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13篇文章
< 1 2 2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EA方案治疗难治复发性成年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王丽青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2年第28期106-107,共2页
目的:重点性地检测MEA方案(米托蒽醌+依托泊苷+阿糖胞苷)治疗难治复发性成年人急性粒细胞白细胞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以本院2008年7月-2012年7月患有难治复发性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的62例成年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对抽取的62例中的31例... 目的:重点性地检测MEA方案(米托蒽醌+依托泊苷+阿糖胞苷)治疗难治复发性成年人急性粒细胞白细胞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以本院2008年7月-2012年7月患有难治复发性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的62例成年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对抽取的62例中的31例白血病患者采用MEA方案进行治疗作为观察组,而另31例未采用此方案的作为对照组,观察组的在刚开始的前3d每天进行静脉滴注米托蒽醌10mg;在前7d每天进行静脉滴注依托泊苷100mg;在前5d每天进行静脉滴注阿糖胞苷100mg;如若在进行完滴注后未取得明显疗效,那么就开始进行第二疗程的治疗,治疗方法同第一疗程使用方法所述。结果:观察组的31例中完全缓解的患者有21例,部分缓解的患者8例,而未缓解的患者有2例,缓解率93.55%,对照组完全缓解的患者有13例,部分缓解的患者4例,而未缓解的患者有14例,缓解率54.84%,观察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MEA方案治疗难治复发性成年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有较好的效果,而且患者仅出现轻微的不良反应,并无显著的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A 成年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效果观察 血液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EA方案治疗难治复发性成年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观察 被引量:1
2
作者 贾文华 刘太领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年第14期141-141,共1页
目的:观察MEA方案治疗难治复发性成年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6年1月~2009年6月收治成年人难治复发性AML患者18例,采用MEA方案化疗,米托蒽醌10mg/日,静脉滴注,第1~3天:阿糖胞苷100mg/日,静脉滴注,第1~7天;依托泊... 目的:观察MEA方案治疗难治复发性成年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6年1月~2009年6月收治成年人难治复发性AML患者18例,采用MEA方案化疗,米托蒽醌10mg/日,静脉滴注,第1~3天:阿糖胞苷100mg/日,静脉滴注,第1~7天;依托泊苷100mg/日,静脉滴注,第1~5天。如果第1疗程未取得完全缓解(CR),则接受第2疗程的化疗,方案同前。结果:完全缓解(CR)11例,部分缓解(PR)2例,未缓解(MR)5例,总有效率为72%。结论:MEA方案治疗难治复发性AML有较好疗效,患者不良反应轻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粒细胞 急性 成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讨MEA方案治疗难治复发性成年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效果
3
作者 韩晓红 《当代医学》 2012年第28期80-81,共2页
目的检测MEA方案(米托蒽醌+依托泊苷+阿糖胞苷)治疗难治复发性成年人急性粒细胞白细胞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效果研究。方法以自2008年3月~2010年6月患有难治复发性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的22例成年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对抽取22例中11例白血病... 目的检测MEA方案(米托蒽醌+依托泊苷+阿糖胞苷)治疗难治复发性成年人急性粒细胞白细胞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效果研究。方法以自2008年3月~2010年6月患有难治复发性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的22例成年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对抽取22例中11例白血病患者采用MEA方案进行治疗作为治疗组,而另11例未采用此方案作为对照组,治疗组在刚开始前3d每天进行静脉滴注米托蒽醌10mg;在前7d每天进行静脉滴注依托泊苷100mg;在前5d每天进行静脉滴注阿糖胞苷100mg;如若在进行完滴注后未取得明显疗效,就开始进行第二疗程的治疗,治疗方法同第一疗程。结果在接受治疗后发现治疗组完全缓解的患者有8例,部分缓解的患者有2例,而未缓解的患者有1例,效率为76%,该方案具有较高的缓解率,对疾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结论采用MEA方案治疗难治复发性成年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且患者仅出现轻微的不良反应,并无显著地并发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A 成年人 急性 粒细胞 白血病 效果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过程中凝血功能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4
作者 陈珍珠 刘涛 +3 位作者 郭贺贺 仁文文 王凯 庞迎旭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5-53,共9页
