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迷失与寻找——阿昌族户撒刀工艺特色初探 被引量:2
1
作者 游峭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73-77,共5页
户撒刀(也称阿昌刀),作为云南本土颇具特色的民族工艺中的一种,无论是它的历史沿革还是人文背景,都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和艺术价值。作为拥有丰富人文资源的云南,使用铁器的历史悠久,在战国中晚期就开始了铁器的制作,2000多年来在制铁技... 户撒刀(也称阿昌刀),作为云南本土颇具特色的民族工艺中的一种,无论是它的历史沿革还是人文背景,都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和艺术价值。作为拥有丰富人文资源的云南,使用铁器的历史悠久,在战国中晚期就开始了铁器的制作,2000多年来在制铁技术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又以阿昌族户撒刀最富盛名。笔者于2008年1月和2009年2月两次深入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户撒乡进行田野调研,2个月的调研时间让笔者在充分了解其制作工艺的同时,深刻体会到了阿昌族户撒刀的文化特征。与此同时,这项特色民族传统工艺也以一种难以名状的速度消亡着。伴随着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户撒刀同样受到急功近利的商业思想和机械生产的批量复制所影响,如何继续传承这些优秀的特色民族民间工艺成为了我们必须思考的首要问题。对于特色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抱有一份对天地自然的大爱和对本民族文化深刻的热爱与自豪感,深入关注和研究民族传统文化,从设计的角度来重新诠释特色民族民间工艺,才是让这些浑然天成的民族民间艺术获得新生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昌族 户撒刀 打制工艺 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人类学视域中的阿昌族户撒刀 被引量:5
2
作者 刘伟 《昆明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88-90,共3页
阿昌族传统文化深厚鲜明,民间手工艺发达,户撒刀锻制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户撒刀影响着阿昌族群众的经济生活、族际互动与民俗活动,彰显了民族智慧,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因受到社会变迁与文化传递等因素影响,户撒刀及其... 阿昌族传统文化深厚鲜明,民间手工艺发达,户撒刀锻制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户撒刀影响着阿昌族群众的经济生活、族际互动与民俗活动,彰显了民族智慧,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因受到社会变迁与文化传递等因素影响,户撒刀及其锻制技艺的传承日渐式微,基于"文化自觉"角度,阿昌族要采取若干举措予以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昌族 户撒刀 手工艺 社会功能 文化内涵 社会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昌族历史文化传承与保护研究——浅析阿昌族户撒刀锻造工艺 被引量:2
3
作者 王佳 《普洱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57-59,共3页
阿昌族户撒刀生产历史悠久,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发展历程,始终保持着手工制作和严格依照传统并吸收外来文化精华的特质。从最早的生活生产工具发展到民族工艺礼品,它不仅是一种工具或是礼品,更是具有云南地方民族特色的"刀文化"... 阿昌族户撒刀生产历史悠久,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发展历程,始终保持着手工制作和严格依照传统并吸收外来文化精华的特质。从最早的生活生产工具发展到民族工艺礼品,它不仅是一种工具或是礼品,更是具有云南地方民族特色的"刀文化",地方的"民间文化"。对阿昌族户撒刀的研究从文献资料整理开始,实地调研,通过研究阿昌族户撒刀的锻造工艺等方面,探究阿昌族和周边民族共同造就的"刀文化",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更多宝贵的经验,也为其他少数民族特有工艺的开发与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昌族 户撒刀 锻造工艺 传承与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户撒刀:见证阿昌族文化——访云南省阿昌族户撒刀传承人李德永
4
作者 殷俊燕 《中国档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38-39,共2页
户撒乡是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一个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的狭长坝子。明朝洪武年间,沐英率领明军西征时,曾留下一部分军队驻守户撒屯垦。从驻军工匠那里,当地的阿昌族学到了锻制刀剑的技艺,以后代代相传,竟有了600多年的打刀... 户撒乡是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一个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的狭长坝子。明朝洪武年间,沐英率领明军西征时,曾留下一部分军队驻守户撒屯垦。从驻军工匠那里,当地的阿昌族学到了锻制刀剑的技艺,以后代代相传,竟有了600多年的打刀历史,成为阿昌族的一笔宝贵财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户撒刀 李德永 洪武年间 沐英 西征 阿昌 明军 陇川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德宏阿昌族的“户撒刀”
5
作者 吕隽 《神州》 2017年第8期20-20,共1页
阿昌族是中国26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一,也是主要 聚居于德宏州的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2006年,阿昌族的 户撒刀锻制技艺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 文介绍了户撒刀的历史,并梳理了户撒刀的基本制作工艺.
