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涡扇和涡桨类飞机操纵性稳定性试飞对比分析研究
1
作者 惠少辉 肖恒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1年第29期48-50,共3页
涡桨和涡扇类飞机由于发动机形式的不同,其附近气动流动形式和作用也大不相同,且会对飞机气动产生很大影响,气动差异造成了涡桨和涡扇类飞机操稳特性的极大差异。文章从气动特性差异、条款要求差异、科目试飞差异、操纵特性差异等四个... 涡桨和涡扇类飞机由于发动机形式的不同,其附近气动流动形式和作用也大不相同,且会对飞机气动产生很大影响,气动差异造成了涡桨和涡扇类飞机操稳特性的极大差异。文章从气动特性差异、条款要求差异、科目试飞差异、操纵特性差异等四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得到最终分析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桨飞机 涡扇飞机 操纵性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用飞机方案设计中操纵性、稳定性和飞行品质设计分析
2
作者 李云军 《民用飞机设计与研究》 1995年第1期40-49,共10页
《民用飞机方案设计中操纵性稳定性和飞行品质设计分析》一文就民用飞机方案设计阶段应着重注意的纵向操纵稳定性设计主要考虑的四个特征,即握杆/松杆中性点、握杆/松杆机动点及相应的稳定裕度设计,横一航向操稳设计主要考虑的稳定性、... 《民用飞机方案设计中操纵性稳定性和飞行品质设计分析》一文就民用飞机方案设计阶段应着重注意的纵向操纵稳定性设计主要考虑的四个特征,即握杆/松杆中性点、握杆/松杆机动点及相应的稳定裕度设计,横一航向操稳设计主要考虑的稳定性、荷兰滚模态、抗侧风能力以及不对称动力平衡能力等问题,对设计准则、数学模型和设计经验作了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用飞机 设计分析 中性点 航向静稳定性 飞机设计 飞行品质 稳定裕度 方案设计阶段 重心后限 操纵性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船舶设计中操纵性能的重要性分析
3
作者 李成海 冯曰林 《航海》 2025年第2期50-53,共4页
船舶的操纵性能和安全性是衡量船舶性能的重要指标,航行速度是提高航运效益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平衡两者关系是船舶设计者的重要思路。运用模型模拟试验的方法对船舶在载况不同情形下的航向稳定性试验,分析试验结果取得船舶操纵能力及操... 船舶的操纵性能和安全性是衡量船舶性能的重要指标,航行速度是提高航运效益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平衡两者关系是船舶设计者的重要思路。运用模型模拟试验的方法对船舶在载况不同情形下的航向稳定性试验,分析试验结果取得船舶操纵能力及操纵性和船舶航速的关联关系,以及船舶载荷对操纵能力的影响,做出了一艘船舶载荷不同航行稳定能力和航向稳定性不同的结论,为优化船舶设计方案提供了技术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舶设计 操纵性稳定性 推力系数 航行速度 模型模拟试验 评价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电传民机单发停车对操稳特性适航符合性的影响
4
作者 周堃 袁忠大 +2 位作者 刘超 杨振博 梁卫颖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33-43,共11页
结合典型双发翼吊非电传民机的液压及飞控系统设计特征,分析单发停车时液压流量下降对飞控系统,乃至CCAR25-R4 B分部25.143~25.207条符合性受到的影响。此类飞机主飞控作动器采用多个作动器并联的形式,单发停车会使其中的一套或多套作... 结合典型双发翼吊非电传民机的液压及飞控系统设计特征,分析单发停车时液压流量下降对飞控系统,乃至CCAR25-R4 B分部25.143~25.207条符合性受到的影响。此类飞机主飞控作动器采用多个作动器并联的形式,单发停车会使其中的一套或多套作动器失效,使舵面偏转速率减慢,对航向纠偏能力、最小操纵速度等单发飞行参数构成影响,任一发停车对操纵特性构成的影响基本相当。对于襟缝翼等大负载用户,通常由专门的液压系统单独供压,此时应确定影响较大的发动机(关键发动机),关键发动机失效将使襟缝翼系统运动速率下降,对失速特性造成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操纵性稳定性 机械操纵 液压系统 飞行控制 适航符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布式电动车制/驱动力协调行驶稳定性控制 被引量:9
5
作者 罗剑 罗禹贡 +2 位作者 褚文博 张书玮 李克强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29-733,共5页
针对分布式电驱动车辆在转向极限工况失稳时通过驱动力协调提供横摆力矩有限及常规基于差分制动的稳定性系统控制精度不高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4轮制/驱动力协调控制策略。该文依据模型预测控制系统结构,搭建了面向预测控制... 针对分布式电驱动车辆在转向极限工况失稳时通过驱动力协调提供横摆力矩有限及常规基于差分制动的稳定性系统控制精度不高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4轮制/驱动力协调控制策略。该文依据模型预测控制系统结构,搭建了面向预测控制的车辆动力学模型;以改善车辆行驶稳定性、极限工况下的通过性为目标,设计代价函数,构建了多输入多输出系统预测控制律;利用经典的二次规划方法进行滚动时域求解。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制/驱动协调可提供更大的横摆力矩、更快的横摆响应;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效果优于常规制动力反馈控制,可以进一步提高车辆横向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操纵性稳定性 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 驱动力 协调控制 模型预测控制
原文传递
变体飞行器的气动与多学科设计需求
6
作者 王跃 马建华 +2 位作者 韩忠华 宋文萍 杨宇 《航空科学技术》 2024年第5期15-27,共13页
