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20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心痛哭”:杜运燮抗战诗作的情感方式与抒情姿态
1
作者 张洁宇 徐楹林 《江汉学术》 2025年第1期46-55,共10页
“抒情”是1940年代诗坛所讨论的核心问题之一。由于抗战局势需要,个人感伤的“旧”抒情被放逐,热烈、直接的“新的抒情”被提倡。青年诗人杜运燮起初也受这种潮流的感召,但随着诗人对战争介入程度的加深,诗歌的抒情风格愈发迂回克制,... “抒情”是1940年代诗坛所讨论的核心问题之一。由于抗战局势需要,个人感伤的“旧”抒情被放逐,热烈、直接的“新的抒情”被提倡。青年诗人杜运燮起初也受这种潮流的感召,但随着诗人对战争介入程度的加深,诗歌的抒情风格愈发迂回克制,他以“无心痛哭”的表述揭示了情感经验复杂化后旧有情感表达的失效,试图以一种新的感性模式替代直截了当的抒情方法。杜运燮以“轻体诗”为代表的诗体尝试反映了诗人的新抒情观念,也体现了身处战场的诗人特殊的生命体验。诗人作为战场上人道灾难的亲历者与见证者,对于历史与牺牲者的关系有独特的思考,其抒情理念背后是他对历史、战争与死亡的反思,其诗作中带着自嘲的讽刺、迂回曲折的情绪表达。这些对于牺牲者非英雄化的描写,既体现了其诗歌的伦理维度,也丰富了1940年代战争书写的抒情向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抒情 杜运燮 轻松诗 抗战 1940年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38年“美国秘闻”中的武汉抗战
2
作者 孙君恒 王富林 《武汉文史资料》 2025年第1期40-45,共6页
1938年,中国抗战形势严峻,迫切需要有利的国际环境。2月,毛泽东在与美国合众社记者王公达(K·T·Wang)谈话时明确指出:“美国广大人民群众对于中国抗日斗争的声援,这些都是我们所欢迎与感谢的……现在,是中美两国及其他一切反... 1938年,中国抗战形势严峻,迫切需要有利的国际环境。2月,毛泽东在与美国合众社记者王公达(K·T·Wang)谈话时明确指出:“美国广大人民群众对于中国抗日斗争的声援,这些都是我们所欢迎与感谢的……现在,是中美两国及其他一切反对侵略威胁的国家更进一步联合对敌的时候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斗争 中美两国 形势严峻 抗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北庭地区的抗战戏剧活动述论
3
作者 贾秀慧 边洁 《昌吉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45-51,共7页
抗战爆发后,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投身反抗外来侵略的抗日救亡运动中,一大批有民族气节、有血性的作家、艺术家为抗战奔走呐喊,以笔为枪,开创了声势激昂的抗战文艺。新疆地处抗战的大后方,在全国抗日救亡的大背景下,北庭地区的各族人民投身... 抗战爆发后,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投身反抗外来侵略的抗日救亡运动中,一大批有民族气节、有血性的作家、艺术家为抗战奔走呐喊,以笔为枪,开创了声势激昂的抗战文艺。新疆地处抗战的大后方,在全国抗日救亡的大背景下,北庭地区的各族人民投身各种救亡活动,其中蓬勃发展的抗战戏剧成为抗战救亡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30年代,北庭地区的抗战戏剧随着中国共产党人来到新疆而逐渐兴起;1939年随着新疆文化协会及实验剧团的成立,抗战戏剧的发展达到顶峰。这一时期,大量的戏剧工作者投入到抗战戏剧的创作和演出中,创作出了众多优秀的戏剧作品,这些作品展现了新疆各族人民的英勇斗争和顽强不屈的精神,生动体现了抗战戏剧的斗争性、艺术性、民众性和时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北庭地区 戏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红色革命歌曲的艺术特色及其价值的分析
4
作者 王珊 安雪辉 胡波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社会科学》 2025年第1期147-150,共4页
抗战时期的红色革命歌曲,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沉的情感力量,成为中国抗战历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些歌曲不仅控诉了侵略者的暴行,唤醒了民众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意识,还成为动员民众参与抗战、支援前线的重要工具,增强了全国人民的... 抗战时期的红色革命歌曲,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沉的情感力量,成为中国抗战历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些歌曲不仅控诉了侵略者的暴行,唤醒了民众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意识,还成为动员民众参与抗战、支援前线的重要工具,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通过对红色革命歌曲的艺术风格、创作背景、传播方式及其社会影响的系统分析,可以揭示其在特定历史时期所承载的政治意义、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进一步理解音乐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深刻内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红色革命歌曲 特色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党员的质量重于数量”——抗战时期陈云对党员队伍建设的思考
