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7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持续心房颤动自行转为窦性心律2例
1
作者 陈臣义 郜玉珍 黄爱玲 《山西临床医药》 2001年第10期786-786,共1页
关键词 持续心房颤动 窦性心律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29、miR-21和miR-133在持续心房颤动合并射血分数减低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
2
作者 范燕宾 陈丰毅 +2 位作者 李雪博 赵育洁 孙运 《广东医学》 CAS 2023年第8期1003-1007,共5页
目的探讨miR-29、miR-21和miR-133在持续心房颤动合并射血分数减低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4月持续性心房颤动合并射血分数减低患者88例(A组),持续性心房颤动合并射血分数保留患者80例(B组),同时健康志愿者80... 目的探讨miR-29、miR-21和miR-133在持续心房颤动合并射血分数减低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4月持续性心房颤动合并射血分数减低患者88例(A组),持续性心房颤动合并射血分数保留患者80例(B组),同时健康志愿者80例(C组)作为对照,检测各组血清miR-29、miR-21和miR-133表达;同时检测A组和B组超声心动图参数,分析miR-29、miR-21和miR-133与超声心动图、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A组血清miR-29相对表达量为0.66±0.18,明显低于B组和C组(P<0.05),而miR-21和miR-133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64±0.19和1.82±0.21,明显高于B组和C组(P<0.05);B组血清miR-29相对表达量为0.80±0.13,明显低于C组(P<0.05),而miR-21和miR-133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35±0.20和1.55±0.24,明显高于C组(P<0.05)。A组左心房直径(LAD)、左心室舒张期直径(LVDD)和左心室收缩末期直径(LVSD)分别为(46.60±3.74)mm、(65.50±3.19)mm和(52.28±3.08)mm,明显高于B组(P<0.05),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为(32.29±3.20)%,明显低于B组(P<0.05)。A组患者miR-29与LAD、LVDD、LVSD呈负相关(r=-0.434、-0.384、-0.334,P<0.05),而与LVEF呈正相关(r=0.476,P<0.05);miR-21、miR-133与LAD呈正相关(r=0.451、0.428,P<0.05),而与LVEF呈负相关(r=-0.501、-0.487,P<0.05)。A组预后不良患者血清miR-29相对表达量为0.59±0.16,明显低于预后良好患者(P<0.05),而miR-21和miR-133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73±0.22和1.90±0.23,明显高于预后良好患者(P<0.05)。血清miR-29、miR-21和miR-133预测预后不良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2、0.674和0.680(P<0.05)。结论持续心房颤动合并射血分数减低患者血清miR-29表达降低,而miR-21和miR-133表达升高,三者表达与患者超声心动图参数及预后有关,在预测患者预后方面有一定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29 MIR-21 miR-133 持续心房颤动 射血分数减低 临床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瓣膜性持续心房颤动患者抗血栓治疗临床调查 被引量:3
3
作者 周红卫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5年第5期351-352,共2页
对我院从1997年1月至2002年12月住院的535例非瓣膜性持续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病历资料进行逐项调查,分析房颤病因、抗血栓治疗及并发血栓栓塞性疾病情况.结果:病因以高血压最常见(38.5%),其次为冠心病(34.6%).使用华法令52例(9.7%),... 对我院从1997年1月至2002年12月住院的535例非瓣膜性持续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病历资料进行逐项调查,分析房颤病因、抗血栓治疗及并发血栓栓塞性疾病情况.结果:病因以高血压最常见(38.5%),其次为冠心病(34.6%).使用华法令52例(9.7%),维持INR在2.0~3.0范围,无1例出现血栓栓塞性疾病及严重出血.使用阿斯匹林331例(61.9%),用量为平均75 mg/d出现血栓栓塞性疾病76例(占23%).未使用任何抗血栓治疗者152例(28.4%),出现血栓栓塞性疾病36例(23.7%).结论 :华法令能明显减少房颤相关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生,小剂量阿斯匹林则无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非瓣膜性持续心房颤动 血栓栓塞 华法令 阿斯匹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胺碘酮与伊布利特对双极射频消融术后早期持续心房颤动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陈宇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17年第11期1999-2000,共2页
探讨胺碘酮与伊布利特对双极射频消融术后早期持续心房颤动(AF)的影响。择取2013年5月~2016年5月于我院行双极射频消融术后早期持续性AF患者86例,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研究组应用伊布利特治疗,对照组应用胺碘酮治疗。两组患者转... 探讨胺碘酮与伊布利特对双极射频消融术后早期持续心房颤动(AF)的影响。择取2013年5月~2016年5月于我院行双极射频消融术后早期持续性AF患者86例,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研究组应用伊布利特治疗,对照组应用胺碘酮治疗。两组患者转复总有效率对比中,研究组88.37%高于对照组69.77%(P<0.05)。两组药物期间的不良反应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伊布利特对双极射频消融术后早期持续AF的改善作用优于胺碘酮,且安全性较佳,适于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胺碘酮 伊布利特 双极射频消融术 早期持续心房颤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续心房颤动伴心力衰竭患者的射频消融治疗 被引量:1
5
作者 孙俊华 袁义强 +5 位作者 赵育洁 于力 王瑞敏 孙运 牛思泉 毛幼林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第10期178-179,共2页