目的:分析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治疗过程中凝血功能的变化,并探讨APL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在2018年11月至2023年5月期间收治的166例APL患者的资料,对比患者治疗前和治疗过程中各项临床指标的变化;将166例AP... 目的:分析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治疗过程中凝血功能的变化,并探讨APL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在2018年11月至2023年5月期间收治的166例APL患者的资料,对比患者治疗前和治疗过程中各项临床指标的变化;将166例APL患者按照是否发生凝血功能异常分为凝血功能异常组(n=115)和凝血功能正常组(n=51),对比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凝血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并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神经网络模型并对影响因素进行重要性排序;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两种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166例APL患者治疗前和治疗过程中各临床指标对比结果显示,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肾小球滤过率(eGFR)、血小板(PLT)及纤维蛋白原(FIB)在治疗过程中显著升高(P<0.05),糖化血红蛋白(HbA1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尿素氮(BUN)、肌酐(SC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及乳酸脱氢酶(LDH)在治疗过程中显著降低(P<0.05)。凝血功能异常组中发生出血的患者及高危APL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凝血功能正常组(P<0.05);凝血功能异常组患者IL-6、TNF-α、WBC、ANC、D-D、FDP及LDH显著高于凝血功能正常组(P<0.05)。将单因素分析筛选出的影响凝血功能的因素纳入到logistic回归分析和神经网络模型预测APL患者凝血功能异常的风险,ROC曲线显示两个模型的AUC分别为0.896和0.908,灵敏度分别为0.824和0.892,特异度分别为0.940和0.904,约登指数分别为0.764和0.796,准确性分别为0.882和0.898。结论:危险分层为高危、发生出血、WBC升高、LDH升高、ANC升高及FDP水平升高是APL患者凝血功能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利用上述危险因素建立的logistic回归模型和神经网络模型对APL患者凝血功能异常均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凝血 LOGISTIC回归模型 神经网络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GDF-15、S100A12对儿童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诊断价值
5
作者 许静静 李岩 +1 位作者 李健 赵燕 《成都医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131-135,共5页
目的探究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钙粒蛋白C(S100A12)对儿童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诊断价值。方法将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120例儿童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儿作为试验组... 目的探究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钙粒蛋白C(S100A12)对儿童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诊断价值。方法将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120例儿童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儿作为试验组,将同期收治的138例儿童急性白血病化疗后未发生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儿作为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两组患儿血清GDF-15、S100A12表达水平。Pearson法分析血清GDF-15、S100A12表达与儿童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儿临床资料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GDF-15、S100A12表达水平对儿童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诊断价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血红蛋白、中性粒细胞、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均降低(P<0.05),血清GDF-15、S100A12表达均升高(P<0.05)。血清GDF-15、S100A12表达与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儿的血红蛋白、中性粒细胞、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均呈负相关(P<0.05)。血红蛋白、中性粒细胞、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均为患儿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保护因素(P<0.05),血清GDF-15、S100A12为危险因素(P<0.05)。血清GDF-15、S100A12表达诊断儿童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50、0.907,二者联合诊断的AUC为0.980,大于GDF-15(Z=2.159,P=0.031)、S100A12(Z=3.780,P<0.001)单独诊断的AUC。结论儿童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儿血清GDF-15、S100A12表达升高,二者联合具有较高的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急性白血病 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 生长分化因子15 钙粒蛋白C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分化综合征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列线图模型构建
6
作者 姚一帆 郝李霞 杨林花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2-68,共7页