5
作者 龚顺森 熊秋良 《群众》 2025年第4期65-66,共2页
“党员的质量重于数量”是陈云同志在抗战时期提出的关于党建的重要思想之一。全面抗战初期,我们党作出了“大量发展党员”的决定,全国党员人数从1937年的4万余人迅速发展到1940年的80余万人,党员队伍扩大的同时,也引发出党员队伍的质... “党员的质量重于数量”是陈云同志在抗战时期提出的关于党建的重要思想之一。全面抗战初期,我们党作出了“大量发展党员”的决定,全国党员人数从1937年的4万余人迅速发展到1940年的80余万人,党员队伍扩大的同时,也引发出党员队伍的质量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云同志 发展党员 党员人数 党员队伍 抗战时期 抗战初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在场: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戏剧出版演进及影响
6
作者 刘艳 《中国出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3-67,共5页
抗战时期,桂林戏剧出版激增,以戏行纸上的传播构建了戏剧运动的媒介场,与戏剧演出共同服务于抗战宣传,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并为战后抗战文化记忆的塑造与建构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文章运用文献调查法、史料释读法,溯源桂林戏剧... 抗战时期,桂林戏剧出版激增,以戏行纸上的传播构建了戏剧运动的媒介场,与戏剧演出共同服务于抗战宣传,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并为战后抗战文化记忆的塑造与建构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文章运用文献调查法、史料释读法,溯源桂林戏剧出版演进脉络,探究桂林版戏剧书刊的战时作用与当代价值,为桂林文化城研究、抗战文化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文化记忆 桂林文化城 戏剧出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面抗战初期武汉地面防空部队的作战与检讨
7
作者 宋赟 刘彦波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59-67,共9页
武汉作为抗战时期都市防空的重点城市,其地面防空部队因战绩不佳而长期受到人们的误解和忽视。文章从梳理武汉地面防空部队的发展历程开始,利用报刊和档案中关于武汉地面防空部队作战情形的记载和业内人士对武汉防空效果的讨论,指出武... 武汉作为抗战时期都市防空的重点城市,其地面防空部队因战绩不佳而长期受到人们的误解和忽视。文章从梳理武汉地面防空部队的发展历程开始,利用报刊和档案中关于武汉地面防空部队作战情形的记载和业内人士对武汉防空效果的讨论,指出武汉地面防空部队在作战中表现活跃,既保卫了武汉的低空,又能协同空军作战,减轻了武汉受敌机轰炸的损失;分析了武汉防空部队战绩不佳的原因,主要受战略上防空部队的分散、敌机空袭战术的改进、我军高射部队实力的削弱及武汉地形不利于防空作战四个方面的影响。并对防空成效的评判标准进行了讨论,认为击落、击伤敌机只是防空的任务之一,减少受空袭的损失才是当时条件下防空部队的主要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汉抗战 防空 高射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晋察冀画报》政治宣传中的图像叙事研究
8
作者 马爽 吴云志 《传媒》 2025年第6期84-86,共3页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政治宣传工作,成功创办了以图像叙事为典型代表的《晋察冀画报》。该报充分利用图像叙事的宣传优势,在宣传逻辑、宣传效用、宣传方法上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宣传的图像叙事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案例。在宣传逻...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政治宣传工作,成功创办了以图像叙事为典型代表的《晋察冀画报》。该报充分利用图像叙事的宣传优势,在宣传逻辑、宣传效用、宣传方法上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宣传的图像叙事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案例。在宣传逻辑上,从情感认同出发,经过思想共识最终实现行为转变;在宣传效用上,通过记录型图像叙事、隐喻型图像叙事和艺术型图像叙事,发挥战争动员、政治宣传和思想教化的作用;在宣传方法上,精准把握图像叙事精髓,面向大众、以艺为旨、拓宽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晋察冀画报》 政治宣传 图像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宁夏平原的农田水利刍论
