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7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放射性脑损伤的治疗进展
1
作者 程锦萍 李红红 唐亚梅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10-616,共7页
放射治疗在控制头颈部肿瘤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同时,对周围正常脑组织也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引起放射性脑坏死和认知功能下降,其发生率最高可达90%,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人员近年来在多个层面上对放射性脑损伤的潜在病因进行了探索... 放射治疗在控制头颈部肿瘤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同时,对周围正常脑组织也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引起放射性脑坏死和认知功能下降,其发生率最高可达90%,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人员近年来在多个层面上对放射性脑损伤的潜在病因进行了探索,通过筛查和鉴定不同干预靶点,为预防和治疗放射性损伤提供了新的策略。本文对放射性脑损伤的发生发展机制进行了综述,并回顾了现有的药物及非药物干预手段,提出了目前该领域面临的挑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脑损伤 发病机制 治疗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咽癌放射治疗患者放射性脑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2
作者 么志军 郭振江 +3 位作者 巴楠 郑力豪 孙满满 李文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6期1007-1011,共5页
目的探讨影响鼻咽癌放射治疗患者发生放射性脑损伤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选取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放射治疗后发生放射性脑损伤的40例鼻咽癌患者作为发生组,另选取同期接受放射治疗后未发生放... 目的探讨影响鼻咽癌放射治疗患者发生放射性脑损伤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选取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放射治疗后发生放射性脑损伤的40例鼻咽癌患者作为发生组,另选取同期接受放射治疗后未发生放射性脑损伤的61例鼻咽癌患者作为未发生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临床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性分析检验影响鼻咽癌放射治疗患者并发放射性脑损伤的危险因素,同时依据回归分析结果构建风险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检验风险预测模型对鼻咽癌放射治疗患者放射性脑损伤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两组患者双侧颞叶最高照射剂量、血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血清环氧化酶-2(COX-2)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性分析显示,高水平双侧颞叶最高照射剂量、血清GFAP、血清COX-2及血浆Fib是影响鼻咽癌放射治疗患者放射性脑损伤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构建风险预测模型,ROC内部验证显示曲线下面积(AUC)为0.911,AUC的95%CI为0.851~0.972,特异度0.967,敏感度0.775,约登指数0.742,(P<0.001)。结论双侧颞叶最高照射剂量、血清GFAP、血清COX-2及血浆Fib是影响鼻咽癌放射治疗患者放射性脑损伤发生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放射性脑损伤 放射治疗 影响因素 风险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JNK/AP-1信号通路探讨广西毛冬青在放射性脑损伤中的作用机制
3
作者 何改改 李婷 +4 位作者 张馨月 孔蔺莎 阮林 王绍军 韦力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58-66,共9页