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诱导化疗期间发生分化综合征(DS)的影响因素,建立初诊APL发生DS的列线图预测模型,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324例初诊APL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DS分组,选取组间比较后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 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诱导化疗期间发生分化综合征(DS)的影响因素,建立初诊APL发生DS的列线图预测模型,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324例初诊APL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DS分组,选取组间比较后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探讨APL发生DS的影响因素;应用R软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运用Bootstrap法内部验证,一致性指数及校准曲线评价模型的准确度。结果:324例初诊APL患者的DS发生率为30.86%(100/324)。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患者危险度分层高危、维甲酸用药延迟、未使用激素预防、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初诊时白细胞计数增高、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增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减低、白蛋白减低、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增高、外周血原始细胞比例增高、化疗后白细胞峰值增高为初诊APL患者发生DS的危险因素(均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化疗后白细胞计数WBC增高峰值、是否使用激素预防、白蛋白水平是初诊APL患者发生DS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1)。列线图模型预测APL发生DS的一致性指数为0.847(95%CI:0.786-0.908),校准曲线结果显示,列线图预测与实际DS发生率有良好的一致性。结论:初诊APL患者发生DS的独立影响因素为化疗后白细胞计数增高峰值、白蛋白水平及是否使用激素预防,基于上述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可以预测APL发生DS的风险,与临床有良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分化综合征 早期死亡 预测模型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OPPPS教学模式在血液科临床见习教学中的应用——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为例
7
作者 徐又海 何合胜 +2 位作者 刘善浩 杨玉琼 黄来全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5年第2期348-351,共4页
血液病学作为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抽象、实践性强,学生较为生疏,是学习的难点。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见习效果不理想,为了提高血液病学见习教学质量,我们在临床见习教学中应用BOPPPS教学模式,旨在丰富血液科教学资... 血液病学作为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抽象、实践性强,学生较为生疏,是学习的难点。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见习效果不理想,为了提高血液病学见习教学质量,我们在临床见习教学中应用BOPPPS教学模式,旨在丰富血液科教学资源,激发见习生对血液病的学习兴趣,提高见习生的综合能力,以见习生获得的能力为最终结果,更加注重理论向实践成果的教学转化。本文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为例,探讨BOPPPS教学模式在血液科临床见习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及教学效果,为血液病学教学方法改革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PPPS 教学模式 临床见习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后继发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1例临床报告 被引量:1
8
作者 王野 张琳琳 +3 位作者 迟昨非 孙若文 姜泽慧 徐刚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22-727,共6页
目的总结急性白血病治疗后继发非霍奇金淋巴瘤患儿的临床诊治过程,探讨疾病相关机理。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治疗后继发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T-LBL)患儿的临床资料,并检索急性白血病治疗后继发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文献... 目的总结急性白血病治疗后继发非霍奇金淋巴瘤患儿的临床诊治过程,探讨疾病相关机理。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治疗后继发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T-LBL)患儿的临床资料,并检索急性白血病治疗后继发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文献报告进行总结。结果患儿,男,10岁,因“间断发热”起病,确诊APL后,在治疗过程中出现骨髓复燃,调整治疗方案后达完全缓解,然而在结束白血病治疗后因淋巴结肿大诊断为T-LBL,经规范化疗再次得以缓解。检索近10年文献,急性白血病治疗后继发非霍奇金淋巴瘤共报告9例,均为成人病例,其中6例患者至报告时均为无病生存状态。结论急性白血病治疗后继发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发生率低、预后较好。此外,对肿瘤性疾病化疗后的患者,需注意继发性肿瘤的发生,应用先进检测技术可提高对继发性肿瘤致病机制的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早期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9
作者 姚强华 王颖超 +1 位作者 王叨 刘玉峰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3-57,共5页
