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2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WI-DWI评估超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指导静脉溶栓的价值分析
1
作者 张春海 刘扬 +2 位作者 闫坤 顾敦星 李少轩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5年第2期6-10,共5页
目的分析磁共振灌注加权-弥散加权成像(PWI-DWI)不匹配评估超时间窗急性脑梗死(ACI)缺血半暗带(IP)指导静脉溶栓的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86例经PWI-DWI不匹配技术评估的超时间窗AC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静脉溶栓后血管再通情况将其... 目的分析磁共振灌注加权-弥散加权成像(PWI-DWI)不匹配评估超时间窗急性脑梗死(ACI)缺血半暗带(IP)指导静脉溶栓的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86例经PWI-DWI不匹配技术评估的超时间窗AC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静脉溶栓后血管再通情况将其分为血管再通组(50例)和血管未通组(36例)。对比两组患者IP的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和平均通过时间(MTT),并以健侧作为对照计算各参数相对值rCBV、rCBF和rMTT;采用ROC分析各参数对超时间窗ACI患者静脉溶栓后血管再通的预测价值。结果溶栓治疗后血管未通组患者IP区域CBV、CBF、rCBV和rCBF均低于血管再通组,MTT和rMTT高于血管再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MTT(AUC=0.639)、CBV(AUC=0.689)、CBF(AUC=0.689)、rMTT(AUC=0.669)、rCBV(AUC=0.757)和rCBF(AUC=0.771)均对超时间窗ACI患者静脉溶栓后血管再通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联合检测(AUC=0.777)对超时间窗ACI患者静脉溶栓后血管再通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WI-DWI不匹配评估超时间窗ACI患者IP区域能有效指导患者静脉溶栓,且相关参数对超时间窗ACI患者静脉溶栓后血管再通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时间窗急性 缺血 静脉溶栓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动脉自旋标记及磁共振血管造影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在诊断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刘中锋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24年第1期65-69,共5页
目的 探究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在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IP)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2020年6月至2022年8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均行3D-ASL、MRA、DWI技术检查。分析ASL与DW... 目的 探究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在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IP)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2020年6月至2022年8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均行3D-ASL、MRA、DWI技术检查。分析ASL与DWI检出率、ASL与MRA检出率及MRA检出血管狭窄程度。结果 参与本次研究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行DWI检查均可见弥散受限高信号,检出率可达100%,其中73例患者为大面积脑梗死,行ASL检查时可见灌注异常;另27例患者均为小面积脑梗死,ASL检查可见11例脑部灌注显示。大面积脑梗死ASL>DWI组患者检出IP概率高于小面积脑梗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SL<DWI组及ASL≈DWI组患者在不同梗死情况中IP检出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小面积脑梗死的27例患者中经MRA检出2级狭窄5例,3级狭窄6例,行ASL检查时可见病灶区域均呈低灌注表现,16例患者在ASL检查中均未见明显异常。而发生大面积脑梗死的73例患者中经MRA检出0~2级狭窄56例,行ASL检查可见高低不等灌注及高灌注各2例,52例患者均表现为低灌注。经MRA检查检出3级狭窄17例,行ASL检查可见内低周高灌注及高灌注各2例,其余13例均表现为低灌注。ASL<DWI组MRA狭窄中以4级为主,ASL≈DWI组MRA狭窄以2~3级为主,ASL>DWI组狭窄以0~1级为主。结论3D-ASL、MRA、DWI在IP诊断中能够及时明确病灶灌注情况及病灶位置,同时还可明确责任血管情况,对判断IP病情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 三维动脉自旋标记 弥散加权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加曲班对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血流的影响
3
作者 王沛 陈翔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9期652-656,共5页