变体飞行器可以通过局部或整体变形来改变飞行器的外部形状,实时适应多种任务需求,在多种飞行环境下保持气动性能最优,已经成为21世纪航空航天领域的前沿研究热点。本文首先梳理了变体飞行器的气动与总体设计、结构、控制、噪声、隐身... 变体飞行器可以通过局部或整体变形来改变飞行器的外部形状,实时适应多种任务需求,在多种飞行环境下保持气动性能最优,已经成为21世纪航空航天领域的前沿研究热点。本文首先梳理了变体飞行器的气动与总体设计、结构、控制、噪声、隐身之间的联系,然后针对变体飞行器气动设计面临的任务需求,阐述了增升减阻、稳定性和操纵性、降低气动噪声以及增强飞行器隐身性等气动与多学科设计对不同变形方式的需求,最后对变体飞行器关键技术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为变体飞行器气动与多学科设计的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体飞行器 气动设计 增升减阻 稳定性操纵性 降低气动噪声 增强飞行器隐身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翼/涵道风扇共轴式无人直升机操稳特性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王宏强 王道波 段海滨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44-149,共6页
考虑旋翼下洗气流影响及涵道环括作用,将Pitt/Peter动态入流模型推广到旋翼/涵道风扇升力系统建模中,结合风扇/涵道机身组合吹风试验数据,建立了实用的旋翼/涵道风扇共轴式无人直升机全量数学模型.以据非线性模型得到的小扰动模型为基础... 考虑旋翼下洗气流影响及涵道环括作用,将Pitt/Peter动态入流模型推广到旋翼/涵道风扇升力系统建模中,结合风扇/涵道机身组合吹风试验数据,建立了实用的旋翼/涵道风扇共轴式无人直升机全量数学模型.以据非线性模型得到的小扰动模型为基础,深入研究了旋翼/涵道风扇共轴式无人直升机不同前飞速度下的飞行动力学特性,包括稳定特性、操纵响应特性及耦合特性,并与常规布局直升机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旋翼/涵道风扇共轴式在横航向运动模态的稳定特性及操纵响应的耦合特性上具有明显区别于常规布局直升机的飞行动力学特性.所得结论与该型直升机实际飞行特性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涵道风扇 共轴式直升机 动态入流 运动模态 稳定性操纵性 耦合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of active steering system with force and displacement coupled control 被引量:4
8
作者 赵万忠 孙培坤 +1 位作者 刘顺 林逸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4期974-981,共8页
A novel active steering system with force and displacement coupled control(the novel AFS system) was introduced,which has functions of both the active steering and electric power steering.Based on the model of the nov... A novel active steering system with force and displacement coupled control(the novel AFS system) was introduced,which has functions of both the active steering and electric power steering.Based on the model of the novel AFS system and the vehicle three-degree of freedom system,the concept and quantitative formulas of the novel AFS system steering performance were proposed.The steering road feel and steering portability were set as the optimizing targets with the steering stability and steering portability as the constraint conditions.According to the features of constrained optimization of multi-variable function,a multi-variable genetic algorithm for the system parameter optimization was designed.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based on parametric optimization of the multi-objective genetic algorithm,the novel AFS system can improve the steering road feel,steering portability and steering stability,thus the optimization method can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design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novel AFS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hicle engineering active steering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multi-objective genetic algorith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传操纵运输机操稳适航性问题分析
9
作者 张曙光 朱可一 《飞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4,9,共5页
电传操纵系统已经成为民用运输类飞机操纵系统的主流。现行适航规章与操稳特性相关的要求主要是基于机械操纵飞机制定的,而电传操纵系统可以设计成与机械操纵不同的操纵性和稳定性,使得适航规章要求与电传操纵飞机之间存在不一致。对波... 电传操纵系统已经成为民用运输类飞机操纵系统的主流。现行适航规章与操稳特性相关的要求主要是基于机械操纵飞机制定的,而电传操纵系统可以设计成与机械操纵不同的操纵性和稳定性,使得适航规章要求与电传操纵飞机之间存在不一致。对波音和空客公司的电传操纵系统操稳设计特征进行了分析,对与适航性密切相关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对比研究,包括主操纵装置型式、响应类型、稳定性特征、大迎角保护、操纵品质评价以及飞行控制律需求捕获与确认等问题,为电传操纵运输机的设计与适航审定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航性 电传操纵 稳定性操纵性