关键词 阿昌族 户撒刀 历史 制作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佐米亚”概念的反思——户撒刀贸易与中缅边境族群互动
6
作者 李章权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9年第2期53-56,61,共5页
阿昌户撒刀产于中缅边境,这一区域正好属于近年来研究比较热的"佐米亚"东半部区域,自明清以来随着户撒刀热销于各民族地方,以及出口国外,使得户撒地方成为贸易的热点区域,户撒刀一度成为一些民族生产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工具,户... 阿昌户撒刀产于中缅边境,这一区域正好属于近年来研究比较热的"佐米亚"东半部区域,自明清以来随着户撒刀热销于各民族地方,以及出口国外,使得户撒地方成为贸易的热点区域,户撒刀一度成为一些民族生产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工具,户撒也自然而然成为和其他族群交融互动的活跃区域,从户撒刀贸易这一案例中,我们可以对James Scott有关Zomia的研究进行重新思考与反思,Scott更多的重视"国家效用"在高地的形成影响,而低估了其作为中间贸易缓冲区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户撒刀 佐米亚 族群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户撒阿昌刀造型艺术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蒋莹 《戏剧之家》 2017年第5期286-286,共1页
阿昌刀来自阿昌族聚居区陇川县德宏州户撒乡。户撒阿昌人对刀具的应用技艺与周边环境息息相关,其民族的智慧与精神在刀具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关键词 阿昌族 户撒刀 线条 图案 造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户撒阿昌刀造型艺术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苏军国 《美术教育研究》 2013年第2期28-28,共1页
户撒阿昌族刀锻制技艺流传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西北部的户撒乡。户撒刀也叫阿昌刀,因德宏州陇川县户撒乡主要是阿昌族聚居区而得名。陇川户撒是阿昌族的主要聚居地,户撒刀又是户撒阿昌族的文化结晶,同时也是体现阿昌民... 户撒阿昌族刀锻制技艺流传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西北部的户撒乡。户撒刀也叫阿昌刀,因德宏州陇川县户撒乡主要是阿昌族聚居区而得名。陇川户撒是阿昌族的主要聚居地,户撒刀又是户撒阿昌族的文化结晶,同时也是体现阿昌民族精神的载体之一。阿昌族善于吸收周边民族的优秀文化,并将周边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和艺术应用在刀具上,我们从刀具上的纹样图案上可以看出阿昌族人民的智慧和丰富多彩的艺术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户撒刀 阿昌族 造型 图案 线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户撒刀
9
作者 苏阳 《上海文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7-21,共5页
圣诞节刚过,教堂外的松树上飘荡着扯成一段段的红绿彩带,卷曲成毛毛虫的样子。紧挨教堂旁的敬老院更加安静了,院子里的长椅上一个发呆的人都没有,走廊上也没有陷在轮椅里痴望大门的老头,他们都躲在房间里,将发虚的目光投到外面淡淡的一... 圣诞节刚过,教堂外的松树上飘荡着扯成一段段的红绿彩带,卷曲成毛毛虫的样子。紧挨教堂旁的敬老院更加安静了,院子里的长椅上一个发呆的人都没有,走廊上也没有陷在轮椅里痴望大门的老头,他们都躲在房间里,将发虚的目光投到外面淡淡的一片雪白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户撒刀
原文传递
户撒刀制作传承人项老赛
10
《文化月刊(下旬刊)》 2010年第9期119-119,共1页
项老赛为阿昌族人,1961年出生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户撒乡芒炳村新寨村,是铁制工艺艺人。户撒刀是阿昌族的标志性工艺品,制作户撒刀是阿昌族重要的传统手工艺。项老赛出生在户撒刀制作世家,自幼耳濡目染了父亲项云忠制作户撒刀... 项老赛为阿昌族人,1961年出生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户撒乡芒炳村新寨村,是铁制工艺艺人。户撒刀是阿昌族的标志性工艺品,制作户撒刀是阿昌族重要的传统手工艺。项老赛出生在户撒刀制作世家,自幼耳濡目染了父亲项云忠制作户撒刀的全部过程。14岁时开始在父亲的指导下参与制作,至27岁时制刀技艺已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开始自立门户制作刀具。他不仅继承了阿昌族祖辈的传统工艺,还对刀具的制作不断创新,严格选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户撒刀 传统手工艺 新寨村 自立门 陇川县 时制 配合默契 大学博物馆 技艺精湛
原文传递
刀王财缘
11
《中国果菜》 2009年第8期58-59,共2页
他,人称刀王,一个以打刀为生的民族中,他是家喻户晓的鬼斧神将。他打的刀,削铁如泥,吹毛断发,几代人传给他的祖传手艺,让他一年赚钱超百万。
