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16篇文章
< 1 2 7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口服抗凝药或抗血小板药物在血栓栓塞性疾病中的应用效果
1
作者 郭云 王怀斌 +4 位作者 杨子萱 董寿堂 杨红芹 鲁静 张旭强 《临床合理用药》 2025年第1期167-171,共5页
血栓栓塞性疾病是一类严重危害患者生命的疾病,在防治这类疾病中,口服抗凝药或抗血小板药物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临床应用中,口服抗凝药或抗血小板药物有一定相似之处,给临床医师或临床药师的药物选择带来一定困扰。本文通过分析常见血... 血栓栓塞性疾病是一类严重危害患者生命的疾病,在防治这类疾病中,口服抗凝药或抗血小板药物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临床应用中,口服抗凝药或抗血小板药物有一定相似之处,给临床医师或临床药师的药物选择带来一定困扰。本文通过分析常见血栓栓塞疾病的治疗,阐述口服抗凝药或抗血小板药物在不同疾病中的应用效果,提升抗栓治疗的用药精准性,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栓塞性疾病 凝药 抗血小板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血小板药物临床应用现状及研发新进展
2
作者 潘冠星 黄品芳 +1 位作者 柴大军 张菁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99,共9页
动脉血栓是包括冠心病和中风在内的多种心血管疾病的主要致死病因之一,由于血小板是动脉血栓的主要参与者,抗血小板治疗是心血管疾病患者临床治疗的重要一环。目前,P2Y_(12)受体拮抗剂联合阿司匹林的双联抗血小板疗法为患者提供了长期... 动脉血栓是包括冠心病和中风在内的多种心血管疾病的主要致死病因之一,由于血小板是动脉血栓的主要参与者,抗血小板治疗是心血管疾病患者临床治疗的重要一环。目前,P2Y_(12)受体拮抗剂联合阿司匹林的双联抗血小板疗法为患者提供了长期有效的抗血栓疗效,以替罗非班为代表的αΙIbβ3受体拮抗剂也为突发手术的抗血小板提供了选择,但抗血小板治疗带来的出血风险一直是临床上难以忽视的问题。本文对近年主要的抗血小板药物靶点及进入临床试验的药物进行综述,旨在为抗血小板药物的后续研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血小板药物 血小板受体 药物研发 临床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前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对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影响
3
作者 王爽 张蕾 +1 位作者 张之悦 黎逢光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25年第3期134-138,共5页
目的:探讨发病前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对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疗效和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武汉科技大学附属普仁医院经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209例AIS患者,根据患者发病前24 h内是否... 目的:探讨发病前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对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疗效和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武汉科技大学附属普仁医院经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209例AIS患者,根据患者发病前24 h内是否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分为溶栓前正在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有抗组)53例和未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无抗组)156例,比较患者溶栓治疗前、溶栓后24 h和溶栓后7 d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以评估近期疗效,通过患者溶栓后90 d时的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价远期预后,记录患者各部位出血发生率和死亡率评估治疗安全性。结果: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抗组在静脉溶栓后24 h、7 d的预后良好率分别为49.1%(26/53)、75.5%(40/53);无抗组静脉溶栓后24 h、7 d的预后良好率为41.7%(65/156)、72.4%(113/156);有抗组90 d预后优秀率54.7%(29/53)、90 d预后良好率75.5%(40/53);无抗组90 d预后优秀率59.0%(92/156)、90 d预后良好率80.8%(126/156);2组患者在溶栓治疗后的近期疗效、远期预后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抗组和无抗组的出血发生率分别是15.1%、11.5%,有抗组死亡率为5.7%,无抗组死亡率为1.9%,2组患者出血发生及死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溶栓治疗前的NIHSS评分是影响AIS患者远期预后的危险因素(OR=1.293,95%CI 1.181~1.415,P<0.001),抗血小板药物服用史与AIS患者远期预后及出血无关(OR=1.182,95%CI 0.505~2.765,P=0.700)。结论: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史对AIS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无明显影响,亦不会增加患者溶栓后的出血风险和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血小板药物 静脉溶栓 急性缺血性卒中 阿替普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加曲班联合抗血小板药物在进展性脑梗死中的应用效果
4
作者 梁奔尧 朱滢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5年第8期70-73,共4页
目的探究阿加曲班联合抗血小板药物在进展性脑梗死(PIS)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1日至2023年4月30日湖南省娄底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80例PI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50例)与治疗组(30例)。患者入... 目的探究阿加曲班联合抗血小板药物在进展性脑梗死(PIS)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1日至2023年4月30日湖南省娄底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80例PI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50例)与治疗组(30例)。