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秦腔剧本英译的多模态协同与意义重构——以《满江红》为例
1
作者 李庆明 凌欢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00-107,共8页
秦腔,这种艺术形式源自古代陕西关中一带的汉族民间歌舞,融合了语言、唱腔、角色塑造、音乐表演、装扮以及服饰等元素,是一种多模态的艺术形式。本文基于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从文化、语境、内容、表达等4个层面探讨秦腔剧本《满... 秦腔,这种艺术形式源自古代陕西关中一带的汉族民间歌舞,融合了语言、唱腔、角色塑造、音乐表演、装扮以及服饰等元素,是一种多模态的艺术形式。本文基于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从文化、语境、内容、表达等4个层面探讨秦腔剧本《满江红》英译过程中语言模态、视觉模态、听觉模态之间的互补关系、非互补关系与意义重构,据此提出相应的英译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腔剧本《满江红》 多模态话语分析 协同 意义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放马克思主义“危机—革命”叙事的意义重构——约翰·霍洛威教授访谈
2
作者 夏巍 邝光耀 《哲学分析》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4-195,共12页
“开放马克思主义”(Open Marxism)是英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界中形成较早、影响甚广的一支流派,它倡导建构一种作为社会批判理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从而试图走出“封闭”的马克思主义理解方式。约翰·霍洛威(John Holloway),爱尔... “开放马克思主义”(Open Marxism)是英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界中形成较早、影响甚广的一支流派,它倡导建构一种作为社会批判理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从而试图走出“封闭”的马克思主义理解方式。约翰·霍洛威(John Holloway),爱尔兰人,当代英语世界著名的左翼批判理论家,长期任教于爱丁堡大学,目前是墨西哥普埃布拉自治大学的一名社会学教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丁堡大学 当代马克思主义 社会学教授 政治经济学批判 当代英语 爱尔兰人 意义重构 教授访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师公共教育学的价值追寻与意义重构 被引量:17
3
作者 李军靠 高延龙 《高教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06-108,共3页
高师公共教育学声誉不高、效果欠佳的原因是复杂的。若从影响其实施的外部因素来考察,最直接的原因在于价值虚张;若从影响其实施的内部因素来分析,“科学认识”意义观导致的课程意义偏离是最根本的原因。只有对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进行... 高师公共教育学声誉不高、效果欠佳的原因是复杂的。若从影响其实施的外部因素来考察,最直接的原因在于价值虚张;若从影响其实施的内部因素来分析,“科学认识”意义观导致的课程意义偏离是最根本的原因。只有对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进行准确定位和意义重构,它才能获得根本性的解放,并释放出应有的积极能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教育学 价值追寻 准确定位 意义重构 生成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动网络视频传播偏向性的媒介影响与意义重构 被引量:11
4
作者 王长潇 任媛媛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1-33,共3页
移动网络视频具有视觉化与移动性的双重特性,其传播技术的内在符号和物质结构,对于人类社会发展以及媒介文化传播都有深远影响。本文基于"一切传播媒介都有偏向性"的理论观点,分析移动网络视频的传播偏向性,以及由此带来的媒... 移动网络视频具有视觉化与移动性的双重特性,其传播技术的内在符号和物质结构,对于人类社会发展以及媒介文化传播都有深远影响。本文基于"一切传播媒介都有偏向性"的理论观点,分析移动网络视频的传播偏向性,以及由此带来的媒介影响和意义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网络视频 传播偏向 意义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丧亲的意义重构研究与策略运用 被引量:5
5
作者 郭兰 袁元 +1 位作者 陈慧洁 吴和鸣 《医学与哲学(A)》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31-35,共5页
丧亲是悲伤辅导中常见的临床问题。介绍了国外学者有关丧亲的意义重构理论研究与策略运用,国外学者从建构主义理论视角,提出通过意义建构、获益发现和身份改变的途径进行丧亲的意义重构,促使居丧者对丧亲进行归因和诠释,寻找丧亲后的意... 丧亲是悲伤辅导中常见的临床问题。介绍了国外学者有关丧亲的意义重构理论研究与策略运用,国外学者从建构主义理论视角,提出通过意义建构、获益发现和身份改变的途径进行丧亲的意义重构,促使居丧者对丧亲进行归因和诠释,寻找丧亲后的意义,从丧亲中发现潜在的获益,认同自我的现状和身份,形成积极的认知、情绪和行为模式应对丧亲,减少复杂悲伤的不良影响。以期为我国的丧亲理论和悲伤辅导研究与实践提供借鉴和启示,更好地为丧亲群体提供心理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丧亲 意义重构 意义建构 获益发现 身份改变 悲伤辅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意象消费到意义重构——当代艺术文化的精神症候解析 被引量:4
6
作者 施旭升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13年第4期5-11,共7页