目的分析初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早期死亡患儿的临床特点,探讨直接死亡原因和导致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连续收治的初诊APL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纳入103例APL患儿,男56例、女47例,中位发病年... 目的分析初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早期死亡患儿的临床特点,探讨直接死亡原因和导致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连续收治的初诊APL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纳入103例APL患儿,男56例、女47例,中位发病年龄9.0(7.0~13.0)岁,低、中、高危组患儿分别为24例、41例、38例,早期死亡13例。与生存组比较,早期死亡组初诊白细胞计数(WBC)≥100×109/L、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3 s、D-二聚体≥9 mg/L、骨髓早幼粒细胞≥90%、危险度为高危的比例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早期死亡的13例患儿中,男10例、女3例,从诊断至死亡的中位时间为4.0(2.0~7.0)d。13例患儿均死于出血,其中颅内出血13例,颅内出血合并肺出血5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初诊WBC≥10×109/L(OR=17.27,SE=1.12,95%CI:1.92~155.04)是发生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儿童APL早期病死率高,初诊WBC≥10×109/L是APL患儿发生早期死亡的重要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早期死亡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对比学习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智能检测算法模型在全血细胞分析中的建立与验证
10
作者 孙胜利 李建英 +8 位作者 连荷清 李柏蕤 刘丹 王庚 王欣 黄媛 张建平 陈倩 吴卫 《临床检验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252-255,共4页
目的利用学习统计软件建立基于对比大模型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智能检测算法模型(简称M3模型),并验证其有效性。方法通过实验室信息系统(LIS)和医院信息系统(HIS)检索并统计北京协和医院8256例行全血细胞分析的门诊及住院患者数据... 目的利用学习统计软件建立基于对比大模型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智能检测算法模型(简称M3模型),并验证其有效性。方法通过实验室信息系统(LIS)和医院信息系统(HIS)检索并统计北京协和医院8256例行全血细胞分析的门诊及住院患者数据,建立M3筛查模型。采用2023年7—10月本院行全血细胞分析的门诊及住院患者数据对M3模型进行验证。结果M3模型对全血细胞分析中M3的筛查具有一定应用价值,在筛查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方面有一定作用,成功筛出2例中性粒细胞蓝绿色包涵体。结论M3模型对M3诊断的特异性有待提高。后续研究将增加M3阳性病例以优化模型,在保证高敏感性的同时提高特异性,为全血细胞分析智能审核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检测算法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幼稚粒细胞 全血细胞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形态分类体系及其与实验室检查和FLT3-ITD突变的相关性分析
11
作者 何婉婷 陈佳琦 +3 位作者 任雨悦 高玉娟 刘红星 王巍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34-1342,共9页
目的:建立一套用于表征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细胞形态特点的分类体系,并分析不同APL细胞形态特点与常规检验指标和基因变异的相关性。方法:根据APL白血病细胞的形态特征,建立一套14类的分类体系用以表征患者个体间和个体内的... 目的:建立一套用于表征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细胞形态特点的分类体系,并分析不同APL细胞形态特点与常规检验指标和基因变异的相关性。方法:根据APL白血病细胞的形态特征,建立一套14类的分类体系用以表征患者个体间和个体内的细胞形态异质性。将该分类体系用于40例APL患者的形态学分析,并将分类结果与患者的常规检验指标和基因变异特点进行统计学分析,以分析不同APL细胞形态特征与常规检验指标和基因变异的相关性。结果:FLT3-ITD突变阳性的APL病例组中核形规则、粗颗粒且不见Auer小体(1类)的细胞显著少于FLT3突变阴性病例组(P<0.05)。核形规则组相比于核形不规则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明显较长(P<0.05);细颗粒组相比于粗颗粒组APTT明显较长(P<0.01)、骨髓白血病细胞比例相对更低(P<0.05);Auer小体阴性组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D-二聚体、乳酸脱氢酶和骨髓白血病细胞比例均显著高于Auer小体增多组(均P<0.05)。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形态学分类体系可以客观表征不同类型的APL白血病细胞,有助于更好地评估APL白血病细胞的个体内和个体间异质性和进一步用于精确分析APL的形态表型与生物学特性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细胞形态分类 实验室检查 FLT3-ITD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预防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临床疗效观察
12