患者入院后给予脑梗死常规治疗,病情进展后,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治疗组则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阿加曲班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比较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预后情况、病情缓解时间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对照组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mRS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NIHSS、m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治疗组的NIHS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的病情缓解时间短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加曲班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PIS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缓解病情进展,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降低残疾率,值得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推广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加曲班 抗血小板药物 进展性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栓弹力图评价缺血性心血管病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效果的价值及影响药物抵抗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晓华 常亚 张树敏 《罕少疾病杂志》 2024年第6期53-55,共3页
目的 探究血栓弹力图评估缺血性心血管病(ICVD)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效果的价值并分析患者发生药物抵抗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2年2月~2023年2月在本院接受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抗治疗的缺血性心血管病患者200例。收集其治疗... 目的 探究血栓弹力图评估缺血性心血管病(ICVD)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效果的价值并分析患者发生药物抵抗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2年2月~2023年2月在本院接受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抗治疗的缺血性心血管病患者200例。收集其治疗7日后血栓弹力图测量结果。于服药6个月后对患者进行随访,根据药物治疗效果将患者分为治疗有效组和治疗无效组,比较2组AAi、ADPi差异,并应用ROC曲线分析AAi、ADPi对ICVD患者疗效的预测价值。统计阿司匹林抵抗和氯吡格雷抵抗发生情况并将患者分为药物抵抗组和非药物抵抗组,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ICVD患者药物抵抗的因素。结果 治疗有效组AAi和ADPi均高于治疗无效组(P<0.05);AAi和ADPi有利于预测ICVD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效果,其中二者联合检测评价ICVD药物治疗效果的价值最高,AUC为0.945,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6.55%、73.94%;200例患者中发生发生阿司匹林抵抗21例(10.50%)、氯吡格雷抵抗38例(19.00%)、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药抵抗12例(6.00%);药物抵抗组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多重用药>5种、使用阿托伐他汀的比例高于非药物抵抗组(P<0.05);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多重用药>5种、使用阿托伐他汀均为影响ICVD患者血小板药物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血栓弹力图与ICVD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效果密切相关,AAi和ADPi越高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效果越好;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多重用药>5种、使用阿托伐他汀均为影响ICVD患者血小板药物抵抗的危险因素,临床应积极关注并控制上述指标,以提高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弹力图 缺血性心血管病 抗血小板药物 药物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血管疾病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反应及其与CYP2C19、APOE基因突变研究进展
6
作者 赖腾芳 李近都 +2 位作者 梁烨 李世龙 李天资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13期24-28,共5页
慢性血管疾病(CVD)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常规性辅助治疗方案,然而在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中,发生抗血小板药物抵抗或出血风险等不良反应的情况时有发生,不但影响疗效,还会威胁患者的生命,抗血小板药物的安全性问题备受... 慢性血管疾病(CVD)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常规性辅助治疗方案,然而在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中,发生抗血小板药物抵抗或出血风险等不良反应的情况时有发生,不但影响疗效,还会威胁患者的生命,抗血小板药物的安全性问题备受关注。临床资料表明患者的某些基因突变与治疗效果有明显的差异,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2C19(CYP2C19)和载脂蛋白E(APOE)主要参与血小板活性和脂蛋白的转化与代谢过程,其基因突变是CVD患者抗血小板药物反应差异的重要机制之一,近年来CYP2C19、APOE基因突变在CVD中的表征及其与抗血小板药物研究取得许多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血管疾病 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 载脂蛋白 基因突变 抗血小板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GREEⅡ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指南评价 被引量:1
7
作者 宋鹏飞 王婷 +1 位作者 董亚琳 张璐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24年第1期5-8,12,共5页