目的观察阿加曲班对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血流情况的影响。方法本文为前瞻性研究,纳入南阳市中心医院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11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对入组患者进行分组,分别列为试验组(58例)和常规组(58例),常规组... 目的观察阿加曲班对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血流情况的影响。方法本文为前瞻性研究,纳入南阳市中心医院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11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对入组患者进行分组,分别列为试验组(58例)和常规组(58例),常规组予以急性脑梗死基础治疗,试验组采用阿加曲班配合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凝血功能,血管内皮功能及缺血半暗带区域血流动力学改善情况,所有患者治疗后开展为期半年随访,比较2组脑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凝血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为(33.2±5.4)s,凝血酶原时间(PT)为(12.6±4.2)s,凝血酶时间(TT)为(26.6±5.3)s,均高于对照组[(30.4±5.2)s、(10.4±3.2)s、(23.4±5.2)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的内皮素-1(ET-1)为(46±10)ng/L,一氧化氮(NO)为(54±10)ppb,均低于常规组[(51±10)ng/L、(60±10)ppb],试验组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为(85±10)ng/L,高于常规组(80±10)n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的缺血半暗带血流动力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的缺血半暗带区的脑血流量(CBF)为(17.4±4.3)ml/(100 g·min),高于常规组(14.4±4.1)ml/(100 g·min);血流平均通过时间(MTT)为(5.2±1.4)s,达峰时间(TTP)为(5.3±1.3)s,均低于常规组[(6.7±2.1)s、(6.8±2.1)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的脑神经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治疗方案下,试验组随访第3个月的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分为(20.4±5.1)分,随访第6个月的NIHSS评分为(14.3±4.4)分,均低于常规组[(23.4±5.2)分、(17.2±4.3)分];试验组随访第3个月的改良Bathel指数(MBI)评分为(78±10)分,随访第6个月的MBI评分为(87±10)分,均高于常规组[(72±10)分、(81±10)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加曲班能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凝血功能,对减轻血管内皮损伤、促进缺血半暗带区血流及脑神经功能恢复均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加曲班 血流动力学 缺血 神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苯酞软胶囊对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影响 被引量:78
4
作者 尹春丽 李永秋 王耀伍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19-221,共3页
目的研究丁苯酞软胶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缺血半暗带的影响。方法 61例急性脑梗死(病程<6 h)患者随机分为丁苯酞组与对照组;在脑梗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丁苯酞组加用丁苯酞软胶囊0.2 g口服4次/d。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2 h进行C... 目的研究丁苯酞软胶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缺血半暗带的影响。方法 61例急性脑梗死(病程<6 h)患者随机分为丁苯酞组与对照组;在脑梗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丁苯酞组加用丁苯酞软胶囊0.2 g口服4次/d。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2 h进行CT灌注成像检查,观察并比较两组缺血低灌注区及缺血中心区的面积;以及两组患者治疗后缺血低灌注改善、梗死区未扩大和存在缺血半暗带的比率。结果治疗后,丁苯酞组的缺血低灌注面积[(1630.71±1094.23)mm2]、缺血中心区面积[(811.35±1038.14)mm2]均显著小于对照组[(3233.77±1117.67)mm2,(1661.5±1035.34)mm2](均P<0.05);丁苯酞组缺血低灌注区缩小(77%)、梗死区无扩大(52%)及存在缺血半暗带(71.43%)的比率均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53%,20%,37.93%)(均P<0.05)。结论丁苯酞软胶囊能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脑缺血低灌注,延长半暗带组织的存活时间,挽救缺血半暗带组织;并避免缺血梗死区扩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 丁苯酞软胶囊 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氧预适应对小鼠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血管新生的影响 被引量:9
5
作者 李思颉 张颜波 +4 位作者 邵国 杨明峰 牛敬忠 吕国蔚 吉训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964-967,共4页
目的探讨低氧预适应对小鼠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将Blb/c近交系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N),无任何处理;假手术组(C),仅行冷光源照射,不注射玫瑰红;急性脑梗死组(CI),光化学法诱导小鼠脑皮质梗死模型;... 目的探讨低氧预适应对小鼠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将Blb/c近交系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N),无任何处理;假手术组(C),仅行冷光源照射,不注射玫瑰红;急性脑梗死组(CI),光化学法诱导小鼠脑皮质梗死模型;低氧预适应+急性脑梗死组(HP+CI),低氧预适应后复制光化学法诱导小鼠脑皮质梗死模型。应用免疫荧光、激光共聚焦等技术检测模型制作成功后24h和72h脑内缺血半暗带区VEGF、CD31荧光强度变化。结果 N、C组VEGF、CD31脑内皮质极少量表达;CI和HP+CI组小鼠24h VEGF主要表达于脑内缺血半暗带区神经元,72h则主要在缺血半暗带区血管内皮细胞表达;24h、72h CD31均在缺血半暗带区血管内皮细胞表达。CI和HP+CI组缺血半暗带区VEGF、CD31表达明显高于N组、C组(P<0.01);HP+CI组在24h、72h时缺血半暗带区VEGF、CD31表达显著高于CI组(P<0.01)。经Pearson相关分析,VEGF与CD31表达成正相关。结论低氧预适应通过增加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区VEGF和CD31的表达,促进血管新生,起到对急性脑梗死缺血性损伤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氧预适应 急性 缺血 VEGF CD3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ASL、MRA及DWI技术在诊断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中的应用 被引量:55