9
作者 崔艺杰 龙先琼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2期77-82,共6页
抗战时期,宁夏当局重视农田水利建设,通过建立专门机构,加强黄河河道治理,修缮、扩建旧有渠道,疏浚排水沟等措施,使宁夏平原农田水利建设得以迅速发展。宁夏平原的农田水利建设增加了粮食产量,支持了抗战,并改善了周边环境。当时在水利... 抗战时期,宁夏当局重视农田水利建设,通过建立专门机构,加强黄河河道治理,修缮、扩建旧有渠道,疏浚排水沟等措施,使宁夏平原农田水利建设得以迅速发展。宁夏平原的农田水利建设增加了粮食产量,支持了抗战,并改善了周边环境。当时在水利建设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和技术,为后来宁夏平原的水利建设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宁夏平原 农田水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浙西南出版宣传工作研究
10
作者 胡琳玉 陈寿灿 《中国出版史研究》 2025年第1期87-99,共13页
全面抗战时期,浙江省府机构动态游迁,被迫前往未被日军侵占的中小城市。在此战事背景下,浙西南地区形成了为时四年的区域性出版中心。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各界进步人士,积极开展浙西南出版宣传工作,推动形成了党政军机关、爱国群众、... 全面抗战时期,浙江省府机构动态游迁,被迫前往未被日军侵占的中小城市。在此战事背景下,浙西南地区形成了为时四年的区域性出版中心。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各界进步人士,积极开展浙西南出版宣传工作,推动形成了党政军机关、爱国群众、社会组织、文化联合团体以及工商行业人士等多方联动的出版格局。浙西南出版宣传斗争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创造了不凡的成绩,为中华民族抗战意识的觉醒、全国抗战的最后胜利、新中国成立后出版宣传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抗战时期 浙西南革命根据地 出版宣传工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在新疆的实践探索与经验
11
作者 晁晶晶 陈玲 《兵团党校学报》 2025年第2期122-128,共7页
抗战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觉醒的历史关键点。在新疆,中国共产党从经济、政治、文化、民生等方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构筑了经济共同体、政治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和思想共同体。新疆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团... 抗战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觉醒的历史关键点。在新疆,中国共产党从经济、政治、文化、民生等方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构筑了经济共同体、政治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和思想共同体。新疆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团结带领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唤醒,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象化为新疆各族人民广泛践行爱国主义、情感相亲并结成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这一时期,淬炼出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巩固拓展统一战线、坚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历史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抗战新诗集文献汇编(全三十册)》出版
12
作者 张皓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F0002-F0002,共1页
2024年10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王泽龙教授主编的《中国抗战新诗集文献汇编(全三十册)》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全书整理汇编了1931-1949年间出版的抗战诗集共182种,按照个人诗集与抗战诗选集分类,依出版时间先后进行编排,其中个人诗集... 2024年10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王泽龙教授主编的《中国抗战新诗集文献汇编(全三十册)》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全书整理汇编了1931-1949年间出版的抗战诗集共182种,按照个人诗集与抗战诗选集分类,依出版时间先后进行编排,其中个人诗集171种,共27册;选集11种,共3册;第三十册附有《抗战诗集出版史料综观(1931—1949)》一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诗集 国家图书馆 抗战 华中师范大学 出版史料 文学院 选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民族复兴话语的四种形态