作者 尹凤 邱云 +2 位作者 李龙燕 谢帅 胡红梅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4年第4期366-369,共4页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预防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至2023年7月在绵阳市中心医院就诊的60例急性ALL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预防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至2023年7月在绵阳市中心医院就诊的60例急性ALL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G-CSF)进行干预,观察组采用PEG-rhG-CSF进行干预。比较两组患儿化疗前及化疗3周后绝对中性粒细胞计数(ANC)和白细胞计数(WBC)水平,化疗后3周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开始时间、持续时间和结束时间,比较两组患儿化疗3周后在白细胞降低发生率、中性粒细胞减少症(FN)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化疗3周后,两组患者的ANC、WBC水平均较化疗前升高,且观察组患儿的ANC、WBC水平分别为(6.77±4.22)×10^(9)/L、(9.17±3.36)×10^(9)/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6.34±2.34)×10^(9)/L、(8.91±3.56)×10^(9)/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开始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持续时间和结束时间分别为(8.99±3.31)、(4.79±1.18)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15.56±4.91)、(6.97±3.32)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白细胞降低率、FN实际发生率、再住院率和抗生素使用率分别为30.00%、10.00%、3.33%、3.33%,均明显低于对照组(56.67%、40.00%、43.33%、36.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ANC减少、感染、骨骼肌肉酸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生率分别为16.67%、6.67%、3.33%、6.67%、10.0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43.33%、30.00%、16.67%、26.67%、36.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G-rhG-CSF能明显缩短急性ALL患儿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持续时间和结束时间,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在预防急性ALL患儿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方面疗效显著,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中性粒细胞减少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表型在鉴别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与HLA-DR阴性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应用
13
作者 郜伟峰 单志娟 +4 位作者 周一平 裴新蕊 杨玉 侯艳军 周合冰 《临床检验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272-276,共5页
目的探讨免疫表型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和HLA-DR阴性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之间的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年至2024年间收治的42例APL患者和28例初治及复发的HLA-DR阴性AML患者。通过流式细胞免疫表型分析,比较两... 目的探讨免疫表型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和HLA-DR阴性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之间的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年至2024年间收治的42例APL患者和28例初治及复发的HLA-DR阴性AML患者。通过流式细胞免疫表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CD64、MPO、CD7、CD11c、CD9、CD123等抗原的阳性表达率。利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应用ROC曲线评估CD9和CD123的表达模式,以及CD64^(+)MPO^(+)CD7^(-)CD11c^(-)对APL的诊断价值。结果AML组患者的CD64、CD9、MPO阳性率显著低于APL组,而CD11c、CD7阳性率显著高于APL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D64^(+)MPO^(+)CD7^(-)CD11c^(-)的综合抗原积分表达模式在鉴别诊断APL方面的ROC曲线下面积(AUC^(ROC))为0.859,敏感性为93.8%,特异性为75.0%,CD9/CD123的鉴别诊断APL的AUC^(ROC)为0.919,敏感性为83.3%,特异性为84.0%;而联合应用CD9/CD123和综合抗原积分的诊断模式,AUC^(ROC)为0.955,敏感性为83.3%,特异性为100%。结论CD9/CD123表达模式及CD64^(+)MPO^(+)CD7^(-)CD11c^(-)联合应用可作为鉴别诊断APL与HLA-DR阴性的AML的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HLA-DR阴性急性髓系白血病 流式细胞 CD123 CD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砷酸诱导的老年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早期死亡分析
14
作者 赵宇 胡天铭 +2 位作者 金波 李慧波 张迎媚 《医学研究杂志》 2024年第5期42-47,共6页
目的分析经单药亚砷酸(arsenic trioxide,ATO)诱导治疗的老年(年龄≥60岁)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的早期死亡(early death,ED)发生情况及预测因素。方法收集连续收治的71例老年APL患者和456例年轻... 目的分析经单药亚砷酸(arsenic trioxide,ATO)诱导治疗的老年(年龄≥60岁)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的早期死亡(early death,ED)发生情况及预测因素。方法收集连续收治的71例老年APL患者和456例年轻APL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临床上可以快速获取的10个临床及实验室检测参数,采用χ^(2)检验及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老年患者的ED率(22.5%,16/71)高于年轻患者(15.1%,69/45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5)。老年感染相关ED(8.5%)和血栓相关ED(2.3%)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年轻患者(分别为2.0%和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和白细胞计数>10×10^(9)/L是两组患者ED的共同独立风险因素,低白蛋白血症(P<0.001)和血清纤维蛋白原<1g/L(P=0.001)还是年轻患者ED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单药ATO诱导治疗的老年APL患者的入院临床特征、ED发生情况及风险因素与年轻患者明显不同。因此,有必要对APL患者的ED情况进行年龄分层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砷酸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老年 早期死亡 风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重视不同于成人患者的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临床特点
