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损伤性嗅觉诱发电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 1
-
-
作者
魏永祥
韩德民
蔡贞
杨凌
刘小超
羡慕
张晓斌
-
机构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同仁医院中心实验室
-
出处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6-39,共4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3 9670 780 )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课题 (7992 0 15 )
-
文摘
目的 建立损伤性嗅觉功能障碍动物模型 ,了解电刺激嗅觉诱发电位的特性及变化规律。方法 通过立体定位和电解损毁技术 ,对动物一侧或双侧嗅球造成损伤 ,动态观察损伤后不同时间点 (2 4h、4 8h和 1周 )嗅觉诱发电位的变化 ,并观察嗅球与嗅黏膜病理和超微结构改变。结果一侧嗅球损伤后 ,诱发电位N2波消失 ,N1和P1波潜伏期延长 ,波幅减小 ;双侧嗅球损伤后 ,表现为N1、N2波消失 ,仅记录到P1波 ,其潜伏期明显延长 ,波幅变化较大 ,以上改变均以 2 4~ 4 8h变化最显著。组织病理学和超微结构显示 ,2 4~ 4 8h嗅球周围大量炎性细胞浸润 ,神经元变性样改变。结论嗅球损伤程度不同 ,对嗅觉诱发电位的影响也不相同 ,这种改变是以其组织病理和超微结构变化为基础的。
-
关键词
损伤性嗅觉诱发电位
嗅黏膜
嗅觉障碍
诊断
超微结构
-
Keywords
Evoked potentials
Olfaction disorders
Olfactory mucosa
-
分类号
R765
[医药卫生—耳鼻咽喉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