目的研究射频消融治疗持续心房颤动伴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90例持续心房颤动伴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同时接受胺碘酮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射频消融治疗,对比两组心脏彩超指标与疗效。结果观察组总... 目的研究射频消融治疗持续心房颤动伴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90例持续心房颤动伴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同时接受胺碘酮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射频消融治疗,对比两组心脏彩超指标与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78%,高于对照组84.44%,同时LVEF(66.78±7.14)%、LVEDD[(53.11±5.17)]mm、E峰(73.68±6.97)cm/s、E/A峰(1.42±0.1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A峰(51.97±5.27)cm/s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射频消融治疗持续心房颤动伴心力衰竭可有效改善心室功能,提高治疗的有效率,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心房颤动 心力衰竭 射频消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达比加群酯对持续心房颤动患者栓塞事件的预防效果 被引量:2
6
作者 刘万川 刘霄霄 《中国乡村医药》 2019年第7期18-19,共2页
目的观察达比加群酯对持续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栓塞事件的预防效果及安全性评价。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7年2月该院收治的持续房颤患者2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42例。对照组初始予华法林,每日2.5mg,定时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目的观察达比加群酯对持续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栓塞事件的预防效果及安全性评价。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7年2月该院收治的持续房颤患者2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42例。对照组初始予华法林,每日2.5mg,定时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并根据INR变化逐步调整(每次0.5~1.0mg)剂量,直至INR稳定到2~3,稳定后治疗3个月。观察组予达比加群酯胶囊110m g口服,每日2次,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后栓塞或血栓事件的发生率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脑梗死、体循环栓塞发生率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达比加群酯对预防持续房颤患者栓塞具有良好效果,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比加群酯 持续心房颤动 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射频消融术治疗心力衰竭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效果观察
7
作者 常国栋 康永安 +3 位作者 张红威 周艳婷 陈英伟 谷云飞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25年第1期27-31,共5页
目的观察射频消融术对心力衰竭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效果。方法将127例心力衰竭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3例和对照组64例,对照组患者行胺碘酮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行射频消融术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 目的观察射频消融术对心力衰竭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效果。方法将127例心力衰竭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3例和对照组64例,对照组患者行胺碘酮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行射频消融术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个月,并术后随访6个月。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心力衰竭再入院情况;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左心功能指标[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生活质量[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量表(MLHFQ)评分]以及血清学指标[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LAD及LVDD水平、MLHFQ总分、血清MMP-9水平低于治疗前,LVEF水平、血清TIMP-1水平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累计心力衰竭再入院率14.29%低于对照组21.88%。结论射频消融术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心力衰竭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心脏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消融术 心力衰竭 持续心房颤动 左心功能 生活质量 血清学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冲电场消融在持续性心房颤动中的应用进展
8
作者 万云 丁静韵 +2 位作者 卢媛 兰香松 罗骏 《实用心电与临床诊疗》 2025年第1期6-10,共5页
导管消融是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维持窦性心律较为有效的方法。而脉冲电场消融(pulsed field ablation,PFA)作为一种新的消融能量形式,具有组织选择性,其在阵发性房颤中的疗效已得到临床证实。而持续性房颤的消融更复杂、风险更高,目... 导管消融是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维持窦性心律较为有效的方法。而脉冲电场消融(pulsed field ablation,PFA)作为一种新的消融能量形式,具有组织选择性,其在阵发性房颤中的疗效已得到临床证实。而持续性房颤的消融更复杂、风险更高,目前PFA在持续性房颤中的应用也在逐渐增多。本文对PFA治疗持续性房颤的效果、并发症及其消融策略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 肺静脉隔离 脉冲电场消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达格列净对HFrEF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病人射频消融术后结构重构和氧化应激的影响
9
作者 范燕宾 陈丰毅 +3 位作者 白俊彩 李雪博 赵育洁 孙运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5年第5期719-724,共6页
