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脱敏注射破伤风抗毒素血清过敏1例
1
作者 许艳芬 冯宇威 《医学信息(医药版)》 2009年第11期79-79,共1页
患者,男,21岁。因左臂刀伤来院,经急诊清创缝合术后,在右前臂皮内做破伤风抗毒素(TAT)过敏试验,皮试20分钟后,呈阳性,即给予脱敏注射,注射部位为双侧臀大肌,注射后患者无出现全身及局部不适症状,即离院。经8小时后患者再次... 患者,男,21岁。因左臂刀伤来院,经急诊清创缝合术后,在右前臂皮内做破伤风抗毒素(TAT)过敏试验,皮试20分钟后,呈阳性,即给予脱敏注射,注射部位为双侧臀大肌,注射后患者无出现全身及局部不适症状,即离院。经8小时后患者再次来院,查体双侧臀大肌部位出现红肿、胀痛,全身红色皮疹,期间未进行其他药物的注射。考虑为精制破伤风抗毒素引致的迟发过敏反应。遵医嘱测T36.8℃,P76次/min,R20次/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伤风抗毒素血清 脱敏注射 过敏试验 精制破伤风抗毒素 迟发过敏反应 清创缝合 注射部位 不适症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肉注射破伤风抗毒素血清致迟发性全身性荨麻疹1例
2
作者 雷盛钦 洪建和 《临床急诊杂志》 CAS 2005年第5期F0003-F0003,共1页
患者男,38岁,因"下颌骨开放性骨折"入院,住院号01229701,急诊清创缝合后给予肌注破伤风抗毒素血清(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批号20040950).注射后患者无不适,入院后用头孢哌酮钠针剂抗炎预防感染治疗.
关键词 破伤风 抗毒素血清 全身性寻麻疹
原文传递
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与马血清破伤风抗毒素在急诊临床应用的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施佰丽 王伟 +3 位作者 闫敏 王大勇 张权孝 张建庆 《中国医学工程》 2012年第1期61-61,63,共2页
凡外伤、烧伤、交通事故等创伤患者,为预防破伤风"感染"常规都要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TAT在应用中皮试阳性出现率高,注射后过敏反应时常发生[1]。国外20世纪60年代开始应用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TIG),极少有过敏现象发生[2]。人... 凡外伤、烧伤、交通事故等创伤患者,为预防破伤风"感染"常规都要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TAT在应用中皮试阳性出现率高,注射后过敏反应时常发生[1]。国外20世纪60年代开始应用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TIG),极少有过敏现象发生[2]。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TIG)在国内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我科于2006年3月开始应用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至2011年06月对门诊急诊外伤8000例患者当中应用TAT和TIG进行了对比研究,现将对比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 血清破伤风抗毒素 临床应用 急诊外伤 创伤患者 交通事故 皮试阳性 过敏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血清破伤风抗毒素与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的过敏反应比较 被引量:12
4
作者 陈国蓉 郑春香 《海峡药学》 2011年第4期215-216,共2页
目的比较马血清破伤风抗毒素(TAT)与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TIG)的过敏反应。方法将578例开放性外伤患者根据用药不同分为两组:TAT组326例,皮试阴性直接注射者155例,皮试阳性脱敏注射者171例;TIG组252例。结果 TAT皮试阳性率52.5%,TAT皮试... 目的比较马血清破伤风抗毒素(TAT)与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TIG)的过敏反应。方法将578例开放性外伤患者根据用药不同分为两组:TAT组326例,皮试阴性直接注射者155例,皮试阳性脱敏注射者171例;TIG组252例。结果 TAT皮试阳性率52.5%,TAT皮试阴性直接注射者过敏率5.81%,TAT皮试阳性脱敏注射组过敏率6.43%,TIG组无过敏者。结论注射TAT过敏反应者较多,注射TIG过敏反应者极少。用TIG替代TAT,能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减少安全隐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破伤风抗毒素 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 过敏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血清破伤风抗毒素与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F(ab′)_2过敏反应比较 被引量:11
5
作者 仇秋菊 宾文凯 《蛇志》 2015年第3期263-265,共3页
目的比较马血清破伤风抗毒素(TAT)与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F(ab′)2的过敏反应情况。方法将400例开放性外伤患者根据投硬币法随机分为TAT组和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F(ab′)2组(简称马破组)。TAT组190例,皮试阴性者128例,阳性者57例,强阳性5例... 目的比较马血清破伤风抗毒素(TAT)与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F(ab′)2的过敏反应情况。方法将400例开放性外伤患者根据投硬币法随机分为TAT组和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F(ab′)2组(简称马破组)。TAT组190例,皮试阴性者128例,阳性者57例,强阳性5例。马破组210例,皮试阴性者182例,阳性者27例,强阳性1例。结果 TAT组皮试阳性率30%,皮试阳性者过敏率43.86%,皮试阴性者过敏率3.91%,总过敏率16.22%。