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7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肌内效贴辅助悬吊疗法对脑性瘫痪患儿的影响
1
作者 关俊婷 古丽白合热木·买塞地 +1 位作者 武恒敏 巴努·巴克尔 《现代医药卫生》 2024年第15期2553-2557,共5页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辅助悬吊疗法对脑性瘫痪(CP)患儿核心肌群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该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CP患儿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辅助悬吊疗法对脑性瘫痪(CP)患儿核心肌群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该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CP患儿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肌内效贴辅助悬吊疗法。比较2组粗大运动功能及核心稳定性、Berg平衡量表(BBS)、ADL评分。结果治疗前,2组运动完成率及核心稳定性、BBS、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运动完成率及核心稳定性、BBS、ADL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运动完成率及核心稳定性、BBS、AD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内效贴辅助悬吊疗法能明显改善CP患儿粗大运动能力、平衡能力和ADL,并增强其核心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肌内效贴 悬吊疗法 核心肌群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悬吊疗法Neurac技术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8
2
作者 刘英姣 陈爱连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878-882,共5页
目的尝试采用悬吊疗法神经肌肉激活(Neurac)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并作为新型康复方案。方法选择初次诊断脑卒中偏瘫(Brunnstrom分期Ⅳ~Ⅴ期)患者共81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 目的尝试采用悬吊疗法神经肌肉激活(Neurac)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并作为新型康复方案。方法选择初次诊断脑卒中偏瘫(Brunnstrom分期Ⅳ~Ⅴ期)患者共81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观察组同时应用Neurac技术,2组康复训练时间均为每次50 min,每周5次,疗程4周。采用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UE)、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FTHUE-HK)和Barthel指数(BI)评价患者上肢功能恢复情况;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LE)、Berg平衡量表(BBS)、躯干控制能力评定量表(TCT)以及三维步态训练系统进行步态时空和时相参数分析,评价下肢功能。结果治疗后2组FMA-UE、FTHUE-HK和BI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治疗后观察组各量表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下肢功能比较发现,治疗后2组FMA-LE、BBS和TCT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观察组各量表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步态时空参数中步速、步频和步长均增加,步宽降低,时相参数中双支撑相、健侧支撑相、患侧支撑相百分比以及健患侧支撑相比值均降低,且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Neurac技术能够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下肢功能,提高肢体平衡和控制能力,改善步态,增强康复质量和生活能力,有较好的应用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偏瘫 康复 步态 Neurac技术 FUGL-MEYER评分 悬吊疗法 神经肌肉激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针结合悬吊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5
3
作者 姜云飞 朱路文 +2 位作者 叶涛 宋名杨 唐强 《针灸临床杂志》 2016年第9期4-7,共4页
目的:研究温针结合悬吊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后肩痛的治疗效果。方法:将50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温针结合悬吊运动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前、后采用肩关节疼痛积分法、简化上肢Fugl-Meye... 目的:研究温针结合悬吊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后肩痛的治疗效果。方法:将50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温针结合悬吊运动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前、后采用肩关节疼痛积分法、简化上肢Fugl-Meyer法、Barthel指数分别评价其肩部疼痛、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肩关节疼痛积分、上肢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温针结合悬吊疗法可有效的减轻脑卒中患者肩部疼痛,提高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疗法 温针 脑卒中 肩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悬吊疗法对运动发育迟缓儿童粗大运动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刘琦赟 赖轻 +2 位作者 许康薪 曾远 宋欢欢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1年第36期90-93,共4页
