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陆壳成熟度对于华南块状硫化物矿床的成分效应 被引量:6
1
作者 顾连兴 何金祥 +1 位作者 胡文瑄 徐克勤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61-169,共9页
下扬子和南岭两个地区的华南型块状硫化物矿床在成分上有着显著的差异:前者有用金属以铜为主,铅、锌为次,并可综合利用金、银、钴和钼。矿石中放射性成因铅含量低,δ^(34)S于零值附近呈塔式分布,成矿流体具有高盐度和富钠特征。后者有... 下扬子和南岭两个地区的华南型块状硫化物矿床在成分上有着显著的差异:前者有用金属以铜为主,铅、锌为次,并可综合利用金、银、钴和钼。矿石中放射性成因铅含量低,δ^(34)S于零值附近呈塔式分布,成矿流体具有高盐度和富钠特征。后者有用金属铅、锌与铜同样重要,并可综合利用银、锑、汞、铀、铋、铊和钼,矿石中放射性成因铅含量高,δ^(34)S呈离散型分布,成矿流体具有低盐度和富钾特征。这些差异主要受沉积盆地基底成分的控制,因而反映了成矿时大陆地壳成熟度的差异。不同成熟度大陆地壳的特征性组分可以通过海底淋滤-喷气、陆源沉积和中生代岩浆-热液的叠加而进入块状硫化物矿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壳 成熟度 硫化物矿床 成分效应 铜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半导体合金禁带宽度的尺寸、成分效应
2
作者 何云华 李明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6年第2期21-25,共5页
基于熔化温度的尺寸效应模型,通过考虑原子间交互作用力,建立纳米半导体合金禁带宽度尺寸、成分效应模型.根据该模型,纳米半导体合金的禁带宽度随尺寸的减小而增大,当纳米尺寸小于5 nm时,禁带宽度随成分的变化接近线性关系.随着尺寸的增... 基于熔化温度的尺寸效应模型,通过考虑原子间交互作用力,建立纳米半导体合金禁带宽度尺寸、成分效应模型.根据该模型,纳米半导体合金的禁带宽度随尺寸的减小而增大,当纳米尺寸小于5 nm时,禁带宽度随成分的变化接近线性关系.随着尺寸的增大,在弯曲常数的作用下,禁带宽度从近似线性函数转变为非线性函数.函数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证实模型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禁带宽度 纳米半导体合金 尺寸效应 成分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导体纳米晶体介电常数的尺寸和成分效应
3
作者 马艳丽 李明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9年第3期12-16,共5页
基于尺寸依赖的熔化温度模型,建立介电常数的尺寸、成分效应模型.模型预测结果表明,纳米晶体的介电常数随尺寸的减小而减小,并且不同维度的纳米晶体呈现不同的下降趋势.对于纳米半导体合金,随着尺寸的增加,介电常数随成分的变化由直线... 基于尺寸依赖的熔化温度模型,建立介电常数的尺寸、成分效应模型.模型预测结果表明,纳米晶体的介电常数随尺寸的减小而减小,并且不同维度的纳米晶体呈现不同的下降趋势.对于纳米半导体合金,随着尺寸的增加,介电常数随成分的变化由直线变为曲线,表现出非线性关系.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的一致性表明模型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电常数 半导体纳米晶体 尺寸和成分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效应成分指数的丹参配方颗粒的质量评价研究
4
作者 陈庆淑 谭小青 刘振杰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4年第22期21-26,共6页
目的:探讨效应成分指数在丹参配方颗粒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研究。方法:采用HPLC法同时测定丹参配方颗粒中丹参素、原儿茶酸、迷迭香酸、丹酚酸B、丹酚酸A、二氢丹参酮I、丹参酮I、隐丹参酮、丹参酮IIA共9个化学成分的含量,并应用基于抗血... 目的:探讨效应成分指数在丹参配方颗粒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研究。方法:采用HPLC法同时测定丹参配方颗粒中丹参素、原儿茶酸、迷迭香酸、丹酚酸B、丹酚酸A、二氢丹参酮I、丹参酮I、隐丹参酮、丹参酮IIA共9个化学成分的含量,并应用基于抗血小板聚集的丹参活血效应成分指数公式,建立关联药效的不同厂家、不同批次的丹参配方颗粒效应成分指数。结果:不同批号的9个成分含量有一定的差异,2个厂家的4个丹参酮含量有显著差异,22个批次的效应成分指数为0.0710~0.4923,提示批次间抗血小板聚集药效存在差异。结论:效应成分指数可以反映出丹参配方颗粒的抗血小板聚集的活性强弱,可为丹参配方颗粒的质量评价提供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效应成分指数 中药质量生物评价 丹参 高效液相 质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效应成分动力学”新假说的科学证据、要素、意义及前景 被引量:74
