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7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所致心血管疾病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1
作者 米延起 《医药前沿》 2024年第18期128-130,共3页
目的:分析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引起心血管疾病患者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3年12月潍坊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后出现消化道出血的138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 目的:分析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引起心血管疾病患者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3年12月潍坊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后出现消化道出血的138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后未出现消化道出血的13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与检查结果,并分析影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所致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患者吸烟史、饮酒史、消化道病史均高于对照组,服药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胃溃疡检出率、胃黏膜病变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肌酐(Cr)、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吸烟史、饮酒史、消化道病史、Hp感染、合并胃溃疡、合并胃黏膜病变、Cr异常、CRP异常及服药时间长是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所致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OR=3.157、3.009、6.150、6.150、4.018、7.346、6.392、5.124、7.301、6.014,P<0.05)。结论: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导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多有吸烟史、饮酒史及消化道病史,合并胃溃疡、胃黏膜病变、Hp感染情况,则易增加出血危险性,临床需积极分析及应对患者的临床特征,了解疾病史,及时筛查并根除Hp,叮嘱戒烟戒酒,根据治疗情况合理控制服药时长,以此获得最佳治疗效果并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上消化道出血 临床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脑小血管病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习亚州 田雨 +6 位作者 范宽 张鹏举 黄丽 刘建辉 杨辉 徐祖才 胡晓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545-1549,共5页
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是引发痴呆和卒中的常见病因。CSVD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缺乏特异的治疗药物,以防治高危因素及对症治疗为主。近年来,CSVD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方面发展迅速,本文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 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是引发痴呆和卒中的常见病因。CSVD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缺乏特异的治疗药物,以防治高危因素及对症治疗为主。近年来,CSVD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方面发展迅速,本文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对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CSVD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规范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CSVD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小血管病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急性脑卒中 隐匿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加曲班联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被引量:1
3
作者 曹传良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4年第1期60-62,共3页
目的:探讨阿加曲班联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选取河南省商丘市柘城中医院2021年2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发病48 h内具有运动麻痹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患者给予阿... 目的:探讨阿加曲班联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选取河南省商丘市柘城中医院2021年2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发病48 h内具有运动麻痹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35例患者于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阿加曲班,两组均维持治疗14 d。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炎症因子水平、氧化应激反应、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5.71%(30/35),高于对照组的62.86%(2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第1、7、14天,观察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BREF)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加曲班联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可改善神经功能与氧化应激反应,减轻患者机体内炎症反应,进而提升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阿加曲班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神经功能 生活质量 氧化应激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他汀类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联合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中的效果分析
4
作者 于海游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7期102-105,共4页
目的分析他汀类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联合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10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根据就诊日期单双号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每组52例。对照组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联合组应用他汀类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联合治... 目的分析他汀类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联合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10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根据就诊日期单双号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每组52例。对照组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联合组应用他汀类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血脂指标[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C反应蛋白(CRP)水平、内膜中层厚度(IMT)及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联合组患者NIHSS评分(8.73±3.46)分低于对照组的(14.02±4.21)分,Barthel指数(72.72±7.53)分高于对照组的(54.86±6.33)分(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TG(1.21±0.34)mmol/L、TC(2.70±0.22)mmol/L、LDL-C(1.57±0.38)mmol/L低于对照组的(1.59±0.52)、(3.63±0.58)、(2.12±0.49)mmol/L,HDL-C(1.86±0.72)mmol/L高于对照组的(1.59±0.48)mmol/L(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CRP(2.07±0.39)mg/L、IMT(0.63±0.14)mm低于对照组的(5.46±1.26)mg/L、(0.85±0.19)mm(P<0.05)。联合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4.23%,高于对照组的80.77%(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中采用他汀类和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联合治疗可提高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改善血脂水平,从而帮助患者获得更为满意的疗效和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 他汀类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血脂水平 临床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采取丁苯酞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5