目的探讨悬吊疗法对运动发育迟缓儿童粗大运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萍乡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科收治的运动发育迟缓患儿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综合早期干预... 目的探讨悬吊疗法对运动发育迟缓儿童粗大运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萍乡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科收治的运动发育迟缓患儿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综合早期干预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悬吊疗法。比较两组的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评分和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PDMS-2)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的GMFM-88区域A~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GMFM-88区域A~E评分高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GMFM-88区域A~E评分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PDMS-2各项目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DMS-2各项目评分高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PDMS-2各项目评分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悬吊疗法能够改善患儿的运动和神经发育,同时增强患儿依从性,运动发育迟缓患儿通过综合干预治疗后可减少日后神经系统异常的发生率,改善运动姿势控制能力,提高核心肌群力量,促进患儿早期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吊疗法 运动发育迟缓 粗大运动 粗大运动功能量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肌肉本体促进技术结合悬吊疗法对产后骨盆带疼痛患者腰椎角度的影响分析
5
作者 安莹 林少平 瞿代虎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23年第4期564-565,584,共3页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本体促进技术(PNF)结合悬吊疗法产后骨盆带疼痛患者腰椎前凸角及骶骨倾斜角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在我院康复科门诊治疗的45例产后骨盆带疼痛患者,实施PNF技术结合悬吊训练疗法。分析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本体促进技术(PNF)结合悬吊疗法产后骨盆带疼痛患者腰椎前凸角及骶骨倾斜角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在我院康复科门诊治疗的45例产后骨盆带疼痛患者,实施PNF技术结合悬吊训练疗法。分析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同时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评分(VAS)和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腰椎角度及生活质量水平。结果治疗12周后,45例患者临床总疗效为95.56%;治疗12周后,45例患者生活质量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45例患者的疼痛VAS评分、ODI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45例患者总腰椎前凸角度、L4/L5节段前凸角、骶骨倾斜角均明显大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NF结合悬吊疗法治疗产后骨盆带疼痛患者疗效确切,可明显减轻其疼痛感,有利于改善患者腰椎前凸,提高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肌肉本体促进技术 悬吊疗法 骨盆带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ET悬吊疗法结合电针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疗效观察 被引量:4
6
作者 曹伟苹 刘邦忠 +6 位作者 冯高起 宋琴芳 闫冬冬 凌沈 邹贻沁 顾敏莉 赵莉亚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1年第2期297-299,共3页
目的:观察SET悬吊疗法结合电针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疗效。方法: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行电针及传统拱桥腰背肌训练方法治疗,观察组行电针及SET悬吊疗法训练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VAS、OD... 目的:观察SET悬吊疗法结合电针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疗效。方法: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行电针及传统拱桥腰背肌训练方法治疗,观察组行电针及SET悬吊疗法训练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VAS、ODI评分逐渐降低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JOA评分、腰背伸肌群及下肢柔软度逐渐升高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SET悬吊疗法联合电针治疗慢性腰肌劳损可促使腰痛明显减轻,恢复腰部功能及腰背伸肌群及下肢柔软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腰肌劳损 SET悬吊疗法 电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锥体区联合悬吊疗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疗效观察及生活质量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卢贵财 王升强 刘文艾 《中医外治杂志》 2019年第3期53-54,共2页
目的:探讨针刺锥体区联合悬吊疗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将患者的临床效果及生活质量分析并进行对照研究。方法:选择东莞市第五人民医院中医康复科、神经内科2017年5月~2018年4月期间脑卒中住院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1∶1比例将患者随... 目的:探讨针刺锥体区联合悬吊疗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将患者的临床效果及生活质量分析并进行对照研究。方法:选择东莞市第五人民医院中医康复科、神经内科2017年5月~2018年4月期间脑卒中住院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1∶1比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比两组患者痉挛疗效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痉挛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痉挛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组Fugl-Meyer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后痉挛患者应用针刺锥体区联合悬吊疗法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改善痉挛情况,改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后痉挛 针刺锥体区 悬吊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锥体区联合悬吊疗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的效果分析