目的:探讨广西毛冬青(IPH)对放射性脑损伤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40只SPF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IPH、放射组和放射+IPH组,每组10只。采用γ射线建立放射性脑损伤模型,放射前、后连续灌胃给药14 d。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避... 目的:探讨广西毛冬青(IPH)对放射性脑损伤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40只SPF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IPH、放射组和放射+IPH组,每组10只。采用γ射线建立放射性脑损伤模型,放射前、后连续灌胃给药14 d。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避暗实验检测小鼠认知功能,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尼氏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形态变化,电镜观察胶质细胞超微结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白介素-6(IL-6)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脑组织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磷酸化(p-)JNK、激活蛋白-1(AP-1)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检测脑组织星型胶质细胞标记物GFAP和小胶质细胞标记物Iba-1蛋白表达,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脑组织JNK和p-JNK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放射组小鼠放射后7 d体重减低,血清IL-6含量升高,脑组织AP-1、MCP-1表达水平及p-JNK/JNK比值升高,小胶质细胞Iba-1和GFAP表达水平升高(均P<0.05)。与放射组比较,放射+IPH组小鼠放射后7 d体重增加,血清IL-6含量降低,脑组织AP-1、MCP-1表达水平及p-JNK/JNK比值降低,小胶质细胞Iba-1和GFAP表达水平降低(均P<0.05)。HE染色和尼氏染色显示,放射组大量细胞和神经元出现核固缩现象,小胶质细胞激活,呈圆形;电镜下可见细胞内溶酶体增多,星形胶质细胞细胞核及胞质肿胀;经IPH干预后,小鼠脑组织神经元变性情况和胶质细胞形态明显改善。结论:广西IPH能改善放射性脑损伤小鼠的认知功能,减少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激活,其机制可能与减轻神经炎症反应、抑制JNK/AP-1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毛冬青 放射性脑损伤 JNK/AP-1 炎症反应 认知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医论治放射性脑损伤
4
作者 李炎辉 武鑫 +3 位作者 王坦 王冬慧 张晗 高剑峰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24年第7期419-423,共5页
放射性脑损伤(radiation-induced brain injury,RBI)是指头颈部恶性肿瘤经过放射线照射治疗后产生的以认知能力显著下降、学习记忆功能受损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已经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其发病机制尚未明... 放射性脑损伤(radiation-induced brain injury,RBI)是指头颈部恶性肿瘤经过放射线照射治疗后产生的以认知能力显著下降、学习记忆功能受损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已经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与脑血管损伤、胶质细胞损伤、炎症反应、自由基损伤等有关;传统医学认为放射性脑损伤为本体羸弱外加射线热邪侵袭所致,实为本虚标实之证。除了西医的对症治疗,中医疗法正逐步走向临床,近期研究以突触可塑性为切入点阐述其作用机制,为推广中医治疗RBI提供了新的方向和理论依据。本文收集整理近几年的相关文献,从中西医两个方面对RBI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脑损伤 突触可塑性 机制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放射性颌骨坏死合并放射性脑损伤患者术后并发谵妄的护理
5
作者 陈细婷 张艺霞 赵芳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24年第4期98-100,共3页
总结了1例腓骨肌皮瓣移植修复放射性颌骨坏死术后缺损并发谵妄的护理经验。护理措施包括:分析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识别术后谵妄的早期表现,做好谵妄患者的安全管理,术区移植皮瓣以及合并症(放射性脑损伤)的护理等。对于皮瓣移植修复术... 总结了1例腓骨肌皮瓣移植修复放射性颌骨坏死术后缺损并发谵妄的护理经验。护理措施包括:分析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识别术后谵妄的早期表现,做好谵妄患者的安全管理,术区移植皮瓣以及合并症(放射性脑损伤)的护理等。对于皮瓣移植修复术后并发谵妄的患者,应正确识别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及早期表现,及时实施相应的护理对策,有效避免患者发生严重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颌骨坏死 放射性脑损伤 术后谵妄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咽癌放射性脑损伤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
6
作者 何林娟 陈旺生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4期0091-0094,共4页
