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污染环境罪与投放危险物质罪的竞合关系及其处断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聂立泽 胡洋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17年第6期65-70,共6页
当前我国环境污染状况较为严重,单纯依靠市场、道德或行政手段不足以扭转这一态势,因此刑法应当积极介入环境治理和保护,在不违反责任主义的情况下从严从重处罚。污染环境罪属于故意犯罪,本罪和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关系方面:在严重污染环... 当前我国环境污染状况较为严重,单纯依靠市场、道德或行政手段不足以扭转这一态势,因此刑法应当积极介入环境治理和保护,在不违反责任主义的情况下从严从重处罚。污染环境罪属于故意犯罪,本罪和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关系方面:在严重污染环境但尚未造成公共安全法益危险时,单独构成第338条所规定的污染环境罪;污染环境对公共安全造成现实具体危险但尚未造成严重后果时,形成第114条和第338条的想象竞合犯关系,应从一重处断而认定为投放危险物质罪;污染环境造成损害公共安全法益的严重实害后果时,形成第115条第1款和第338条的想象竞合犯关系,应从一重处断而认定为投放危险物质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环境罪 投放危险物质 竞合适用 罪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投放危险物质罪 被引量:4
2
作者 郭虹 《经济研究导刊》 2010年第22期103-104,共2页
刑法修正案(三)在97刑法投毒罪基础上增设了投放危险物质罪这一新罪名,分则新罪名与刑法总则相关规定却有出入、相关罪名认定上也有争议。为更好理解这一新罪名,拟从投放危险物质罪的立法渊源、犯罪构成、此罪与彼罪的角度进行探讨,以... 刑法修正案(三)在97刑法投毒罪基础上增设了投放危险物质罪这一新罪名,分则新罪名与刑法总则相关规定却有出入、相关罪名认定上也有争议。为更好理解这一新罪名,拟从投放危险物质罪的立法渊源、犯罪构成、此罪与彼罪的角度进行探讨,以期对司法实践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投放危险物质 立法渊源 构成特征 刑事责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投放危险物质罪两个争议问题之重解 被引量:1
3
作者 钊作俊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75-79,共5页
投放危险物质罪是危险犯,其本质在于通过投放毒害性、放射性等危险物质的方式危害公共安全;公共安全是指多数的人的生命、健康或者公私财产的安全。危险状态的存在意味着投放危险物质罪的构成要件齐备,从而构成既遂;否则,不足以成立既遂... 投放危险物质罪是危险犯,其本质在于通过投放毒害性、放射性等危险物质的方式危害公共安全;公共安全是指多数的人的生命、健康或者公私财产的安全。危险状态的存在意味着投放危险物质罪的构成要件齐备,从而构成既遂;否则,不足以成立既遂,根据情况,可能成立未遂或者预备、中止等形态;危险状态出现以后,即使行为人采取积极的措施消除这一危险状态,仍然属于危险犯的既遂,而这种既遂和实害犯的中止存在着法条竞合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投放危险物质 本质属性 公共安全 犯罪既遂 危险犯中止 实害犯中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相威胁进行敲诈勒索案件的处置与侦查
4
作者 毕惜茜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8-52,共5页
近期连续发生多起以“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相威胁敲诈勒索的案件。此类案件极易在一定范围内引起社会治安秩序混乱,给社会造成了恐慌,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了安全隐患。此类案件频频发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对此,公安机关不断提高... 近期连续发生多起以“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相威胁敲诈勒索的案件。此类案件极易在一定范围内引起社会治安秩序混乱,给社会造成了恐慌,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了安全隐患。此类案件频频发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对此,公安机关不断提高快速反应和现场处置的能力,加大防范和打击力度,以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利用“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方式进行敲诈的案件不仅涉及到案件的认定问题,还涉及到此类案件的侦查,同时,现场处置也是此类案件的一大要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投放危险物质 爆炸 敲诈勒索 侦查 处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投放危险物质罪的证据应用
5
作者 刘秀明 张志华 《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64-68,共5页
投放危险物质罪是一种极其严重的危害公共安全犯罪,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是该罪的犯罪对象,犯罪对象的高危险性、隐蔽性、科技性决定了该罪证据的收集、审查与普通刑事犯罪具有不同的要求。在侦查、审查起诉阶段,投放危... 投放危险物质罪是一种极其严重的危害公共安全犯罪,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是该罪的犯罪对象,犯罪对象的高危险性、隐蔽性、科技性决定了该罪证据的收集、审查与普通刑事犯罪具有不同的要求。在侦查、审查起诉阶段,投放危险物质罪证据的收集、审查判断存在主客观方面的问题。因而,有必要提高侦查人员的证据收集意识,将言词证据与实物证据并重,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提高侦查的技术含量和鉴定质量,加强对证人的保护,以完善投放危险物质罪的证据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险物质 投放危险物质 证据应用 证据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陈美娟投放危险物质案