5
作者 黄熙 陈可冀 任平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250-252,共3页
“复方效应成分动力学”新假说的科学证据、要素、意义及前景黄熙陈可冀(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北京100091)任平(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西安710032)编者按:中药复方药效学的研究是当今中医药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复方效应成分动力学”新假说的科学证据、要素、意义及前景黄熙陈可冀(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北京100091)任平(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西安710032)编者按:中药复方药效学的研究是当今中医药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复方效应成分动力学”新假说是否正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复方效应成分 动力学 科学依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炮制方法对补骨脂中抗骨质疏松效应成分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1
6
作者 李娜 颜冬梅 +1 位作者 张金莲 高秀梅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2017年第1期127-132,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炮制方法对补骨脂中抗骨质疏松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补骨脂生品及不同炮制品中香豆素类、黄酮类、单萜酚类抗骨质疏松效应成分的含量,对炮制前后三类成分的含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补骨脂经不同方法炮... 目的:探讨不同炮制方法对补骨脂中抗骨质疏松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补骨脂生品及不同炮制品中香豆素类、黄酮类、单萜酚类抗骨质疏松效应成分的含量,对炮制前后三类成分的含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补骨脂经不同方法炮制后三类成分含量与生品相比均有极显著变化。结论 :药典收载的炮制法可同时提高三类化合物的含量,可能增强其治疗骨质疏松的作用,与中医认为"盐炙能增强温补脾肾的作用"的传统观念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骨脂 炮制 抗骨质疏松效应成分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里药配伍提高赤芍效应成分芍药苷生物利用度的研究 被引量:20
7
作者 杨祖贻 裴瑾 +3 位作者 刘荣敏 程佳 万德光 胡荣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822-824,共3页
目的研究温里药配伍对活血药赤芍效应成分芍药苷生物利用度的影响,探讨活血温里复方的药物配伍机理。方法将温里药胡椒、吴茱萸、肉桂、小茴香、花椒分别与活血药赤芍配伍后灌胃小鼠,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eversedphasehighperforman... 目的研究温里药配伍对活血药赤芍效应成分芍药苷生物利用度的影响,探讨活血温里复方的药物配伍机理。方法将温里药胡椒、吴茱萸、肉桂、小茴香、花椒分别与活血药赤芍配伍后灌胃小鼠,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eversedphasehigh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RPHPLC)测定各复方在小鼠血浆中芍药苷血药浓度,以单用赤芍为对照,计算各配伍复方的相对生物利用度。结果芍药苷在小鼠体内的药动学过程符合一室模型,温里药胡椒、吴茱萸、肉桂、小茴香、花椒分别与活血药赤芍配伍后,芍药苷相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137.22%、123.62%、108.39%、226.02%和116.73%。