8
作者 刘文艾 王升强 +1 位作者 卢贵财 樊明鲁 《内蒙古中医药》 2019年第3期67-68,共2页
目的:探讨针刺锥体区联合悬吊疗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的效果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5月~2018年4月脑卒中住院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均接受现代康复治疗方案,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接受针刺锥体区联合... 目的:探讨针刺锥体区联合悬吊疗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的效果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5月~2018年4月脑卒中住院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均接受现代康复治疗方案,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接受针刺锥体区联合悬吊疗法治疗,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结果:治疗组Brunnstrom分级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CSI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CSI评分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针剌锥体区联合悬吊治疗脑卒中后痉挛具有较好的疗效,有助于提高患者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针刺 悬吊疗法 痉挛 效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电生物反馈联合悬吊疗法对小儿痉挛型脑瘫的治疗效果分析
9
作者 周宇航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3年第5期890-892,共3页
目的:分析肌电生物反馈与悬吊疗法联合应用于小儿痉挛型脑瘫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80例我院2021年1月-2022年6月收治的痉挛型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和悬吊疗... 目的:分析肌电生物反馈与悬吊疗法联合应用于小儿痉挛型脑瘫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80例我院2021年1月-2022年6月收治的痉挛型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和悬吊疗法,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较之对照组,研究组治疗后GMFM-8评分更高,MAS评分更低(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BS评分、ADL评分均升高,且研究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NGF高于对照组,ET含量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与悬吊疗法联用,可有效调节患儿血清NGF与ET含量,减轻肌痉挛,改善患儿平衡及运动功能,从而提升患儿自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电生物反馈 MAS评分 小儿痉挛型脑瘫 悬吊疗法 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悬吊运动疗法对轻度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的影响
10
作者 郭培坚 连晓文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5年第1期27-30,共4页
目的探讨悬吊运动疗法对轻度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2月—2024年2月厦门市妇幼保健院儿童神经康复科就诊的40例轻度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运动疗法(矫... 目的探讨悬吊运动疗法对轻度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2月—2024年2月厦门市妇幼保健院儿童神经康复科就诊的40例轻度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运动疗法(矫正体操),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悬吊运动疗法。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对2组患儿的Cobb角进行评价,并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对照组的Cobb角度为(14.30±2.25)°,治疗组为(14.40±2.81)°;对照组躯干旋转角度(angle of trunk rotation,ATR)为(8.45±3.16)°,治疗组为(8.81±3.5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Cobb角度为(12.10±2.61)°,治疗组为(10.40±2.25)°;对照组ATR角度为(6.38±2.41)°,治疗组为(4.82±2.8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Cobb角及ATR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悬吊运动疗法对轻度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的Cobb角具有改善作用,且能提高患儿的神经肌肉控制能力。因此,悬吊运动疗法训练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保守康复治疗方法,对脊柱侧弯患儿有较好的疗效,能延缓侧弯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疗法 脊柱侧弯 COBB角 体操 特发性 运动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波治疗仪联合悬吊运动疗法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11
作者 王丽娜 苏小君 周慧青 《医疗装备》 2024年第5期12-15,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波治疗仪联合悬吊运动疗法(SET)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4月于医院就诊的MPS患者7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对照组予SET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 