目的:采用临床指南研究与评估系统Ⅱ(AGREEⅡ)工具,对2010—2019年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相关临床实践指南进行方法学评价。方法:选取2010—2019年国内外公开发表的ACS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指南及相... 目的:采用临床指南研究与评估系统Ⅱ(AGREEⅡ)工具,对2010—2019年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相关临床实践指南进行方法学评价。方法:选取2010—2019年国内外公开发表的ACS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指南及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使用AGREEⅡ对其进行系统评价,并分析各指南推荐内容的差异。结果:共纳入相关文献10篇,其中7篇治疗指南,3篇专家建议与共识。AGREEⅡ各领域的平均得分,范围和目的为(82.5±8.7)%,参与人员为(67.5±15.3)%,制定的严谨性为(68.7±18.2)%,表达的清晰性为(89.3±4.0)%,应用性为(68.1±13.8)%,编辑的独立性为(54.8±12.3)%,总体评价为(65.7±12.3)%。组内相关系数及95%CI为0.89(0.72~0.92),说明研究员评分一致性较高。指南均推荐术后使用阿司匹林+P2Y12受体拮抗剂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结论:临床实践指南用药推荐术后使用阿司匹林+P2Y12受体拮抗剂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用药疗程为12个月。ACS患者非必要无需进行基因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指南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血小板药物的质量研究进展
8
作者 赵欢 张春然 +3 位作者 王宇驰 王瑛瑛 张静霞 李诗媛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CAS 2024年第1期35-43,共9页
抗血小板药物近年来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其质量控制标准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本综述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ChP 2020)、《美国药典》43版(USP 43)、《日本药典》17版(JP 17)等国内外及相关指导原则等参考资料,全面归纳了... 抗血小板药物近年来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其质量控制标准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本综述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ChP 2020)、《美国药典》43版(USP 43)、《日本药典》17版(JP 17)等国内外及相关指导原则等参考资料,全面归纳了抗血小板药物在药典中的收录情况,对常见的抗血小板药物的质量控制方法进行总结,对含量测定和体内药物分析方法等项目进行全面分析,期望为抗血小板药物的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血小板药物 含量测定方法 体内药物分析 有关物质检查 吩噻吡啶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多态性检测在高危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抗血小板药物二级预防中的指导价值
9
作者 江铮 魏锋 +1 位作者 陈朋 蒋小玲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4年第12期25-28,32,共5页
目的观察基因多态性检测在高危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抗血小板药物二级预防中的指导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于福州市第二医院住院的高危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00例。对照组根据指南推... 目的观察基因多态性检测在高危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抗血小板药物二级预防中的指导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于福州市第二医院住院的高危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00例。对照组根据指南推荐选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试验组根据基因检测分析结果及指南推荐选择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比较2组随访3、6、12个月终点事件发生率,存活时间,随访12个月累积生存率。结果试验组随访3、6、12个月终点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平均存活时间长于对照组(P<0.01)。生存曲线结果显示,试验组12个月累积生存率高于对照组(χ^(2)=7.650,P<0.01)。结论通过基因多态性检测选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高危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能明显降低其12个月内终点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累积生存率,该检测有利于指导临床医师个体化精准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危缺血性脑卒中 基因多态性检测 抗血小板药物 终点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剪切力与抗血小板药物联合作用对血小板止血功能的调控机制研究
10
作者 王红宇 陈增胜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613-613,共1页
目的探究血小板在血泵剪切力作用下使用替格瑞洛及先后作用(剪切力损伤前、损伤后)对血小板止血功能的影响。方法使用Rotaflow血泵进行血小板体外损伤,3组实验分别为:纯剪切力组、先使用替格瑞洛后剪切力组、先剪切力后使用替格瑞洛组... 目的探究血小板在血泵剪切力作用下使用替格瑞洛及先后作用(剪切力损伤前、损伤后)对血小板止血功能的影响。方法使用Rotaflow血泵进行血小板体外损伤,3组实验分别为:纯剪切力组、先使用替格瑞洛后剪切力组、先剪切力后使用替格瑞洛组。建立微流控黏附平台,评估血小板与纤维蛋白原(FIB)的黏附。通过血小板聚集检测、流式细胞术分析血小板聚集、激活(P-Selection、GPⅡb/Ⅲa)和受体(P2Y12)的脱落。运用血小板蛋白质组学探究不同条件下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纯剪切力作用相比,剪切力与替格瑞洛联合作用对血小板凝血功能影响显著。联合作用显著降低血小板聚集和PSelection、GPⅡb/Ⅲa的表达,血小板的激活程度减弱,显著抑制血小板与FIB之间的黏附。另一方面,剪切力和药物联合作用,保护剪切力引起的P2Y12脱落。蛋白质组学表明,联合作用调控与血小板激活相关的多种蛋白表达,包括Gi蛋白、PKC、PLC和PI3K等蛋白的上调,c AMP、PKA等蛋白的下调。从作用先后顺序看,先剪切力损伤再被药物作用比先药物作用再剪切力损伤对血小板凝血功能影响更加明显。结论与纯剪切力作用相比,剪切力和药物联合作用对血小板的黏附、激活、受体脱落等影响更加明显。先剪切力损伤再被药物作用对血小板凝血功能影响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格瑞洛 止血功能 血小板激活 抗血小板药物 蛋白质组学 血小板聚集 剪切力 血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三甲胺影响冠心病和抗血小板药物疗效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彭园园 陈碧莲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90-595,共6页
