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5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下肢深动脉血栓形成Fagarty球囊导管取栓术9例护理体会 被引量:3
1
作者 胡锦萍 周蕾 《齐鲁护理杂志》 2005年第2期153-154,共2页
关键词 护理 急性下肢深动脉血栓形成 Fagarty球囊导管取栓术 心理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深静脉血栓清除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腔内治疗中的价值
2
作者 倪其泓 陈佳佺 +2 位作者 郭相江 叶猛 张岚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5年第1期61-65,共5页
目的:评估股深静脉血栓清除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腔内治疗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9月于我院对股深静脉血栓行经皮机械血栓清除(PMT)的急性下肢DVT病人临床资料。分析术后12个月的髂股静脉一期... 目的:评估股深静脉血栓清除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腔内治疗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9月于我院对股深静脉血栓行经皮机械血栓清除(PMT)的急性下肢DVT病人临床资料。分析术后12个月的髂股静脉一期通畅率和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发生率。结果:共22例纳入研究,所有病人均对股深静脉血栓行PMT。其中5例通过对侧股总静脉“翻山”入路,17例通过对侧股总静脉“翻山”联合患侧深静脉入路。术后12个月髂股静脉的一期通畅率为90.9%(20/22),PTS的发生率为9.1%(2/22)。结论:急性下肢DVT行腔内治疗的病人,对股深静脉血栓行PMT治疗安全有效,可获得良好的髂股静脉一期通畅率,且PTS的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 急性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经皮机械血栓清除 通畅率 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压疗法联合早期活动护理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3
作者 常美者 梁磊 +2 位作者 吴涛 李肖 李童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5年第3期110-113,共4页
评估气压疗法集成早期活动护理方案在预防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方面的效能。方法 选取自2023年2月至2024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共计100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将划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50病例。... 评估气压疗法集成早期活动护理方案在预防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方面的效能。方法 选取自2023年2月至2024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共计100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将划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50病例。对照组采用标准护理策略以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而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额外引入气压疗法与早期活动护理,旨在探索综合干预措施对DVT预防的增效作用。早期活动护理方案依据患者镇静评分(RASS)细分为四个递进等级,依次提升活动的强度与复杂度。气压疗法借助空气波压力治疗仪,通过向患者下肢施以充气加压,实现治疗目的。在对比两组干预措施实施前后,详尽分析凝血指标、血流动力学参数以及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率,以全面评估干预效果。结果 在实施干预前,两组参与者在凝血指标及血流动力学指标方面的差异均未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P>0.05)。在实施为期7天的干预后,观察组的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则明显延长,两者均显示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P<0.05)。同时,观察组的下肢血液平均流速以及血液峰值速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这一发现具备统计学显著性(P<0.05),充分表明了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可靠性。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总频率在股静脉与腘静脉区域展现出显著差异,观察组的上述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这一统计学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结论 气压疗法与早期活动护理的结合,对于改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凝血状态与血流动力学指标,同时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展现出显著效果,方法 在临床实践中应得到广泛采纳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压疗法 早期活动护理 重症急性胰腺炎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案性护理在急性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中的应用价值
4
作者 王慧 王芳 《中华养生保健》 2025年第5期126-129,共4页
目的探究预案性护理在急性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4年5月徐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 目的探究预案性护理在急性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4年5月徐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实施预案性护理模式,比较两组下肢皮温、腿温、凝血功能指标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下肢皮温均升高、腿部围度均增大,且观察组下肢温度低于对照组、腿部围度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均缩短,而观察组均长于对照组,两组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均升高,而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应用预案性护理可有效降低下肢温度,避免腿部过度肿胀,调节凝血指标,且可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案性护理 急性脑卒中 下肢静脉血栓 下肢温度 腿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价值
5
作者 秦岚 李莎莎 张燕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5年第1期26-30,共5页