马破组皮试阳性率12.86%,皮试阳性者过敏率7.41%,皮试阴性者无过敏病例,总过敏率0.96%。两组皮试阴性者发生过敏反应比较,P=0.013<0.05;两组皮试阳性者发生过敏反应比较,χ2=6.477,P=0.011<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总过敏率比较,χ2=25.927,P=0.000<0.01,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注射TAT者过敏反应较多,注射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F(ab′)2者过敏反应极少。用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F(ab′)2替代TAT,能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降低安全隐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破伤风抗毒素 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 F(ab′)2 过敏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与马血清破伤风抗毒素的使用比较 被引量:6
6
作者 黄志聪 成石阳 罗海杰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0年第12期137-139,共3页
目的:探究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与马血清破伤风抗毒素的使用比较。方法:选取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2019年10月至2019年12月急诊外科收治的开放性损伤患者150例,采用随机抽样对照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各75例,分成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TIG)注射... 目的:探究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与马血清破伤风抗毒素的使用比较。方法:选取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2019年10月至2019年12月急诊外科收治的开放性损伤患者150例,采用随机抽样对照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各75例,分成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TIG)注射组和马血清破伤风抗毒素(TAT)注射组。观察两组患者的过敏反应的情况。结果:TIG注射组患者的不良反应与过敏性休克发生率低于TAT注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TAT的患者有较大几率出现不良反应,而采用TIG注射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率极少,出现过敏性休克等严重反应更少之又少,对于患者的安全性非常有优势,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伤风 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 血清破伤风抗毒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破伤风抗毒素致迟发性全身性荨麻疹1例 被引量:3
7
作者 雷盛钦 《安徽医学》 2005年第5期360-360,共1页
关键词 全身性荨麻疹 破伤风抗毒素 迟发性 生物制品研究所 窦性心动过速 开放性骨折 抗毒素血清 头孢哌酮钠 心电图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血清破伤风抗毒素与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的过敏反应比较 被引量:8
8
作者 陈霞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第17期44-45,共2页
目的对马血清破伤风抗毒素(TAT)与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TIG)的过敏反应进行分析和比较。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开放性外伤治疗的患者34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TAT注射组224例和TIG注射组118例,TAT注射组根据过敏试验... 目的对马血清破伤风抗毒素(TAT)与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TIG)的过敏反应进行分析和比较。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开放性外伤治疗的患者34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TAT注射组224例和TIG注射组118例,TAT注射组根据过敏试验分为TAT皮试阴性直接注射组114例,和TAT皮试阳性脱敏注射组110例。结果 TIG注射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明显少于TAT皮试阴性直接注射组和TAT皮试阳性脱敏注射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论运用皮试阴性直接注射还是皮试阳性脱敏注射的方法注射TAT均有较多的患者会发生过敏反应,但是TIG的注射可以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减少安全隐患,具有显著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破伤风抗毒素 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 开放性外伤患者 过敏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较马血清破伤风抗毒素与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的过敏反应 被引量:2
9
作者 邓飞鹏 《中国实用医药》 2019年第32期73-75,共3页