15
作者 黄礼彬 唐燕来 罗学群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79-80,共2页
现代治疗方案使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治愈率明显提高。华南儿童APL多中心研究(SCCLG-APL)经过长达6年的中位随访时间,结果显示,5年无事生存率(EFS)达97.6%^([1]),长期随访的预后数据应可代表其治愈率。由于高治愈率,今后研究的... 现代治疗方案使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治愈率明显提高。华南儿童APL多中心研究(SCCLG-APL)经过长达6年的中位随访时间,结果显示,5年无事生存率(EFS)达97.6%^([1]),长期随访的预后数据应可代表其治愈率。由于高治愈率,今后研究的重点是减少治疗相关副作用和提高治疗安全性,这对处于生长发育中的儿童尤其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患者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长期随访 多中心研究 治疗安全性 APL 随访时间 临床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亚砷酸治疗后致QT间期延长1例
16
作者 侯萍萍 温志园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282-284,共3页
1病例资料患儿,女,7岁,2023年在梅州市人民医院儿内科完善骨髓MICM分型检查诊断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IR,PML-RARαL基因阳性)。治疗前CK-MB 10.30U/L(正常值0-25U/L),血钾4.22mmol/L(正常值3.7-5.... 1病例资料患儿,女,7岁,2023年在梅州市人民医院儿内科完善骨髓MICM分型检查诊断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IR,PML-RARαL基因阳性)。治疗前CK-MB 10.30U/L(正常值0-25U/L),血钾4.22mmol/L(正常值3.7-5.2mmo/L),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脏彩超正常。按华南儿童癌症协作组-APL 2020诊疗方案(SCCCG-APL-2020)化疗[1],因医院无复方黄黛片,在诱导阶段、巩固阶段、维持阶段均予亚砷酸氯化钠注射液代替,亚砷酸用药方案为诱导阶段d5-CR≯42天;巩固(1)、(2)、(3)阶段均为d1-21,间歇期为1周;维持阶段共6个周期,其中(1)、(3)、(5)周期予亚砷酸治疗w1-3,每个周期为12周。剂量为0.16mg/(kg·d),用法为持续滴注12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维持阶段 儿童癌症 窦性心律 复方黄黛片 儿内科 亚砷酸 心脏彩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直性脊柱炎合并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1例并文献复习
17
作者 张晓阳 藏美荣 +3 位作者 锁静 孟建波 宋晓宁 王金铠 《临床荟萃》 CAS 2024年第4期342-346,共5页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合并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深入了解三者之间的潜在关系...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合并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深入了解三者之间的潜在关系和机制。方法报告1例AS合并APL及DIC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结合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结果患者APL达到完全缓解期,继续巩固治疗。AS、APL和DIC之间的关系涉及到人白细胞抗原-B27、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介素-23/17轴和其他免疫功能。结论AS与APL、DIC之间的关系千丝万缕,从基因到免疫功能都存在着潜在的发病机制,其中的奥妙仍需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炎 强直性 白血病 早幼粒细胞 急性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人白细胞抗原-B27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介素-23/17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楝酰胺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线粒体功能的影响
18
作者 邓娜 高议雁 +4 位作者 李佳瑞 张镒 李君兰 周佳钰 宋佳蕾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37-543,共7页
探讨楝酰胺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细胞线粒体的作用。MTT法测定楝酰胺对AML细胞HEL生长增殖的影响,PI法测定细胞周期的变化。流式细胞技术分析楝酰胺对细胞凋亡率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线粒体凋亡途径相关蛋... 探讨楝酰胺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细胞线粒体的作用。MTT法测定楝酰胺对AML细胞HEL生长增殖的影响,PI法测定细胞周期的变化。流式细胞技术分析楝酰胺对细胞凋亡率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线粒体凋亡途径相关蛋白的变化,钙黄绿素法分析楝酰胺对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itochondrial permeability transition pore,mPTP)的影响,JC-1染料检测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荧光素酶实验测定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水平。结果显示楝酰胺抑制HEL细胞的生长增殖并呈现时间和浓度依赖性,阻滞细胞周期于G0/G1期。楝酰胺诱导HEL细胞线粒体途径凋亡,激活HEL细胞mPTP的开放,降低了线粒体膜电位和ATP水平。以上结果说明,楝酰胺改变了HEL细胞的线粒体功能,从而抑制细胞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楝酰胺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 线粒体膜电位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化复肝汤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化疗后肝损伤患者的效果