各实验组与对照组峰浓度(Cmax)、血浆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0∝)存在差异(P<0.05),而达峰时间(tmax)无差异(P>0.05)。结论温里药胡椒、肉桂、小茴香、吴茱萸、花椒分别与活血药赤芍配伍,能提高赤芍主要效应成分芍药苷的生物利用度,从复方效应成分药代动力学的角度揭示了活血温里复方配伍的科学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里药 赤芍 芍药苷 相对生物利用度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复方效应成分 配伍机理 中芍药苷 血浆药物浓度 复方配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白皮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效应成分指数构建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永生 杨媛媛 +5 位作者 胡静 任慧 崔小敏 曲彤 李宁 陈志永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CAS 2022年第2期52-56,共5页
目的建立桑白皮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效应成分指数。方法采用谱效关系的方法选取构建效应成分指数的指标性成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桑白皮中指标性成分含量。结果桑白皮中1-脱氧野尻霉素、氧化白藜芦醇、桑根酮C、桑黄酮G、桑皮酮... 目的建立桑白皮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效应成分指数。方法采用谱效关系的方法选取构建效应成分指数的指标性成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桑白皮中指标性成分含量。结果桑白皮中1-脱氧野尻霉素、氧化白藜芦醇、桑根酮C、桑黄酮G、桑皮酮H和桑辛素具有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被选为效应成分指数构建的指标性成分。所构建效应成分指数与桑白皮样品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1/IC_(50)显著相关(R=0.954)。结论所构建效应成分指数能够较好的评价桑白皮样品在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方面的质量,也为效应成分指数的构建及其在中药质量控制方面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白皮 Α-葡萄糖苷酶 糖尿病 效应成分指数 质量控制
原文传递
基于效应成分指数的丹参配伍应用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刘振杰 谭小青 +3 位作者 丘海芯 覃喜军 孙雪萍 高红伟 《中医药导报》 2022年第5期84-87,104,共5页
目的:基于HPLC多成分含量测定结合丹参活血效应成分指数(ECI)对丹参的配伍机制进行研究。方法:丹参分别与红花等21味中药配伍煎煮后,建立HPLC法测定不同配伍方式的提取液中9个成分的含量,并计算ECI值。色谱条件为采用Ultimate Plus C18(... 目的:基于HPLC多成分含量测定结合丹参活血效应成分指数(ECI)对丹参的配伍机制进行研究。方法:丹参分别与红花等21味中药配伍煎煮后,建立HPLC法测定不同配伍方式的提取液中9个成分的含量,并计算ECI值。色谱条件为采用Ultimate Plus C18(4.6 mm×250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水(含0.1%甲酸)-乙腈,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1 mL/min,柱温为25℃,检测波长为270 nm。结果:丹参素钠、原儿茶醛、迷迭香酸、丹酚酸B、丹酚酸A、二氢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分别在0.920~4.600μg/mL(r=0.9991)、1.000~5.000μg/mL(r=0.9998)、0.840~4.200μg/mL(r=0.9998)、0.800~4.000μg/mL(r=0.9997)、0.800~4.000μg/mL(r=0.9997)、0.123~0.616μg/mL(r=0.9997)、0.124~0.620μg/mL(r=0.9993)、0.117~0.584μg/mL(r=0.9994)、0.148~0.741μg/mL(r=0.9998)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94%、98.47%、98.80%、98.23%、96.42%、100.06%、98.26%、98.87%、100.05%。