目的:探讨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达格列净对射血分数减低的心力衰竭(HFrEF)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病人射频消融术后结构重构和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2年3月就诊于郑州市心血管病医院心血管内科的124... 目的:探讨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达格列净对射血分数减低的心力衰竭(HFrEF)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病人射频消融术后结构重构和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2年3月就诊于郑州市心血管病医院心血管内科的124例合并HFrEF的持续性心房颤动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63例)和对照组(61例)。入组前两组均进行50 W功率射频消融治疗,给予心力衰竭标准化治疗,观察组在标准化治疗基础上给予达格列净片治疗,持续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6个月后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6 min步行试验距离(6MWD)、窦性节律占比高于对照组,左房内径(LAD)、左室内径(LVDd)、心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体质指数(BMI)、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心外膜脂肪组织(EAT)体积、尿酸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活性氧(ROS)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达格列净可有效改善HFrEF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病人射频消融术后的心脏结构重构,降低尿酸水平、调节脂代谢、减轻EAT并降低病人氧化应激的表达,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血分数减低的心力衰竭 持续心房颤动 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 达格列净 射频消融术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管消融术治疗老年持续性心房颤动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孙瑜 黄金焕 +6 位作者 谢鹏 国建萍 苑洪涛 时向民 郭红阳 黄亚 单兆亮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67-270,共4页
目的分析导管消融术治疗老年持续性心房颤动的疗效和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心血管内科接受导管消融术的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194例,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99例(≥60岁)及非老年... 目的分析导管消融术治疗老年持续性心房颤动的疗效和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心血管内科接受导管消融术的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194例,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99例(≥60岁)及非老年组95例(<60岁)。比较2组患者手术特征、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分析老年组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老年组年龄、B型钠尿肽、高血压、冠心病、CHA_(2)DS_(2)-VASc评分及HAS-BLED评分高于非老年组,男性、估算肾小球滤过率低于非老年组(P<0.05,P<0.01)。老年组左心房纤维化比例高于非老年组(30.3%vs 8.4%,P=0.001)。老年组术后出现1例心包积液,2例穿刺部位血肿,均经治疗后好转。老年组与非老年组术后1年成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71.7%vs 69.5%,P=0.763);老年组与非老年组空白期复发率比较无显著差异(21.2%vs 21.1%,P=0.981)。心房颤动持续时间(HR=1.020,95%CI:1.007~1.032,P=0.002)和空白期复发(HR=6.781,95%CI:3.078~14.935,P=0.001)是老年组患者术后复发心房颤动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导管消融术治疗老年持续性心房颤动安全有效,心房颤动持续时间长和空白期复发的老年患者术后1年内更容易出现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术 危险因素 心房颤动持续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续性心房颤动病人临床特征与BMP10变化及其危险因素
11
作者 富丽娟 王亚娟 +2 位作者 高蕾 皮林 陈方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4年第24期4518-4522,共5页
目的:研究持续性心房颤动病人的临床特征及骨形态形成蛋白10(BMP10)变化,并进行危险因素分析。方法:本研究以2019年8月—2020年8月住院诊治的老年心房颤动病人为研究对象,根据心房颤动类型分为持续性心房颤动组(92例)和阵发性心房颤动组... 目的:研究持续性心房颤动病人的临床特征及骨形态形成蛋白10(BMP10)变化,并进行危险因素分析。方法:本研究以2019年8月—2020年8月住院诊治的老年心房颤动病人为研究对象,根据心房颤动类型分为持续性心房颤动组(92例)和阵发性心房颤动组(88例)。收集病人基本临床资料,接受超声心动图检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BMP10含量。并针对病人临床资料及发病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相较于阵发性心房颤动组,持续性心房颤动组年龄偏高,病程偏长,冠心病和瓣膜病比例更高,左心房内径明显增加,血清BMP10含量明显偏高(P均<0.05)。心功能分级及持续性心房颤动临床特征与BMP10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持续性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为BMP10、年龄、左心房内径(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年龄0.922[95%CI(0.871,0.972)]、左心房内径0.720[95%CI(0.619,0.812)]、BMP100.936[95%CI(0.887,0.984)],P均<0.05。结论:持续性心房颤动病人血清BMP10水平相较于阵发性心房颤动病人呈高表达,其临床特征与BMP10表达水平具有明显相关性,BMP10可能是阵发性心房颤动转变为持续性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有希望成为监测心房颤动疾病进展的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心房颤动 临床特征 骨形态形成蛋白10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ST2、PI3K在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中的水平及其与左房纤维化的关系
12
作者 李学晋 程希富 魏法权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年第13期80-83,I0006,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ST2)、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在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中的水平及其与左房纤维化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2019年6月至2023年6月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根据左房电压基质标测... 目的:探讨血清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ST2)、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在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中的水平及其与左房纤维化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2019年6月至2023年6月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根据左房电压基质标测将其分为无左房纤维化组(心内膜电压振幅>0.5 mV,53例)与左房纤维化组(心内膜电压振幅<0.5 mV,47例)。