目的探讨超声波治疗仪联合悬吊运动疗法(SET)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4月于医院就诊的MPS患者7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对照组予SET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超声波治疗仪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腰背部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法(VAS)和麦吉尔疼痛问卷(MPQ)]、腰椎功能[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腰椎关节活动度(ROM)、腰背肌核心肌群肌电图[平均肌电波幅度(AEMG)和频域分析值(MPF)]变化,以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和MPQ评分低于治疗前,JOA评分高于治疗前(P<0.05),且试验组VAS评分和MPQ评分低于对照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腰椎前屈ROM和后伸ROM高于治疗前(P<0.05),且试验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EMG和MPF高于治疗前(P<0.05),且试验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波治疗仪联合SET治疗MPS患者的疗效肯定,可减轻腰背部疼痛,改善腰背肌的肌张力,提高腰椎功能和腰椎关节RO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运动疗法 超声波治疗仪 疼痛 腰椎功能 腰椎关节活动度 肌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悬吊运动疗法配合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价值
12
作者 秦雪梅 李丹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4期0068-0071,共4页
分析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治疗中使用悬吊运动疗法配合推拿治疗对于疾病康复的意义。方法 纳入本次实验范围的是我院康复科2022.1~2022.12中收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人数为160例,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组后,在不同组别中所对应的治疗... 分析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治疗中使用悬吊运动疗法配合推拿治疗对于疾病康复的意义。方法 纳入本次实验范围的是我院康复科2022.1~2022.12中收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人数为160例,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组后,在不同组别中所对应的治疗方式分别是推拿治疗、悬吊运动疗法配合推拿治疗。评测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病情的改善作用。结果 在与对照组临床数据的比较中得出,观察组取得了更好的疗效(97.50%:88.75%),进一步恢复颈椎功能的障碍问题,同时让颈椎病的疼痛得到显著的好转,并且减轻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各类症状,也对颈部肌群力学指标水平进行很好的调节,最后对于因病情而引起的炎症也有良好的减轻作用,P<0.05。结论 悬吊运动疗法配合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效果理想,能够增加治疗效果,加快颈椎功能恢复,减轻病症带来的疼痛,加快症状恢复,调节颈部肌群力学指标,控制体内的炎症,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疗法 推拿治疗 神经根型颈椎病 临床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悬吊运动联合体外冲击波疗法在腰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
13
作者 代雄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16期170-172,共3页
目的探讨悬吊运动联合体外冲击波疗法在腰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康复科就诊的76例腰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使用“数字双盲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进行常规体外冲击波治疗,观察组进行悬吊... 目的探讨悬吊运动联合体外冲击波疗法在腰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康复科就诊的76例腰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使用“数字双盲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进行常规体外冲击波治疗,观察组进行悬吊运动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腰椎活动度、康复效果。结果治疗2、5周后,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治疗5周后,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2周后,且观察组治疗5周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治疗2、5周后,两组腰椎前屈、后伸关节活动度(ROM)均大于本组治疗前,治疗5周后,两组腰椎前屈、后伸ROM均大于本组治疗2周后,且观察组治疗2周后腰椎后伸ROM及治疗5周后腰椎前屈、后伸ROM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治疗5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7.4%高于对照组的73.7%,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对腰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开展悬吊运动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有利于减轻疼痛感,促进腰椎功能恢复,临床应用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运动疗法 体外冲击波 康复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悬吊训练疗法对促进产妇产后腹壁和盆底肌功能恢复效果的研究
14
作者 周未艾 李琳 +3 位作者 杜琳 余梦黎 孙丽君 裴香婷 《中外医疗》 2024年第25期18-21,共4页
目的探讨悬吊训练疗法对促进产妇产后腹壁和盆底肌肉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23年2月—2024年2月常德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80例足月初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康复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 目的探讨悬吊训练疗法对促进产妇产后腹壁和盆底肌肉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23年2月—2024年2月常德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80例足月初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康复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悬吊训练疗法,比较两组患者的腹直肌分离距离、盆底表面肌电参数、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脐上、脐水平、脐下腹直肌分离距离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快速收缩阶段最大值、紧张收缩阶段平均值、耐力收缩阶段平均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盆底功能障碍影响问卷简表评分为(16.55±3.63)分,低于对照组的(24.54±4.0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266,P<0.05)。结论产妇产后进行悬吊训练疗法可进一步增强盆底肌力,改善盆底功能,恢复正常腹直肌分离距离,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妇 训练疗法 腹直肌分离距离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苍龟探穴针法联合悬吊疗法治疗慢性腰痛临床观察 被引量:12
