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历史街区旅游开发与居民生活环境发展研究--以扬州“双东”历史街区为例 被引量:25
1
作者 徐小波 吴必虎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33-141,共9页
生活环境作为居民传统生活方式的形塑产物,是历史街区保护的重要内容。旅游开发为历史街区发展提供了一种现代途径,也干扰历史街区的空间转变。旅游影响对居民生活惯习的介入效应调整旅游历史街区生活环境的存续-发展结构。扬州"双... 生活环境作为居民传统生活方式的形塑产物,是历史街区保护的重要内容。旅游开发为历史街区发展提供了一种现代途径,也干扰历史街区的空间转变。旅游影响对居民生活惯习的介入效应调整旅游历史街区生活环境的存续-发展结构。扬州"双东"历史街区旅游发展对生活环境具有较大影响。居民围绕生活环境质量和旅游支持性形成三类亚群。旅游影响以不同方式介入居民生活环境,应结合具体情况确定生活环境维护导向。传统生活方式与现代发展诉求、生活环境整体转变与街区居民个体利益之间的矛盾是维护"双东"生活环境遭遇的现实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街区 旅游发展 生活环境 扬州“双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文化街区游客地方感特征——以扬州“双东”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2
作者 朱晨慧 孙萍 《江苏商论》 2017年第5期37-41,共5页
游客地方感是游客与旅游地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和年龄的增加,游客对社会人文关注度提高,地方情感也随之增加。客源地越近,对街区越熟悉的游客,地方依恋越高。而客源地越远、对街区不熟悉的游客更加注重旅游功能。在... 游客地方感是游客与旅游地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和年龄的增加,游客对社会人文关注度提高,地方情感也随之增加。客源地越近,对街区越熟悉的游客,地方依恋越高。而客源地越远、对街区不熟悉的游客更加注重旅游功能。在此基础上将从历史文化、旅游功能两方面提出相关建议展现扬州独特的地方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文化街区 游客 地方感 扬州“双东”历史街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从业者的旅游历史街区商业空间发展特征及机理——扬州“双东”案例 被引量:33
3
作者 徐小波 吴必虎 +1 位作者 刘滨谊 陈钢华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212-2232,共21页
旅游商业化是历史街区复兴的重要途径。基于社会空间视角,旅游历史街区商业发展是以从业群体为日常运作核心,兼及居民、游客、恩庇者(管理者)等地域主体在内的空间生产过程。旅游历史街区演化是以"空间实践"为中心环节的社会... 旅游商业化是历史街区复兴的重要途径。基于社会空间视角,旅游历史街区商业发展是以从业群体为日常运作核心,兼及居民、游客、恩庇者(管理者)等地域主体在内的空间生产过程。旅游历史街区演化是以"空间实践"为中心环节的社会建构,其发展状态是不同主体、不同层次的空间生产相互博弈的总体涌现。依托扬州"双东"案例,运用田野调查、统计检验、对应分析、模糊数学、逻辑回归等方法,以从业者空间生产为脉络,剖析旅游商业发展机理的杂合性与矛盾性,指出商业空间状态潜伏着不对称的利益博弈和不均衡的发展效应。"双东"旅游商业开发对城市中低产阶层自主就业有较强吸附效应,使之成为商业发展的主要依托。从业群体大致分化为乐观型、寓居型、保守型,分别对应于积极评价—业务扩张、温和评价—业务维持、消极评价—业务收缩生产机理,对"双东"空间演化具有不同的响应机制和影响效应。研究分析了主体、实践、环境特质对不同类型从业个体的影响特征以及对从业群体的总体影响,认为恩庇是统摄"好恶效应"、操控利益格局的多解方案。旅游历史街区商业发展利弊兼具、相因相生,统一于历史街区的自我演替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从业者 历史街区 旅游商业空间 空间生产 扬州“双东”
原文传递
旅游历史街区状态评判及其空间解读——以扬州“双东”为例 被引量:6
4
作者 徐小波 吴必虎 刘滨谊 《城市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9-58,共10页
结合田野调查、主成分分析、分层聚类以及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以扬州市的"双东"街区为例,构建了旅游历史街区发展状态的测评体系,评判了"双东"的发展状态,解析了该状态蕴含的内在矛盾,并从空间生产的角度对"双... 结合田野调查、主成分分析、分层聚类以及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以扬州市的"双东"街区为例,构建了旅游历史街区发展状态的测评体系,评判了"双东"的发展状态,解析了该状态蕴含的内在矛盾,并从空间生产的角度对"双东"发展中存在的矛盾的缘由进行了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客感知 历史街区 状态评判 空间解读 扬州“双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