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家存在”与清代伊克昭盟南部“禁留地”的放垦 被引量:4
1
作者 张力仁 《兰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57-68,共12页
"禁留地"的"国家公地"性质,是"禁留地"区域发展的"底层"影响因素;清廷放垦政策的滞后性,导致"禁留地"的放垦规模不断失控;人为划定的"朝廷禁垦之地"——"黒界地&quo... "禁留地"的"国家公地"性质,是"禁留地"区域发展的"底层"影响因素;清廷放垦政策的滞后性,导致"禁留地"的放垦规模不断失控;人为划定的"朝廷禁垦之地"——"黒界地",使"分界"变为"混界";"国家存在"成为放垦地域土地权属纠葛不清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存在” “禁留地” 放垦政策 “黒界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放垦蒙地的实质及其对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张秀华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81-86,共6页
20世纪初,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财政拮据的严重危机,这一背景决定了清末放垦蒙地的实质就是聚敛蒙财,以充帑银。放垦蒙地虽然使蒙古地区的农耕业有了空前的扩展,丰富了蒙古地区的经济生活,但从总体上来说,导致了严重的农牧冲突,激化了... 20世纪初,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财政拮据的严重危机,这一背景决定了清末放垦蒙地的实质就是聚敛蒙财,以充帑银。放垦蒙地虽然使蒙古地区的农耕业有了空前的扩展,丰富了蒙古地区的经济生活,但从总体上来说,导致了严重的农牧冲突,激化了民族和阶级矛盾,造成了影响深远的生态环境破坏。因此,清末放垦蒙地对蒙古经济社会的发展所带来的主要是负面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 放垦蒙地 移民 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内蒙古西部地区的放垦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赵之恒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5-10,共6页
 鸦片战争后,清王朝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逐渐调整了对蒙政策。清末新政期间,禁垦蒙地政策被"放垦蒙地"所取代。放垦蒙地与新政的"裕度支"密切相关,它的推行是对内蒙古西部地区蒙汉各族人民的疯狂掠夺。清末对蒙地...  鸦片战争后,清王朝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逐渐调整了对蒙政策。清末新政期间,禁垦蒙地政策被"放垦蒙地"所取代。放垦蒙地与新政的"裕度支"密切相关,它的推行是对内蒙古西部地区蒙汉各族人民的疯狂掠夺。清末对蒙地放垦开了不顾当地自然环境、大兴垦务的先例,后人纷纷效尤,超出了生态系统本身的调节能力,致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新政 放垦蒙地 “裕度支” 生态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放垦与鄂尔多斯东南缘土地沙化问题 被引量:7
4
作者 肖瑞玲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10-15,共6页
 清代,人类开发干预与转为干冷及温干的气候相共轭。清末为维护统治,实行的"放垦蒙地"、"移民实边"政策,是破坏鄂尔多斯生态脆弱地区的植被、诱使毛乌素沙地东南缘土地沙化的主要社会趋动因素。然清末放垦并不是...  清代,人类开发干预与转为干冷及温干的气候相共轭。清末为维护统治,实行的"放垦蒙地"、"移民实边"政策,是破坏鄂尔多斯生态脆弱地区的植被、诱使毛乌素沙地东南缘土地沙化的主要社会趋动因素。然清末放垦并不是造成鄂尔多斯草原沙化的主要原因,而是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长期综合作用下,生态脆弱的覆沙地区人类过度利用,或不合理的经济活动诱发引起。第三、四纪以来,青藏高原隆升造成该地区生态脆弱性,是易于发生土地沙化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放垦 鄂尔多斯 东南缘 土地沙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时期察哈尔地区放垦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何学慧 刘艺敏 王英维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34-40,共7页
民国时期垦荒蒙地是清末以来蒙地放垦政策的延续和发展。这一时期的察哈尔地区的无序放垦更为严重,被垦面积远远超过清末时期,遂对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原有的草原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环境不断恶化,土地沙化严重,灾害频繁... 民国时期垦荒蒙地是清末以来蒙地放垦政策的延续和发展。这一时期的察哈尔地区的无序放垦更为严重,被垦面积远远超过清末时期,遂对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原有的草原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环境不断恶化,土地沙化严重,灾害频繁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察哈尔地区 放垦蒙地 生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垦殖政策的两难选择——以珠江三角洲沙田的放垦与禁垦为例 被引量:8
