续静脉注射后PLA、CVP、PAO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采用速尿持续静脉注射的给药方式对血液动力学指标PLA、CVP、PAO的影响小 ,PAO波动不大 ,符合病理生理的要求 ,术后液体平衡容易控制 ,该方法比较适合于 5kg以下婴儿心内直视手术后围术期的利尿剂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动力学 利尿药 心血管外科手术方法
原文传递
二期手术治疗完全性大动脉错位
15
作者 苏肇伉 祝忠群 +1 位作者 徐志伟 丁文祥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278-280,共3页
目的 总结完全性大动脉错位 (D -TGA)二期手术治疗效果和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1990年 8月至 2 0 0 0年 12月间 8例进行二期手术D TGA病儿。二期手术年龄为 14d~ 96个月 ,平均(5 0 5± 32 4 )个月 ;体重为 3 7~ 2 3 5kg ,平均 (... 目的 总结完全性大动脉错位 (D -TGA)二期手术治疗效果和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1990年 8月至 2 0 0 0年 12月间 8例进行二期手术D TGA病儿。二期手术年龄为 14d~ 96个月 ,平均(5 0 5± 32 4 )个月 ;体重为 3 7~ 2 3 5kg ,平均 (15 9± 6 1)kg。两次手术间隔时间为 3d~ 75个月。初期手术中球囊房间隔缺损扩张术 2例 ,伴肺动脉发育不良行Blalock Taussig分流术 2例 ;因肺动脉高压行肺动脉环缩术 (PAB) 4例。二期手术中Senning手术 1例 ,Rastelli手术 4例 ,大动脉转换术 (ASO) 2例 ,改良Fontan手术 1例。结果 手术早期死亡 2例 ,1例为Rastelli手术 ,另 1例为改良Fontan手术 ,死亡原因分别为器质性肺动脉高压和左室流出道梗阻。早期生存 6例 ,随访发现 ,Senning手术病儿三尖瓣轻度反流 ,心胸比率 0 6 ;3例Rastelli手术者无左、右室流出道梗阻 ,心功能良好 ,III度房室传导阻滞 1例 ,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2例 ;ASO 2例均无解剖问题 ,心功能正常 ,远期效果满意。结论 初期姑息手术可以对完全大动脉错位病儿的生理进行初步“调整”或“准备” ;二期手术尽量选择大动脉转换术 ,由于解剖或生理因素可选择Rastelli手术或Senning手术 ,避免改良Fontan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外科手术方法 D-TGA 儿童 治疗 完全性大动脉错位
原文传递
416例婴幼儿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死亡病例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陈海生 陈景伟 +4 位作者 冼明海 钟志敏 钟焕清 黄志辉 何勇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530-532,共3页
目的总结416例婴幼儿心内直视术患儿死亡病例的年龄分布特点及死亡原因.方法分析416例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男249例,女167例,平均年龄(13.1±9.3)个月.结果416例婴幼儿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共死亡21例,病死率5.0%;其中... 目的总结416例婴幼儿心内直视术患儿死亡病例的年龄分布特点及死亡原因.方法分析416例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男249例,女167例,平均年龄(13.1±9.3)个月.结果416例婴幼儿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共死亡21例,病死率5.0%;其中2004年1月~12月的144例患儿中死亡4例,病死率2.8%.婴幼儿的病死率在各年龄段的分布中以小于1岁的患儿较高.在死亡原因方面,以死于低心排综合征的婴幼儿比例最高,占21例死亡婴幼儿的57.1%(12/21),其次是死于呼吸功能衰竭的婴幼儿占21例死亡婴幼儿的28.6%(6/21).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死亡病例在各年龄段死亡病例中占有较大比例.结论婴幼儿患儿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时年龄越小病死率越高,死于心、肺功能衰竭的患儿比例较高;因此在提高婴幼儿各种先心病矫治技术的同时应加强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的心肺保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 心血管外科手术方法 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 死亡病例分析 心内直视术后 复杂先天性心脏病 2004年1月 低心排综合征 呼吸功能衰竭 死亡原因
原文传递
Aortic root replacement
17
作者 孙立忠 郑军 +2 位作者 常谦 吴清玉 朱晓东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1年第11期56-59,107,共5页
Objective To report our operative experience with aortic root replacement in 231 patients with aortic root aneurysm and discuss the current indications, methods, and surgical techniques、Methods Between January 1994... Objective To report our operative experience with aortic root replacement in 231 patients with aortic root aneurysm and discuss the current indications, methods, and surgical techniques、Methods Between January 1994 and August 1999, a group of 231 consecutive patients underwent aortic root replacement at our hospital, with 13 being treated on an emergency basis、 There were 189 men and 42 women, ranging in age from 14 to 69 years、 The diameter of the aneurysm varied from 4、5 to 11?cm、 Among this group, 145 had isolated aortic root aneurysms, 65 suffered from DeBakey type Ⅰ aortic dissection, and the remaining 21 were diagnosed as having DeBakey type Ⅱ aortic dissection、 Aortic valve regurgitation occurred in all cases、 Aortic root replacement was performed with composite valved graft in 229 patients, and in 2 patients the aortic valve was preserved、Results The hospital mortality rate was 3、03% (7 patients)、 Early complications included re-exploration for bleeding in 6 patients, pericardial effusion in 9, as well as cerebral infarction, pleural effusion, and pneumothorax in 2 patients each、 One hundred and seventy-five patients (78、12%) were followed up, with a mean follow-up time of 15、7±13、1 months (range, 2 weeks to 65 months)、 One patient died from lower-limb embolism and renal dysfunction 3 months postoperatively、 Three patients died from postoperative anticoagulation accidents、 The pre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mean 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68、1±9、4?mm, range 54 to 112?mm; vs 54、8±8、2?mm, range 38 to 88?mm; P<0、001)、Conclusions Once a diagnosis of acute aortic root dissecting aneurysm is made, the patient should undergo surgery as soon as possible if the general conditions permit、 Aortic aneurysm without dissection or with chronic dissection should be operated if the diameter of the aneurysm is greater than 5?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ortic aneurysm · cardiac surgical procedure ·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treatment outcom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