目的 探讨早期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价值。方法 收集2020年5月至2023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166例AECOP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后预防下肢DVT的时间将患者分为早期... 目的 探讨早期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价值。方法 收集2020年5月至2023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166例AECOP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后预防下肢DVT的时间将患者分为早期组(n=75,入院12 h内开始进行下肢DVT的预防)和对照组(n=91,入院24h后开始进行下肢DVT的预防)。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的治疗情况和结局指标,并以住院期间下肢DVT的发生率作为主要观察指标,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以及出院之前复查的D-二聚体水平为次要观察指标。结果 住院期间,两组患者使用呼吸机、使用低分子肝素、穿弹力袜、采用间歇性气压治疗的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组的启动干预时间早于对照组患者,下肢DVT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之前复查结果显示,早期组D-二聚体水平升高的患者比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干预可以降低AECOPD患者发生下肢DVT的风险,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 下肢 静脉血栓 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部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急性肺栓塞后肺动脉高压病情的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孙晓莉 樊兵权 杨芸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6期945-947,共3页
目的:观察不同部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与急性肺栓塞(APE)后肺动脉高压病情的关系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19年2月—2021年12月确诊为下肢血栓脱落所致的APE后肺动脉高压患者66例,根据不同部位DVT病理解剖部位分为股腘静脉组(... 目的:观察不同部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与急性肺栓塞(APE)后肺动脉高压病情的关系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19年2月—2021年12月确诊为下肢血栓脱落所致的APE后肺动脉高压患者66例,根据不同部位DVT病理解剖部位分为股腘静脉组(n=22)、小腿肌间静脉组(n=30)、胫腓腘静脉组(n=14),对比三组临床资料、B型钠尿肽(BNP)、肺动脉高压严重程度、右室径宽度、肺动脉主干宽度、右室流出道宽度,分析不同部位DVT与APE后肺动脉高压严重程度相关性,并分析患者不同预后。结果:血清BNP水平:胫腓腘静脉组>小腿肌间静脉组>股腘静脉组(P<0.05);股腘静脉组动脉主干宽度、右室流出道宽度、右室径宽度均低于胫腓腘静脉组、小腿肌间静脉组(P<0.05),小腿肌间静脉组、胫腓腘静脉组比较,差异无明显差异(P>0.05);小腿肌间静脉组肺动脉高压重度患者比例高于胫腓腘静脉组、股腘静脉组(P<0.05);Pearson分析显示,不同部位(股腘静脉、小腿肌间静脉、胫腓腘静脉)DVT与APE后肺动脉高压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512、0.564、0.447,P<0.05);小腿肌间静脉组预后不良发生率高于股腘静脉组、胫腓腘静脉组(P<0.05)。结论:不同部位DVT与APE后肺动脉高压严重程度、不良预后密切相关,且下肢小腿肌间静脉DVT更易导致APE后肺动脉高压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急性肺栓塞 动脉高压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联合支架植入治疗髂静脉狭窄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远期疗效
7
作者 陈春伦 邱宸阳 +3 位作者 沈兰 朱人大 周华吉 张鸿坤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8-114,共7页
目的:观察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PMT)联合髂静脉支架植入治疗髂静脉狭窄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远期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1年6月于浙北地区五家三级医院血管外科接受PMT联合髂静脉支架植入治疗的髂静脉狭窄合并下肢深静脉血... 目的:观察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PMT)联合髂静脉支架植入治疗髂静脉狭窄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远期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1年6月于浙北地区五家三级医院血管外科接受PMT联合髂静脉支架植入治疗的髂静脉狭窄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总计1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信息,统计下肢血栓清除率、患肢血栓复发率、支架通畅率、下肢血栓后综合征(PTS)发生率,以及安全性评估指标如出血、死亡、肺栓塞、支架折断和移位等。结果:125例患者中,下肢血栓清除程度Ⅰ级8例(6.4%),Ⅱ级10例(8.0%),Ⅲ级107例(85.6%)。中位随访时间为74个月,12、24、36个月患肢血栓复发率分别为8.48%、8.93%和10.91%,髂静脉支架通畅率分别为91.52%、91.07%和89.09%,PTS发生率分别为5.08%、5.36%和6.36%,且均为轻度PTS。未出现如死亡、大面积肺栓塞及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等重大安全性事件,未出现因支架折断等特殊情况再次入院干预事件。结论:PMT联合髂静脉支架植入能迅速清除髂静脉狭窄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恢复下肢静脉血流,中远期支架通畅率高,PTS发生率低,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 支架植入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血栓后综合征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护理实践指南
8
作者 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介入围手术专家工作组 中国静脉介入联盟 +2 位作者 李燕 葛静萍 尹媛媛 《介入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7,共13页
为促进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介入护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保障介入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特制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护理实践指南》。该指南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护理规范专家共识》(2019年版)的基础上,通... 为促进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介入护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保障介入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特制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护理实践指南》。该指南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护理规范专家共识》(2019年版)的基础上,通过检索近10年国内外的指南、专家共识、最佳循证证据、临床试验结果,并结合国内研究热点与临床经验,基于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制订手册和《中国临床诊疗指南的制订/修订指导原则(2022版)》,由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介入围手术专家工作组、中国静脉介入联盟的45名医疗及护理专家联合制订。该指南最终形成针对DVT患者的介入治疗方法、风险评估、专科评估、体位护理、休息与活动、饮食护理、病情观察、管道护理和健康指导等19个临床问题和7个并发症防治问题,135条推荐意见,旨在为DVT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提供专业、科学的借鉴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介入治疗 循证护理学 指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风险预测模型的外部验证与效能对比分析
9