13
作者 俞祖华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2,共12页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多元一体的复合型中华民族观定型,并阐释了民族解放、民族复兴思想。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民族复兴话语可分为四种形态:政治话语方面,中国共产党建构了以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为叙事主体、以抗日救亡的民族解放为...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多元一体的复合型中华民族观定型,并阐释了民族解放、民族复兴思想。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民族复兴话语可分为四种形态:政治话语方面,中国共产党建构了以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为叙事主体、以抗日救亡的民族解放为核心术语、以反帝反封建为走向复兴的政治前提、以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为奋斗目标、以中共为实现民族解放之中流砥柱的中华民族复兴政治话语体系;媒介话语方面,各报刊作为思想观念的重要载体与传播介质,促进了“中华民族”“民族复兴”观念从政治语境引入大众传播,从而有力推动着各族人民国家认同、民族认同的建构;学术话语方面,理论工作者立足中华民族长远历史,着眼中华民族救亡大业,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等方面,为书写交融汇聚的中华民族发展史、为阐释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观念、为倡导救亡图强的民族解放思想,提供了坚实的学理支撑;艺术话语方面,包括诗文、电影、话剧、歌曲、绘画、书法等在内的文艺作品,在传播“中华民族”“民族复兴”话语、强化中华民族认同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中国共产党人 中华民族 民族复兴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绥边区的抗战音乐
14
作者 李建权 李雨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150-155,共6页
音乐作为一种人文艺术,在人文熏陶、精神共鸣乃至动员民众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晋绥边区的抗战音乐采取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以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弘扬民族正气,鼓舞抗战士气为主要内容,将抗战精神与音乐艺术高度融合,最大限... 音乐作为一种人文艺术,在人文熏陶、精神共鸣乃至动员民众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晋绥边区的抗战音乐采取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以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弘扬民族正气,鼓舞抗战士气为主要内容,将抗战精神与音乐艺术高度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出音乐的社会动员作用。这些适应抗战新形势的音乐作品以生动灵活、通俗易懂的方式在边区宣传动员民众,巩固发展党的群众基础和阶级基础,推动民族意识觉醒,凝聚抗战中坚力量,成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团结、教育和动员民众最有效的精神武器,对晋绥边区的抗战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绥 抗战 音乐 动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旧报刊看抗战时期漳鼓“交通船”
15
作者 詹朝霞 《海峡人文学刊》 2025年第1期152-157,共6页
“交通船”是抗战时期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通过当时的报纸与文献资料,可以钩沉与梳理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发生在漳鼓之间的特殊历史事件。“交通船”是日寇与我方迫于战时形势的权宜之计,虽然客观上达到了互通有无的效果,但随着国统区... “交通船”是抗战时期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通过当时的报纸与文献资料,可以钩沉与梳理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发生在漳鼓之间的特殊历史事件。“交通船”是日寇与我方迫于战时形势的权宜之计,虽然客观上达到了互通有无的效果,但随着国统区入超进一步扩大,“交通船”只对日伪政府、日籍浪人、少数商人有利,而与国民政府的反封锁政策背道而驰。由于有害无利,“交通船”数度被中止。尽管如此,“交通船”仍在风雨飘摇中从1939年9月开始一直持续到1945年抗战结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船 鼓浪屿 漳州 抗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子华抗战文学中边民的“符号自我”认同研究