冠心病目前仍是全球范围(包括中国)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和死亡原因之一。抗血小板药物是治疗冠心病的基础性药物。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主要代谢产物氧化三甲胺(trimethylamine N-oxide,TMAO)可通过多种机制促进动脉粥样硬... 冠心病目前仍是全球范围(包括中国)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和死亡原因之一。抗血小板药物是治疗冠心病的基础性药物。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主要代谢产物氧化三甲胺(trimethylamine N-oxide,TMAO)可通过多种机制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影响冠心病患者的预后和抗血小板药物的疗效。本文就这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三甲胺 冠心病 抗血小板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李卓娅 孙祥荣 陈江林 《四川医学》 CAS 2024年第3期318-323,共6页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又名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是全世界范围内引发中风最常见的原因之一[1-2]。ICAS的发病具有明显的地域和种族差异,其在东亚人群、高加索人群及非洲人群中较为常见[3...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又名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是全世界范围内引发中风最常见的原因之一[1-2]。ICAS的发病具有明显的地域和种族差异,其在东亚人群、高加索人群及非洲人群中较为常见[3]。在中国,ICAS在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人群中发病率为46.6%,且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年龄和地区等多维度差异[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缺血性卒中 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和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钙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探讨 被引量:1
13
作者 吴涛 范伟伟 孙英春 《大医生》 2024年第1期31-33,共3页
目的 分析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和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钙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寿光市中医医院收治的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疗法分为A组和B组,各39例... 目的 分析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和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钙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寿光市中医医院收治的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疗法分为A组和B组,各39例。所有患者均应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A组患者再给予大剂量阿托伐他汀钙(40 mg/次,1次/d),B组患者再给予小剂量阿托伐他汀钙(20 mg/次,1次/d)。比较两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炎症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8(IL-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指标及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A组低于B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hs-CRP、IL-8及TNF-α水平低于治疗前,且A组低于B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低于治疗前、斑块面积小于治疗前,且A组IMT低于B组、斑块面积小于B组(P<0.05)。两组患者用药期间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和大剂量阿托伐他汀钙可以更有效地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动脉粥样硬化情况,降低炎症因子水平,且不会增多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双联抗血小板药物 大剂量 阿托伐他汀钙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CSK9抑制剂联合他汀类药物及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脑卒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回顾性研究
14
作者 谢玉英 李兆嵘 李玲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 2024年第17期37-40,共4页
目的探讨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抑制剂联合他汀类药物及抗血小板药物在脑卒中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4年7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82例脑卒中临床资料,按不同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各41例。对照组... 目的探讨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抑制剂联合他汀类药物及抗血小板药物在脑卒中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4年7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82例脑卒中临床资料,按不同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各41例。对照组予以他汀类药物及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PCSK9抑制剂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血脂指标、颈动脉斑块、神经功能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5.12%,高于对照组的80.49%;胆固醇(TC)为(4.12±0.63)mmol/L、甘油三酯(TG)为(1.68±0.27)mmol/L、低密度蛋白胆固醇(LDL-C)为(2.05±0.42)mmol/L、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为(1.13±0.32)mm、斑块面积为(0.042±0.014)cm^(2)、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为(6.78±1.42)分,低于对照组的(4.87±0.75)mmol/L、(2.15±0.33)mmol/L、(2.77±0.44)mmol/L、(1.45±0.26)mm、(0.062±0.023)cm^(2)、(9.56±1.54)分;高密度蛋白胆固醇(HDL-C)为(2.05±0.42)mmol/L,高于对照组的(2.77±0.44)mmol/L,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CSK9抑制剂联合他汀类药物及抗血小板药物可以提高脑卒中临床治疗效果,纠正血脂紊乱,改善颈动脉斑块与神经功能,不良反应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 他汀类药物 抗血小板药物 临床疗效 血脂指标 神经功能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血小板药物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快速综合评价