鼻咽癌是一种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有着多种病理学类型,其中以低分化鳞癌最为常见。目前,临床中治疗鼻咽癌等癌症患者时经常采用放射治疗方法,可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但该治疗方法存在一定的并发风险,会威胁到患者的健康安全。放射治疗... 鼻咽癌是一种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有着多种病理学类型,其中以低分化鳞癌最为常见。目前,临床中治疗鼻咽癌等癌症患者时经常采用放射治疗方法,可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但该治疗方法存在一定的并发风险,会威胁到患者的健康安全。放射治疗可有效杀灭肿瘤细胞,同时也会导致颅底脑组织受损,特别是双侧颞叶,容易发生放射性脑坏死。因此,大多数鼻咽癌患者在完成放疗后会通过磁共振成像、CT等检查手段来查看有无异常的密度或是信号转变。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飞速发展,磁共振成像等诊疗技术不断进步,为鼻咽癌放射性脑损伤的临床诊断提供了新方法。本文简述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在鼻咽癌放射性脑损伤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放射性脑损伤的诊疗工作提供助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放射性脑损伤 功能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全脑照射后早期放射性脑损伤的磁共振波谱与病理对照研究 被引量:23
7
作者 沈海林 沈纪芳 +5 位作者 秦颂兵 芮春朵 唐健 许昌韶 周菊英 刘国强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818-823,共6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波谱(MRS)揭示放射性脑损伤的细胞代谢改变及病理早期动态演变价值。材料与方法将成年SD大鼠2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10Gy、20Gy、30Gy单次照射组和30Gy分次(每周1次,每次10Gy)照射组,用6MeV电子线作垂直全脑照射,各组大鼠... 目的探讨磁共振波谱(MRS)揭示放射性脑损伤的细胞代谢改变及病理早期动态演变价值。材料与方法将成年SD大鼠2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10Gy、20Gy、30Gy单次照射组和30Gy分次(每周1次,每次10Gy)照射组,用6MeV电子线作垂直全脑照射,各组大鼠于照射后1个月均行MRI及1HMRS检查,分析NAA、Cho和Cr等信号强度改变,以积分面积进行比较,计算NAA/Cr、Cho/Cr和NAA/Cho。各组大鼠在行1HMRS检查后,立即断头处死取大脑后分两侧大脑半球,一侧大脑半球行常规病理HE染色检查,另一侧行电子显微镜检查。结果所有被检查大鼠的大脑MRI均未见异常表现;各照射组大鼠大脑的NAA/Cr、Cho/Cr和NAA/Cr值与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用1HMRS来监测大鼠全脑照射后脑组织内的NAA、Cho和Cr的浓度变化,在形态学发生改变之前就可检测出脑组织的代谢异常,并能反映大鼠全脑照射后早期脑组织内超微结构改变,且对放射性脑损伤的病情发展作出准确的估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脑损伤 磁共振成像 质子磁共振波谱 病理学 氮乙酰门冬氨酸 胆碱 肌酸 早期放射性脑损伤 成年SD大鼠 病理对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扩散张量成像对鼻咽癌放疗后早期放射性脑损伤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4
8
作者 谭湘萍 赵继泉 +3 位作者 梁碧玲 谢榜昆 钟镜联 叶瑞心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1334-1337,共4页
背景与目的:MR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tensorimaging,DTI)是磁共振成像的一个新技术,能在分子水平上无创性地研究组织中水分子的扩散现象,本文旨在用DTI定量分析鼻咽癌放疗后常规MR表现正常者双侧颞叶脑白质区域的水分子扩散特性,探讨DT... 背景与目的:MR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tensorimaging,DTI)是磁共振成像的一个新技术,能在分子水平上无创性地研究组织中水分子的扩散现象,本文旨在用DTI定量分析鼻咽癌放疗后常规MR表现正常者双侧颞叶脑白质区域的水分子扩散特性,探讨DTI在放射性脑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3例鼻咽癌放疗后常规MR表现正常者和21例健康正常人均作DTI,在双侧颞叶脑白质区域测量各向同性显著扩散系数(isotropicapparentdiffusioncoefficient,ADCiso)值和各向异性指数值。结果:(1)鼻咽癌放疗组ADCiso犤(631.30±27.83)×10-6mm2/s犦与正常对照组ADCiso犤(651.76±39.10)×10-6mm2/s)犦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2)鼻咽癌放疗组各向异性指数值均下降,分别为:FA(fractionalanisotropy)值=0.405,RA(relativeanisotropy)值=0.355,1-VR(1minusvolumeratio)值=0.192,与正常对照组对应的各向异性指数值(FA值=0.463,RA值=0.418,1-VR值=0.257)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MR检查中用各向异性指数值能更好地描述水分子的扩散特性,在评价鼻咽癌放疗后双侧颞叶的白质改变方面比ADCiso更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扩散张量成像 鼻咽癌 放射性脑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观弥散系数值在鉴别胶质瘤复发与放射性脑损伤中的价值 被引量:10