22批提取液样品中9个成分的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丹参配伍郁金、茯苓、川芎、熟地黄、何首乌,特别是配伍三七和红花后,配伍提取液中的丹酚酸B、丹酚酸A、迷迭香酸、丹参酮ⅡA等成分的含量明显增多。丹参与香附、郁金、何首乌、熟地黄、茯苓、三七、川芎等配伍煎煮后的提取液的ECI值较高。结论:丹参配伍三七、红花、郁金、茯苓、川芎、熟地黄和何首乌,对丹参活性成分起到了增溶作用,提高了丹参配伍煎煮提取液的ECI值,从而增强了丹参的活血化瘀效果。该方法简便快速、重复性好,可为质量控制提供依据,ECI能实现与药效的密切关联,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配伍 效应成分指数 含量测定 活血 高效液相色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质联用法测定莪术油多效应成分及其在大鼠体内的整合药动学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郭明鑫 马德翊 +1 位作者 李文静 洪博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0期2752-2757,共6页
目的:建立测定大鼠血浆中莪术油多效应成分质量浓度的方法,并进行整合药动学研究。方法:16只大鼠单次灌胃莪术油提取液1.0 g/kg(按生药量计),分别于给药后0、0.17、0.5、1、2、2.5、3、4、6、8、10、12、24 h自眼眶取血300~400μL,采... 目的:建立测定大鼠血浆中莪术油多效应成分质量浓度的方法,并进行整合药动学研究。方法:16只大鼠单次灌胃莪术油提取液1.0 g/kg(按生药量计),分别于给药后0、0.17、0.5、1、2、2.5、3、4、6、8、10、12、24 h自眼眶取血300~400μL,采用气质联用法测定大鼠血浆中α-蒎烯、1,8-桉叶油素、龙脑、β-榄香烯、莪术醇、吉马酮、莪术二酮的质量浓度。色谱柱为DB-5毛细管柱,载气为氦气,进样口温度为270℃,柱温采用程序升温,流速为1.2 mL/min,分流比为20∶1,进样量为1μL;离子源为电喷雾离子源,以选择反应监测模式进行正离子扫描,扫描范围为m/z 20~500。采用DAS 2.0软件计算上述各效应成分的药动学参数,并以其AUC0-∞在AUC0-∞总和中所占的比例自定义权重系数,估算莪术油多效应成分在大鼠体内的整合药动学参数。结果:α-蒎烯、1,8-桉叶油素、龙脑、β-榄香烯、莪术醇、吉马酮、莪术二酮血药浓度的线性范围分别为2.71~173.54、7.76~496.88、3.37~215.72、21.68~1 387.50、40.21~2 573.44、24.84~3 179.69、47.78~3 057.81 ng/mL(r>0.99),定量下限分别为2.71、7.76、3.37、21.68、40.21、24.84、47.78 ng/mL,精密度、准确度、基质效应等均符合生物样品定量分析的相关要求。α-蒎烯、1,8-桉叶油素、龙脑、β-榄香烯、莪术醇、吉马酮、莪术二酮的cmax分别为(34.72±9.97)、(99.86±5.54)、(16.10±3.37)、(248.98±86.19)、(673.75±104.15)、(2 353.64±637.83)、(2 420.04±708.51)ng/mL;tmax分别为(2.33±0.29)、(0.67±0.29)、(1.33±0.58)、(1.83±0.76)、(0.83±0.29)、(0.89±0.18)、(1.17±0.76)h;t1/2分别为(8.64±1.46)、(8.98±1.63)、(12.43±2.88)、(19.86±4.05)、(15.63±5.50)、(14.17±4.13)、(7.14±0.67)h;AUC0-t分别为(189.78±89.10)、(454.74±82.43)、(100.55±8.27)、(1 067.37±216.55)、(3 154.16±405.94)、(16 501.24±663.88)、(12 524.92±3 222.10)ng·h/mL;AUC0-∞分别为(229.57±93.50)、(524.32±81.67)、(146.28±10.74)、(2 092.70±416.18)、(5 388.65±661.86)、(28 198.87±4 102.62)、(14 139.35±3 109.19)ng·h/mL。整合药动学参数cmax为1 880.94 ng/mL,tmax为0.50 h,t1/2为11.22 h,AUC0-t为13 050.89 ng·h/mL,AUC0-∞为19 015.21 ng·h/mL。结论:该方法可用于大鼠血浆中莪术油多效应成分血药浓度的检测;整合后的莪术油药动学参数与单一效应成分的差异较大,可为表征其整体药动学特征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质联用法 中药 莪术油 效应成分 整合药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茵陈蒿汤效应成分测定与提取工艺合理性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杜伟 卢金福 樊宏伟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75-177,共3页