16
作者 王世灿 《文山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54-60,共7页
马子华的抗战文学书写隐含着其自身对国、对民、对人生的思路历程。从边民的“符号自我”认同视角出发,可将此历程具体化为:表现边民反抗压迫的书写,其本质是边民为维护本体安全感,故反抗意识具有模糊性;表现边民投身抗战的书写,由于需... 马子华的抗战文学书写隐含着其自身对国、对民、对人生的思路历程。从边民的“符号自我”认同视角出发,可将此历程具体化为:表现边民反抗压迫的书写,其本质是边民为维护本体安全感,故反抗意识具有模糊性;表现边民投身抗战的书写,由于需要现代性启蒙的注入,所以是一种“受激”型的“觉醒”;表现边民真实生活的书写,以冷峻的眼光进行存在性反思,还原边民的复杂。这些作品揭示出边民自我认同的深刻性,丰富了“现代中国”与“现代文学”的内涵,并以文本自携信息启示:建构信任关系,或许是维护地区稳定、加强“国家共同感”的有效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子华 抗战文学 边民 符号自我 国家共同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西南邮政发展考述
17
作者 谭翠 伍力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25年第1期75-79,共5页
抗战时期举国西迁,西南成为中华民族复兴根据地。顺应抗战需求,急需大力建设川渝黔滇等大后方。西南各地邮务告急,落后的西南邮政亟待改善。随之西南迁入全国性邮政机构及大量邮工,普遍添设邮局,招收邮员,扩开邮路,大后方邮政网络形成... 抗战时期举国西迁,西南成为中华民族复兴根据地。顺应抗战需求,急需大力建设川渝黔滇等大后方。西南各地邮务告急,落后的西南邮政亟待改善。随之西南迁入全国性邮政机构及大量邮工,普遍添设邮局,招收邮员,扩开邮路,大后方邮政网络形成。同时发展西南邮务,扩展邮寄储汇业务,传递抗战信息和物资,提升邮政经济社会文化功能,为抗战建国服务。从而,西南成为全国邮政中心,邮政业逐渐成熟,促进西南社会的近代化,使西南成为支撑抗战的坚固大后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邮政 西南大后方 抗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岳根据地抗战宣传中戏剧的在地化表达
18
作者 尹志兵 《艺术传播研究》 2025年第2期111-119,共9页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共通过与阎锡山的特殊统战关系创建了太岳根据地。为唤醒根据地民众的抗战意识,中共运用戏剧对其进行宣传教育,但是封建传统思想影响下的戏剧存在诸多问题。中共坚持戏剧的人民性与政治性相统一的原则,通过团结与改造...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共通过与阎锡山的特殊统战关系创建了太岳根据地。为唤醒根据地民众的抗战意识,中共运用戏剧对其进行宣传教育,但是封建传统思想影响下的戏剧存在诸多问题。中共坚持戏剧的人民性与政治性相统一的原则,通过团结与改造旧艺人、创建革命剧团、发掘民间文艺等方式,实现了戏剧的在地化表达,让旧戏剧成为适应时代需求的抗战戏剧。抗战戏剧是中共将中国具体革命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的成果之一,发挥了揭露日军侵略行径、唤醒民众国家意识与组织动员民众等作用,为推动抗战走向胜利贡献了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宣传 戏剧 在地化 太岳根据地 抗战宣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重庆《新蜀报》木刻宣传画图像研究
19
作者 乔烽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5年第2期88-91,共4页
通过对抗战时期重庆《新蜀报》的木刻宣传画图像进行研究,探究其历史贡献和艺术特征,首先对《新蜀报》的历史背景和宣传目的进行分析,介绍该报刊的木刻和重庆地区其他报刊的木刻;接着对《新蜀报》的木刻宣传画进行了分类和分析,从六个... 通过对抗战时期重庆《新蜀报》的木刻宣传画图像进行研究,探究其历史贡献和艺术特征,首先对《新蜀报》的历史背景和宣传目的进行分析,介绍该报刊的木刻和重庆地区其他报刊的木刻;接着对《新蜀报》的木刻宣传画进行了分类和分析,从六个方面进行探讨;最后,通过对《新蜀报》木刻宣传画的接受和影响进行研究,分析它们在当时社会中的作用以及对今天的影响和意义。本文旨在对抗战时期的宣传文化和艺术传统进行深入研究,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蜀报 木刻 宣传画 图像 抗战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城抗战 保家卫国
20
作者 杨剑利 《前线》 2025年第3期86-88,共3页
“长城地势险,万里与云平。”千余年来,长城拱卫着华夏大地,守卫着炎黄儿女。1933年伊始,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上长城,企图侵占华北,进而侵吞中国。中国守军英勇还击,多次击退日军在长城各关口的凶残进攻,沉重打击了日本骄横的侵略气焰。
关键词 日本侵略者 长城抗战 华夏大地 保家卫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