6
作者 李瑞 崔惠勤 罗雪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5期819-822,共4页
目的:探讨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及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在诊断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IP)中的应用。方法:对68例发病72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分别行3D-ASL、MRA和DWI检查,根据ASL灌注异常面积与DWI梗死面... 目的:探讨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及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在诊断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IP)中的应用。方法:对68例发病72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分别行3D-ASL、MRA和DWI检查,根据ASL灌注异常面积与DWI梗死面积分为ASL>DWI组、ASL≈DWI组及ASL<DWI组,将ASL上低灌注面积大于DWI梗死面积的部分认定为IP区,统计其检出率及其血管狭窄情况。结果:68例患者急性脑梗死DWI均表现为弥散受限高信号,检出率为100%(68/68);14例为小面积脑梗死,54例大面积脑梗死;ASL>DWI组(即IP患者)47例(47/68,69.1%),血管狭窄程度以0~2级为主;ASL≈DWI组7例(7/68,10.3%),血管狭窄1级2例、2级1例,3级3例,4级1例;ASL<DWI组14例(14/68,20.6%),血管以4级为主。结论:3D-ASL、MRA及DWI技术联合应用能探查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的位置、范围、灌注情况,明确责任血管,判断是否有IP,为临床溶栓治疗提供有力客观的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动脉自旋标记 磁共振血管成像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 急性 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扩散成像和波谱技术对超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界定 被引量:8
7
作者 朱文珍 漆剑频 王伟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91-694,共4页
目的应用磁共振扩散成像(DWI)和波谱(MRS)技术界定超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力求提出量化评定标准。方法13例发病时间在2~6h以内的超急性脑梗死患者行MRI检查,包括DWI及MRS技术,并在2~28d内复查T2WI确定最终梗死范围。对梗死中心区、... 目的应用磁共振扩散成像(DWI)和波谱(MRS)技术界定超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力求提出量化评定标准。方法13例发病时间在2~6h以内的超急性脑梗死患者行MRI检查,包括DWI及MRS技术,并在2~28d内复查T2WI确定最终梗死范围。对梗死中心区、缺血半暗带及对侧镜像区,测量其扩散变化及代谢改变。结果①梗死中心区与缺血半暗带表观扩散系数(ADC)平均值分别为7.01×10-4mm2/s及9.36×10-4mm2/s,相对ADC(rADC)平均值分别为0.63及0.87,梗死中心区ADC及rADC均明显降低,缺血半暗带ADC及rADC轻度下降,二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超急性脑梗死的典型MRS改变为乳酸(Lac)浓度升高和氮-乙酰天门冬氨酸盐(NAA)水平降低。以肌酸和磷酸肌酸(Cr)为内标准的NAA/Cr比值、Lac/Cr比值及相对NAA(rNAA)在梗死中心区与缺血半暗带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缺血半暗带区ADC值轻度降低(<22%)、Lac升高且NAA正常或轻度下降(<14%);而ADC值明显降低(25%~53%)、Lac升高且NAA明显下降(16%~34%)的区域为不可逆损伤区的可能性大。④1例疑腔隙性脑梗死发病2hDWI见右丘脑小团异常高信号灶,ADC下降幅度为16%,11d后复查T2WI见原右丘脑高信号完全消失,提示为缺血半暗带,而非梗死。结论DWI和MRS的联合应用可发现超急性脑梗死,并预测缺血半暗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灌注成像对大鼠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判定 被引量:3
8
作者 韩辉 尹峰 +1 位作者 朱静 綦书抑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19-822,共4页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对脑梗死缺血半暗带参数阈值的判定。方法取5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三组。缺血组于梗死后相应的时间点(3h、4h、6h、8h),再灌注组于各个时间点灌注前后分别行CT灌注成像的检查,确定半暗带。取大鼠的脑组织进行病理...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对脑梗死缺血半暗带参数阈值的判定。方法取5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三组。缺血组于梗死后相应的时间点(3h、4h、6h、8h),再灌注组于各个时间点灌注前后分别行CT灌注成像的检查,确定半暗带。取大鼠的脑组织进行病理观察。结果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缺血范围逐渐扩大。在缺血4h之前,即使该区域的rCBF低至0.146,仍可逆;6h之后,只有rCBF>0.212时,该区域才有挽救的意义。病理结果显示在缺血6h后,光镜和电镜发现有坏死神经细胞。结论CT灌注成像能够判断半暗带的阈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 体层摄影技术 X线计算机 灌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联合磁共振血管成像对老年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8