15
作者 吕链颖 林桂业 +2 位作者 汪浅鸿 李银 申庆荣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5期0087-0092,共6页
对抗血小板药物进行快速综合评价,为医疗机构药品遴选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2023年《中国医疗机构药品评价与遴选快速指南( 第二版)》制定的百分评价体系,参考临床指南、相关文献、药品说明书等资料,从药学特性、有效性、安全... 对抗血小板药物进行快速综合评价,为医疗机构药品遴选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2023年《中国医疗机构药品评价与遴选快速指南( 第二版)》制定的百分评价体系,参考临床指南、相关文献、药品说明书等资料,从药学特性、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和其他属性等5个维度对我院抗血小板类药物进行卫生技术评估。结果 阿司匹林的评分为87.6分,进口的氯吡格雷78.19分,国产的氯吡格雷73.8分,进口的替格瑞洛74.13分,国产的替格瑞洛74.86分,吲哚布芬61.75分,替罗非班55.63分,西洛他唑63.33分,双嘧达莫56.35分。结论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仍是首选的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抗血小板药物;吲哚布芬仅在阿司匹林不耐受的情况下作为次选方案;西洛他唑和双嘧达莫不常规用于心脑血管疾病;替罗非班为住院患者在特定条件下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血小板药物 心脑血管疾病 综合评价 药品遴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及对血小板参数的影响
16
作者 周思栋 周倩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4年第13期51-54,共4页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及对血小板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2年12月麻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0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3例)和对照组(53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观察组予阿托伐...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及对血小板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2年12月麻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0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3例)和对照组(53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观察组予阿托伐他汀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对照组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2组均治疗3个月。比较2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血小板参数、血液黏度、红细胞沉降率、血细胞比容、血清纤维蛋白原、总胆固醇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23%,高于对照组的69.81%(χ^(2)=13.116,P<0.001)。治疗3个月后,2组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平均容积、血小板分布宽度、血小板黏附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沉降率、血细胞比容,血清纤维蛋白原、总胆固醇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43%vs.7.55%,P=1.000)。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明显,可有效调节血小板参数,降低血液黏度,调节凝血功能,且不会明显增加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阿托伐他汀 抗血小板药物 血小板参数 血液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用药时程研究
17
作者 胡晶晶 廖奕华 +2 位作者 马艳丽 黄姗 卢文君 《中国处方药》 2024年第10期109-111,共3页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用药时程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2022年6月在某院完成PCI治疗的22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在PCI术后接受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用药时程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2022年6月在某院完成PCI治疗的22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在PCI术后接受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并根据用药时程分为<6个月组、6~12个月组和>12个月组。比较三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心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以及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三组患者出院当天至停药半年后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6~12个月组、>12个月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6个月组(P<0.05),但6~12个月组和>12个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LVEF和治疗前比较明显升高,LVESd、LVEDd和治疗前比较明显降低(P<0.05),但三组之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6个月组、6~12个月组出血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12个月组(P<0.05),但<6个月组和6~12个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I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6~12个月有助于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急性冠脉综合征 抗血小板药物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用药时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替罗非班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效果分析