作者 周新艺 徐园 +6 位作者 陈跃鑫 宋小军 朱丽筠 邵曼娜 王磊 马玉芬 郑月宏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5年第1期1-6,共6页
目的 对3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风险预测模型进行外部验证及效能的比较。方法 收集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503例新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 目的 对3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风险预测模型进行外部验证及效能的比较。方法 收集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503例新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统计并比较3种PTS风险预测模型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的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共108(21.4%)例患者实际发生PTS,其中,两步PTS风险预测模型对PTS的预测效能最佳,灵敏度为92.1%,特异度为95.7%,阳性预测值为77.9%,阴性预测值高达97.4%,模型区分度得分最高为0.66分,显示出较好的预测性能。SWITCO-PTS和PTS风险预测模型的区分度均较好(AUC均超过0.6),但SWITCO-PTS模型的灵敏度较低(24.1%),PTS风险预测模型的阳性预测值较低(34.0%)。结论 两步PTS风险模型对下肢深静脉PTS的发生风险具有较高的预测准确性和稳定性,可作为预测PTS高危人群的有效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预测模型 外部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腔内介入治疗腘动脉及膝下动脉血栓栓塞致急性下肢缺血现状
10
作者 丁穆 韩新强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84-287,共4页
急性下肢缺血(ALLI)、尤其发生在腘动脉和膝下动脉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近年逐渐发展的腔内介人技术已取代外科手术用于治疗ALLI。本文就腔内介入治疗腘动脉及膝下动脉血栓栓塞致ALLI现状进行综述。
关键词 外周动脉疾病 下肢 缺血 血栓形成 腔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AgT、FAR和D-D联合检测对妇科恶性肿瘤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评估价值
11
作者 姜显亭 谢翠华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5年第6期1017-1019,共3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聚集率(PAgT)、纤维蛋白原(FIB)与白蛋白(ALB)比值(FAR)和D-二聚体(D-D)水平联合检测对妇科恶性肿瘤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的评估价值。方法:将2022年1月—2024年3月行手术治疗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140例作为... 目的:探讨血小板聚集率(PAgT)、纤维蛋白原(FIB)与白蛋白(ALB)比值(FAR)和D-二聚体(D-D)水平联合检测对妇科恶性肿瘤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的评估价值。方法:将2022年1月—2024年3月行手术治疗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14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5d内是否发生LDVT分为非LDVT组(n=117)和LDVT组(n=23),根据治疗1周的转归情况分为预后良好亚组(n=17)和预后不良亚组(n=6);分别检测和比较各组的PAgT、FAR和D-D水平,Pearson分析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绘制ROC分析单独和联合检测PAgT、FAR和D-D水平对发生LDVT的评估效能。结果:LEDVT组的PAgT、FAR和D-D水平均显著高于非LEDVT组(P<0.05);预后不良亚组的PAgT、FAR和D-D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亚组(P<0.05)。Pearson分析显示,PAgT、FAR和D-D水平与Caprini评分呈正相关,与PT和R水平呈负相关(P<0.01)。ROC曲线显示,PAgT、FAR和D-D水平联合检测评估妇科恶性肿瘤术后发生LDVT的AUC、敏感度和特异度均高于任一单项检测的效能(P<0.01)。结论:PAgT、FAR和D-D水平联合检测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发生LDVT的诊断和评估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GT FAR D-D 妇科恶性肿瘤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评估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12
作者 吴冰 孙秋 《临床个性化医学》 2025年第1期362-367,共6页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 LDVT)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随着传统与现代医学的发展,LDVT的治疗发生了变化。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对LDVT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提...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 LDVT)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随着传统与现代医学的发展,LDVT的治疗发生了变化。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对LDVT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Lower 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 (LDVT) is a common clinical 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 with an increasing incidence year by yea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and modern medicine, the treatment of LDVT has changed. In this paper, we review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on LDVT at home and abroad in recent years to provide an objective basis for clinical treat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中西医治疗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预测及列线图模型构建
13
作者 倪杨明 吴若丹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25年第4期108-111,115,共5页