9
作者 王卓 赵艳生 +2 位作者 张亚杰 陈丽 杜鑫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3年第3期355-358,共4页
目的探讨三维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3D-ASL)联合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老年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IP)的评估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的7月于开滦总医院就诊的84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3D-ASL、MRA、弥散加权成像(D... 目的探讨三维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3D-ASL)联合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老年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IP)的评估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的7月于开滦总医院就诊的84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3D-ASL、MRA、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分析缺血性脑卒中的检出情况,比较梗死核心区域、IP区域、对侧健康区域的脑血流量(CBF)、表观扩散系数(ADC),观察血管狭窄分布情况。结果84例患者中大面积缺血性脑卒中61例,均存在3D-ASL异常;小面积缺血性脑卒中23例,其中3D-ASL异常7例。梗死核心区域、IP区域的CBF、ADC均明显低于对侧健康区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84例患者中,16例患者3D-ASL未见明显异常,其他68例3D-ASL异常患者的罪犯血管均存在程度不同的狭窄或闭塞,以0~1级为主,占77.9%(53/68)。结论3D-ASL联合MRA可准确判断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是否存在IP区域,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急性 三维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 磁共振血管成像 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灌注加权成像/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观察 被引量:2
10
作者 谢福萍 赵建华 李永丽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116-1118,共3页
关键词 缺血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在评估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中的价值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伟 龙晚生 +3 位作者 罗学毛 何义改 兰勇 蔡小琴 《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 CAS 2012年第1期53-56,共4页
目的探讨rCBV、rCBF和rMTT在评估急性期脑梗死IP中的价值。方法对临床确诊的29例脑梗死患者行PWI及常规MRI检查。并从PWI上计算出rCBV、rCBF和rMTT值。结果①核心、内缘和外缘区的rCBV、rCBF低于镜像区,rMTT高于镜像区,有统计学差异(P&l... 目的探讨rCBV、rCBF和rMTT在评估急性期脑梗死IP中的价值。方法对临床确诊的29例脑梗死患者行PWI及常规MRI检查。并从PWI上计算出rCBV、rCBF和rMTT值。结果①核心、内缘和外缘区的rCBV、rCBF低于镜像区,rMTT高于镜像区,有统计学差异(P<0.05),周围与镜像区无差异,rCBV、rCBF按核心→内缘→外缘→周围区顺序逐渐增高,rMTT逐渐缩短。②核心与内缘区、内缘与外缘区及外缘与周围区各参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核心与周围区有统计学差异(P<0.05);外缘与周围区的P值=0.05;内缘的rCBV、rCBF明显低于周围区(P<0.05),而rMTT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③PWI得出的IP区域与溶栓治疗后复查结果基本一致。结论 PWI能有效地对急性期脑梗死IP进行评估,rCBV、rCBF及rMTr是有用的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 灌注加权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DC图在诊断超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中的价值 被引量:2
12
作者 荣良群 许静 +1 位作者 魏秀娥 张涛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8年第10期47-49,共3页
目的探讨表观弥散系数(ADC)图在诊断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中的价值。方法对27例发病时间在1~6h的超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常规MRI、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和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WI)确定缺血半暗带的范围,计算梗死中心区、IP区及... 目的探讨表观弥散系数(ADC)图在诊断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中的价值。方法对27例发病时间在1~6h的超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常规MRI、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和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WI)确定缺血半暗带的范围,计算梗死中心区、IP区及对侧镜像区的ADC比值和相对ADC值(rADC)值并加以比较。结果在27例超急性脑梗死患者中,25例患者病灶区ADC值明显下降;21例患者PWI>DWI,其病灶中心rADC值与IP区相比显著下降。结论ADC图可以反映脑组织的损伤程度,通过测量脑梗死病灶中心区和边缘区rADC值可以判断缺血半暗带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C图 急性 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临床评估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被引量:121
