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控制性肺膨胀法辅助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对手术疗效及风险的影响
1
作者 王蒙 张霜 李佳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4年第1期67-71,共5页
目的观察控制性肺膨胀法(sustained inflation,SI)辅助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对手术疗效及术后风险的影响。方法选取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112例胃癌患者进行随机对照试验,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组患... 目的观察控制性肺膨胀法(sustained inflation,SI)辅助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对手术疗效及术后风险的影响。方法选取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112例胃癌患者进行随机对照试验,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观察组男30例,女26例,年龄(60.35±5.22)岁;对照组男33例,女23例,年龄(61.23±5.16)岁。所有患者均采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治疗;对照组实施常规麻醉及机械通气,在对照组基础上观察组采用SI辅助。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围手术期呼吸力学、氧合功能以及术后72 h肺部并发症(pulmonary complications,PPC)发生情况。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结果两组患者气腹建立前(T0)血流动力学、呼吸力学、氧合功能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气腹建立10 min后(T1)心率(heart rate,HR)、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分别为(80.52±10.41)次/min、(115.75±20.61)mmHg(1 mmHg=0.133 kPa),气腹建立30 min后(T2)HR、MAP分别为(82.44±10.36)次/min、(118.45±20.61)mmHg,均低于对照组[(85.25±10.36)次/min、(130.46±20.17)mmHg、(89.25±10.32)次/min、(141.44±20.61)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10、3.817、3.485、5.903;均P<0.05)。观察组T1时肺泡-动脉氧分压差(difference of alveoli-arterial oxygen pressure,A-aDO2)、呼吸指数(respiratory index,RI)分别为(125.77±20.61)mmHg、(35.77±5.28),T2时A-aDO2、RI分别为(165.33±30.61)mmHg、(40.12±10.36),均低于对照组[(140.33±20.45)mmHg、(38.46±5.61)、(192.25±30.72)mmHg、(47.62±10.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753、2.613、4.645、3.833;均P<0.05)。观察组T1时气道峰值压力(peak airway pressure,Ppeak)、平均气道压(mean airway pressure,Pmean)分别为(18.44±5.16)mmHg、(6.62±1.77)mmHg,T2时Ppeak、Pmean分别为(25.61±5.32)mmHg、(7.69±2.45)mmHg,均低于对照组[(21.33±5.62)mmHg、(7.82±2.31)mmHg、(28.45±5.66)mmHg、(8.95±2.21)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35、3.086、2.736、2.858;均P<0.05)。术后72 h内,观察组PPC发生率为10.71%(6/56),低于对照组的23.21%(13/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47,P<0.05)。结论SI辅助胃癌根治术能有效维持患者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呼吸力学及氧合功能稳定,对降低术后PPC发生风险也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根治术 腹腔镜手术 控制性肺膨胀法 呼吸力学 部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控制性肺膨胀肺复张法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
2
作者 马旅明 何川 谭勇明 《吉林医学》 CAS 2013年第25期5163-5164,共2页
目的:研究分析肺开放策略控制性肺膨胀法(SI),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价值及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ARDS患者采用SI(30~40 cm H2O,20~40 s)肺复张(RM),再恢复原呼吸机辅助呼吸模式,肺完全开放后调节呼吸末正压(PE... 目的:研究分析肺开放策略控制性肺膨胀法(SI),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价值及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ARDS患者采用SI(30~40 cm H2O,20~40 s)肺复张(RM),再恢复原呼吸机辅助呼吸模式,肺完全开放后调节呼吸末正压(PEEP)到最佳水平,继续进行肺保护性通气。动态观察肺开放策略实施前后动脉血气指标、中心静脉压(CVP)和平均动脉压(MAP)的变化。结果:16例ARDS患者采用肺开放策略治疗,肺的顺应性明显提高,氧合功能障碍明显改善,有效率为100%。结论:SI的应用能够显著提高减轻肺损伤,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少,达到治疗ARDS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窘迫综合征 机械通气 控制性肺膨胀法 复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呼气末正压控制性肺膨胀法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负压吸痰后肺复张影响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柳书芬 朱静娟 +1 位作者 周承朋 王桃娇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7年第8期53-59,共7页