目的:分析经人工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模型预测患者术后DVT的发生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月至2024年9月焦作市人民医院6... 目的:分析经人工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模型预测患者术后DVT的发生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月至2024年9月焦作市人民医院66例经TKA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患者是否发生DVT分为发生组与未发生组,收集并对比研究对象临床资料,对于存有差异的项目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影响TKA患者术后发生DVT的相关因素,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curve, ROC)、列线图和校准曲线预测相关影响因素对于TKA患者术后发生DVT的风险。结果:本研究共纳入66例经TKA患者,共17例患者发生DVT,占比25.76%,49例患者未发生DVT,占比74.24%。通过对单因素分析的差异指标进行共线性分析发现,假体类型、术前D-二聚体、术后24 h血栓素B2(thromboxaneB2,TXB2)水平、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水平不存在共线性关系(VIF≤10,容忍度≥0.1),可将上述指标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程计算,结果显示假体类型、术前D-二聚体、术后24 h TXB2水平、FIB水平均是影响TKA术后发生DVT的因素。绘制列线图和校准曲线,发现假体类型、术前D-二聚体、术后24 h TXB2水平、FIB水平预测TKA术后患者发生DVT的价值较高。结论:假体类型、术前D-二聚体、术后24 h TXB2水平和术后24 h FIB水平均是影响TKA术后患者发生DVT的危险因素,其在预测TKA术后DVT风险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 术前D-二聚体 血栓素B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麻复脉汤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脾虚湿阻证临床研究
14
作者 徐雨霏 高杰 +6 位作者 夏联恒 崔璇 李媛 胥可 刘启明 袁艺 潘明华 《陕西中医》 2025年第4期481-485,共5页
目的:探讨柴麻复脉汤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脾虚湿阻证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诊断为LDVT且中医辨证为脾虚湿阻证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简单随机化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0例。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马栗种子提取物片... 目的:探讨柴麻复脉汤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脾虚湿阻证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诊断为LDVT且中医辨证为脾虚湿阻证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简单随机化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0例。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马栗种子提取物片口服治疗,治疗组采用柴麻复脉汤口服治疗,疗程3周。分别对比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血管腔再通情况、下肢皮肤温度,并测量比较患肢周径,检测白细胞计数、凝血功能指标(FIB、D-D)、全血还原黏度(高切、中切、低切)、血浆黏度指标。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血管腔再通情况、血栓区与对侧皮肤温差、下肢周径差、白细胞计数、凝血功能指标、全血还原黏度及血浆黏度明显改善,且治疗组各指标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柴麻复脉汤治疗LDVT疗效较好,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减轻炎症反应,改善凝血功能及血液流变学,且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脾虚湿阻证 迁延期 红外热成像技术 柴麻复脉汤 血液流变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并血栓形成及腔内介入治疗编码质量 分析
15
作者 李汶嘉 孔德莹 +2 位作者 苟瑜坤 张欣欣 许莹 《现代医院》 2025年第3期379-381,共3页
目的通过分析下肢动脉硬化闭塞并血栓形成及腔内介入治疗的编码错误原因,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并血栓形成作为主要诊断的编码及血腔内介入治疗的不同术式编码,提高编码准确率。方法检索某三甲医院2023年1月1日-12月31日出院病案中主要... 目的通过分析下肢动脉硬化闭塞并血栓形成及腔内介入治疗的编码错误原因,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并血栓形成作为主要诊断的编码及血腔内介入治疗的不同术式编码,提高编码准确率。方法检索某三甲医院2023年1月1日-12月31日出院病案中主要诊断编码为I70~I74、I77.1并伴有血管腔内介入治疗的病案首页,对主要诊断编码以及手术编码中的错误,进行分类和解读。结果在满足筛选标准的924份病历中,主要诊断的编码错误有41份,缺陷率为4.43%。其中,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编码错误率最高,占比为1.30%;主要手术编码错误46份,缺陷率为4.98%,其中经皮下肢动脉取栓术编码错误率最高;经过分析,造成编码错误的主要原因为编码员阅读病案不仔细。结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并血栓形成主要诊断及腔内介入治疗手术编码错误率较高,需从学科和病种层面加强对临床医生和编码员的编码培训,加强两者的沟通交流,同时建立并完善质控和考核体系,以提高主要诊断及手术的填写和编码的正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并血栓形成 腔内介入治疗 疾病编码 手术编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下肢近端深静脉血栓导管溶栓期间抗凝选择的研究进展
16
作者 刘勇君 王勇志 +2 位作者 陈一 张祖森 肖乐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5年第3期355-359,共5页
急性下肢近端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病率高,危害性大,尽管治疗的方法很多,但抗凝和溶栓仍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治疗手段,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得到临床认可和国内外指南的推荐。有效的抗凝治疗能够抑制血栓蔓延,预防复发;及时的溶栓能够有... 急性下肢近端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病率高,危害性大,尽管治疗的方法很多,但抗凝和溶栓仍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治疗手段,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得到临床认可和国内外指南的推荐。有效的抗凝治疗能够抑制血栓蔓延,预防复发;及时的溶栓能够有效清除血栓、解除梗阻,降低血栓后综合征的发生率。导管接触溶栓(CDT)是目前临床首选的溶栓方法,但是,关于CDT期间不同抗凝方案效果比较的研究鲜有报道,对于CDT期间最佳的抗凝方案亦尚未达成共识,国内外指南也无具体推荐,在临床实践工作中,各中心在CDT期间的抗凝选择也不尽相同,包括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LMWH)、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和磺达肝癸钠。因此,为了更加安全、有效地开展下肢深静脉血栓CDT期间的抗凝药物治疗,本文结合相关文献和指南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下肢静脉形成 导管溶栓治疗 抗凝治疗 肝素类药物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 利伐沙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阳还五汤加减方联合抗凝干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患者的疗效观察
17
作者 沙斐 安娜 +5 位作者 刘佳琪 王清霖 曹娟 安琪 李高彪 武欣 《北京中医药》 2024年第10期1121-1125,共5页
