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宁盆地总有机碳同位素记录的~39 Ma亚洲内陆急剧干旱事件 被引量:2
1
作者 方亚会 方小敏 +4 位作者 昝金波 张涛 杨一博 叶程程 白艳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19年第5期453-464,共12页
始新世亚洲内陆干旱环境演化(简称干旱化)的研究比较匮乏,驱动机制存在争议。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西宁盆地含有连续的始新世地层沉积序列,是研究上述科学问题的理想材料。通过西宁盆地中央西宁东和水湾平行剖面(古地磁年代均为~ 43 Ma ... 始新世亚洲内陆干旱环境演化(简称干旱化)的研究比较匮乏,驱动机制存在争议。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西宁盆地含有连续的始新世地层沉积序列,是研究上述科学问题的理想材料。通过西宁盆地中央西宁东和水湾平行剖面(古地磁年代均为~ 43 Ma - ~ 35 Ma)详细的总有机碳同位素记录,对始新世的干旱生态环境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上述两个平行剖面总有机碳同位素平均值均在~39 Ma发生了急剧的~2.5‰变正(分别从-27.5‰和-28.4‰变正为-25.0‰和-26.0‰),结合盆地内耐旱植物麻黄属和白刺属孢粉的百分含量急剧升高,共同指示该时期的西宁盆地发生了急剧干旱化。副特提斯海退却导致的水汽输送的减少可能是驱动西宁盆地始新世干旱生态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全球长期变冷可能起到了背景叠加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宁盆地 ~39 MA 有机同位素 亚洲内陆干旱化 副特提斯海退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检测酿酒粮食中总糖碳稳定同位素的方法
2
作者 张倩 练顺才 +3 位作者 安明哲 谢正敏 叶华夏 魏金萍 《酿酒科技》 2017年第6期71-73,76,共4页
建立一种检测酿酒粮食中总糖碳稳定同位素的方法。利用高温淀粉酶液化酿酒粮食淀粉,提取出总糖,提高了取样均匀度;利用白炭黑的吸附作用,实现了对酿酒粮食液化液的热风干燥,相较于冷冻干燥缩短了时间、降低了成本、减少了能耗;采用元素... 建立一种检测酿酒粮食中总糖碳稳定同位素的方法。利用高温淀粉酶液化酿酒粮食淀粉,提取出总糖,提高了取样均匀度;利用白炭黑的吸附作用,实现了对酿酒粮食液化液的热风干燥,相较于冷冻干燥缩短了时间、降低了成本、减少了能耗;采用元素分析-稳定同位素比质谱联用仪检测酿酒粮食中的总糖碳稳定同位素,稳定性好、精密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酿酒粮食 稳定同位素比质谱 稳定同位素 白炭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广元上寺剖面二叠系栖霞组沉积碳库与有机碳埋藏 被引量:13
3
作者 李朋威 吴夏 +3 位作者 白晓 颜佳新 王欢 黄俊华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01-306,共6页
通过比对四川广元上寺剖面二叠系栖霞组碳同位素值变化,探讨了该区烃源岩发育的古生态环境。由于二叠纪高CO2浓度背景使得古海洋海水中相对富集13C,因此二叠纪海相沉积的四川广元上寺剖面栖霞组碳酸盐岩碳同位素均为正值。广元上寺剖面... 通过比对四川广元上寺剖面二叠系栖霞组碳同位素值变化,探讨了该区烃源岩发育的古生态环境。由于二叠纪高CO2浓度背景使得古海洋海水中相对富集13C,因此二叠纪海相沉积的四川广元上寺剖面栖霞组碳酸盐岩碳同位素均为正值。广元上寺剖面从栖霞组底部向上碳酸盐岩碳同位素逐渐正偏,显示从栖霞组底部沉积时期开始海平面逐渐上升,向相对缺氧沉积环境过渡。栖霞组中部古海洋生产力增高,使得总有机碳同位素正偏。受总有机碳同位素波动的影响,碳同位素分馏值(∈TOC)在整个栖霞组波动频繁。根据平衡状态下碳循环有机碳埋藏分数模型,计算了整个栖霞组有机碳埋藏分数,结果显示有机碳埋藏分数(forg)在整个栖霞组都较高,符合二叠纪的碳埋藏在整个显生宙处于最高阶段的地质背景。栖霞组中部高TOC含量层位对应forg逐渐增高,反映forg与有机碳沉积的保存环境密切相关,说明利用古海洋生产力和forg的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指示原始碳埋藏量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盐岩同位素 有机质同位素 有机埋藏 二叠系 栖霞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伊塘湖沉积物有机碳同位素揭示的末次盛冰期以来湖面变化 被引量:20
4
作者 赵丽媛 鹿化煜 +5 位作者 张恩楼 王晓勇 弋双文 陈英勇 张红艳 吴波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72-179,共8页