目的测定茵陈蒿汤效应成分,优化其提取工艺。方法选择茵陈蒿汤中的各药味的不同极性活性成分绿原酸、栀子苷、大黄素为指标,用HPLC法测定含量,采用综合评分法选择提取方式,并用L9(34)正交设计优化工艺参数。结果茵陈蒿汤饮片加入6倍量70... 目的测定茵陈蒿汤效应成分,优化其提取工艺。方法选择茵陈蒿汤中的各药味的不同极性活性成分绿原酸、栀子苷、大黄素为指标,用HPLC法测定含量,采用综合评分法选择提取方式,并用L9(34)正交设计优化工艺参数。结果茵陈蒿汤饮片加入6倍量70%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1.0h为最佳工艺参数。结论优化的提取工艺较古方原工艺和现代煎煮法能更合理地兼顾各类极性活性成分的提取效率,大大提高药材的利用率,工艺稳定、科学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茵陈蒿汤 效应成分 提取工艺 高效液相色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荷叶生物活性效应标志成分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田盛 姜璐 +3 位作者 吴婷 李勋章 刘雅晴 王海波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105-2112,共8页
目的 筛选荷叶生物活性效应标志成分,为荷叶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荷叶中8种黄酮或生物碱成分含量,并对荷叶抗氧化、抑制脂肪酶活性效应与成分含量相关性进行分析。采用薄层色谱法分离分析荷叶特征色谱斑点... 目的 筛选荷叶生物活性效应标志成分,为荷叶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荷叶中8种黄酮或生物碱成分含量,并对荷叶抗氧化、抑制脂肪酶活性效应与成分含量相关性进行分析。采用薄层色谱法分离分析荷叶特征色谱斑点,聚类分析法筛选质量标志成分。结果 8种成分含量在0.61~9.93mg/g之间;荷叶碱、N-去甲基荷叶碱和2-羟基-1-甲氧基阿朴啡可作为荷叶化学质量评价的备选标志成分;抗氧化活性与金丝桃苷、荷叶碱、2-羟基-1-甲氧基阿朴啡、N-去甲基荷叶碱含量呈现正相关;脂肪酶抑制率与N-去甲基荷叶碱、金丝桃苷、2-羟基-1-甲氧基阿朴啡、荷叶碱呈现正相关;薄层色谱法鉴别特征成分为2-羟基-1-甲氧基阿朴啡、荷叶碱。结论 本研究确定荷叶碱、N-去甲基荷叶碱、2-羟基-1-甲氧基阿朴啡和金丝桃苷为荷叶抗氧化、抑制脂肪酶活性效应和化学质量评价指标成分,有助于全面评价荷叶药材质量及药效活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荷叶 生物效应成分 荷叶碱 2-羟基-1-甲氧基阿朴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归芍药散抑制小鼠离体子宫收缩效应与效应物质分析评价 被引量:20
13
作者 王言才 段金廒 +2 位作者 华永庆 宿树兰 鲍邢杰 《中国天然药物》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3期196-200,共5页
目的:探讨当归芍药散水提取物和50%乙醇提取物对小鼠离体子宫收缩效应及效应物质的异同。方法:采用小鼠离体子宫平滑肌收缩模型评价两种提取物的效应差异;采用HPLC-TOF/MS及对照品对照,分析了不同提取方法样品中化学成分组成的异同。结... 目的:探讨当归芍药散水提取物和50%乙醇提取物对小鼠离体子宫收缩效应及效应物质的异同。方法:采用小鼠离体子宫平滑肌收缩模型评价两种提取物的效应差异;采用HPLC-TOF/MS及对照品对照,分析了不同提取方法样品中化学成分组成的异同。结果:水提物对小鼠离体子宫收缩频率、收缩幅度和平均肌张力抑制效应均不及50%乙醇提取物;水提物中化学信号不及50%乙醇提物中化学信号丰富;从水提取物和50%乙醇提取物中分析鉴定了14个化合物。结论:当归芍药散不同溶剂提取物在小鼠离体子宫收缩效应和化学成分上存在较大差异,为当归芍药散的制备方式和效应物质基础的阐明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芍药散 生物效应 效应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基因型与播期互作效应分析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对光周期和温度的育性敏感性 被引量:8
14
作者 陶华 薛庆中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586-1592,共7页