作者 孙锦涛 朱泓硕 朱丽 《中外医疗》 2024年第20期25-28,共4页
目的探讨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给予丁苯酞联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21年1—12月南京脑科医院收治的80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 目的探讨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给予丁苯酞联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21年1—12月南京脑科医院收治的80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血流动力学指标、炎性因子水平等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5.00%)高于对照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14,P<0.05);研究组患者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大脑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阻力指数指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给予丁苯酞联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能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以及血流动力学指标,降低其炎性因子水平,治疗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急性脑梗死 丁苯酞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血流动力学 炎性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采取丁苯酞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联合治疗的效果
6
作者 王莹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5期0076-0079,共4页
探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采取丁苯酞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联合治疗的效果,为临床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策略奠定基础。方法 本课题拟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1月住院的100名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疗法(对照)+丁苯酞+抗血小板凝聚药(研究组)... 探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采取丁苯酞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联合治疗的效果,为临床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策略奠定基础。方法 本课题拟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1月住院的100名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疗法(对照)+丁苯酞+抗血小板凝聚药(研究组),观察患者的一般情况,评价其疗效。结果 研究组病人病情好转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两组病人的副作用比较均较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其血清中的脂肪因子含量明显升高(P<0.05)。研究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中采取丁苯酞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联合治疗能显著改善病人的疾病状况,保证了整体治疗安全性。所以,临床上采取丁苯酞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联合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是一种具有较高临床价值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丁苯酞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治疗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苯酞联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研究
7
作者 李镜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7期0061-0065,共5页
探究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实施丁苯酞联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治疗有效性。方法 抽取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我院收治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88例,通过双盲法分入研究组与对照组当中,各44例,对照组接受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研... 探究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实施丁苯酞联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治疗有效性。方法 抽取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我院收治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88例,通过双盲法分入研究组与对照组当中,各44例,对照组接受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研究组需要联合丁苯酞治疗,比较两组有效性。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实验室指标都比对照组低,P<0.05;研究组患者的NIHSS评分比对照组低,Barthel指数比对照组高,P<0.005;两组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研究组ET低于对照组,FMD、NO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当中采用丁苯酞联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的效果显著,能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与炎症反应,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苯酞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老年急性脑梗死 治疗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在卒中防治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7
8
作者 宋君 朴哲 王利平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666-672,共7页
缺血性卒中是指各种原因所致的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该病是全球成人中患病率、病死率、致残率都很高的疾病,仅次于癌症。血小板形态和功能的变化是缺血性卒中发病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独立... 缺血性卒中是指各种原因所致的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该病是全球成人中患病率、病死率、致残率都很高的疾病,仅次于癌症。血小板形态和功能的变化是缺血性卒中发病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与本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具有抗血小板黏附和聚集性的作用,可有效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卒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替罗非班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9
作者 王晓锋 陈乃宏 王文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10年第10期954-957,共4页
通过文献综述,发现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在心血管疾病中有良好应用,但其出血不良反应仍存在,一些新药机制不明确。因此,抗血小板聚集的机制研究还需加快。一种新型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终将诞生,如EP3受体抑制剂,为新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研究... 通过文献综述,发现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在心血管疾病中有良好应用,但其出血不良反应仍存在,一些新药机制不明确。因此,抗血小板聚集的机制研究还需加快。一种新型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终将诞生,如EP3受体抑制剂,为新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研究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机制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栓弹力图对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治疗及预后的评估价值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史岩 唐勇 +3 位作者 李翔 樊友武 吴鹤鸣 钱春发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2年第6期703-706,710,共5页