比较两组间临床特征指标的差异,分析血清ST2、PI3K与临床特征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并分析左房纤维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及血清ST2和PI3K水平对左心纤维化的预测效能。结果:无左房纤维化组与左房纤维化组在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左房前后径(LAD)及血清Ⅰ型胶原羧基端前肽(PICP)、Ⅲ型胶原前多肽(PⅢNP)、ST2、PI3K方面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ST2与PI3K无明显相关性(P>0.05);ST2与LAD、PICP呈正相关(r=0.681,r=0.572,P<0.05);PI3K与LAD、LVEDD等指标均无相关性(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LAD、PICP、ST2、PI3K是左房纤维化的独立预测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ST2预测左房纤维化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09,灵敏度为76.3%,特异度为62.9%。血清PI3K预测左房纤维化的AUC为0.633,灵敏度为67.4%,特异度为49.6%。结论:血清ST2、PI3K水平与持续性房颤患者左房纤维化的发生有关,二者对左房纤维化的发生无协同性,血清ST2在预测左房纤维化方面更具开发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心房颤动 左房纤维化 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 磷脂酰肌醇3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arshall静脉无水乙醇化学消融联合导管消融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从基础到临床 被引量:1
13
作者 程诗琳 胡和生 《中国心血管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69-273,共5页
导管消融是心房颤动(房颤)节律控制的重要方法。近年,Marshall静脉因其特殊解剖及功能在房颤尤其是持续性房颤的发生与维持中的作用不断被认识。本文就Marshall静脉和Marshall韧带的解剖学、电生理特征、Marshall静脉消融治疗持续性房... 导管消融是心房颤动(房颤)节律控制的重要方法。近年,Marshall静脉因其特殊解剖及功能在房颤尤其是持续性房颤的发生与维持中的作用不断被认识。本文就Marshall静脉和Marshall韧带的解剖学、电生理特征、Marshall静脉消融治疗持续性房颤的机制、潜在的临床问题及未来在联合导管消融治疗中可能的应用方向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心房颤动 Marshall静脉 无水乙醇 化学消融 导管消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制穿孔球囊行Marshall静脉无水乙醇消融联合个体化消融策略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1例
14
作者 唐名扬 刘波 +3 位作者 蔡炜 黄晓华 黄禄勇 欧登科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CSCD 2024年第6期353-356,共4页
在射频消融术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时常需要在环肺静脉电隔离的基础上增加肺静脉外触发灶的消融,包括线性消融、BOX消融及碎裂电位消融等。二尖瓣峡部是线性消融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传统射频消融很难将二尖瓣峡部进行彻底阻滞。经... 在射频消融术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时常需要在环肺静脉电隔离的基础上增加肺静脉外触发灶的消融,包括线性消融、BOX消融及碎裂电位消融等。二尖瓣峡部是线性消融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传统射频消融很难将二尖瓣峡部进行彻底阻滞。经下腔静脉送入指引导管至冠状静脉窦,Marshall静脉注入无水乙醇消融可实现二尖瓣峡部心外膜和心肌阻滞,再联合二尖瓣峡部心内膜补点消融能显著提升消融效果,但存在Marshall静脉、冠状静脉损伤、手术费用高昂、耗时长等弊端。本文报道1例经自制穿孔球囊行Marshall静脉无水乙醇联合个体化消融策略治疗的持续性房颤患者,出院后随访6个月,无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及房颤的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心房颤动 射频导管消融术 Marshall静脉 自制穿孔球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p(a)与心力衰竭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的相关性
15
作者 李文秀 李润琴 +1 位作者 王文强 卢婧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4年第24期4523-4525,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脂蛋白(a)[Lp(a)]与心力衰竭(HF)病人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AF)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2年2月于太原市中心医院明确诊断并给予相关治疗的心力衰竭病人160例,根据是否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将160例病人分为心力衰竭... 目的:探讨血清脂蛋白(a)[Lp(a)]与心力衰竭(HF)病人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AF)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2年2月于太原市中心医院明确诊断并给予相关治疗的心力衰竭病人160例,根据是否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将160例病人分为心力衰竭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组(AF组,78例)与心力衰竭未合并心房颤动组(非AF组,82例)。检查并比较两组病人生化指标、心功能指标及血清Lp(a)水平。结果:入院时两组Lp(a)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心脏功能指标比较:入院时,AF组氨基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高于非AF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F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低于非AF组,左心房内径大于非A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现,Lp(a)水平、LVEF和左心房内径是心力衰竭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血浆Lp(a)、LVEF和左心房内径在心力衰竭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55,0.721和0.858。联合预测的AUC为0.994,大于各指标单独预测(P均≤0.001)。结论:心力衰竭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病人血浆Lp(a)升高,LVEF和左心房内径可以作为心力衰竭病人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风险的潜在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持续心房颤动 血清脂蛋白(a)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讨影响持续性心房颤动消融手术成功的因素及术中不同转窦方式对预后的影响