应用AMMI模型、线性回归模型和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分析了9个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和2个对照不育系(培矮64S,浙农大11S),在9个播期环境下花粉和种子育性的变化动态。从AMMI两维图可直观看到基因型与播期的交互模式,根据最大互作效应主成分轴I... 应用AMMI模型、线性回归模型和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分析了9个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和2个对照不育系(培矮64S,浙农大11S),在9个播期环境下花粉和种子育性的变化动态。从AMMI两维图可直观看到基因型与播期的交互模式,根据最大互作效应主成分轴IPCA1值和花粉育性平均值将不育系分成3个集团。第1集团是培矮64S(1)、浙大21S(10)和浙大22S(11),具有较低花粉育性平均值和较高IPCA1值,表明它们对温度变化比较敏感,且有较大的负向互作效应。第2集团是浙农大11S(2)、浙大4S(3)、浙大5S(4)、浙大7S(6)、浙大8S(7)和浙大9S(8),其花粉育性平均值和互作值相对较低,变动在0.013~0.276间,暗示花粉育性对播期敏感度低。第3集团是浙大6S(5)和浙大10S(9),花粉育性平均值高,互作效应大,该2个不育系尚有分离,且花粉育性对播期反映敏感度高。对光敏型和温敏型不育系而言,基因型IPCA值大小主要反映它们对光周期和温度敏感性强弱。花粉和种子育性在基因型、播期及其互作效应上都存在极显著差异。本文还提出利用育性相对稳定性的定量指标Di界定光温敏核不育系的育性稳定性,分析表明,Di值与育种实践结果较为接近。基于AMMI模型的基因型主效应和互作效应分析可以明确划分不育系的不育期、育性转换期和可育期,并将水稻光敏型与温敏型不育系区分开,因而该模型可为不育系应用于种子生产提供信息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AMMI模型 光温敏雄性不育 育性 最大互作效应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优势比和多余相对危险度为评价指标的因果中介效应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胡纯严 胡良平 《四川精神卫生》 2022年第5期418-423,共6页
本文目的是介绍设置变量水平的选项和多模态协变量,以及通过实例展示以优势比(OR)和多余相对危险度(ERR)为评价指标的因果中介效应分析方法。对于处理变量、中介变量和协变量,都可以通过evaluate语句设置变量水平的选项;对于分类变量及... 本文目的是介绍设置变量水平的选项和多模态协变量,以及通过实例展示以优势比(OR)和多余相对危险度(ERR)为评价指标的因果中介效应分析方法。对于处理变量、中介变量和协变量,都可以通过evaluate语句设置变量水平的选项;对于分类变量及其交互作用项,可将它们视为多模态协变量,也可使用evaluate语句为它们设置变量的水平。本文针对一个实例,采用SAS实现了以OR和ERR为评价指标的因果中介效应分析和效应成分的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果中介效应 多余相对危险度 多模态协变量 效应成分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泻心汤效应成分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研究
16
作者 王晓瑜 杨媛媛 +3 位作者 李淑娇 庄果 姜旭 王宇卿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1994-2000,共7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结合细胞实验研究泻心汤效应成分抗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SP等数据库获取泻心汤效应成分的靶点;同时采用GeneCards、TTD、Drugbank数据库检索AS相关的疾病靶点;运用Draw Ven...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结合细胞实验研究泻心汤效应成分抗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SP等数据库获取泻心汤效应成分的靶点;同时采用GeneCards、TTD、Drugbank数据库检索AS相关的疾病靶点;运用Draw Venn Diagram软件构建泻心汤效应成分和AS的共同靶点;运用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效应成分-靶点”网络;利用STRING 11.0数据库构建共同靶点相互作用PPI网络;利用Metascape数据库进行GO功能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通过棕榈酸刺激EA.hy926内皮细胞建立体外炎症模型,对网络药理学的相关结果进行验证。