9
作者 王玉林 刘梦雨 +4 位作者 李金锋 张军 孙璐 冯逢 马林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96-400,共5页
目的分析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在鉴别脑胶质瘤复发与放射性脑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采用3.0T磁共振扫描机,对23例脑胶质瘤术后放疗后的患者(随访中出现异常强化灶)行脑部常规MRI检查及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23例患者均经二次手术或随访证... 目的分析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在鉴别脑胶质瘤复发与放射性脑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采用3.0T磁共振扫描机,对23例脑胶质瘤术后放疗后的患者(随访中出现异常强化灶)行脑部常规MRI检查及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23例患者均经二次手术或随访证实为胶质瘤复发或放射性脑损伤。DWI原始数据采用Functool软件进行ADC值测量,感兴趣区(ROIs)放置在病灶中DWI信号均匀处,并参考增强T1WI以避开出血及液化坏死区。所选ROI的ADC值由Functool自动计算出,为了减少误差,在强化病灶内测量10处ADC值,得到平均值、最大值及最小值。结果胶质瘤复发及放射性脑损伤病灶中均常见出血、坏死、水肿等,导致ADC值具有较大差异。胶质瘤复发组平均ADC值及最大ADC值均小于放射性脑损伤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胶质瘤复发组最小ADC值明显小于放射性脑损伤组(P=0.016)。结论最小ADC值在鉴别胶质瘤复发与放射性脑损伤中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加权成像 磁共振成像 表观弥散系数 放射性脑损伤 胶质瘤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脑照射后血脑屏障改变对放射性脑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14
10
作者 阮林 韦力 +3 位作者 廉春蓉 张文佳 莫立根 李小妹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591-595,共5页
目的探讨全脑照射后血脑屏障通透性的改变对放射性脑损伤的影响。方法 8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对照组、5 Gy、15 Gy和30 Gy剂量组,每组20只,分别于照射后1周和4周,各组随机取出10只小鼠采用Morris水迷宫测试其空间记忆能力,行为测试结束后,... 目的探讨全脑照射后血脑屏障通透性的改变对放射性脑损伤的影响。方法 8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对照组、5 Gy、15 Gy和30 Gy剂量组,每组20只,分别于照射后1周和4周,各组随机取出10只小鼠采用Morris水迷宫测试其空间记忆能力,行为测试结束后,随机抽取7只测量其脑内伊文思蓝的含量,3只在电镜下观察血脑屏障结构的改变。结果照射后1周,15 Gy和30 Gy剂量组脑内依文思蓝明显升高;照射后4周,15 Gy剂量组恢复到对照组水平,而30 Gy剂量组仍未见恢复。照射后1周,15 Gy和30 Gy剂量组小鼠第1次穿越平台的时间延长和穿越次数明显减少;照射后4周,15 Gy剂量组恢复到对照组水平,而30 Gy剂量组仍未见恢复。电镜结果显示15 Gy剂量组照射后1周血脑屏障基膜周围出现透亮区,照射后4周恢复;30 Gy剂量组照射后1周血脑屏障基膜周围也出现透亮区,而照射后4周除血脑屏障基膜继续透亮区外,尚出现内皮细胞核固缩、神经元凋亡和脱髓鞘等现象。结论放射后血脑屏障的通透性的改变是放射损伤的结果,可能也是放射后继发性脑损伤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脑损伤 屏障 伊文思蓝 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射性脑损伤的MRI诊断 被引量:11
11
作者 陈大朝 陈龙华 +2 位作者 金吴东 许乙凯 许鹏君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8期2815-2818,共4页