15
作者 王旭 朱峻松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739-743,共5页
目的:观察苍龟探穴针法联合悬吊疗法对慢性腰痛患者临床症状及腰部本体感觉、躯干等速肌力的影响。方法:将100例慢性腰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悬吊疗法,根据患者运动能力选取训练动作,每日1次,每周3次,共治... 目的:观察苍龟探穴针法联合悬吊疗法对慢性腰痛患者临床症状及腰部本体感觉、躯干等速肌力的影响。方法:将100例慢性腰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悬吊疗法,根据患者运动能力选取训练动作,每日1次,每周3次,共治疗4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苍龟探穴针法,穴取大肠俞、委中、气海俞、肾俞、阿是穴,每日1次,6次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后记录两组患者症状体征积分,Mc Gill疼痛量表(SF-MPQ)中疼痛分级指数(PRI)、现时疼痛强度(PPI)、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采用等速反馈式生物力学测试系统测量腰部本体感觉及躯干等速肌力水平,并评价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体征积分及PRI、PPI、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腰部本体感觉指标前屈、后伸绝对误差角度(AE)均较治疗前减小(P<0.05),且观察组均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躯干等速肌力指标屈肌峰值力矩(PT)、伸肌PT、伸肌峰力矩体质量比(PT/BW)均升高,屈/伸肌峰值力矩比(F/E)均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屈肌PT、伸肌PT、伸肌PT/BW均高于对照组(P<0.05),F/E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45/50),高于对照组的76.0%(38/50,P<0.05)。结论:苍龟探穴针法联合悬吊疗法可有效改善慢性腰痛患者症状及体征,提升腰部本体感觉、改善躯体等速肌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腰痛 针刺 苍龟探穴针法 悬吊疗法 本体感觉 等速肌力
原文传递
悬吊运动疗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的对比研究
16
作者 王吉平 罗世仙 +2 位作者 江正菊 熊秀清 何文俊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12期022-025,共4页
研究悬吊运动疗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在2020年6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症患者进行临床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理疗,治疗组... 研究悬吊运动疗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在2020年6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症患者进行临床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理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悬吊运动疗法,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颈椎间歇牵引训练,同时结合中药汤剂、推拿、针灸治疗+悬吊运动疗法治疗,对比两组住院患者治疗前、治疗后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结果 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VAS评分比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为(8.41±1.42)分,治疗后为(15.14±2.12)分,治疗组患者治疗前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为(8.54±1.26)分,治疗后为(17.48±2.89)分,由此可见,治疗前两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无明显差异。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方法采用悬吊运动疗法对患者患者眩晕症状和提高颈功能有较好的作用,且减少了患者疼痛程度,临床可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疗法 神经根型颈椎病 疼痛程度 眩晕症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心肌群训练联合悬吊运动疗法干预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及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
17
作者 王静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4年第24期61-64,共4页
目的探讨核心肌群训练联合悬吊运动疗法对痉挛型脑瘫(CP)患儿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4年1月徐州市贾汪区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痉挛型CP患儿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干... 目的探讨核心肌群训练联合悬吊运动疗法对痉挛型脑瘫(CP)患儿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4年1月徐州市贾汪区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痉挛型CP患儿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干预,观察组采用核心肌群训练联合悬吊运动疗法干预,两组患儿均持续干预3个月。对比两组的肌张力、粗大运动功能、平衡能力、日常生活能力。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比目鱼肌、腓肠肌、内收肌的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中的A区、B区、C区、D区、E区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Berg平衡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评分分别为(36.83±4.14)分、(72.62±6.94)分,均高于对照组的(31.48±3.42)分、(63.59±7.11)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心肌群训练联合悬吊运动疗法可降低痉挛型CP患儿肌张力,提高粗大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且可增强患儿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型脑瘫 运动疗法 核心肌群训练 肌张力 粗大运动功能 平衡能力