6
作者 吴建新 《古今农业》 2010年第1期89-97,共9页
清代珠江三角洲农业大发展的同时,面临环境更为恶化的局面。围垦增加了土地资源,同时增加了环境重建的成本,并且造成灾害,加剧了水利社区之间的矛盾。广东地方政府试图通过发布禁令,阻止有碍水道的围垦活动。但在实际执行中存在各种利... 清代珠江三角洲农业大发展的同时,面临环境更为恶化的局面。围垦增加了土地资源,同时增加了环境重建的成本,并且造成灾害,加剧了水利社区之间的矛盾。广东地方政府试图通过发布禁令,阻止有碍水道的围垦活动。但在实际执行中存在各种利益集团与政府的博弈与互动。在两难选择之间,为了保护水环境和防止灾害的发生,清代仍在有限的时间和范围内实行了禁垦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农垦政策 放垦 禁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热河地区的蒙地放垦及其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于晓娟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22-26,共5页
清代热河地区是一个蒙汉族杂居的地区,清政府在这里实行盟旗与府州县并存的统治。清朝末期,为挽救统治危机进行了新政改革,在热河地区推行放垦蒙地、移民实边的政策,先后开垦了大量的土地,特别是对巴林的放垦更加系统和制度化。放垦给... 清代热河地区是一个蒙汉族杂居的地区,清政府在这里实行盟旗与府州县并存的统治。清朝末期,为挽救统治危机进行了新政改革,在热河地区推行放垦蒙地、移民实边的政策,先后开垦了大量的土地,特别是对巴林的放垦更加系统和制度化。放垦给热河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汉民的大量涌入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从而促进了热河地区的民族融合,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热河地区的社会化进程;另一方面也引发了众多的社会矛盾,无节制的放垦破坏了热河地区的生态环境,引发了严重的环境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河地区 蒙地放垦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面放垦蒙地与移民 被引量:3
8
作者 珠飒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1-6,共6页
全面放垦蒙地是清朝政府对蒙政策的转折点,1902年清政府批准山西巡抚岑春煊的奏请,派垦务大臣贻谷到内蒙古西部地区推行开垦蒙地。随之,东北三将军也对各自管辖范围内蒙旗地方实行招民放垦。至此,蒙古地区向内地农民全面开放,进入了官... 全面放垦蒙地是清朝政府对蒙政策的转折点,1902年清政府批准山西巡抚岑春煊的奏请,派垦务大臣贻谷到内蒙古西部地区推行开垦蒙地。随之,东北三将军也对各自管辖范围内蒙旗地方实行招民放垦。至此,蒙古地区向内地农民全面开放,进入了官放蒙地的阶段。全面开垦蒙地政策的实施迎来了又一次移民浪潮。大量汉族移民的流入,改变了蒙古地区原有的社会结构、民族结构与人口构成等诸多领域。本文对全面开垦蒙地政策的历史背景、全面开垦蒙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全面开垦蒙地与移民之间的关系进行历史性的考察,研究了蒙古地区民族结构与人口构成的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放垦蒙地 移民 民族结构 人口构成 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盛京大凌河西马厂放垦研究
9
作者 张士尊 张晓明 张金锁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11-25,共15页
盛京大凌河西马厂设置于顺治年间,裁撤于光绪末年,几乎与整个清代相始终。大凌河西马厂处于居民稠密的锦州南部地区,属于旗地,故自从设置那时起,人与马群争地问题就十分突出,在这种矛盾的作用下,清朝政府不得不逐步地放垦一部分土地,从... 盛京大凌河西马厂设置于顺治年间,裁撤于光绪末年,几乎与整个清代相始终。大凌河西马厂处于居民稠密的锦州南部地区,属于旗地,故自从设置那时起,人与马群争地问题就十分突出,在这种矛盾的作用下,清朝政府不得不逐步地放垦一部分土地,从而导致厂地不断缩小,最终不得不裁撤马厂,把旗地转化为民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凌河西马厂 放垦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新政蒙地放垦政策探讨 被引量:1
10
作者 田锋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1-54,共4页
19世纪末,面对严重的统治危机,清政府被迫在蒙古地区推行蒙地放垦政策,进一步激化了内蒙古地区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不仅没有达到其强化统治的目的,反而加速了清王朝的崩溃。对内蒙古地区今后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 清末新政 蒙地放垦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土地放垦政策的演变及环境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许光 布仁 +1 位作者 运向军 段新乔 《北方农业学报》 2016年第1期117-119,共3页