目的研究比较马血清破伤风抗毒素(TAT)与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TIG)的过敏反应。方法100例开放性外伤患者,采用抽签法分为TIG组和TAT组,每组50例。TAT组给予TAT注射治疗,TIG组给予TIG注射治疗,比较两组皮试结果以及过敏反应时发生情况。结... 目的研究比较马血清破伤风抗毒素(TAT)与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TIG)的过敏反应。方法100例开放性外伤患者,采用抽签法分为TIG组和TAT组,每组50例。TAT组给予TAT注射治疗,TIG组给予TIG注射治疗,比较两组皮试结果以及过敏反应时发生情况。结果TAT组开皮试结果总阳性率34.00%明显高于TIG组的1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IG组过敏反应发生率2.00%明显低于TAT组的1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IG较TAT而言,可减少过敏反应发生率,提升安全性,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破伤风抗毒素 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 过敏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敏注射破伤风抗毒素致过敏性休克1例
10
作者 李东红 李东元 《吉林医学信息》 2008年第Z2期25-25,共1页
1病例介绍患者男,39岁,因外伤后需预防性注射破伤风抗毒素,皮下试敏阳性,改为脱敏注射;用氯化钠将抗毒素稀释10倍,分小量皮下注射,每次注射后观察30分钟,第1次注射0.2ml,第2次注射0.4ml,第3次注射0.8ml,以上注射均无异常反应。
关键词 脱敏注射 破伤风抗毒素 过敏性休克 抗毒素血清 肌肉注射 皮试阳性 静脉通路 神清语明 免疫耐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破伤风抗毒素敏试结果判断探讨:附120例临床分析
11
作者 詹宝广 《桂林医学杂志》 1997年第2期155-156,共2页
关键词 破伤风 抗毒素血清 TAT 药敏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肉毒毒素引起食物中毒的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12
作者 魏华富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1991年第2期110-111,共2页
1990年11月30日,雅江县普巴绒乡甲德大队木基村农户因修建新房,聚餐食用血大肠,餐后引起一起严重的食物中毒,进餐55人,发病23人,发病率为39.13%,死亡9人,占发病人数的41.82%,潜伏期为9~48h。
关键词 肉毒毒素 病人数 普巴绒乡 肉毒梭菌 直接涂片 普通培养基 血平板 抗毒素血清 雅江县 可疑菌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与马血清破伤风抗毒素临床应用 被引量:26
13
作者 杨胜军 刘军生 +2 位作者 高祥云 朱锐 刘海健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5期350-351,共2页
关键词 血清破伤风抗毒素 临床应用 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 外伤 预防注射
原文传递
高效分子排阻色谱法测定抗毒素/抗血清类制品纯度 被引量:3
14
作者 周勤 徐明明 +4 位作者 赵沁 段徐华 吴利红 邵泓 陈钢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484-1489,共6页
目的建立高效分子排阻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size exclusion chromatography,HPSEC)测定抗毒素/抗血清类制品纯度,并应用该方法对52批样品进行测定。方法采用TOSOH TSKgelG3000SWxl色谱柱,以含1%异丙醇,0.2 mol·L^(−1)磷酸盐缓... 目的建立高效分子排阻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size exclusion chromatography,HPSEC)测定抗毒素/抗血清类制品纯度,并应用该方法对52批样品进行测定。方法采用TOSOH TSKgelG3000SWxl色谱柱,以含1%异丙醇,0.2 mol·L^(−1)磷酸盐缓冲液(pH 7.0)为流动相,流速0.6 mL·min^(−1),检测波长280 nm,进样体积20μL,柱温室温,按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相对百分含量。结果选取抗毒素类和抗血清类制品各1批,在蛋白质浓度为1.2~24 mg·mL^(−1)时,主峰F(ab’)2、大分子杂质峰和小分子杂质峰峰面积均与相应蛋白质浓度呈良好线性关系(n=5,r>0.9990),重复性RSD均在0.4%~0.9%(n=6),主成分F(ab’)2定量限分别为0.1μg和0.2μg,检出限分别为0.02μg和0.1μg,制备的供试品溶液在室温条件下12 h内各组分稳定性良好。结论建立的HPSEC可用于抗毒素/抗血清类制品纯度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分子排阻色谱法 抗毒素/抗血清类制品 纯度
原文传递
马血清破伤风抗毒素与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F(ab′)2引起的皮肤迟发型变态反应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康莉 刘艳 +4 位作者 郑云燕 鞠梅 张亚美 毕志刚 芦桂青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26-228,共3页