艺术以意象为本体,艺术文化的建构向来是以意象体验为其精神特质。然而,与后现代主义的盛行相伴随而来的,却是艺术意象的消费化。这种以意象消费为价值取向的当代艺术文化,不可避免地带来对于现实世界的遮蔽、深度模式的削平以及审美意... 艺术以意象为本体,艺术文化的建构向来是以意象体验为其精神特质。然而,与后现代主义的盛行相伴随而来的,却是艺术意象的消费化。这种以意象消费为价值取向的当代艺术文化,不可避免地带来对于现实世界的遮蔽、深度模式的削平以及审美意义的消隐。故而,从意象的消费走向意义的重构,也就成为当代艺术文化走出困境、自我救赎的一条必由之路,由此也构成了本文解析当代艺术文化精神症候的一个有效的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理论 当代艺术文化 意象消费 意义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中国思想文化的意义重构与新文学的发生 被引量:2
7
作者 黄健 卢姗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58-166,共9页
晚清以降,在传统文化、传统意义系统出现剧烈震荡时,现代中国思想文化界既批判传统思想,又结合“国家民族的改造”目标,提出了意义重构的问题,旨在“借思想文化以解决问题”,并建构起一整套具有现代性价值的意义系统。这不仅呼应了时代... 晚清以降,在传统文化、传统意义系统出现剧烈震荡时,现代中国思想文化界既批判传统思想,又结合“国家民族的改造”目标,提出了意义重构的问题,旨在“借思想文化以解决问题”,并建构起一整套具有现代性价值的意义系统。这不仅呼应了时代变革的诉求,而且成为中国新文化和新文学发生的逻辑基点。陈独秀、胡适等人大力倡导“文学改良”“文学革命”,重点是关注新文学在价值层面、意义层面上的整体转换,期待新文学能够在这两个方面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一是超越传统的“文以载道”的意义约束,表现现代中国人对个性解放、人格独立及精神自由的向往;二是通过文化反省与批判,赋予新文学现代性价值的意义内涵。这就使得中国新文学在发生之际就表现出给予现代中国人的性格、心理和精神等诸多领域高度关注的创作特点,展现出向民族文化性格和心理结构深处开掘的创作走向,具有鲜明的现代性价值创作理念,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文化和文学的现代转型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义重构 现代转型 新文化 新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土传统的文化符号意义重构--以粤西年例习俗为例 被引量:3
8
作者 罗远玲 《文化遗产》 CSSCI 2015年第3期128-134,共7页
粤西民众在社会经济的剧烈变迁中对年例文化符号意义进行了重构。年例文化符号的意义表征在不断的自我平衡中鲜活呈现。年例筵席的兴盛是粤西乡土社会血缘和地缘关系部分淡化,拟血亲关系和业缘关系突现的外在表现。年例习俗由神圣走向... 粤西民众在社会经济的剧烈变迁中对年例文化符号意义进行了重构。年例文化符号的意义表征在不断的自我平衡中鲜活呈现。年例筵席的兴盛是粤西乡土社会血缘和地缘关系部分淡化,拟血亲关系和业缘关系突现的外在表现。年例习俗由神圣走向世俗的趋向较为明显,呈现出传统性与现代性融合、神我关系和族我关系理性化的特点,年例习俗的文化象征意义逐渐走向多样化。年例习俗中长老秩序的弱化伴随着中青年力量的崛起,彰显了年例习俗的活力所在。当地民众既重视历史传统又尊重现世之需求,以善于变通、务实开放的人生态度实现了年例习俗的现代转型和文化符号意义的延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西年例 乡土传统文化符号意义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遗产”到“资源”:辽河口“渔雁文化”的承续动力与意义重构 被引量:3
9
作者 江帆 《民间文化论坛》 2019年第2期5-11,共7页
"渔雁"是辽河入海口区域古已有之的一个特殊生计群体,其口承叙事已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渔雁生计之路在辽河口的开凿,成就了一个文化与文明的特殊通道,使该区域沉积了异于其他生计文化的文明累层。... "渔雁"是辽河入海口区域古已有之的一个特殊生计群体,其口承叙事已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渔雁生计之路在辽河口的开凿,成就了一个文化与文明的特殊通道,使该区域沉积了异于其他生计文化的文明累层。渔雁文化内隐的实践理性与资源潜能,在"非遗后"被逐步认知和开掘,在区域社会的发展中显现出积极的动能与不可替代的价值。对这一古老文化传统重新审视,剖析其绵延至今的承续动力,解析其从"遗产"到"资源"的实践过程,对于当下我国乡村振兴中认知、开掘传统文化遗产的"杠杆"功能,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化与拓展,无疑具有普遍性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雁文化 口头传统 承续动力 意义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民间节庆中的视觉符号意义重构 被引量:1
10
作者 周著 《西安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1期77-80,86,共5页
随着社会的变迁,传统民间节庆活动中的视觉符号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记忆.本文在这一现实下,结合视觉文化发展的实际,对比分析了这些符号在不同时期参与群体、视觉思维、物质承载等的生存环境.结果表明,它的有效保护、继承和发扬,必须在传... 随着社会的变迁,传统民间节庆活动中的视觉符号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记忆.本文在这一现实下,结合视觉文化发展的实际,对比分析了这些符号在不同时期参与群体、视觉思维、物质承载等的生存环境.结果表明,它的有效保护、继承和发扬,必须在传统的基础上利用数字媒体和文化产业发展平台,按照现代的风格和使用要求在视觉领域进行再创造,实现现代社会的功能和情感需要,从而以重构过的意义形式迎合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 节庆 视觉符号 意义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演性真实下的民族文化符号与意义重构——基于傣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视角 被引量:3