6
作者 张骥 《判例与研究》 2004年第3期15-19,共5页
投放危险物质罪是由投毒罪修正而来,其修正的原因在于,采用投放有害物质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共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犯罪手段和犯罪工具多样,仅以投毒罪的罪名尚难概括,故以投放危险物质罪取而代之。本文结合判例分析投放危险物质... 投放危险物质罪是由投毒罪修正而来,其修正的原因在于,采用投放有害物质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共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犯罪手段和犯罪工具多样,仅以投毒罪的罪名尚难概括,故以投放危险物质罪取而代之。本文结合判例分析投放危险物质罪与故意杀人罪的异同,并从法理上阐述法条竞合的概念及处理方法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美娟投放危险物质 投放危险物质 犯罪构成 法条竞合 故意杀人罪 死亡结果 投毒行为 量刑因果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污染环境罪与投放危险物质罪的竞合关系——从冲突的典型案例看错误的司法解释 被引量:14
7
作者 贾占旭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9-127,共9页
从"盐城案"到司法解释,都认为污染环境罪与投放危险物质罪之间是想象竞合关系,但不论是典型案例间的冲突,还是普通案件的"同案不同判"、"轻罪重判",都表明这种认定思路存在问题。这一方面违背了竞合犯理... 从"盐城案"到司法解释,都认为污染环境罪与投放危险物质罪之间是想象竞合关系,但不论是典型案例间的冲突,还是普通案件的"同案不同判"、"轻罪重判",都表明这种认定思路存在问题。这一方面违背了竞合犯理论,错误地将两罪法条竞合的关系理解为想象竞合;另一方面,是将主观罪过的判断不当地引入到污染环境案件的认定中,制造了司法难题;最重要的是,这违反了罪名认定的基本原理,是司法解释对立法的僭越,冲击了罪刑法定原则。要达到司法解释意图严惩环境犯罪的目的,应当首先回归两罪法条竞合的本质,同时考虑在污染环境罪中增加一档法定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环境罪 投放危险物质 罪刑法定 想象竞合 法条竞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染环境罪与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合理界分——在生态文明视角下重新审视污染环境罪 被引量:1
8
作者 彭璞 《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9年第5期51-56,共6页
从司法案例归纳出法院对污染环境罪和投放危险物质罪的界分逻辑是依据行为人的主观罪过不同以及是行为犯还是结果犯的差异。然而,在新时期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新要求下,污染环境罪已经从单纯的只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转变为着重保护环境法... 从司法案例归纳出法院对污染环境罪和投放危险物质罪的界分逻辑是依据行为人的主观罪过不同以及是行为犯还是结果犯的差异。然而,在新时期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新要求下,污染环境罪已经从单纯的只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转变为着重保护环境法益,在此基础上,对于两罪的区分应综合考量行为人的主观罪过形式和该行为所侵犯的具体的法律利益。在故意这一心理状态难以评断的情形下,从故意成立的消极要件入手,结合所侵犯法益与"自然"或者"人类"法益的密切程度,判定其具体罪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环境罪 投放危险物质 法益复合性 司法适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投放危险物质案件分析及打防对策——基于对31起投放危险物质案例的统计
9
作者 安军 董杰 《铁道警察学院学报》 2018年第2期86-90,共5页
在侦查实践中,投放危险物质案件普遍存在取证难、侦破难、诉不出、判不了的难题。根据2002年至2009年间公安部门统计的全国31起典型投放危险物质案件分析发现,投放危险物质案件的发生是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犯罪嫌疑人年龄、性... 在侦查实践中,投放危险物质案件普遍存在取证难、侦破难、诉不出、判不了的难题。根据2002年至2009年间公安部门统计的全国31起典型投放危险物质案件分析发现,投放危险物质案件的发生是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犯罪嫌疑人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等生理特征和认知、情感、动机、人格等心理因素与案件的发生呈现一定规律性联系。且案件地理分布、时空特征、因果关系等方面特征显著。未来其总体案发趋势是逐年增多,且有可能会被恐怖分子利用。因此,要加强刑侦工作,在坚持常态打击时,适时开展专项打击行动;加强和完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与社会治安治理,做好重大案件的预防和应急处置;同时开展法制宣传和安全防范教育,打防并举,以有效遏制此类案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投放危险物质 案件特征 形成机制 打防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在投放危险物质案件侦查中的应用
10
作者 陈梦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13年第12期25-28,共4页