目的分析放射性脑损伤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9月~2005年5月就诊于该科的15例放射性脑病的MRI资料,10患者均因头颈部肿瘤接受过1、2疗程的放疗,MRI资料包括平扫与增强扫描,3例因疑肿瘤复发而经手术确诊为放射性脑损伤。结果... 目的分析放射性脑损伤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9月~2005年5月就诊于该科的15例放射性脑病的MRI资料,10患者均因头颈部肿瘤接受过1、2疗程的放疗,MRI资料包括平扫与增强扫描,3例因疑肿瘤复发而经手术确诊为放射性脑损伤。结果急性放射性脑损伤表现为大片状水肿,T1WI上为低信号,T2WWI为高信号,增强后无异常强化。慢性期表现平扫T1WI为大片状低信号,T2WI为大片状高信号,增强后表现为珊瑚状、地图状和环状等不规则形。结论放射性脑损伤表现为水肿与占位效应,慢性期除水肿外,增强T1WI表现为特殊形态的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脑损伤 磁共振成像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射性脑损伤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12
12
作者 张海博 梁海乾 +1 位作者 涂悦 张赛 《山东医药》 CAS 2014年第26期95-97,共3页
放射性脑病( REP)又称放射性脑损伤,由 Fish-er等于1930年首次报告,是一种行头颈部放射性治疗后产生的神经系统损害[1],是头颈部肿瘤、颅内肿瘤及血管畸形等放射治疗后出现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发病率约0.9%[2]。 REP发病率低... 放射性脑病( REP)又称放射性脑损伤,由 Fish-er等于1930年首次报告,是一种行头颈部放射性治疗后产生的神经系统损害[1],是头颈部肿瘤、颅内肿瘤及血管畸形等放射治疗后出现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发病率约0.9%[2]。 REP发病率低但预后较差。随放射性治疗的普遍应用REP 发生率有所升高。其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临床表现以及影像学检查,但影像学检查缺乏特异性极易误诊。 REP 的发病部位与照射野密切相关,多为颞叶、小脑与脑干的白质[3]。 REP的治疗目前仍是临床研究一大难题。现就REP的研究现状作一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脑损伤 发病机制 治疗方法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早期放射性脑损伤:^1H-MRS与病理对照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李卉 耿志君 +2 位作者 刘学文 李建鹏 谢传淼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117-2121,共5页
目的建立新西兰兔早期放射性脑损伤模型,观察MRS各指标的变化,并与病理组织学改变进行对照。方法将27只均接受单次大剂量25Gy全脑照射后的成年新西兰兔随机均分为9组,设照射前、照射后1~8周共9个观察点,行单体素1 H-MRS。在每个观察时... 目的建立新西兰兔早期放射性脑损伤模型,观察MRS各指标的变化,并与病理组织学改变进行对照。方法将27只均接受单次大剂量25Gy全脑照射后的成年新西兰兔随机均分为9组,设照射前、照射后1~8周共9个观察点,行单体素1 H-MRS。在每个观察时间点于MR扫描结束后处死该组动物,观察病理学改变,并与MRS改变结合分析。结果胆碱/肌酸(Cho/Cr)比值的变化趋势为先上升后明显下降:照射前为1.52±0.28,照射后4周为3.20±0.72,照射后8周为2.04±0.05;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Cr比值的变化趋势为逐渐下降:照射前为1.97±0.25,照射后8周为1.28±0.05。Cho/NAA比值呈持续上升,照射前为1.19±0.15,照射后8周为2.04±0.78。照射后2周,组织病理学开始发现小血管充血和血管内皮细胞肿胀;照射后4周脑室周围白质和胼胝体出现神经元肿胀,胞浆水肿,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增生,并见脱髓鞘改变。结论新西兰兔早期放射性脑损伤模型MRS各观察指标的变化与病理组织学改变密切相关;MRS可以作为早期检测放射性脑损伤的影像学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 动物 放射性脑损伤 磁共振波谱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咽癌放射治疗后放射性脑损伤的诊断及防治 被引量:10
14
作者 秦继勇 李康明 +2 位作者 鞠云鹤 李娅 李文辉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06年第8期942-943,共2页
目的:探讨鼻咽癌放射治疗后放射性脑损伤的防治。方法:回顾分析放射性脑损伤4例,探讨其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及防治。结果:1例脑干损伤经多方治疗不可逆转,在出现神经症状6个月后全身衰竭死亡。无瘤生存3例,生存时间48-60个月,生... 目的:探讨鼻咽癌放射治疗后放射性脑损伤的防治。方法:回顾分析放射性脑损伤4例,探讨其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及防治。结果:1例脑干损伤经多方治疗不可逆转,在出现神经症状6个月后全身衰竭死亡。无瘤生存3例,生存时间48-60个月,生活自理。结论:放射性脑损伤是鼻咽癌放射治疗后长期生存者常见的并发症,治疗效果不理想,疗效难以评定,主要在于预防,预防的关键在于合理的设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放射治疗 放射性脑损伤 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射性脑损伤实验兔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6
15