目的总结血栓弹力图(TEG)检查在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治疗及预后评估方面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1年12月南京市第一医院及南京脑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因术前长期口服抗血小板药物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 目的总结血栓弹力图(TEG)检查在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治疗及预后评估方面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1年12月南京市第一医院及南京脑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因术前长期口服抗血小板药物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服用的抗血小板药物种类及TEG检查结果,根据花生四烯酸(AA)抑制率高低,分为抑制组及非抑制组。比较抑制组和非抑制组入院的格拉斯哥评分(GCS评分)、影像血肿扩大征(HE征)、血肿扩大或术后再出血、手术例数、手术时间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具备TEG结果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7例,其中服用阿司匹林32例,服用氯吡格雷25例,联合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10例。TEG检查结果显示,AA抑制组39例,未抑制组28例。其中,抑制组HE征13例,未抑制组HE征3例,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31);抑制组手术35例,未抑制组手术19例,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26)。抑制组术后血肿扩大或术后再出血5例,非抑制组未出现血肿扩大或术后再出血,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37)。抑制组手术时长平均(3.3±0.43)h;未抑制组平均(3.9±0.40)h,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非抑制组患者入院GCS评分及3个月后随访ADL评分量表均优于抑制组。结论对于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TEG检查AA抑制率与血肿扩大、手术时间正相关,与患者神经功能障碍恢复结果负相关,可以作为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预后的独立判断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弹力图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花生四烯酸抑制率 高血压性脑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血管病治疗中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抵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1
作者 季闽春 沈晓英 杨耀芳 《中国药房》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3期1024-1026,共3页
关键词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药物 药物治疗 心血管病 阿司匹林抵 心血管事件 疾病患者 动脉粥样硬化 氯吡格雷 有效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sCD40L及磷脂酶A2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周启林 唐良秋 吴勤如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2年第5期472-475,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sCD40L和磷脂酶A2(phospholipase A2,PLA2)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2月至2011年5月在粤北人民医院住院,诊断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稳定型心绞痛20例设为A组,... 目的探讨不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sCD40L和磷脂酶A2(phospholipase A2,PLA2)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2月至2011年5月在粤北人民医院住院,诊断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稳定型心绞痛20例设为A组,不稳定型心绞痛40例设为A+C组,急性心肌梗死20例设为A+H+C组。A组20例在标准药物治疗方案基础上采用阿司匹林治疗,A+C组40例在上述标准治疗基础上采用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治疗,A+H+C组20例在上述标准治疗基础上采用阿司匹林加低分子肝素加氯吡格雷治疗。另外,选择2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无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并比较分析治疗前和治疗后不同时刻各组血清sCD40L、PLA2浓度。结果 A组的血清sCD40L和PLA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A+C组和A+H+C组中,这两种炎症因子显著升高,与正常组和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H+C组及A+C组治疗后各时间点血清sCD40L、PLA2浓度均比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A+H+C组下降更明显。结论 sCD40L和PLA2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炎症因子;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早期强化抗凝治疗可以获得积极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磷脂酶A2 SCD40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防治缺血性卒中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3
作者 杨明山 《医药导报》 CAS 2009年第2期140-145,共6页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在防治缺血性卒中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受重视。目前临床常用抗血小板西药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嘧达莫、糖蛋白受体抑制药、西洛他唑、三氟柳、盐酸沙格雷酯和曲克芦丁等。此外,随着中医对血瘀症发病学认识的深入和...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在防治缺血性卒中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受重视。目前临床常用抗血小板西药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嘧达莫、糖蛋白受体抑制药、西洛他唑、三氟柳、盐酸沙格雷酯和曲克芦丁等。此外,随着中医对血瘀症发病学认识的深入和活血化瘀中药药理研究的进步,丹参、川芎、当归、天麻、葛根、刺五加等中药及其制剂在临床治疗缺血性卒中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缺血性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活血化瘀中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防治缺血性脑卒中的进展 被引量:10
14
作者 杨明山 张晓凡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07年第3期139-142,共4页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在预防缺血性卒中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详细介绍了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阿司匹林、噻氯吡啶、氯吡格雷、双嘧达莫、血小板糖蛋白(glycoprotein,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西洛他唑、三氟柳、安步洛克和曲克雷丁在防治缺血...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在预防缺血性卒中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详细介绍了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阿司匹林、噻氯吡啶、氯吡格雷、双嘧达莫、血小板糖蛋白(glycoprotein,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西洛他唑、三氟柳、安步洛克和曲克雷丁在防治缺血性卒中方面的作用机理以及用药方法,为临床医师用药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讨他汀类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联用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效果 被引量:9
15
作者 周佾龙 杨韶华 《海峡药学》 2019年第2期224-225,共2页
目的探讨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取他汀类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于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12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对比分析,根据用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单一组和联合组,各组患者分别为60例。单一... 目的探讨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取他汀类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于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12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对比分析,根据用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单一组和联合组,各组患者分别为60例。单一组仅采取阿司匹林肠溶片进行治疗,联合组则采取阿司匹林和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的方法,观察并对比单一组和联合组的治疗效果以及缺血性脑梗阻的发生几率。结果联合组的治疗有效率55例(91.67%)显著高于单一组43例(71.67%),联合组缺血性脑梗阻的发生几率3例(5.00%)显著低于单一组12例(20.00%),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取他汀类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进行联合治疗,不仅能够减少缺血性脑梗阻的发生,同时,还能够获取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汀类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缺血性 脑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CI术后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致上消化道出血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16