目的比较不同呼气末正压(PEEP)控制性肺膨胀法(SI)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负压吸痰后肺复张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6年10月中建三局武汉中心医院ICU收治的ARDS患者13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44例,... 目的比较不同呼气末正压(PEEP)控制性肺膨胀法(SI)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负压吸痰后肺复张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6年10月中建三局武汉中心医院ICU收治的ARDS患者13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44例,分别给予150、175、200 mmHg负压吸痰;之后将每组患者随机分为4个亚组,每个亚组11例,采用SI进行肺复张,PEEP分别设定为0、35、40、45 cm H_2O。比较A组、B组和C组患者吸痰前后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和呼吸力学指标,比较相同负压吸痰条件下不同PEEP患者肺复张前后呼吸力学指标和血流动力学指标,并观察A组、B组和C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A组、B组和C组患者吸痰前后动脉血氧饱和度(SaO_2)、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PaCO_2)及氧合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和C组患者吸痰后SaO_2、PaO_2、氧合指数均低于吸痰前,PaCO_2均高于吸痰前(P<0.05)。(2)A组、B组和C组患者吸痰前后肺容积、肺静态顺应性(Cst)、气道峰压(PIP)、气道平台压(Pplat)、气道平均压(P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和C组患者吸痰后肺容积均小于吸痰前,Cst均低于吸痰前,PIP、Pplat、Pm均高于吸痰前(P<0.05)。(3)A组、B组和C组不同PEEP患者肺复张前肺容积、Cst、PIP、Pplat、P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复张后,A2、A3、A4组患者肺容积大于A1组,Cst高于A1组,PIP、Pplat、Pm低于A1组(P<0.05);B2、B3、B4组患者肺容积大于B1组,Cst高于B1组,PIP、Pplat、Pm低于B1组(P<0.05);C2、C3、C4组患者肺容积大于C1组,Cst高于C1组,PIP、Pplat、Pm低于C1组(P<0.05)。(4)A组、B组和C组不同PEEP患者肺复张前心率(HR)、平均肺动脉压(PAP)、中心静脉压(CVP)及心脏指数(C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复张后,A2、A3、A4组患者HR、PAP、CVP及CI高于A1组,A4组患者HR和PAP高于A2、A3组(P<0.05);B2、B3、B4组患者HR、PAP、CVP及CI高于B1组,B4组患者HR和PAP高于B2、B3组(P<0.05);C2、C3、C4组患者HR、PAP、CVP及CI高于C1组,C4组患者HR和PAP高于C2、C3组(P<0.05)。(5)A组、B组和C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负压吸痰可加重ADRS患者肺损伤,但其肺损伤程度与吸痰负压无关;PEEP为35、40 cm H2O时,SI对ARDS患者的肺复张效果较好,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窘迫综合征 成人 控制性肺膨胀法 呼气末正压 复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肺复张方法在肺内源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应用比较 被引量:14
4
作者 林小茂 王存 +1 位作者 陈亮 温海洋 《中国实用医药》 2010年第12期26-28,共3页
目的探讨三种不同的肺复张方法(RM)应用于肺内源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效果和负影响。方法肺内源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40例,按照交叉设计的方法在不同时段分别应用控制性肺膨胀(SI),呼吸末正压递增法(IP),压力控制法(PCV... 目的探讨三种不同的肺复张方法(RM)应用于肺内源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效果和负影响。方法肺内源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40例,按照交叉设计的方法在不同时段分别应用控制性肺膨胀(SI),呼吸末正压递增法(IP),压力控制法(PCV)三种肺复张方法,记录RM前后患者心率,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氧合指数,肺静态顺应性等指标的变化,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RM后患者短时间内氧合指数和肺静态顺应性都明显增加,SI组30 min和1 h增加幅度较其他两组明显减少(P<0.05),2 h时三组数据之间无明显差别(P>0.05)。RM后患者短时间内均有心率增快,CVP上升,MAP下降,SI组变化幅度最大(P<0.05),20 min后三组数据之间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对于肺内源性ARDS行RM,SI对肺顺应性和氧合改善效果最差,对血流动力学影响最大,IP和PCV方法没有明显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张 内源呼吸窘迫综合征 控制性肺膨胀法 呼吸末正压递增 压力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肺复张方法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中的应用比较 被引量:7
5
作者 於章杰 秦懿 +2 位作者 黄莉莉 周江平 苏殿三 《上海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83-286,共4页
目的通过床旁超声比较控制性肺膨胀法与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递增法应用于胸腔镜手术患者肺复张的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单盲对照单中心研究法,选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2016年12月—2017年12月因肺肿瘤接受全身麻醉胸腔... 目的通过床旁超声比较控制性肺膨胀法与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递增法应用于胸腔镜手术患者肺复张的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单盲对照单中心研究法,选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2016年12月—2017年12月因肺肿瘤接受全身麻醉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患者共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控制性肺膨胀组和PEEP递增组,每组30例,在术毕关胸前应用相应方法进行肺复张。分别在麻醉诱导后单肺通气前(复张前)和肺复张后拔管前即刻(复张后)检测患者的主要研究指标[经胸肺部超声按胸部12分区法测量肺不张评分(LUS评分)]和次要研究指标[氧合指数(OI)、肺动态顺应性(Cdyn)、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结果两组复张后的LUS评分均显著高于同组复张前(P值均<0.01),PEEP递增组复张后的LUS评分显著低于控制性肺膨胀组(P<0.01)。两组复张后的Cdyn和MAP均显著低于同组复张前(P值均<0.05),两组复张前后OI和心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PEEP递增组复张后的Cdyn显著高于控制性肺膨胀组(P<0.05),两组间复张后OI、MAP和心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在胸腔镜手术肺复张过程中,PEEP递增法的肺复张效果优于控制性肺膨胀法,复张后肺顺应性恢复得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超声评分 复张 控制性肺膨胀法 PEEP递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肺复张方法在ARDS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被引量:1
6
作者 马振霆 《中国当代医药》 2011年第24期222-223,共2页