作者 官键 陈龙华 +3 位作者 李志勇 李启生 刘英 王宏梅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477-479,547,共4页
目的建立能用于科学研究的放射性脑损伤动物模型。方法选用40只新西兰兔作为动物实验模型,随机分为4组:10Gy、15Gy、20Gy和30Gy组。分别在CT定位下建立三维重建图像资料,应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系统(3D-TPS)精确设计治疗计划、优化照射靶... 目的建立能用于科学研究的放射性脑损伤动物模型。方法选用40只新西兰兔作为动物实验模型,随机分为4组:10Gy、15Gy、20Gy和30Gy组。分别在CT定位下建立三维重建图像资料,应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系统(3D-TPS)精确设计治疗计划、优化照射靶区剂量分布,照射体积约1cm×1cm×1cm,6MVX线单次大剂量照射。结果3D-TPS的剂量分布曲线显示,受照区域剂量分布均匀,95%的等剂量曲线包绕100%靶区体积,受照体积为(1±0.03)cm3。结论动物模型受照区域产生剂量均匀、准确,可用于研究放射性脑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模型 放射性脑损伤 适形放射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胶质瘤复发与放射性脑损伤的鉴别诊断 被引量:8
16
作者 杨丹 岳晓琳 +3 位作者 张晶 徐丹 姬宏飞 付锦 《实用肿瘤学杂志》 CAS 2010年第2期120-122,共3页
目的 探讨胶质瘤复发与放射性脑损伤之间的鉴别诊断方法.方法 选择胶质瘤复发和放射性脑损伤患者33例,获取患者症状和体征等临床资料,均进行MRS检查.结果 胶质瘤复发与放射性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表现基本相同,未见显著性差异;胶质瘤复发患... 目的 探讨胶质瘤复发与放射性脑损伤之间的鉴别诊断方法.方法 选择胶质瘤复发和放射性脑损伤患者33例,获取患者症状和体征等临床资料,均进行MRS检查.结果 胶质瘤复发与放射性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表现基本相同,未见显著性差异;胶质瘤复发患者的Cho/Cr、Cho/NAA比值显著高于放射性脑损伤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MRS检查对于鉴别脑胶质瘤复发与放射性脑损伤存在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鉴别诊断 复发 放射性脑损伤 磁共振波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灌注技术在胶质瘤复发和放射性脑损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5
17
作者 张军霞 王颖毅 +2 位作者 王敏 王建伟 刘俊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0-24,共5页
目的:探讨MR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DSC)灌注技术在胶质瘤复发和放射性脑损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8例胶质瘤术后、放疗后并出现新强化灶的患者,经再次手术或随访证实为胶质瘤复发或放射性脑损伤。所有患者均行常规MR平扫、增强及... 目的:探讨MR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DSC)灌注技术在胶质瘤复发和放射性脑损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8例胶质瘤术后、放疗后并出现新强化灶的患者,经再次手术或随访证实为胶质瘤复发或放射性脑损伤。所有患者均行常规MR平扫、增强及DSC灌注成像,测量病灶强化区域的相对脑血容量(r CBV)及相对脑血流量(r CBF),并同时取对侧正常白质的r CBV和r CBF,分别相比后得到相对比值,比较胶质瘤复发和放射性脑损伤各灌注参数比值,并采用ROC曲线评价r CBV和r CBF相对比值对二者进行鉴别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胶质瘤复发异常强化灶的r CBV和r CBF相对比值分别为2.78±1.01和1.89±0.82,明显高于放射性脑损伤的0.76±0.42和0.47±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r CBV相对比值≥1.88时,诊断胶质瘤复发的特异性为100.0%,r CBV相对比值≤0.62时诊断放射性脑损伤敏感性为100.0%;r CBV比值取1.88为阈值来鉴别胶质瘤复发和放射性脑损伤时,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4.4%、100.0%、96.4%。r CBF相对比值≥1.96时,诊断胶质瘤复发特异度为100.0%,r CBF相对比值≤0.45时诊断放射性脑损伤敏感性为100.0%;r CBF相对比值取0.85为阈值来鉴别胶质瘤复发和放射性脑损伤时,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4.4%、90.0%、92.8%。结论:磁共振DSC灌注成像有助于对胶质瘤复发和放射性脑损伤进行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复发 放射性脑损伤 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 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质子磁共振波谱对胶质瘤放疗后复发和放射性脑损伤的鉴别价值 被引量:7
