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诊损伤感染创面VSD封闭式负压引流术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 被引量:4
1
作者 曹慧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第23期22-23,共2页
目的对急诊损伤感染创面VSD封闭式负压引流术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进行研究。方法此次临床研究主要以我院在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40例急诊损伤创面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实施VSD封闭式负压引流术,采用随机分配的原则,将所... 目的对急诊损伤感染创面VSD封闭式负压引流术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进行研究。方法此次临床研究主要以我院在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40例急诊损伤创面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实施VSD封闭式负压引流术,采用随机分配的原则,将所有患者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个组别各2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实施围手术期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经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创面平均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平均换药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临床研究表明,对急诊损伤感染创面患者实施VSD封闭式负压引流术治疗,并引进围手术期护理,能够有效缩短患者创面的愈合时间,减少药物的更换次数,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和普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损伤感染创面 VSD封闭式负压引流术 围手术期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压封闭引流治疗损伤感染创面的护理效果观察 被引量:1
2
作者 常晓旭 宋艺儒 付冲 《黑龙江科学》 2018年第9期14-15,共2页
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2月就诊于我院且行负压封闭引流治疗的100例损伤感染创面患者,随机分为2组,50例/组,对照组中开展常规护理,观察组中开展综合性护理,比较两组的创面愈合时间及效果、疼痛评分、舒适度评分、护理满意度。观察组的... 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2月就诊于我院且行负压封闭引流治疗的100例损伤感染创面患者,随机分为2组,50例/组,对照组中开展常规护理,观察组中开展综合性护理,比较两组的创面愈合时间及效果、疼痛评分、舒适度评分、护理满意度。观察组的创面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缩短(P<0.05),其甲级愈合率较对照组更高(P<0.05)。在术后1 d、3 d、7 d,观察组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舒适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在护理满意度方面,观察组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在损伤感染创面患者接受负压封闭引流治疗期间,综合性护理的应用可起到加快创面愈合、减轻疼痛感、提高舒适度和护理满意度等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感染创面 负压封闭引流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压封闭引流治疗损伤感染创面的护理效果分析
3
作者 王辉 《内蒙古中医药》 2017年第11期160-161,共2页
目的:研究负压封闭引流治疗损伤感染创面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损伤感染创面患者95例,均采用负压封闭引流进行治疗,并采取相关的护理措施。结果:本研究采用负压封闭引流进行治疗的95例损伤感染创面... 目的:研究负压封闭引流治疗损伤感染创面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损伤感染创面患者95例,均采用负压封闭引流进行治疗,并采取相关的护理措施。结果:本研究采用负压封闭引流进行治疗的95例损伤感染创面患者中,91例患者经过6~12 d的封闭引流治疗后,损伤感染创面的肉芽组织新鲜且平坦,无明显的水肿出现,毛细血管较为丰富,3例患者出现较为少量的黄绿色分泌物,无一例患者发生感染。本研究中的95例损伤感染创面患者均于7~14 d后行Ⅱ期手术,其中,吻合血管皮瓣移植20例,局部转移皮瓣31例,植皮40例,岛状皮瓣移植9例,所有患者均全部成活。于手术后进行6个月的随访发现,所有患者的骨痂生长良好,未出现瘘、窦道和骨髓炎等并发症,创面愈合较为平整,肢体功能恢复良好,色泽正常,劳动和日常生活均未受到影响。结论: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治疗损伤感染创面可以有效促进创面的愈合,降低创面感染的发生率,密切的护理观察以及引流管管理是护理干预的关键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压封闭引流 损伤感染创面 护理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质护理在急诊损伤感染创面负压封闭引流术围术期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
4
作者 高晓敏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1年第4期168-170,共3页
目的分析优质护理在急诊损伤感染创面负压封闭引流术(VSD)围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行VSD术的82例急诊损伤感染创面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 目的分析优质护理在急诊损伤感染创面负压封闭引流术(VSD)围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行VSD术的82例急诊损伤感染创面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优质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引流时间、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术后3 d 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两组SAS、SDS及Bates-Jensen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优质护理应用于急诊损伤感染创面VSD术围术期,能够有效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减轻疼痛,改善抑郁、焦虑情绪和创面愈合情况,提高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护理 急诊损伤感染创面 负压封闭引流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诊损伤感染创面VSD封闭式负压引流术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5
作者 张凯 《医学信息(医学与计算机应用)》 2014年第32期163-163,共1页
目的:对急诊损伤感染创面VSD封闭式负压引流术的围术期护理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40例实施VSD封闭式负压引流术的急诊损伤感染创面患者为对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实施围术期护理。结果实验组的创面愈合时... 目的:对急诊损伤感染创面VSD封闭式负压引流术的围术期护理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40例实施VSD封闭式负压引流术的急诊损伤感染创面患者为对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实施围术期护理。结果实验组的创面愈合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平均换药次数比对照组少,满意度比对照组高,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对急诊损伤感染创面患者实施VSD封闭式负压引流术治疗,并施围术期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普及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损伤感染创面 VSD封闭式负压引流术 围手术期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压封闭引流治疗损伤感染创面的围术期护理
6
作者 孙琳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21年第12期222-224,共3页