结果:筛选得到泻心汤效应成分相关的靶点285个,疾病靶点589个,两者有交集靶点49个;网络拓扑分析得到核心靶点LDLR、RPPARG、VEGFA、IL-1β、I L-6、TNF-α等;KEGG分析得到PPAR、PI3K/AKT等信号通路,这些通路主要涉及炎症、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等相关途径,初步提示泻心汤效应成分可能通过作用于核心靶点调控PPAR、PI3K/AKT等信号通路以拮抗AS。ELISA和qPCR实验结果证明,泻心汤效应成分可通过降低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的分泌和mRNA的表达,抑制内皮细胞炎症反应,从而发挥抗AS作用。结论:泻心汤效应成分可通过作用于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等关键靶点发挥抗AS作用,这为泻心汤效应成分抗AS的机制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泻心汤效应成分 动脉粥样硬化 网络药理学 作用机制
原文传递
人参联合咖啡因对大鼠的抗疲劳作用及机制探讨
17
作者 郑海云 张雯 +2 位作者 王少南 赵海誉 杜守颖 《中国药物警戒》 2024年第8期863-870,I0001-I0003,共11页
目的评估人参联合咖啡因对大鼠的抗疲劳作用及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人参组(60 mg·kg^(-1))、咖啡因组(3.0 mg·kg^(-1))、配伍组(30 mg·kg^(-1)+1.5mg·kg^(-1)),建立大鼠负重游泳疲劳模型,每... 目的评估人参联合咖啡因对大鼠的抗疲劳作用及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人参组(60 mg·kg^(-1))、咖啡因组(3.0 mg·kg^(-1))、配伍组(30 mg·kg^(-1)+1.5mg·kg^(-1)),建立大鼠负重游泳疲劳模型,每日给药1次,连续给药21 d;采用负重游泳实验评价药物抗疲劳作用;采用两成分组合效应系数(two components combination index,TCCI)方法评估人参配伍咖啡因抗疲劳协同增效作用;比色法检测各组大鼠的尿素氮(BUN)、乳酸(LD)和肝/肌糖原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大鼠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使用网络药理学初步探讨人参联合咖啡因抗疲劳的可能作用机制。结果人参联合咖啡因TCCI值在0.17~0.61,两者联用显示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可不同程度地延长大鼠负重游泳时间,提高肝脏/骨骼肌组织中糖原含量,下调血清中尿素氮水平,降低炎症因子水平;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发现,其主要通过PI3K-Akt和MAPK等通路发挥抗疲劳功效。结论人参联合咖啡因可显著降低糖原分解和乳酸等代谢物积累,改善模型大鼠的疲劳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 咖啡因 抗疲劳 成分组合效应系数方法 比色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 网络药理学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在中医药领域中的应用与展望 被引量:1
18
作者 惠梦雨 刘平 张华 《上海中医药杂志》 CSCD 2024年第2期40-45,共6页
药动学-药效学(PK-PD)结合模型研究目的在于确定药物浓度与效应以及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对药效强度及持续时间的影响。不同于化学药物有明确的成分与作用机制,中药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多效应的特点,因此PK-PD结合模型在中医... 药动学-药效学(PK-PD)结合模型研究目的在于确定药物浓度与效应以及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对药效强度及持续时间的影响。不同于化学药物有明确的成分与作用机制,中药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多效应的特点,因此PK-PD结合模型在中医药领域中的应用尚不成熟。基于中药PK-PD结合模型研究现状,建立多学科交叉的中医药PK-PD结合模型研究体系及探索建立合适的PK-PD结合模型分析中西药联合应用的量-时-效间关系,有望为中药研究及其合理应用、开发以及确定剂量、剂型等方面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药动学 药效学 PK-PD结合模型 效应成分 量效关系 学科交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抗炎效应成分指数的金银花配方颗粒质量评价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贾金浩 陈小菲 +9 位作者 李寒冰 李伟霞 王晓艳 张辉 张明亮 汪彬 韩冰 纪秋如 肖小河 唐进法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630-2640,共11页