13
作者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党超 +6 位作者 卢洁 宋海庆 吴波 余剑 曾进胜 谢鹏 于生元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24-335,共12页
脑梗死急性期以血管再通为核心的各种治疗措施,主要是挽救梗死灶周围因缺血性损伤而发生功能异常、但尚未死亡的神经细胞,使其恢复正常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梗死灶周围这种仍有救治机会的神经组织,一般被认为属于“缺血半暗带(ischemic ... 脑梗死急性期以血管再通为核心的各种治疗措施,主要是挽救梗死灶周围因缺血性损伤而发生功能异常、但尚未死亡的神经细胞,使其恢复正常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梗死灶周围这种仍有救治机会的神经组织,一般被认为属于“缺血半暗带(ischemic penumbra)”。缺血半暗带已成为急性脑梗死的关注焦点,其临床评估和治疗受到血管神经病学和相关学科医生的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 临床评估 缺血 缺血性损伤 血管再通 神经功能恢复 血管神经病学 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演变的磁共振波谱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秦克 余聪 +2 位作者 郭大静 赵建农 陈维娟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10期1227-1231,共5页
目的:应用磁共振波谱分析(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研究急性脑梗死代谢物的变化规律,以观测缺血半暗带(Ischemic penumbra,IP)的存在形式和演变过程。方法:44例超急性期(<6h)与急性期(6~72h)缺血性脑梗死患者,按照发... 目的:应用磁共振波谱分析(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研究急性脑梗死代谢物的变化规律,以观测缺血半暗带(Ischemic penumbra,IP)的存在形式和演变过程。方法:44例超急性期(<6h)与急性期(6~72h)缺血性脑梗死患者,按照发病时间分为5组。均行质子磁共振波谱(Hydrogen 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HMRS)、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及常规MRI检查,在DWI高信号内梗死核心区、内缘区、外缘区及高信号外周围区、对侧镜像区分析代谢物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和乳酸(Lac)的含量,并计算NAA/Cr、Lac/Cr。结果:①与对侧镜像区比较:梗死核心区和内缘区在所有时间组NAA/Cr均明显降低,Lac/Cr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缘区NAA/Cr在24h内轻度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h以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时间组Lac/Cr均升高;周围区在48h以内NAA/Cr轻度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Lac/Cr升高,但随后时间组内Lac未明显测出。②各兴趣区之间的NAA/Cr和Lac/Cr在发病最初6h以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进展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IP在发病的最初12~24h存在于DWI高信号区内,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向外周推移。②DWI高信号区外也存在IP,时间可以持续至24~48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子磁共振波谱 急性 缺血 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ASL灌注联合MRA、DWI加权成像评价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临床价值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蔡振宇 肖俊强 +1 位作者 利进琴 赖嘉祺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2年第4期145-147,共3页
目的:探讨三维动脉自旋标记(three dimensional arterial spin labeling,3D-ASL)灌注联合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评价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ischemic penum... 目的:探讨三维动脉自旋标记(three dimensional arterial spin labeling,3D-ASL)灌注联合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评价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ischemic penumbra,IP)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3月—2021年3月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6例。所有入选者均进行3D-ASL、MRA、DWI检查。统计DWI、MRA、ASL检出IP情况以及MRA血管狭窄情况。结果:96例患者经DWI检查均显示弥散受限高信号,检出率为100%,其中大面积脑梗死75例,ASL检查均显示灌注异常;小面积脑梗死21例,其中有8例ASL检查显示灌注异常。21例小面积脑梗死中,MRA检出2级狭窄、3级狭窄各4例,且ASL均呈低灌注表现,其他13例未见异常;75例大面积脑梗死中,MRA检出58例0~2级狭窄,ASL高灌注、高低不等灌注各1例,其他均为低灌注;MRA检出17例3级狭窄,ASL高灌注、内低周高灌注各1例,其他均为低灌注。ASL>DWI组MRA狭窄以0~1级为主,ASL≈DWI组以2~3级为主,ASL<DWI组以4级为主。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经3D-ASL、MRA、DWI检查能够明确IP病灶位置、灌注情况,对责任血管进行明确,能够准确判断IP,为后续治疗提供更多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 缺血 三维动脉自旋标记 磁共振血管造影 弥散加权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识别和评估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6