投放危险物质案件常会因其自身的特殊性而导致久侦不破。然而,作案人在投放危险物质的过程中在大脑中形成的犯罪心理痕迹确是客观存在、无法抹去的。犯罪心理痕迹反映着作案人的心理活动以及行为活动,直接反映出作案人与案件的关系。运... 投放危险物质案件常会因其自身的特殊性而导致久侦不破。然而,作案人在投放危险物质的过程中在大脑中形成的犯罪心理痕迹确是客观存在、无法抹去的。犯罪心理痕迹反映着作案人的心理活动以及行为活动,直接反映出作案人与案件的关系。运用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结合心理痕迹分析并运用认知综合测试法编题,通过检测被测人有无相关的心理生理反应来寻找和甄别犯罪嫌疑人,成为侦破疑难投放危险物质案件的一种重要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 投放危险物质案件 侦查工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投放危险物质罪证据的收集与固定
11
作者 郭仲文 杨阳 《科技视界》 2014年第27期333-333,共1页
投放危险物质罪所侵犯的直接客体是国家对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的禁止性管理秩序及社会公众的人身安全及公私财产安全。由于此类案件作案对象具有不确定型,案发原因不确定性,波及面较广,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社会危害性... 投放危险物质罪所侵犯的直接客体是国家对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的禁止性管理秩序及社会公众的人身安全及公私财产安全。由于此类案件作案对象具有不确定型,案发原因不确定性,波及面较广,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社会危害性严重。所以对此类案件,我国法律一律给予严惩,由此表明了我国从严打击此类犯罪、以最大限度地保卫社会的立法法意。在实践中,办理投放危险物质罪的案件中存在不少问题。由于办案人员的固有办案模式和思维方式,在该类案件的办理情况存在诸多问题。结合工作实际,笔者就投放危险物质案侦查办理中证据收集及固定作如下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投放危险物质 证据收集与固定的基本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审查认定
12
作者 陈海鹰 《检察实践》 2005年第1期30-32,共3页
关键词 犯罪 投放危险物质 司法实践 认定 案件 实践指导 直接证据 难度 证明 分析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投放危险物质罪探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屈学武 《法学杂志》 2002年第6期11-13,共3页
投入危险物质罪所危害的对象不特定 ,但有其自己的客观特征和罪过形式 ,只有严格把握住本罪的本质特点才能准确认定罪名和正确适用刑法。
关键词 投放危险物质 客观特征 本罪 适用 认定 罪名 罪过形式 严格 探析 准确
原文传递
论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5
14
作者 黄华生 《人民检察》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4-17,共4页
投放危险物质罪是刑法修正案(三)所制定的一个新罪名,是一种不纯正的恐怖活动犯罪;该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物质或者其他危险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投放危险物质的,应当... 投放危险物质罪是刑法修正案(三)所制定的一个新罪名,是一种不纯正的恐怖活动犯罪;该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物质或者其他危险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投放危险物质的,应当分别情况决定是否负刑事责任;对于刑法修正案(三)公布之前实施的投放危险物质行为,应当分别情况适用当时的法律定罪处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投放危险物质 投毒罪刑法修正案(三) 恐怖活动犯罪
原文传递
论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以案例分析为视角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61-67,共7页
刑法修正案(三)第8条(刑法第291条之一),增订了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本罪的犯罪客体既不同于刑法第114和115条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公共安全,也不同于刑法第290条和第291条的社会秩序,而是社会心理秩序。投放行为既可以针对特定的人实施,也... 刑法修正案(三)第8条(刑法第291条之一),增订了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本罪的犯罪客体既不同于刑法第114和115条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公共安全,也不同于刑法第290条和第291条的社会秩序,而是社会心理秩序。投放行为既可以针对特定的人实施,也可以针对不特定的人实施;虚假危险物质不能从正面理解,只能从反面理解,只要不属于投放危险物质罪中的危险物质,即可属于本罪的虚假危险物质,其特征是可信性,具有扰乱社会秩序的可能性,但没有引起公共安全危险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投放虚假危险物质 SARS 社会心理秩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投放危险物质罪的证据审查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海鹰 《人民检察》 北大核心 2005年第04X期23-25,共3页