对甘肃敦煌伊塘湖沉积物进行了野外钻探采样,采用光释光测年技术确定了沉积物的年代,测定了总有机碳含量(TOC)、碳氮比(TOC/TN)和有机质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org)等环境代用指标.结果表明,23ka至今,湖区沉积物δ13Corg在-27.84... 对甘肃敦煌伊塘湖沉积物进行了野外钻探采样,采用光释光测年技术确定了沉积物的年代,测定了总有机碳含量(TOC)、碳氮比(TOC/TN)和有机质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org)等环境代用指标.结果表明,23ka至今,湖区沉积物δ13Corg在-27.84‰~-22.86‰之间变化,可与TOC对比.干旱气候条件下湖泊沉积物的δ^13Corg变化主要受到沉水植物和挺水植物含量变化的控制,生长于较深水的沉水植物δ13Corg值偏正,而生长于较浅水的挺水植物δ13Corg值偏负;另外,部分时期有外源陆生植物产生的有机质输入,影响沉积物的碳同位素值.总体上,干旱区湖相沉积物δ13Crg值可指示湖水面的变化、间接指示气候干湿变化.δ13Corg变化的时间序列显示出明显的冰期-间冰期变化,从末次盛冰期到全新世暖期可将伊塘湖的环境演化分为4个阶段:23~ 13ka是一个气候不稳定时期,整体呈冷干并且湖面水位偏低,但后期有转暖的趋势;13~9ka为冰期向全新世暖期的过渡阶段;9~5ka整体湖面水位偏高、气候暖湿,含有短时间的干事件;5ka至今有变干的趋势.23ka以来,伊塘湖区的湖泊环境演化受全球大气环流与水汽输送路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伊塘湖 有机含量稳定同位素 末次盛冰期 全新世大暖期
原文传递
皋兰山红黏土-黄土记录的上新世-更新世转型期C_(3)/C_(4)植被演化
5
作者 李孟 彭廷江 +5 位作者 韩冰雁 郭本泓 李小苗 马振华 冯展涛 宋春晖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98-808,共11页
上新世-更新世转型是上新世温暖气候向更新世冰期-间冰期旋回过渡的重要时段,与此同时,青藏高原的强烈隆升也深刻改变了高原及周边地区的地貌格局和生态环境面貌。因此,开展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上新世-更新世转型期的古气候变化研究是理... 上新世-更新世转型是上新世温暖气候向更新世冰期-间冰期旋回过渡的重要时段,与此同时,青藏高原的强烈隆升也深刻改变了高原及周边地区的地貌格局和生态环境面貌。因此,开展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上新世-更新世转型期的古气候变化研究是理解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的重要切入点。而兰州盆地地处中国三大自然区的衔接位置,对气候变化和构造活动响应较为敏感,是探讨构造-气候-生态相互作用的理想区域。以兰州皋兰山红黏土-黄土岩芯为研究对象,在已有黄土高精度磁性地层年代学基础上,综合开展了有机碳同位素和长链正构烷烃碳同位素分析,重建了西部黄土高原上新世-更新世转型期(3.0~2.2 Ma)的C_(3)/C_(4)植被相对丰度演化历史。结果表明:皋兰山上新世-更新世转型期风成沉积中正构烷烃多以C31为主峰的单峰模式,可能指示了草本植被的主要贡献。而典型黄土层位(L32和L33)的正构烷烃多呈现微生物降解的双鼓包模式,表明饱和烃受外源输入影响。综合对比常规指标、总有机碳和长链正构烷烃碳同位素后认为,皋兰山底部黄土的总有机碳同位素不能直接用于重建区域C_(3)/C_(4)植被演化。长链正构烷烃碳同位素研究表明:在3.0~2.2 Ma时期,皋兰山古生态整体以C3植被为主;C4植被扩张发生在3.0 Ma之前,3.0~2.9 Ma发生C4植被快速减少事件,初步推测这可能与降温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皋兰山 上新世-更新世转型 有机同位素 单体同位素 C_(3)/C_(4)植被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隧道PM_(2.5)取样研究南京市机动车尾气颗粒物排放特征 被引量:12
6
作者 何雨璇 常运华 +4 位作者 张和艳 郭仕祥 白琰婧 高硕 郭照冰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4430-4438,共9页
为研究南京地区机动车尾气颗粒物排放特征,于2020年8月对南京富贵山隧道内和隧道外进行PM_(2.5)采集,对样品中的水溶性离子、碳质组分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综合总碳同位素(δ^(13)C)与主成分分析(PCA)探究隧道内PM_(2.5)来源,并使用质量... 为研究南京地区机动车尾气颗粒物排放特征,于2020年8月对南京富贵山隧道内和隧道外进行PM_(2.5)采集,对样品中的水溶性离子、碳质组分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综合总碳同位素(δ^(13)C)与主成分分析(PCA)探究隧道内PM_(2.5)来源,并使用质量平衡模型计算了污染物的平均排放因子.结果显示,隧道入口、出口及隧道外早晚高峰期内PM_(2.5)平均值分别为(69.25±24.19)、(116.67±28.70)和(60.87±16.08)μg·m-3,隧道内污染程度明显高于隧道外.隧道内外二次无机气溶胶(SNA)分布略有不同,隧道外NH_(4)^(+)主要以(NH_(4))_(2)SO_(4)的形式存在,其次为NH_(4)NO_(3);隧道内则主要以(NH_(4))_(2)SO_(4)和NH_(4)NO_(3)的形式存在.隧道内δ^(13)C存在着较小的分馏,平均值为-26.0‰±0.72‰,综合δ^(13)C与主成分分析,隧道内PM_(2.5)主要来源于机动车的一次排放、尾气颗粒物的二次转化和扬尘.富贵山隧道中PM_(2.5)、EC、OC的平均排放因子分别为82.86、24.22、7.07 mg·km^(-1)·veh^(-1),与国内外其他隧道实验排放因子的对比结果显示,通过柴油车比例为6%的富贵山隧道远低于柴油车比例较高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实验 水溶性离子 质组分 总碳同位素 排放因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