16
作者 李丹 杨永 杨燕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11期355-360,共6页
目的:探讨影响射频消融手术成功率的相关因素,以及术中不同转窦方式对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自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在聊城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365例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按照不同的转复方式进行分组:消融 + 电... 目的:探讨影响射频消融手术成功率的相关因素,以及术中不同转窦方式对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自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在聊城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365例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按照不同的转复方式进行分组:消融 + 电复律转窦组(N = 260)、消融术中转窦组(N = 105)。1) 通过临床资料分析手术成功相关因素,并进一步运用logistic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与手术成功相关的独立因素;2) 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分析,统计不同转窦方式术后6个月、12个月、18个月的复发率。结果:研究发现患者的左心房前后径、左室射血分数、年龄、吸烟史、饮酒史、卒中评分是手术成功的相关因素(P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ed factors affecting the success rate of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and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sinus transfer methods on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persistent atrial fibrillation. Methods: A total of 365 patients with persistent atrial fibrillation hospitalized in the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Liaocheng People’s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7 to January 2022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cardioversion methods: ablation + electrical cardioversion group (N = 260) and successful ablation group (N = 105). 1) The factors related to the success of the operation were analyzed by clinical data, and Logic was further used to analyze the relevant factors to obtain the independent factors related to the success of the operation;2) Follow-up analysis was conducted for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and the recurrence rates of different sinus transfer methods were counted at 6, 12 and 18 months after operation. Results: It was found that left atrial diameter,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smoking history, drinking history and stroke score were related factors to the success of surgery (P < 0.05).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left atrial diameter, drinking history, age and stroke score wer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the success of radiofrequency surgery (P < 0.05). The recurrence rate of successful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electrical cardioversion group at 6 months, 12 months and 18 months after operation (P < 0.05). Conclusion: Left atrial diameter, history of alcohol consumption and stroke score ar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the success of radiofrequency surgery. The recurrence rate of successful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group i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electrical cardioversion grou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心房颤动 射频消融 电复律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阵发性心房颤动进展为持续性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分析
17
作者 贾秋蕾 杨亦含 +4 位作者 胡元会 陈婷 段成林 杜宜航 袁果真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4年第7期834-836,849,共4页