作者 李超 刘志为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CAS 2017年第8期961-963,共3页
目的探讨PCI术后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致上消化道出血情况及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通过对我院2013年10月-2016年2月心内科行PCI术且应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90例患者临床资料做回顾性分析,记录并比较消化道出血组与未出血组患者年龄、性... 目的探讨PCI术后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致上消化道出血情况及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通过对我院2013年10月-2016年2月心内科行PCI术且应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90例患者临床资料做回顾性分析,记录并比较消化道出血组与未出血组患者年龄、性别比例、烟、饮酒史、合并基础病情况、联合用药情况、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b)、肌酐(Cr)等血液指标,并对有差异指标做相关性分析。结果年龄≥60岁、有吸烟史、合并高血压、PLT异常、Cr水平上升、Hb降低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比例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60岁)、有吸烟史、合并高血压,PLT异常、Cr上升、Hb降低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PCI术后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致上消化道出血影响因素较多,注重这些因素并提前做出干预,可降低PCI术后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上消化道出血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多态性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后出血风险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姗姗 徐运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15年第4期263-265,共3页
近年来,卒中已经成为导致人类死亡的第四大病因,是导致我国国民死亡的第一位疾病[1,2]。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是目前推荐用于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治疗及二级预防治疗的一线用药。出血是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最重要的不良反应,其中超过50%为消... 近年来,卒中已经成为导致人类死亡的第四大病因,是导致我国国民死亡的第一位疾病[1,2]。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是目前推荐用于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治疗及二级预防治疗的一线用药。出血是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最重要的不良反应,其中超过50%为消化道出血。既往在不稳定冠脉综合征及心肌梗死人群中进行GPⅡb/Ⅲa拮抗剂奥波非班的研究(OPUS-TIMI-16 trial)发现,奥波非班不但没有降低缺血性卒中事件,反而增加出血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多态性出血风险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病症分析及护理 被引量:6
18
作者 李媛 陈昆仑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 CAS 2020年第6期45-48,共4页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出血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临床病症分析和护理。方法:临床选择2019年4月~2020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血栓栓塞性病变所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80例,采用随机对照法分组,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观察组服用抗血小板聚...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出血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临床病症分析和护理。方法:临床选择2019年4月~2020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血栓栓塞性病变所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80例,采用随机对照法分组,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观察组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对照组未服药。比较两组内镜下检查结果;比较两组的Blatchford危险评分系统(Blatchford risk score,BRS)再出血评分、血尿素氮、血红蛋白水平。结果:观察组用药后BRS评分、血尿素氮较对照组升高(P<0.05);观察组血红蛋白指标较对照组降低(P<0.05);观察组的复合性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炎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增加(P<0.05)。结论: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会增加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长期服用可损伤肠黏膜,引发十二指肠溃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级护理 上消化道出血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他汀类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联用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效果 被引量:10
19
作者 马宁 《中国疗养医学》 2016年第7期754-755,共2页
目的探讨他汀类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联用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效果。方法选取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共5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在对照组基础上,观察组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疗效。... 目的探讨他汀类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联用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效果。方法选取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共5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在对照组基础上,观察组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9%,治疗后SSS评分为(68.54±6.87)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他汀类联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汀类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缺血性脑血管病 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病症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6
20
作者 郑东阳 颜丽卿 +1 位作者 张卓群 潘金水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CAS 2016年第9期141-143,共3页
目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病症及影响因素分析。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研究方法,收集2012年6月-2015年6月入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治疗消化道出血的110例患者资料,分为2组,对照组79例未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实验... 目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病症及影响因素分析。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研究方法,收集2012年6月-2015年6月入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治疗消化道出血的110例患者资料,分为2组,对照组79例未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实验组31例服用单一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消化道出血程度、出血方式,以及在内镜下表现的特征,参照每位患者的年龄、INR值,服用的药物类型,进一步分析该类药物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病症和影响因素。结果实验组消化道出血严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患者年龄越大,消化道出血率越高,在内镜下主要表现为胃炎或溃疡,INR〉3的患者消化道出血严重率明显高于INR〈3的患者。结论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会明显增加消化道严重出血的机率,患者年龄及药物种类均能影响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长期使用该类药物对十二指肠的影响最为严重,可导致该部位肠粘膜受损;随患者年龄增大,患者消化道的不良反应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消化道出血 INR值 内镜检查
全文增补中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