内蒙古地区的土地放垦政策始于清末,止于20世纪末,从禁垦到全面开垦历经一个世纪的演变,政府在不同政策支持下推行的放垦,对内蒙古的农牧业和生态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 放垦政策 演变 环境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放垦对内蒙古畜牧业的负面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吕文利 《内蒙古畜牧科学》 2002年第4期19-21,共3页
20世纪初,清朝政府推行新政,而“放垦蒙地”政策就是针对蒙古地区的新政措施之一。这一政策也被清朝以后的统治者沿袭下来,历代滥垦滥伐,造成今天内蒙古草原沙化、草场退化等各种负面状况。
关键词 内蒙古 畜牧业 放垦蒙地”政策 负面影响 清朝末期 草原退化 草场沙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02-1931年间达尔罕旗放垦中的贵族纠纷 被引量:1
13
作者 耿晓明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51-157,共7页
1907-1931年间,内蒙古哲里木盟达尔罕旗经历了7次放垦,贵族因争夺土地权益而起的纠纷不断出现。其原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清廷对蒙地的"大放垦、小禁垦"政策给私垦足够的发展空间,却未尝试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该旗未垦荒地较... 1907-1931年间,内蒙古哲里木盟达尔罕旗经历了7次放垦,贵族因争夺土地权益而起的纠纷不断出现。其原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清廷对蒙地的"大放垦、小禁垦"政策给私垦足够的发展空间,却未尝试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该旗未垦荒地较多却又缺乏有力的领导者;清末新政期间开始官放,民国初期也将垦权下放到蒙古贵族手中,极大地鼓励了蒙古贵族积极追求农业利益,垦务政策的转变成为达尔罕旗贵族纠纷表面化、白热化的关键转折点。贵族围绕放垦的纠纷经历了表面化、白热化、持续扩大与深化四个阶段。清廷在20世纪初期推行蒙地放垦政策之后,贵族之间的纠纷由明争暗斗变为公开的利益争夺。民国初年,贵族开始动用武力来解决垦务纠纷。此后,贵族的争夺转向了熟地乃至剩余的牧场,影响到下层民众的生计和游牧经济的存续。实际上,在1939年伪满政府实行"蒙地奉上"政策之前,蒙古贵族掌握着蒙地的管辖权和收益权,并成为推动蒙地放垦的重要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达尔罕旗 蒙地放垦 蒙古贵族
原文传递
历史时期承德、围场一带的农业开发与植被变迁 被引量:7
14
作者 钮仲勋 浦汉昕 《地理研究》 1984年第1期102-108,共7页
承德是清朝热河行宫的所在地,木兰围场是清皇室的狩猎区。这一地区农业开发较迟,清朝中叶承德一带始大规模农垦,而围场直至清末才放垦,但是由于不合理的农业开垦,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引起生态环境的恶化。水土流失、沙化等自然灾害十... 承德是清朝热河行宫的所在地,木兰围场是清皇室的狩猎区。这一地区农业开发较迟,清朝中叶承德一带始大规模农垦,而围场直至清末才放垦,但是由于不合理的农业开垦,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引起生态环境的恶化。水土流失、沙化等自然灾害十分严重。本文对这一地区的原始植被进行了复原,并探讨其农业开发与植被变迁的历史过程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场 植被变迁 承德市 农业开发 放垦 历史时期 山地 乾隆 原始植被 阳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西垦对毛乌素沙地的影响 被引量:14
15
作者 韩昭庆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28-734,共7页
以历史文献、地方档案及古今地图为主,采用政区和地名演变考证的方法,逐一复原了清代末年(1902~1908年)在鄂尔多斯中、南部地区,即今伊金霍洛旗、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乌审旗及鄂尔多斯市区放垦的范围,这些复原的放垦地带或在... 以历史文献、地方档案及古今地图为主,采用政区和地名演变考证的方法,逐一复原了清代末年(1902~1908年)在鄂尔多斯中、南部地区,即今伊金霍洛旗、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乌审旗及鄂尔多斯市区放垦的范围,这些复原的放垦地带或在今毛乌素沙地边缘地带或远离毛乌素沙地。文章通过对清末放垦背景及过程的分析,认为放垦避开了土质低劣易于沙化脆弱地段,所以清末放垦对毛乌素沙地沙漠化发展起的作用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 蒙地放垦 毛乌素沙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陕绥划界风波述论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力仁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98-110,共13页