目的观察马血清破伤风抗毒素(TAT)和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F(ab′)2注射后引起的皮肤迟发型变态反应,总结患者的临床特征与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20年门诊与住院治疗的181例注射TAT或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后出现皮肤迟发型变态反... 目的观察马血清破伤风抗毒素(TAT)和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F(ab′)2注射后引起的皮肤迟发型变态反应,总结患者的临床特征与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20年门诊与住院治疗的181例注射TAT或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后出现皮肤迟发型变态反应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注射TAT或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前均行皮试检查,阴性171例(94.47%),阳性10例(5.53%,行脱敏注射)。181例中男118例,女63例,年龄11~68岁,病程1~7 d,潜伏期4~14 d。注射TAT(130例)和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51例)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无显著差异,以荨麻疹样皮疹为主,12例注射部位发生浸润性红斑,其中10例伴有全身荨麻疹。181例中皮疹泛发全身者163例(90.06%),伴有胸闷、发热等系统症状者56例(30.94%),其中15例(26.79%)既往有过敏史,6例症状较重的患者无过敏史。34例(18.78%)出现白细胞计数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或尿隐血、尿糖等异常中的单一或多项。抗组胺药与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疗程3~10 d,转归良好。结论TAT或破伤风免疫球蛋白皮试阴性或脱敏治疗的患者仍有可能出现皮肤迟发型变态反应,且以荨麻疹样皮疹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伤风抗毒素 免疫球蛋白类 超敏反应 超敏反应 迟发型 药疹 血清破伤风抗毒素 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F(ab′)2
原文传递
29例新生儿破伤风患儿的护理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自成 杨育燕 《河北医学》 CAS 2005年第12期1114-1115,共2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破伤风的护理特点。方法:回顾总结29例新生儿破伤风的护理经验。结果:29例患儿均治愈。结论:及早准确使用破伤风抗毒素血清(TAT),交替使用安定和氯丙嗪等药物控制抽搐,严密观察病情和精心护理是该病治愈的关键。
关键词 新生儿 破伤风 破伤风抗毒素血清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后伤员易并发的十大疾患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立祥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2008年第3期162-162,共1页
关键词 伤员 厌氧菌感染 疾患 并发 地震 抗毒素血清 皮肤破损 伤口闭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猝死症”的病原分离鉴定与防治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自振 王亚宾 +1 位作者 卢卫东 李学伍 《河南畜牧兽医(综合版)》 1997年第2期20-21,共2页
关键词 鉴定与防治 猝死症 病原分离鉴定 小白鼠 河南农业大学 抗毒素血清 培养基 革兰氏染色镜检 初次分离 厌氧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学讲座 第七讲 变态反应与变态反应性疾病
19
作者 王慧贤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1989年第12期4-6,共3页
一般认为免疫能抵御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对人有益无害。其实不然,免疫也可能导致组织损伤或功能障碍,对人不利,甚至引起疾病。凡是机体对抗原物质产生以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为结局的免疫应答,就称为变态反应。变态反应是异常的或病理性的... 一般认为免疫能抵御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对人有益无害。其实不然,免疫也可能导致组织损伤或功能障碍,对人不利,甚至引起疾病。凡是机体对抗原物质产生以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为结局的免疫应答,就称为变态反应。变态反应是异常的或病理性的免疫应答,由这种变态反应所引致的疾病为变态反应性疾病。根据变态反应与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生原因与发病机理的不同,可分为Ⅰ、Ⅱ、Ⅲ、Ⅳ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应答 组织损伤 过敏性休克 性粒细胞 病原微生物 有益无害 抗原抗体 致敏淋巴细胞 抗毒素血清 免疫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染性休克治疗的某些新进展
20
作者 于丹萍 《黑龙江医药》 CAS 1989年第3期35-36,38共3页
感染性休克发病机制,病理生理的研究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不断深入,从各个不同的侧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因此,休克的治疗也有了较大的发展,一些有针对性的疗法已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下面概述一下感染性休克治疗的某些进展:对于休克... 感染性休克发病机制,病理生理的研究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不断深入,从各个不同的侧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因此,休克的治疗也有了较大的发展,一些有针对性的疗法已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下面概述一下感染性休克治疗的某些进展:对于休克的研究,已由全身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性休克 病理生理 毒素休克 抗毒素血清 败血症性休克 线粒体功能 毒血症 不可逆性休克 发病机制 药物敏感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