目的:比较不同肺复张方法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syndrome,ARDS)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07年1月~2011年4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38例ARDS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组(压力控制法组)19例和B组(控制性... 目的:比较不同肺复张方法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syndrome,ARDS)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07年1月~2011年4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38例ARDS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组(压力控制法组)19例和B组(控制性肺膨胀法组)19例,后将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及治疗后5、20min的氧合指数、MAP、CVP、PaO2、SpO2水平进行统计及比较。结果:A组治疗后5、20min的氧合指数、PaO2、SpO2水平均高于B组,P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MAP、CVP水平比较,P均>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压力控制法在ARDS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更具有优势,显效也较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控制 控制性肺膨胀法 呼吸窘迫综合征 应用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肺复张方法治疗重度肺外源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11
7
作者 杜磊 吴倩 邓扬嘉 《中国综合临床》 2019年第1期32-36,共5页
目的研究3种肺复张方法治疗重度肺外源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选取重庆市中医院急诊ICU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肺外源性重度ARDS患者63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 目的研究3种肺复张方法治疗重度肺外源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选取重庆市中医院急诊ICU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肺外源性重度ARDS患者63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3组,分别应用控制性肺膨胀法(sustained inflation,SI)、呼气末正压递增法(increment peep,IP)、压力控制法(pressure control ventilation,PCV)3种方法进行肺复张。对完成肺复张的患者记录肺复张前后氧合指数(oxygenation index ,PaO2/FiO2 ),未完成患者记录肺复张中止原因。记录用后两种方法完成肺复张的患者达到最大肺复张程度时的呼气末正压(positive endexpratong pressure,PEEP),记录3组患者14 d病死率,比较各组复张前后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差异。结果以PaO2/FiO2为标准,3种肺复张方法均能使肺明显复张,SI法组复张前、复张后5 min、复张后1 h的PaO2/FiO2分别为(70.4±14.8)、(306.8±97.5)、(229.6±116.2) mmHg;IP法组分别为(74.9±13.6)、(328.0±95.5)、(252.8±111.0) mmHg;PCV法组分别为(67.8±14.9)、(304.2±82.2)、(223.7±83.6) mmHg。各组间的复张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达到最大复张程度时IP法组的PEEP较PCV法组高[(20.3±2.5) cmH2O与(18.5±1.8) cmH2O,P<0.05],操作中3种方法导致肺复张中止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SI法组54.5%(12/22),IP法组35.0%(7/20),PCV法组9.6% (2/21)。P<0.05],14 d病死率SI法组为63.6%(14/22)、IP法组为70.0%(14/20)、PCV法组为61.9%(13/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种肺复张方法对重度肺外源性ARDS患者的肺复张作用相似。SI法的不良反应导致肺复张中止的概率最大,PCV法最小,相同肺复张效果下IP法较PCV法需要更高的PEEP,实际操作中应优选PCV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窘迫综合征 复张 控制性肺膨胀法 呼气末正压递增 压力控制
原文传递
三种肺复张方法在肺外源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比较 被引量:3
8
作者 卜会驹 温海洋 +2 位作者 王存 林小茂 陈亮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0年第18期1-3,共3页
目的 探讨三种不同的肺复张方法用于肺外源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效果和负影响.方法 肺外源性ARDS患者44例,按照交叉设计的方法在不同时段分别应用控制性肺膨胀(SI)、呼气末正压递增(IP)、压力控制(PCV)三种肺复张方... 目的 探讨三种不同的肺复张方法用于肺外源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效果和负影响.方法 肺外源性ARDS患者44例,按照交叉设计的方法在不同时段分别应用控制性肺膨胀(SI)、呼气末正压递增(IP)、压力控制(PCV)三种肺复张方法,记录肺复张前后患者心率、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氧合指数、肺静态顺应性等指标的变化,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 肺复张后患者短时间内氧合指数和肺静态顺应性都明显增加,IP法改善较SI、PCV两种方法更明显[肺复张后1h氧合指数:227±42比190±19、186±21;肺静态顺应性:(59.4±12.5)ml/cm H2O(1cm H2O=0.098 kPa)比(50.1±9.3)、(49.7±10.6)ml/cm H2O;P<0.05],肺复张后2h三种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复张后患者短时间内均有心率增快,CVP上升,MAP下降,SI法变化幅度较IP、PCV两种方法小[肺复张后10 min心率:(94.0±10.3)次/min比(116.0±14.8)、(107.0±5.7)次/min;CVP:(13.7±3.1)cm H2O比(18.4±6.7)、(15.4±2.7)cm H2O;MAP:(87.0±12.1)mmHg(1mm Hg=0.133 kPa)比(73.0±4.8)、(81.0±6.6)mm Hg;P<0.05],肺复张后20 min三种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肺外源性ARDS行肺复张,IP法在肺顺应性和氧合改善方面效果最明显,SI法对血流动力学影响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窘迫综合征 成人 复张 控制性肺膨胀法 呼气末正压递增 压力控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