11
作者 韩璐 《红河学院学报》 2017年第2期35-39,共5页
民族文化传承主体依据个人惯习、经验、记忆与日常实践,将实践活动搬上"象征性舞台"以实践表演与传承任务。文章通过对部分傣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半参与式观察与访谈,依据游客的在场与缺场,解析传承人对民族文化符号与... 民族文化传承主体依据个人惯习、经验、记忆与日常实践,将实践活动搬上"象征性舞台"以实践表演与传承任务。文章通过对部分傣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半参与式观察与访谈,依据游客的在场与缺场,解析传承人对民族文化符号与意义进行重构之动力要素,并总结了包括传统性与现代性的融合、台前幕后的空间重叠等重构形式,希望能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的保护性开发与文化传承提供有效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演性真实 文化符号 意义重构 傣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过去时的隐喻认知与意义重构 被引量:1
12
作者 曹刿生 《怀化学院学报》 2006年第11期139-141,共3页
试图根据认知语言学、语法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经验理论,从隐喻认知的角度探讨英语动词过去时的非过去时间用法,并从虚拟和礼貌两个层面论述过去时从时间距离映射到现实距离继而映射到心理距离的语用含义,进一步认识到隐喻认知是一个... 试图根据认知语言学、语法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经验理论,从隐喻认知的角度探讨英语动词过去时的非过去时间用法,并从虚拟和礼貌两个层面论述过去时从时间距离映射到现实距离继而映射到心理距离的语用含义,进一步认识到隐喻认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以及它在话语中的信息建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去时 隐喻认知 语用意义 意义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情感学习:意义重构与本土实践 被引量:3
13
作者 吕晓娟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20年第4期117-122,共6页
社会情感学习自引入我国西部农村地区中小学以来,在借鉴西方经验、本土化实践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搭建自我、他人及社会“三维”的分析框架,与社会情感学习学理层面的认知与管理交叉,形成中国化的社会情感学习“三维六相”结构,对提高... 社会情感学习自引入我国西部农村地区中小学以来,在借鉴西方经验、本土化实践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搭建自我、他人及社会“三维”的分析框架,与社会情感学习学理层面的认知与管理交叉,形成中国化的社会情感学习“三维六相”结构,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业水平、合作能力、交往自信及亲社会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本土实践中,要实施社会情感学习课程,营造积极的学校和班级环境,运用情感教育的理念开展学科教学,开展社会情感学习综合实践活动,完善教师情绪管理支持系统,以促进社会情感学习在教育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情感学习 意义重构 实践路径 中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眯眯眼事件:多方博弈下审美认知的隐性操控与意义重构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海明 李佳怿 《全媒体探索》 2022年第1期45-48,共4页
2022年初,艺术作品中的“眯眯眼”造型引发舆论关注,展现了审美主体与客体的认知现状。由于审美控制权背后多重力量的隐性操控,主客体的审美认知陷于失序状态并存在进一步消解的趋势。为改善审美异化产生的消极后果,本文引入“永久长新... 2022年初,艺术作品中的“眯眯眼”造型引发舆论关注,展现了审美主体与客体的认知现状。由于审美控制权背后多重力量的隐性操控,主客体的审美认知陷于失序状态并存在进一步消解的趋势。为改善审美异化产生的消极后果,本文引入“永久长新性”思维对意义进行重构,以回归审美认知的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眯眯眼事件 审美认知 隐性操控 意义重构 文化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境转换与意义重构——戴震对“存理灭欲”的误读及其文化动因
15
作者 雷平 《武陵学刊》 2012年第3期28-32,46,共6页
宋儒"存理灭欲"论从最初的语境应对,中经理学意识形态化而发生意义歧出,至清中叶又被戴震"误读"而重构其社会伦理思想的意义迁衍历程,反映了思想史上"意义"与"语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因此,在考... 宋儒"存理灭欲"论从最初的语境应对,中经理学意识形态化而发生意义歧出,至清中叶又被戴震"误读"而重构其社会伦理思想的意义迁衍历程,反映了思想史上"意义"与"语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因此,在考察思想家对前人思想的批判时,应该关注其背后的文化动因,绝不可就事论事,要关注语境的不同与意义申诉的不同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理灭欲” 语境转换 意义重构 戴震 社会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翻译中的意义重构
16
作者 赵小兵 《中国俄语教学》 2012年第4期66-70,共5页