目的以抗炎为例,建立基于效应成分指数(effect-constituents index,ECI)的金银花配方颗粒质量一致性评价方法。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22批次不同标准(国标/企标)的金银花配方颗粒样品中9种具有抗炎活性的单体成分(新绿原酸、绿... 目的以抗炎为例,建立基于效应成分指数(effect-constituents index,ECI)的金银花配方颗粒质量一致性评价方法。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22批次不同标准(国标/企标)的金银花配方颗粒样品中9种具有抗炎活性的单体成分(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断马钱子酸、断氧化马钱子苷、木犀草苷、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含量,采用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试剂盒测定上述样品的抗炎效价和相关单体成分的半数抑制浓度(half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_(50)),进而整合分析获取上述各个成分的抗炎效价权重系数,通过权重系数和效价整合计算得到ECI,最后通过细胞实验验证所构建的ECI的可行性。结果抗炎成分含量测定结果显示,9种单体成分含量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国标批次(S1~S11)和企标批次(S12~S22)在单体成分的含量高低也存在显著差异,如国标批次(S8)中绿原酸的含量是企标批次(S16)中该成分含量的3.3倍(43.06 vs 12.98 mg/g)。国标(S1~S11)样品的整体稳定性与企标(S12~S22)样品相差不大(RSD_(国标)=211.55,RSD_(企标)=215.71)。生物效价测定方法通过了方法学考察,结果显示国标样品的抗炎效价和稳定性比企标更好(效价_(国标)=100.28~106.35 U/m L,效价_(企标)=88.06~95.49 U/m L;RSD_(国标)=1.98,RSD_(企标)=2.56)。ECI理论计算结果显示该方法结果与实验结果一致,能够反映金银花配方颗粒样品的药效关系(ECI_(国标)=10.82~14.11,ECI_(企标)=9.32~12.58;RSD_(国标)=9.51,RSD_(企标)=10.02)。相关性分析显示单一指标性成分的含量与抗炎效价之间正相关性较好的是绿原酸(r=0.644),其次是木犀草苷(r=0.581),说明这2个成分在抗炎活性中起主要作用。结论以抗炎为例,建立基于效应成分指数的金银花配方颗粒质量评价方法。可应用于多批次不同标准(国标/企标)的金银花配方颗粒的质量一致性评价,为其他具有类似抗炎作用的中药配方颗粒的质量评价研究及应用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量评价 效应成分指数 抗炎 金银花 配方颗粒 新绿原酸 绿原酸 隐绿原酸 断马钱子酸 断氧化马钱子苷 木犀草苷 异绿原酸B 异绿原酸A 异绿原酸C
原文传递
基于效应成分当量的黄连饮片调剂一致性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董芹 王伽伯 +5 位作者 张定堃 冯五文 章从恩 牛明 董小萍 肖小河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0期3981-3986,共6页
中药调剂是中药面向临床的最后一关,中药调剂的稳定性保证是中药临床疗效的关键。以临床功用为导向,建立基于效应成分当量的中药饮片质量评控,不仅能保证中药调剂的稳定性,更能关联药效的精准性。该研究选取黄连为模式药,结合课题组前... 中药调剂是中药面向临床的最后一关,中药调剂的稳定性保证是中药临床疗效的关键。以临床功用为导向,建立基于效应成分当量的中药饮片质量评控,不仅能保证中药调剂的稳定性,更能关联药效的精准性。该研究选取黄连为模式药,结合课题组前期构建的黄连效应成分指数,建立关联药效的黄连效应成分当量,并根据不同规格黄连饮片的临床量取均一性和煎煮顺应性,研究不同规格黄连饮片的调剂一致性,用于指导黄连饮片规格优选和临床调剂。结果表明,效应成分当量能直观的表征规格、量取和煎煮波动对中药药效的影响;依据效应成分当量所筛选的黄连饮片,具有临床调剂均一性高,煎煮顺应性好,效应成分当量高的特点。效应成分当量能提高中药调剂一致性评控的临床关联性;依据效应成分当量研制的"精标饮片"具有质量好、剂量调节性强等优点,该饮片的研制能促进中药饮片向精准稳定的方向迈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连 调剂 效应成分当量 一致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