作者 王燕停 于昊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61-165,共5页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也称为急性脑梗死,是我国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及致残率。缺血半暗带作为急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的靶点,其早期和精准的识别对于临床医生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以及预后评估具有...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也称为急性脑梗死,是我国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及致残率。缺血半暗带作为急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的靶点,其早期和精准的识别对于临床医生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以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基于MRI序列的多种不匹配模型从血流动力学、侧支循环和代谢层面研究如何早期和精准地识别缺血半暗带。本文就这些模型在缺血半暗带的评估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 缺血 磁共振成像 灌注加权成像 磁敏感加权成像 酰胺质子转移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ASL和SWI在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评估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1
17
作者 梁秀琴 吴江 +4 位作者 李璇 朱丽娜 牛衡 郝晓勇 杨朝慧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2年第12期2281-2284,共4页
目的探讨三维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3D-ASL)[标记后延迟时间(PLD)分别为1.5 s、2.5 s]和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IP)评估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2020年6月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收治的43例首次发病2... 目的探讨三维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3D-ASL)[标记后延迟时间(PLD)分别为1.5 s、2.5 s]和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IP)评估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2020年6月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收治的43例首次发病24 h内单侧中面积急性脑梗死病人的磁共振图像。将扩散加权成像(DWI)图像与PLD分别为1.5 s、2.5 s时的ASL图像进行融合,ASL低灌注区面积大于DWI高信号区面积,提示存在IP。根据是否存在IP分为IP组和无IP组。选取病人梗死核心、邻近梗死核心边缘脑组织(BNL)及相应对侧脑组织为感兴趣区,分别测量PLD为1.5 s、2.5 s时各感兴趣区脑血流量(CBF)值,比较平均CBF值差异。观察两组SWI图像梗死核心区周围增粗低信号引流静脉,即突出血管征(PVS)显示情况。由神经内科医师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于入院当日、入院后15 d对病人进行评定。结果3D-ASL(PLD=1.5 s)及3D-ASL(PLD=2.5 s)测量的两组梗死核心CBF值均低于对侧正常脑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IP组3D-ASL(PLD=1.5 s)测量的BNL的CBF值低于对侧正常脑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IP组3D-ASL(PLD=2.5 s)测量的BNL的CBF值较3D-ASL(PLD=1.5 s)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IP组20例突出血管征(PVS),多于无IP组的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IP组入院15 d NIHSS评分低于无IP组,IP组NIHSS评分降低值大于无I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P组显效22例,多于无IP组的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结论3D-ASL与SWI联合应用能较好地评估IP,间接了解侧支循环情况,预估近期预后,为临床进行个性化治疗提供准确的影像学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 磁共振成像 缺血 侧支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成像技术检测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5
18
作者 杨凡 陈小军 +1 位作者 石海 于卉 《影像技术》 CAS 2019年第5期10-12,共3页
目的:评价磁共振(MR)动脉自旋标记技术(ASL)在检测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搜集2015年1月至2018年9月间于我院就诊的37例(男21例,女16例)具有肢体症状的单侧急性期缺血性脑梗死,回顾分析患者的常规MR及ASL表现。结... 目的:评价磁共振(MR)动脉自旋标记技术(ASL)在检测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搜集2015年1月至2018年9月间于我院就诊的37例(男21例,女16例)具有肢体症状的单侧急性期缺血性脑梗死,回顾分析患者的常规MR及ASL表现。结果:所有患者常规MR均可见弥散加权成像(DWI)梗死区异常高信号。33例表现为梗死区低灌注,其中23例存在缺血半暗带,表现为低灌注区面积(SCBF)大于DWI异常高信号面积(SDWI)。23例存在缺血半暗带患者中预后良好17例,其余14例患者中预后良好仅4例。结论:MR-ASL序列能有效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缺血半暗带,可推广应用于临床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 动脉自旋标记 急性 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血管造影及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技术在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9