18
作者 石鑫 姜梅 +3 位作者 郝玉军 成晓江 柳琛 贾文霄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438-441,共4页
目的探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对胶质瘤放疗后复发和放射性脑损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择胶质瘤术后均行放射性治疗的病人27例,经常规MRI复查不能区分胶质瘤放疗后复发或放射性脑损伤,均采用1H-MRS检查,对比分析胶质瘤放疗后复发... 目的探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对胶质瘤放疗后复发和放射性脑损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择胶质瘤术后均行放射性治疗的病人27例,经常规MRI复查不能区分胶质瘤放疗后复发或放射性脑损伤,均采用1H-MRS检查,对比分析胶质瘤放疗后复发或放射性脑损伤的相应脑组织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和胆碱(Cho)等的代谢规律。结果经1H-MRS诊断,胶质瘤放疗后复发14例,放射性脑损伤9例,胶质瘤放疗后复发合并放射性脑损伤4例。1H-MRS影像表现:脑胶质瘤放疗后复发:Cho上升,NAA下降,Cho/Cr比值升高;放射性脑损伤:Cho、NAA、Cr均较低。结论1H-MRS对判断脑胶质瘤放疗后脑损伤或肿瘤复发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胶质瘤 复发 放射性脑损伤 磁共振波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射性脑损伤的磁共振氢质子波谱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罗柏宁 孟悛非 +2 位作者 张波 梁康福 孙庚喜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04-508,共5页
【目的】对76例放射性脑病患者的病灶中央区、边缘区及对侧或正常区进行磁共振波谱(MRS)检测,试图找出放射性脑损伤的一些早期征象。【方法】①选择因鼻咽癌行颈部鼻咽部放疗后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患者76例作为病变组,同期选择无鼻咽癌及... 【目的】对76例放射性脑病患者的病灶中央区、边缘区及对侧或正常区进行磁共振波谱(MRS)检测,试图找出放射性脑损伤的一些早期征象。【方法】①选择因鼻咽癌行颈部鼻咽部放疗后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患者76例作为病变组,同期选择无鼻咽癌及放疗史的健康志愿者25例为对照组作MRI和MRS检测。②MRS按NAA、Cr、Cho波峰的高低的波形组合分三型及行波峰积分值和积分比值分析。【结果】①健康对照组MRS波峰形态主要呈Ⅰ型86.67%;②病变组:病灶中央区以Ⅱ型为主68.42%,边缘区波形组合以I型44.74%和Ⅲ型39.47%为多,正常区以Ⅰ型为主84.21%。病变组各区间的NAA、Cr、Cho、NAA/Cr、NAA/(Cr+Cho)和Cho/Cr的积分峰值及比值有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MRS的波形及脑化合物的积分峰值变化能提示放射性脑损伤的程度。Ⅱ型提示已有放射性脑损伤的存在,Ⅲ型加NAA/Cr、NAA/(Cr+Cho)的比值<1,则要考虑有放射性脑损伤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脑损伤 磁共振氢质子波谱 波形 积分峰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咽癌单程与再程放射治疗后放射性脑损伤临床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韩永清 孙爱民 +3 位作者 陈勇 刘英 陈龙华 袁亚维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2期157-159,共3页
目的探讨鼻咽癌单程与再程放疗后放射性脑损伤(REP)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 103例鼻咽癌放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单程放疗后REP和再程放疗后REP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鼻咽癌再程放疗患者REP发生率(9.60%)明显高于单程放疗者(2.07%,P... 目的探讨鼻咽癌单程与再程放疗后放射性脑损伤(REP)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 103例鼻咽癌放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单程放疗后REP和再程放疗后REP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鼻咽癌再程放疗患者REP发生率(9.60%)明显高于单程放疗者(2.07%,P<0.05);再程放疗后REP组REP中位潜伏期(2 a)明显短于单程放疗后REP组(5 a,P<0.05);再程放疗后REP组REP患者死亡率(33.3%)明显高于单程放疗后REP组(7.32%,P<0.05)。结论鼻咽癌放疗后REP发生部位与放疗程数无明显相关性,但放疗后REP发病率、中位潜伏期、及患者死亡率与放疗程数有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放射治疗 放射性脑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