本文主要以金人先生翻译的《静静的顿河》为例,辅之以同力冈先生的《静静的顿河》重译本相比较,来阐明文学翻译中的意义重构。从情节、细节的忠实再现,意象、意境等艺术至境的重塑,倾听作者声音,在意义重构中出新意等几个方面,论述了意... 本文主要以金人先生翻译的《静静的顿河》为例,辅之以同力冈先生的《静静的顿河》重译本相比较,来阐明文学翻译中的意义重构。从情节、细节的忠实再现,意象、意境等艺术至境的重塑,倾听作者声音,在意义重构中出新意等几个方面,论述了意义感悟空间的重塑和翻译出新意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翻译 意义重构 情节细节再现 意象意境重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位学视角下实用语篇翻译的意义重构
17
作者 李娜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第12期148-,153,共2页
法位学(Tagmemics)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从美国结构主义语法流派中派生而来的一个语法流派,它提供了一种研究语言的方法,并力图把语言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本文对法位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进行了讨论,并试图使用法位学中Kalaba-X分析... 法位学(Tagmemics)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从美国结构主义语法流派中派生而来的一个语法流派,它提供了一种研究语言的方法,并力图把语言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本文对法位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进行了讨论,并试图使用法位学中Kalaba-X分析探讨翻译中意义的重构,证实其在实用语篇翻译实践中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位学 翻译 Kalaba-X 意义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红色经典电影的意义重构与育人内涵探究
18
作者 肖雅 《武汉广播影视》 2023年第11期57-60,共4页
新时代红色经典电影在新世纪以来,在政治理念、经济结构、文化视野发生转变之际,聚焦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同时注重艺术表达与产业策略,以充分遵循创作规律和市场规律为原则打造电影的“工业美学”,在秉承构建强有力社会意识形态内核之外,... 新时代红色经典电影在新世纪以来,在政治理念、经济结构、文化视野发生转变之际,聚焦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同时注重艺术表达与产业策略,以充分遵循创作规律和市场规律为原则打造电影的“工业美学”,在秉承构建强有力社会意识形态内核之外,通过创作理念与审美形象的跨文本重构,形成全新语境下的育人内涵,引领受众在中国民族精神与价值观念认同的基础上实现与世界的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红色经典电影 意义重构 育人内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动网络视频传播偏向性的媒介影响与意义重构 被引量:1
19
作者 范晓光 《新媒体研究》 2016年第18期3-4,44,共3页
移动网络视频具有双重特性,即移动性和视觉化。移动网络视频的传播技术中的结构物质以及内部符号,对于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传播媒介文化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文章对移动网络视频传播偏向性的媒介影响与意义重构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移... 移动网络视频具有双重特性,即移动性和视觉化。移动网络视频的传播技术中的结构物质以及内部符号,对于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传播媒介文化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文章对移动网络视频传播偏向性的媒介影响与意义重构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移动网络视频传播偏向性的媒介影响,并详细阐述了移动网络视频传播偏向性的意义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网络视频 传播偏向性 媒介影响 意义重构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型范畴理论视阙下诗歌双关语英译中的意义重构——以《竹枝词》《无题》译本为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馨 倪锦诚 《考试与评价》 2020年第5期59-62,共4页
古诗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蕴含着几千年的历史,展现着我国特有的语言特性。其中,双关语的使用亦是唐诗的亮点之一。本文从元型范畴理论的视角出发,以许渊冲和黄新渠翻译的《竹枝词》以及许渊冲和卓振英翻译的《无题》中双关语的英译为... 古诗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蕴含着几千年的历史,展现着我国特有的语言特性。其中,双关语的使用亦是唐诗的亮点之一。本文从元型范畴理论的视角出发,以许渊冲和黄新渠翻译的《竹枝词》以及许渊冲和卓振英翻译的《无题》中双关语的英译为研究对象,探索诗歌中双关语英译中意义的构建。研究发现:双关语分为同形异义和同音异形两类,双关语主要的两大特性是相似性和相邻性。对于同音异形的双关语来说,产生的两种意义与形态分属两个范畴域。同时,英译诗歌中的双关语时,由于范畴域的不同或是范畴中地位的不同以及诗歌形式的确定性,对意义的重构有着一定的空间制约性。最后对如何翻译双关语提出建议,为诗歌双关语翻译的发展添砖加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关语 元型范畴理论 制约性 意义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