目的 观察补阳还五汤加减方联合抗凝早期干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急性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2023年7月于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血管外科就诊的DVT急性期患者45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23例、对照组2... 目的 观察补阳还五汤加减方联合抗凝早期干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急性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2023年7月于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血管外科就诊的DVT急性期患者45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23例、对照组22例。观察组予补阳还五汤加减方颗粒制剂口服联合基础抗凝治疗,对照组给予基础抗凝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对比2组干预前及干预1、3、6个月后Villalta评分、双下肢周径差、凝血功能指标[血清D-二聚体(D-D)、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治疗6个月后下肢静脉血栓再通情况。结果 干预1个月后2组症状、体征和Villalta总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6个月后,2组症状、体征和Villalta总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3、6个月后,2组大腿周径差及小腿周径差比较均较干预前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3、6个月后,2组血清D-D水平较干预前均降低,APTT、PT较干预前均延长,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完全再通率高于对照组(χ^(2)=1.463,P<0.05)。结论 补阳还五汤加减方联合抗凝早期干预DVT急性期患者,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疗效优于单纯抗凝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补阳还五汤 抗凝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束化护理对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
18
作者 陆希兰 《中国医药指南》 2025年第1期174-176,共3页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干预对于减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方法选取自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6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样本,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接受标准溶栓治疗。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这些患者分为...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干预对于减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方法选取自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6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样本,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接受标准溶栓治疗。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这些患者分为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和集束化护理的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措施,观察组采用集束化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并对两组的凝血功能指标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健康信念量表评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健康信念量表的各个维度评分中,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在凝血功能指标方面,护理后观察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和凝血活酶时间(APTT)均高于对照组,而纤维蛋白原(Fbg)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开展集束化护理工作,可以强化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健康信念,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栓治疗 缺血性脑卒中 集束化护理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折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
19
作者 李彤 《黑龙江医学》 2025年第4期456-458,共3页
目的:探讨骨折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天津市天津医院收治的150例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排除已有DVT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 目的:探讨骨折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天津市天津医院收治的150例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排除已有DVT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预防和护理,包括药物预防、物理预防、功能锻炼、心理护理等。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评估两组患者的DVT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下肢功能恢复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指标。结果:观察组的DVT发生率为6.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29,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670,P<0.05);观察组的下肢功能恢复良好率为88.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890,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60,P<0.05)。结论:骨折患者应采取综合性的预防措施,可以降低DVT的发生率,提高临床效果,改善下肢功能,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预防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护理干预对子痫前期伴血栓形成倾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的影响
20
作者 王欣 艾彩瑞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5年第3期151-154,共4页
目的 分析早期护理干预对子痫前期伴血栓形成倾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我院收治的80例子痫前期伴血栓形成倾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常规组采用常规护... 目的 分析早期护理干预对子痫前期伴血栓形成倾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我院收治的80例子痫前期伴血栓形成倾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早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护理期间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不良妊娠结局总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24 h尿蛋白定量(24 h UPQ)水平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胎盘生长因子(PLGF)水平显著高于常规组,抗子宫内膜抗体(EmAb)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 早期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子痫前期伴血栓形成倾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保障病情控制效果,减轻负面情绪,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护理干预 子痫前期 血栓形成倾向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