文章界定了民国陕绥划界风波的起止时间,复原了民国陕绥划界的基本过程,分析了其纠纷的核心问题。认为"国家公地"变成"公地混界"是民国陕绥划界纠纷的历史根源,而中央与盟旗政府划界职能的缺失以及忽视或淡化区域... 文章界定了民国陕绥划界风波的起止时间,复原了民国陕绥划界的基本过程,分析了其纠纷的核心问题。认为"国家公地"变成"公地混界"是民国陕绥划界纠纷的历史根源,而中央与盟旗政府划界职能的缺失以及忽视或淡化区域历史与现实问题,为划界而划界,是民国陕绥划界纠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现实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陕绥划界 收界放垦 风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蒙垦分期问题的思考 被引量:4
17
作者 邢亦尘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57-62,共6页
“蒙垦”,是研究清代乃至近代蒙古社会经济和蒙汉各族关系的重大课题。有关蒙垦分期问题,目前比较通行的划法是,顺治、康熙、雍正三朝为早期限垦阶段:乾隆之后属中期禁垦阶段;光绪末年是晚期放垦阶段。从而形成限垦——禁垦——放垦的... “蒙垦”,是研究清代乃至近代蒙古社会经济和蒙汉各族关系的重大课题。有关蒙垦分期问题,目前比较通行的划法是,顺治、康熙、雍正三朝为早期限垦阶段:乾隆之后属中期禁垦阶段;光绪末年是晚期放垦阶段。从而形成限垦——禁垦——放垦的分期模式。严格地讲,这种分期方法既有悖于清廷对蒙古民族实行“封禁”这一基本国策,又不符合当时蒙垦事业的发展规律和特点。本文主要依据清廷的封禁政策,并结合各个历史时期的国内外形势,对传统的蒙垦分期方法作如下调整和划分:禁垦时期——1634年(后金天聪八年)至1857年:限垦时期——1858年(咸丰八年)至1901年;放垦时期——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至1911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垦 放垦 蒙旗 分期问题 私垦 封禁政策 蒙汉 蒙古地区 蒙古王公 出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察哈尔右翼地区的移民垦荒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何学慧 张军 王英维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28-33,共6页
清统一蒙古之后,对蒙地实行封禁政策。20世纪初,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推行"新政"。新政期间,调整了对蒙政策,代之以"放垦蒙地",使持续了200余年的封禁政策不攻自破。内地民人大规模迁入蒙地,察哈尔右翼的前山地区成... 清统一蒙古之后,对蒙地实行封禁政策。20世纪初,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推行"新政"。新政期间,调整了对蒙政策,代之以"放垦蒙地",使持续了200余年的封禁政策不攻自破。内地民人大规模迁入蒙地,察哈尔右翼的前山地区成了规模较大的农业区和半农半牧区。盲目垦殖,粗放经营,超出了生态系统本身的调节能力,致使原本脆弱的草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新政 察哈尔右翼 放垦蒙地 生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移民实边”对蒙古社会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卢明辉 《内蒙古社会科学》 1986年第5期55-60,共6页
鸦片战争以前,保持蒙古社会的封禁状态,是清政府治理蒙古的基本政策。禁止开垦蒙地。限制商业资本的自由活动,是这一政策的重要环节。尤其是禁止开垦牧地,是保持以游牧为基础的蒙古封建领主制所不可缺少的政策。清政府对蒙古实行的这一... 鸦片战争以前,保持蒙古社会的封禁状态,是清政府治理蒙古的基本政策。禁止开垦蒙地。限制商业资本的自由活动,是这一政策的重要环节。尤其是禁止开垦牧地,是保持以游牧为基础的蒙古封建领主制所不可缺少的政策。清政府对蒙古实行的这一政策,虽然是从巩固其自身的封建专制统治利益出发而制定的。但是,根据当时的社会情势,在客观上却都起到了巩固国家边防和稳定蒙古社会秩序的积极作用。在鸦片战争以前长达二百余年的时期里,蒙古封建主及其武装力量,遵从清胡统治者的约束、调遣,成为清王朝北部边疆不设防的“以蒙古为屏藩”的可靠的同盟军和保证清朝大统一的稳定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政府 “移民实边” 蒙古王公 蒙古社会 蒙古地区 蒙旗 札萨克 东三省 放垦 牧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蒙地”到北方草原:草原政策的历史背景 被引量:4
20
作者 杨腾原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5期11-17,共7页
从"蒙地"向"北方草原"的转变,为草原政策的形成和变迁提供了原初动力。清末民初的一系列"变故"推动蒙古草原进入近代化历程,这个历程的实质就是"中原-边疆"的横向空间关系被置换为"中央-... 从"蒙地"向"北方草原"的转变,为草原政策的形成和变迁提供了原初动力。清末民初的一系列"变故"推动蒙古草原进入近代化历程,这个历程的实质就是"中原-边疆"的横向空间关系被置换为"中央-地方"的纵向权力关系,"内蒙古"随之转变为内蒙古自治区并成为新中国行政疆域和政权格局内的一个地方单位。现代意义上的"北方草原"就存在于该地方单位之内,针对北方草原所实施的草原政策则因此成为纵向地贯彻国家意志、完成中央管理地方的重要工具。由近代种种"转变"所构成的草原政策的历史背景,正是理解当前围绕草原政策形成的政策辩论的历史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政策 政策变迁 放垦“蒙地” 北方草原 近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