作者 门首利 《当代医学》 2022年第4期85-87,共3页
目的探究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技术对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ischemic penumbra,IP)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4... 目的探究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技术对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ischemic penumbra,IP)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4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发病6 h内均接受灌注成像(perfusionweighted imaging,PWI)、MRA、DWI检查,根据MRA显示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情况,分为显示M1段闭塞组(n=24)与未显示M1段闭塞组(n=21)。比较两组DWI梗死体积、PWI异常体积,分析MRA-DWI梗死体积不匹配、MRA-DWI梗死部位不匹配情况。结果两组DWI梗死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RA显示M1段闭塞组PWI异常体积大于未示M1段闭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5例患者中,存在PWI-DWI不匹配36例,占比80.00%;MRA-DWI梗死体积不匹配17例,占比37.78%;MRA-DWI梗死部位不匹配16例,占比为35.56%。结论 MRA、DWI技术对诊断急性脑梗死IP具有一定诊断价值,可为筛选需溶栓治疗患者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 缺血 磁共振血管造影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模式CT对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缺血半暗带、梗死核心变化及预后的评估 被引量:2
20
作者 霍敏中 冯锦昉 +1 位作者 方挺松 梁振华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4年第8期863-867,共5页
目的 探讨多模式CT对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缺血半暗带、梗死核心变化及预后的评估。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来佛山市中医院诊治的疑似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0例,治疗前后分别行多模式CT检查。分析头颅CT平扫(... 目的 探讨多模式CT对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缺血半暗带、梗死核心变化及预后的评估。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来佛山市中医院诊治的疑似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0例,治疗前后分别行多模式CT检查。分析头颅CT平扫(NCCT)、CT灌注成像(CTP)、CT血管成像(CTA)结果。比较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缺血半暗带区、梗死核心区患侧与健侧的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值;比较治疗前后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缺血半暗带的灌注参数[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和相对达峰时间(rTTP)];比较治疗前后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梗死核心的灌注参数(rCBF、rCBV、rTTP、rMTT);分析脑组织异常灌注与血管狭窄的相关性。43例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发病4.5~9.0 h内经溶栓治疗结果,比较预后良好(改良Rankin评分≤2分,n=28)与预后不良(改良Rankin评分>2分,n=15)缺血半暗带的rCBV、rCBF、rMTT、rTTP值。结果 100例疑似患者经NCCT检查发现,59例患者可见早期的低密度病灶,其余41例患者未见明显异常,NCCT阳性率为59.00%。CTP检查结果发现,100例患者中9例经过CTP检查灌注正常,其余91例患者脑灌注均有异常现象,与临床症状相符,CTP检查发现阳性率为91.00%。CTA检查结果发现,存在责任血管狭窄或闭塞者88例,无存在责任血管狭窄或闭塞者12例。多模式CT结果: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缺血半暗带区健侧、患侧CB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的CBF明显较健侧低,患侧的MTT、TTP明显较健侧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核心区患侧的CBV、CBF明显较健侧低,MTT、TTP明显较健侧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梗死核心区相比,缺血半暗带的rCBV、rCBF明显较高,rMTT、rTTP值明显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前缺血半暗带rCBV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CBF较治疗前高,rMTT、rTTP较治疗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流灌注异常者中存在责任血管狭窄或闭塞发生率明显较血流灌注正常者高(95.6%vs.1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4.5~9 h内经溶栓治疗患者43例,其中预后良好者28例,预后不良者15例。预后良好者前缺血半暗带rCBV与预后不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者rCBF较预后不良高,rMTT、rTTP较预后不良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模式CT可早期发现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缺血半暗带、梗死核心异常情况,可用于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前循环缺血卒中 多模式CT 核心 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