原文传递
分析悬吊运动疗法联合家庭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临床疗效
18
作者 郭乾乾 李东 马常龙 《大医生》 2024年第18期1-4,共4页
目的探究悬吊运动疗法联合家庭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2年11月至2023年11月陇南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 目的探究悬吊运动疗法联合家庭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2年11月至2023年11月陇南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悬吊运动疗法联合家庭康复训练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Berg平衡量表(BB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及有氧耐力。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E区(行、跑、跳)GMFM、D区(站立)GMFM、ADL、BBS、上肢运动功能FMA、下肢运动功能FMA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患儿6 min步行试验(6MWT)距离均延长,且观察组长于对照组;两组患儿10 m往返跑次数均增加,且观察组多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悬吊运动疗法联合家庭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效果较好,可改善粗大运动功能,提升日常生活能力、平衡能力及有氧耐力,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疗法 家庭康复训练 痉挛型脑性瘫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会透曲鬓穴针法联合悬吊疗法治疗中风后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Ⅰ型效果观察
19
作者 王静 王瑞平 +3 位作者 薛洋 宋宇锦 谷玉静 朱琳 《中华全科医学》 2023年第11期1941-1945,共5页
目的观察百会透曲鬓穴针法联合悬吊疗法对中风后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Ⅰ型(CRPS-Ⅰ)患者疼痛、上肢功能、肩关节活动、手部肿胀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2年12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中风后CRPS-Ⅰ患者... 目的观察百会透曲鬓穴针法联合悬吊疗法对中风后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Ⅰ型(CRPS-Ⅰ)患者疼痛、上肢功能、肩关节活动、手部肿胀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2年12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中风后CRPS-Ⅰ患者12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头针组、悬吊组及联合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头针组、悬吊组及联合组在此基础上分别给予百会透曲鬓穴针法、悬吊疗法及二者联合治疗。比较各组治疗前后的疼痛评分(VAS)、上肢功能评分Fugl-Meyer(FMA-UE)、手部肿胀程度、肩关节被动活动角度(PROM)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结果治疗前各组患者VAS评分[(8.14±1.06)分、(8.07±1.01)分、(8.11±1.10)分、(8.06±1.13)分,F=0.082,P=0.756]、FMA-UE评分、手部肿胀程度、PROM及MBI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2、4周,各组患者VAS评分、手部肿胀程度低于治疗前,同时经组间比较头针组、悬吊组、联合组低于对照组,联合组则低于头针组、悬吊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患者治疗后2周与4周的FMA-UE评分、MBI评分及治疗后4周的PROM均高于治疗前,同时经组间比较头针组、悬吊组、联合组高于对照组,联合组则高于头针组、悬吊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百会透曲鬓穴针法联合悬吊疗法能改善中风后CRPS-Ⅰ患者的复杂性区域疼痛,增强关节活动程度,减少手部肿胀,提高生活能力,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会透曲鬓穴针法 悬吊疗法 中风 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
原文传递
基于悬吊疗法的神经肌肉激活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4
20
作者 刘英姣 张泓 +1 位作者 陈爱连 符文君 《中华全科医学》 2022年第6期1041-1044,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悬吊疗法的神经肌肉激活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躯干控制、步态以及平衡等运动功能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11月于湖南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 目的探讨基于悬吊疗法的神经肌肉激活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躯干控制、步态以及平衡等运动功能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11月于湖南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采用基于悬吊疗法的神经肌肉激活技术训练。训练前后评定患者的平衡、躯干控制、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和生活质量以及行走过程中下肢的步态时空参数。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平衡能力、躯干控制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功能[(37.61±4.36)分、(83.41±8.61)分、(80.71±9.19)分、(3.86±0.23)分]均高于对照组[(34.86±4.11)分、(76.83±7.36)分、(72.37±9.57)分、(3.66±0.34)分,均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步态时空参数的步速、步频和跨步长均大于对照组(均P<0.05);跨步时间和支撑相占比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基于悬吊疗法的神经肌肉激活技术可有效优化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态功能,改善其躯干控制能力、平衡能力、步行能力和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肌肉激活技术 悬吊疗法 脑卒中 偏瘫 步态 运动功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