目的分析急诊损伤感染创面封闭式负压引流术(VSD)围术期护理。方法选取山东省烟台市莱阳中心医院2018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急诊损伤感染创面VSD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取全面护... 目的分析急诊损伤感染创面封闭式负压引流术(VSD)围术期护理。方法选取山东省烟台市莱阳中心医院2018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急诊损伤感染创面VSD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取全面护理。比较两组急诊损伤感染创面痊愈时间、换药次数、护理前后患者VAS评分、机体炎症因子。结果观察组急诊损伤感染创面痊愈时间(17.24±2.51)d、换药次数(6.45±1.56)次,低于对照组的(24.12±4.41)d、(9.21±1.21)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VAS评分、机体炎症因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VAS评分、机体炎症因子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损伤感染创面应用VSD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加速炎症吸收,减少换药次数和患者痛苦,促进机体炎症吸收,加速创面的愈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损伤感染创面 封闭式负压引流术 围术期护理
原文传递
综合护理对负压封闭引流治疗损伤感染创面患者的影响
7
作者 柳玉芳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2年第3期565-568,共4页
目的探究综合护理对负压封闭引流(VSD)治疗损伤感染创面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在该院进行负压封闭引流治疗的患者94例, 对常规组患者行常规干预, 对研究组患者在常规干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 比较两组患者... 目的探究综合护理对负压封闭引流(VSD)治疗损伤感染创面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在该院进行负压封闭引流治疗的患者94例, 对常规组患者行常规干预, 对研究组患者在常规干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 比较两组患者创面愈合程度及愈合时间、治疗期间负性情绪, 治疗后疼痛程度。结果研究组患者创面愈合优良率为100.00%, 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 且创面愈合时间为(18.62±4.31)d, 显著短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患者不同维度的负性情绪评分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患者在术后1 d、术后3 d、术后7 d时的疼痛程度评分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治疗的损伤感染创面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 能够有效促进患者创面的愈合, 同时有助于改善患者治疗期间负性情绪及治疗后疼痛程度, 进而有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护理 负压封闭引流 损伤感染创面 创面愈合 疼痛 负性情绪
原文传递
封闭负压引流治疗骨科感染性损伤创面临床研究
8
作者 马海龙 范丛亮 海国栋 《中国药业》 CAS 2018年第A01期218-219,共2页
目的探讨封闭负压引流在骨科感染性损伤创面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16年10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骨科感染性损伤创面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封闭负压引流治... 目的探讨封闭负压引流在骨科感染性损伤创面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16年10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骨科感染性损伤创面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封闭负压引流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创面完全愈合时间、抗菌药物使用时间、患肢完全负重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封闭负压引流用于骨科感染性损伤创面可促进创面尽快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闭负压引流 骨科 感染损伤创面 创面愈合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封闭负压引流在骨科感染性损伤创面中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曾国庆 陈爱宝 +1 位作者 郝钊 漆明亮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021-3023,共3页
目的探讨封闭负压引流在骨科感染性损伤创面中的临床效果,以期提高临床治疗水平和患者生活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2月70例骨科感染性损伤创面患者资料,将其分为对照组35例,予以常规的换药、抗菌药物对症治疗;观察组35例... 目的探讨封闭负压引流在骨科感染性损伤创面中的临床效果,以期提高临床治疗水平和患者生活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2月70例骨科感染性损伤创面患者资料,将其分为对照组35例,予以常规的换药、抗菌药物对症治疗;观察组35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封闭负压引流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在创面完全闭合时间、患肢完全负重时间、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平均换药次数、生活质量评分、疼痛时间、住院时间、平均医疗费用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在创面愈合效果上,总有效率为85.71%,而观察组为94.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功能恢复上,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7.14%,而观察组为88.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封闭负压引流可通过吸附骨科感染性损伤创面的渗出液而促进创面的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闭负压引流 骨科 感染损伤创面 临床疗效
原文传递
Treatment for 332 cases of lower leg fracture in "5.12" Wenchuan earthquake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雷 唐新 +8 位作者 裴福兴 屠重棋 宋跃明 黄富国 杨天府 王光林 方跃 张晖 钟刚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CAS 2010年第1期10-14,共5页
Objective: To retrospectively analyze the medical treatment of 332 patients with lower leg fracture in Wenchuan earthquake admitted in West China Hospital. Methods: From May 12, 2008 to June 15, 2008, 332 patients ... Objective: To retrospectively analyze the medical treatment of 332 patients with lower leg fracture in Wenchuan earthquake admitted in West China Hospital. Methods: From May 12, 2008 to June 15, 2008, 332 patients with lower leg fracture injured in Wenchuan earthquake we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The data on trauma condition and clinical treatment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Results: Among the 332 cases of lower leg fracture, there were 179 eases of open fracture, accounting for 53.9%, in which 91% belonged to Gustilo Ⅱ or Ⅲ injury with serious pollution. Many patients had posttraumatic complications, vascular and nerve injury, wound infection or osteofascial compartment syndrome. After medical treatment, blood vessels were reconnected, wound surface was repaired and wound infection was under control. Conclusion: For the patients with lower leg fracture in earthquake, we followed the principle of "complete debridement - restoring the continuity of bone bracket - timely recovering blood supply of limbs and repairing nerve damage - repair the wound surface at stage Ⅰ or Ⅱ " so as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amputation and infe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RTHQUAKES LEG Fractures bone Wounds and injurie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