目的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进展为持续性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方法连续选择2016年1月至2021年10月期间于广安门医院心内科病房收治的确诊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782例,分为持续性心房颤动组(n=399)和阵发性心房颤动组(n=383),使用Logistic... 目的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进展为持续性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方法连续选择2016年1月至2021年10月期间于广安门医院心内科病房收治的确诊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782例,分为持续性心房颤动组(n=399)和阵发性心房颤动组(n=383),使用Logistic回归评估持续性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结果持续性心房颤动组年龄(P<0.001)、左心房内径(LA,P<0.001)大于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合并冠心病(P<0.001)、心力衰竭(P<0.05)、缺血性卒中(P<0.01)、糖尿病(P<0.05)、高尿酸血症(P<0.001)、慢性肾功能不全(P<0.001)等疾病的比例较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高。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LA≥40 mm(OR=6.40,95%CI:4.35~9.40,P<0.001)、合并冠心病(OR=1.56,95%CI:1.09~2.22,P<0.05)是持续性心房颤动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冠心病和左房内径增大是阵发性心房颤动进展为持续性心房颤动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阵发性心房颤动 持续心房颤动 冠心病 左房内径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线性射频消融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 被引量:1
18
作者 赵钰 马艳艳 王典博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8期64-67,共4页
目的比较不同线性射频消融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AF)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79例持续性AF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消融术式不同将其分为内膜面组[51例,环肺静脉电隔离(CPVI)+左房顶部线+冠状窦内膜面]和2C3L组(28例,CPVI+左房顶部线+二尖瓣... 目的比较不同线性射频消融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AF)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79例持续性AF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消融术式不同将其分为内膜面组[51例,环肺静脉电隔离(CPVI)+左房顶部线+冠状窦内膜面]和2C3L组(28例,CPVI+左房顶部线+二尖瓣峡部线+三尖瓣峡部线)。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房收缩末期前后径(LAD)、心房脑钠肽(BNP)水平及AF复发率。结果2C3L组的手术时间长于内膜面组(P<0.05)。内膜面组的LVEF随着时间的延长基本呈现逐渐升高趋势,而2C3L组变化不明显,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2C3L组的LAD小于内膜面组(P<0.05)。术前及术后1、3、6个月,两组的BN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两组的AF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PVI基础上的左房顶部线+冠状窦内膜面消融提高持续性AF患者术后LVEF的效果更明显,而2C3L术式可明显减小患者的术后LA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心房颤动 射频消融术 线性消融 复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心耳封堵术在非瓣膜性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廖文军 魏谷雨 胡永兵 《医疗装备》 2024年第13期87-89,共3页
目的探讨左心耳封堵术(LAAC)在非瓣膜性持续性心房颤动(NPAF)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21年1—12月于医院治疗的86例NPAF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利伐沙班治疗,试验组采用LAAC治疗。比较两组出血事件发生... 目的探讨左心耳封堵术(LAAC)在非瓣膜性持续性心房颤动(NPAF)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21年1—12月于医院治疗的86例NPAF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利伐沙班治疗,试验组采用LAAC治疗。比较两组出血事件发生率、栓塞事件发生率及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的凝血功能指标[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和生活质量[采用房颤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AFEQT)评估]。结果试验组出血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栓塞事件。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两组INR、PT、TT、APT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AFEQT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试验组AFEQT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PAF患者采用LAAC或利伐沙班治疗均可有效预防栓塞事件,且对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但LAAC可降低出血事件发生率,安全性更高,且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心耳封堵术 利伐沙班 非瓣膜性持续心房颤动 出血事件 栓塞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续性心房颤动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临床分析
20
作者 刘美辰 赵松涛 袁桂莉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 2024年第11期11-14,共4页
目的分析持续性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经导管射频消融(RFCA)术后复发的临床效果。方法本院选取持续性AF患者30例展开研究,均为其行RFCA治疗,术前收集资料检验各项指标,术后对其进行随访,了解治疗效果与复发情况,明确引起术... 目的分析持续性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经导管射频消融(RFCA)术后复发的临床效果。方法本院选取持续性AF患者30例展开研究,均为其行RFCA治疗,术前收集资料检验各项指标,术后对其进行随访,了解治疗效果与复发情况,明确引起术后复发的因素。结果治疗后,所有患者手术均成功开展,平均手术时间(189.52±32.25)min,平均X线照射时间(51.23±10.23)min,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随访半年患者生存率为93.33%未出现并发症。LAD、PLT、左心耳自发显影、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是房颤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患者9个月与12个月窦性心律维持率差异明显,治疗前后的心电图P_(dis)及P_(max)差异明显(P<0.05)。结论RFCA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可减少复发率,安全性高,疗效优良。RFCA治疗AF患者后,关于复发的预测可通过检测血小板计数水平、左心房直径、左心耳自发显影、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心房颤动 导管射频消融 术后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