18
作者 刘建霞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4期0105-0108,共4页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接受治疗时使用替罗非班和抗血小板药物的疗效研究。方法 选择的研究对象为符合纳入标准在特定时间段收治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均是2021.5月-2023.5月期间收治,总共纳入50例病患,分组时依照治疗方案的异同确定,...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接受治疗时使用替罗非班和抗血小板药物的疗效研究。方法 选择的研究对象为符合纳入标准在特定时间段收治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均是2021.5月-2023.5月期间收治,总共纳入50例病患,分组时依照治疗方案的异同确定,共两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用于对照组,研究组予以替罗非班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对疗效展开对比。结果 疗效对比可知治疗有效率研究组更高,两组对比P<0.05;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比较,治疗前的差异不明显,P>0.05;通过治疗过后,研究组PIB指标水平低,APTT和PT研究组指标水平稍高,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的组别是研究组,P<0.05;治疗以前两个组别的病情持续发作时间,P>0.05,经治疗后P<0.05,时间指标更短的是研究组;在比较神经生长因子(N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时,治疗前相关数据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过后,各项指标评分较高的组别为研究组,P<0.05。结论 抗血小板药物和替罗非班药物联合到一起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取得的疗效确切,用药安全水平高,会促进患者凝血功能的恢复,缩减患者病情发作的次数与持续时间,值得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罗非班 联合 抗血小板药物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伐沙班与抗血小板药物联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心室血栓患者的价值
19
作者 李岗 《大医生》 2024年第9期69-71,共3页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与抗血小板药物联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左心室血栓(LVT)患者的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在会宁县中医医院进行诊治的62例AMI后LV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用药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与抗血小板药物联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左心室血栓(LVT)患者的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在会宁县中医医院进行诊治的62例AMI后LV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用药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31例,采用华法林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和观察组(31例,采用利伐沙班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对患者进行90 d随访,统计并分析两组患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栓塞和出血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栓消失时间、心率恢复正常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均延长,纤维蛋白原(FIB)水平降低,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MACE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栓塞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出血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伐沙班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能显著缩短AMI后LVT患者恢复时间,提高疗效,改善凝血功能,降低MACE和栓塞发生率,且无严重出血情况,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左心室血栓 利伐沙班 抗血小板药物 凝血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抗血小板药物在脑血管病二级预防中的应用与效果评估
20
作者 马红丽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2期025-028,共4页
本研究评估新型抗血小板药物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中的效果及与基因多态性的关联。 方法 2023 年 1 月至 12 月在我院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 100 例患者,随机分传统(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和新型(普拉格雷、替格瑞洛、坎格瑞洛... 本研究评估新型抗血小板药物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中的效果及与基因多态性的关联。 方法 2023 年 1 月至 12 月在我院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 100 例患者,随机分传统(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和新型(普拉格雷、替格瑞洛、坎格瑞洛)抗血小板药物组,各 50 例,均检测 CYP2C19 和 ABCB1 等基因,对比 6 个月、12 个月的复发率、病死率和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评估疗效。 结果 新型组 6 个月和 12 个月复发率分别为 2.0%和 3.3%,低于传统组的 5.3%和 8.7%(P<0.05)。CYP2C19 慢代谢型和中间代谢型基因患者中,新型组复发率和病死率更低(P<0.01),新型组未增加症状性颅内出血风险(P>0.05)。 结论 新型抗血小板药物二级预防效果优于传统药物,尤其在特定 CYP2C19 基因多态性患者中。建议治疗前基因检测,制定个体化方案,提高疗效,减少复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抗血小板药物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二级预防 基因多态性 疗效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