关键词 父亲 手艺 户撒刀 吹毛 老项 中央电视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夹钢制作工艺初探
12
作者 吴伟 李晓岑 李硕阳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8-61,共14页
本文梳理了与夹钢工艺有关的文献史料和考古成果,总结了中国古代夹钢制品的金相特点并对焊药进行了探讨,认为夹钢起源于汉魏时期,锻焊所用的焊药为黄泥或陈久壁土。通过对阿昌族“户撒刀”的工艺调查及样品分析,本文又侧重研究了夹钢界... 本文梳理了与夹钢工艺有关的文献史料和考古成果,总结了中国古代夹钢制品的金相特点并对焊药进行了探讨,认为夹钢起源于汉魏时期,锻焊所用的焊药为黄泥或陈久壁土。通过对阿昌族“户撒刀”的工艺调查及样品分析,本文又侧重研究了夹钢界面、焊药及夹钢刀的性能。研究表明:夹钢户撒刀淬火后的两侧组织为铁素体和珠光体,心部夹钢层的组织为回火马氏体,界面达到了冶金结合,自回火过程减小了淬火后界面的开裂倾向。夹杂物的能谱分析表明含有SiO 2的砂土焊药,在高温下与锻接表面的氧化铁形成低熔点的液态硅酸盐,起到了造渣作用。显微硬度测试结果为心部平均硬度800HV,两侧平均硬度为350HV,表明夹钢户撒刀达到了刚柔相济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户撒刀 夹钢 界面 焊药 淬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仗剑而歌:阿昌族的武术与舞术
13
作者 郑竣泽 路云超 +1 位作者 黄聿豪 武帅 《武术研究》 2024年第1期41-43,共3页
阿昌族传统武术包括拳术、春秋刀法和棍术等多种形式,但目前仅限于在本族之间传承。尽管少数民族与外界的交流增多,但传统武术的发展仍然受限。阿昌族拥有历史悠久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发达的民间手工艺,其中户撒刀锻制技艺更是被列为国家... 阿昌族传统武术包括拳术、春秋刀法和棍术等多种形式,但目前仅限于在本族之间传承。尽管少数民族与外界的交流增多,但传统武术的发展仍然受限。阿昌族拥有历史悠久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发达的民间手工艺,其中户撒刀锻制技艺更是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户撒刀不仅影响着阿昌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智慧。然而,受到社会和文化变迁的影响,户撒刀及其锻制技艺传承受阻,因此,阿昌族需要自觉采取行动,保护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昌族 武术 户撒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昌族的制铁技术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11
14
作者 李晓岑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4年第2期28-33,共6页
对云南省德宏傣族自治州陇川县户撒乡阿昌族的传统制铁技术进行了调查.主要有芒东寨的农具制作、新寨的景颇刀制作、海南寨的铁犁铸造、里蛮呆村的刀具装饰制作,并访谈了解到阿昌族的各种钢铁材质的处理技术.其中有些是前人较少注意的,... 对云南省德宏傣族自治州陇川县户撒乡阿昌族的传统制铁技术进行了调查.主要有芒东寨的农具制作、新寨的景颇刀制作、海南寨的铁犁铸造、里蛮呆村的刀具装饰制作,并访谈了解到阿昌族的各种钢铁材质的处理技术.其中有些是前人较少注意的,如错铜技术、淬火技术、渗碳技术及装饰工艺.最后还对阿昌刀的传统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进行了一些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昌族 户撒刀 制铁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留住手艺之美 沐晓熔镜头下的云南民间手工艺 被引量:1
15
作者 沐晓熔 《今日民族》 2017年第1期30-33,共4页
这期印像栏目,刊登的是青年摄影艺术家沐晓熔先生记录云南民间手工艺的摄影作品。2016年,为完成国家艺术基金的创作项目,沐晓熔对云南特色的民间手工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摄影考察。一年多的时间,他深入了20个少数民族地区,拍摄了陶艺、... 这期印像栏目,刊登的是青年摄影艺术家沐晓熔先生记录云南民间手工艺的摄影作品。2016年,为完成国家艺术基金的创作项目,沐晓熔对云南特色的民间手工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摄影考察。一年多的时间,他深入了20个少数民族地区,拍摄了陶艺、编织、金属工艺、图腾工艺等不同类型的云南民间手工艺。在数千张照片中,沐晓熔精选出112幅作品,以展现云南民间手工艺的丰富性与艺术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沐晓熔的拍摄方式,不是记录工序和工艺,而是塑造手工艺之美,以唤起照片的读者对民间手工艺的热爱。所以,不难理解,他拍摄的民间手工艺,被列入了2015年度国家艺术基金青年书画创作项目(摄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手工艺 艺术基金 金属工艺 摄影艺术家 摄影作品 书画创作 户撒刀 民族工艺 拍摄方式 印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走在田野上的记录——云南省开展少数民族口述历史采集工作