19
作者 杨阳 张明 姚春旭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8期109-112,共4页
目的:观察清化复肝汤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化疗后肝损伤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该院收治的152例化疗后出现肝损伤的APL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目的:观察清化复肝汤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化疗后肝损伤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该院收治的152例化疗后出现肝损伤的APL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76例,两组均采用维A酸联合亚砷酸化疗,对照组采用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进行保肝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清化复肝汤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细胞免疫指标(CD4^(+)、CD8^(+)、CD4^(+)/CD8^(+))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8.68%(75/76),高于对照组的86.84%(66/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血清hs-CRP、IL-6、AST、ALT、CD8^(+)水平均低于对照组,CD4^(+)、CD4^(+)/CD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化复肝汤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治疗APL化疗后肝损伤患者效果显著,可降低ATL、AST、hs-CRP、IL-6水平,改善细胞免疫指标水平,效果优于单用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化复肝汤 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化疗 肝损伤 免疫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患者临床特征及血清免疫因子检测临床意义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海燕 唐岚 +2 位作者 廖春淑 罗源 林晓静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239-242,251,共5页
目的:分析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患者临床特征及血清免疫因子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接受化疗治疗的132例急性白血病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根据是否合并感染分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另取同期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比较三... 目的:分析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患者临床特征及血清免疫因子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接受化疗治疗的132例急性白血病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根据是否合并感染分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另取同期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比较三组受试者一般资料,分析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检测三组受试者的血清免疫因子[免疫球蛋白A(IgA)、IgG、IgM]、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白介素-8(IL-8)]水平,采用ROC曲线分析IgA、IgG及IgM对急性白血病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的诊断价值。结果:74例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的急性白血病患者主要感染部位为呼吸道(71.62%),感染类型以细菌性感染为主(90.54%);74例感染患者共培养出87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60.92%);感染组的IgA、IgG、IgM水平明显高于未感染组和对照组,且未感染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感染组的CRP、PCT、IL-8水平明显高于未感染组和对照组,且未感染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IgA、IgG、IgM水平诊断急性白血病患者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的AUC和截断值分别为0.827、2.31 g/L,0.921、13.87 g/L,0.834、1.56 g/L。结论:急性白血病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患者主要感染部位为呼吸道,并以革兰阴性菌占大多数;血清免疫因子IgA、IgG、IgM对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有良好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化疗 中性粒细胞缺乏 感染 临床特征 免疫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