原文传递
Robust control of hand wheel torque for active front steering system 被引量:5
10
作者 ZHAO WanZhong LI YiJun WANG ChunYan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1期107-116,共10页
Active front steering(AFS)system has been used as a promising technology which improves the steering portability and handing stability of vehicles.It employs a steering motor to realize the functions of variable steer... Active front steering(AFS)system has been used as a promising technology which improves the steering portability and handing stability of vehicles.It employs a steering motor to realize the functions of variable steering ratio and vehicle stability control.However,it has a serious problem of unexpected reaction hand wheel torque caused by the additional steering angle.In this paper,the optimum hand wheel torque is designed based on the linear tire model.Considering the uncertainty and disturbance of the steering system and vehicle,an H∞controller is developed to make sure the hand wheel torque follows the reference torque accurately and quickly.The simulation shows that the proposed controller can compensate the unnatural reaction torque and provide a good steering feel for the driv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tive front steering variable steering ratio hand wheel torque H∞ control steering feel
原文传递
Robust control for active suspension system under steering condition 被引量:4
11
作者 WANG ChunYan DENG Ke +2 位作者 ZHAO WanZhong ZHOU Guan LI XueSong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2期199-208,共10页
To minimize the auto body's posture change caused by steering and uneven road, and improve the vehicle's riding comfort and handling stability, this paper presents an H∞ robust controller of the active suspen... To minimize the auto body's posture change caused by steering and uneven road, and improve the vehicle's riding comfort and handling stability, this paper presents an H∞ robust controller of the active suspension system, which considers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steering conditions on its dynamic performance. The vehicle's vibration in the yaw, roll, pitch and vertical direction and the suspension's dynamic deflection in the steering process are taken into account for the designed H∞ robust controller, and it introduces the frequency weight function to improve the riding comfort in the specific sensitive frequency bands to human body. The proposed robust controller is testified through simulation and steering wheel angle step tes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ctive suspension with the designed robust controller can enhance the anti-roll capability of the vehicle, inhibit the changes of the body, and improve the riding comfort of the vehicle under steering conditi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can provide certain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active suspension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HICLE active suspension system steering condition H∞ robust control sensitive frequency band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