投放危险物质罪,是指故意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该罪是危害公共安全犯罪中的重罪,近年来呈高发的态势.司法实践中,鉴于该类案件的特点,证明投毒犯罪的直接证据极少,从证据充分性上审查认定该类犯... 投放危险物质罪,是指故意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该罪是危害公共安全犯罪中的重罪,近年来呈高发的态势.司法实践中,鉴于该类案件的特点,证明投毒犯罪的直接证据极少,从证据充分性上审查认定该类犯罪难度较大.有些案件只能从情理与迹象上去分析判断,因此,分析研究该类犯罪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也为当前的司法实践所必需.本文试图根据司法实践中投放危险物质罪案件的办理情况,从该类犯罪的基本特点、存在的问题出发,探寻投毒犯罪证据审查认定的一般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投放危险物质 证据审查工作 犯罪特征 证据 危害公共安全犯罪
原文传递
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袁建伟 赵静 《法治研究》 2008年第6期66-69,共4页
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是立法机关针对新的社会治安形势规定的一个新罪名,实践中如何定罪量刑存有诸多争议。笔者通过对本罪的犯罪构成各要件的分析,认为所谓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是指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 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是立法机关针对新的社会治安形势规定的一个新罪名,实践中如何定罪量刑存有诸多争议。笔者通过对本罪的犯罪构成各要件的分析,认为所谓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是指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并且对其犯罪构成、刑事责任作出界定,从而为司法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假危险物质 社会治安形势 犯罪构成 司法实践 立法机关 定罪量刑 社会秩序 刑事责任 投放虚假危险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初探——以新疆“针刺”事件为例 被引量:2
18
作者 江晓燕 《新疆社科论坛》 2009年第5期42-45,共4页
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是指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它由客体、客观、主体、主观等四个要件构成。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是结果犯,行为人投放虚假危险物质必须造成严重扰乱社会秩序... 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是指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它由客体、客观、主体、主观等四个要件构成。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是结果犯,行为人投放虚假危险物质必须造成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结果才构成犯罪,虽然实施了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的行为,但没有造成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结果的,不构成犯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投放虚假危险物质 司法认定 刑事责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投毒捕鱼为何被认定为投放危险物质罪
19
作者 刘德华 张栋梁 张艳 《公民与法(综合版)》 2017年第8期16-17,共2页
在农村,用农药毒鱼,然后捕捞,这种方式不少见,也被很多人习以为常。2017年新年前夕,两村民为捕鱼在饮用水源地投放农药,导致全城停水,人心惶惶。2017年7月11日,两名犯罪嫌疑人因投放危险物质罪而被判刑。2016年12月30日,元旦前夕,旺苍... 在农村,用农药毒鱼,然后捕捞,这种方式不少见,也被很多人习以为常。2017年新年前夕,两村民为捕鱼在饮用水源地投放农药,导致全城停水,人心惶惶。2017年7月11日,两名犯罪嫌疑人因投放危险物质罪而被判刑。2016年12月30日,元旦前夕,旺苍这个川北小城的居民们阖家团圆,正以崭新的面貌和姿态迎接新的一年。然而,一个突发的停水公告,让县城及周边的12万余居民陷入了用水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投放危险物质 检察院 被告人 甲氰菊酯
原文传递
刑法中“投毒”认定问题的解释论释疑
20
作者 周金多 融昊 《北京警察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48-56,共9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三)》将《刑法》第114条罪状由投毒行为修改为投放危险物质行为。但是,《刑法》总则中仍有“投毒”的表述至今未进行相应修改。学界目前通说是通过目的解释将总则部分“投毒”等同于分则“投放危险物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三)》将《刑法》第114条罪状由投毒行为修改为投放危险物质行为。但是,《刑法》总则中仍有“投毒”的表述至今未进行相应修改。学界目前通说是通过目的解释将总则部分“投毒”等同于分则“投放危险物质”,此解释结论意味着对实施了投放放射性物质型或投放传染病病原体型投放危险物质罪的罪犯附加适用剥夺政治权利的刑罚具备正当性。然而,这一解释结论不仅会因形式逻辑缺陷而削弱刑法权威性,还可能不具备罪刑法定的正当性。为完善该目的解释结论,一方面应贯彻形式理性观念,引入“令人中毒的症状”这一文义来连接“投毒”与“投放危险物质”,实现目的解释结论的合体系性与合文义性;另一方面应贯彻实质理性观念,通过对“投”与“毒”文义的目的性限缩,平衡自由价值与安全价值,以期实现目的解释结论的实质正义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投毒 投放危险物质 刑罚正当性 目的解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