16
作者 刘守华 《中国档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36-37,共2页
25个少数民族、15个独有少数民族,云南省作为中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特有民族最多、跨境民族最多、人口较少民族最多的边疆省份,记录民族历史的责任尤为重要。陇川县户撒乡阿昌族的李德永,与大理市喜洲镇周城村白族的张仕绅有着同样的... 25个少数民族、15个独有少数民族,云南省作为中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特有民族最多、跨境民族最多、人口较少民族最多的边疆省份,记录民族历史的责任尤为重要。陇川县户撒乡阿昌族的李德永,与大理市喜洲镇周城村白族的张仕绅有着同样的忧虑。作为"非遗"传承人,他们最大的担忧就是手艺的失传。(见本期《户撒刀:见证阿昌族文化》与《蓝白之间的传承》)类似户撒刀、扎染这样的少数民族工艺,在云南省还有很多。据统计,云南省被命名的“非遗”传承人共计3698人,国家级传承人51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述历史 户撒刀 周城村 李德永 采集工作 喜洲镇 跨境民族 特有民族 云南省档案局 物质文化遗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可不买的十种特产
17
《今日民族》 2003年第12期50-51,共2页
关键词 旅游 地方特产 玉石雕件 户撒刀 傣锦 回龙茶 德宏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打刀著称的阿昌族
18
作者 曹先强 《中国民族》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2期38-38,共1页
一个其成员以自己的肌肤生得黄黑而自豪的古老民族,端着不熄的火塘和信念,从远古走来,历经痛苦的迁徙,终于和寨头高大的神树一起,把根牢牢地扎定在偏僻的中缅边界上。在那里垦田,“种林为酒,歌舞而饮”;垒炉升火,打制“柔可绕指,剁铁如... 一个其成员以自己的肌肤生得黄黑而自豪的古老民族,端着不熄的火塘和信念,从远古走来,历经痛苦的迁徙,终于和寨头高大的神树一起,把根牢牢地扎定在偏僻的中缅边界上。在那里垦田,“种林为酒,歌舞而饮”;垒炉升火,打制“柔可绕指,剁铁如泥”的刀剑。这个和它所打制的户撒刀一起扬名的民族,是我们阿昌族。阿昌族是云南境内最早的土著民族之一。古代的汉文献中写作“娥昌”、“蛾昌”、“萼昌”、“莪昌”。现有人口2万余人。云龙县是阿昌族的摇篮。如今,约90%的阿昌族同胞居住在陇川县户撒阿昌族乡和梁河县九保、囊宋两个阿昌族乡,其余分布在潞西、盈江、腾冲和龙陵等县。此外,在缅甸、泰国境内也居住着一部分,人数不详。我们阿昌族居住的地区资源丰富,近几年来,靠开采锡矿、煤矿走上致富之路的阿昌族同胞不断增多。阿昌族地区的种稻水平和技能也不断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户撒刀 现有人口 九保 阿昌人 地区资源 云龙县 阿昌 囊宋
原文传递
文化认同与民族工艺品的优化开发
19
作者 孔翔 龙丁江 《中国文化产业评论》 CSSCI 2015年第2期231-242,共12页
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我国民族工艺品的开发近年来陷入机械化、标准化和无序竞争的状态,这既不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也不利于民族文化资源的合理利用。本文主要拟以文化认同的相关理论为基础,结合对云南阿昌族户撒刀的案例分析,初步探讨... 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我国民族工艺品的开发近年来陷入机械化、标准化和无序竞争的状态,这既不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也不利于民族文化资源的合理利用。本文主要拟以文化认同的相关理论为基础,结合对云南阿昌族户撒刀的案例分析,初步探讨基于民族文化认同优化民族工艺品开发的路径。民族工艺品是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合理推进民族工艺品开发不仅将活跃地方经济,也能增进民族文化的扩散和认同,促进民族文化的持续繁荣。户撒刀自古就是阿昌族人在特定地理环境下文化信念和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的商品化开发也为民族文化传承创造了积极条件,但还需更加注重系统展示民族文化,从而进一步提升户撒刀的文化附加值和阿昌族的文化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认同 民族工艺品 阿昌族户撒刀
原文传递
少数民族音乐——阿昌族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洁君 《琴童》 2017年第4期47-49,共3页
阿昌族,是最早居住在我国云南境内的民族,长期和傣族杂居在一块,算得上是傣族的“邻居”阿昌族人口并不多,才3万多人。虽然他们人少,并且没有本族的文字,但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又有丰富的口头文化,不少族人还精通汉语和傣语呢。
关键词 少数民族音乐 傣语 民族生产 户撒刀 艺术瑰宝 遮帕麻 窝罗 正中央 朵朵鲜 吹奏乐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