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放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脑卒中后肌痉挛
1
作者 吴宗倩 白定群 《康复学报》 2025年第1期91-95,共5页
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肌痉挛,这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运动能力,还可能导致感觉障碍、持续性疼痛、肌肉僵硬、关节活动范围减少和敏感性下降,患者行动困难,增加跌倒风险,降低患者生活质量。肌痉挛还可能导致患者感到挫败和沮丧,进... 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肌痉挛,这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运动能力,还可能导致感觉障碍、持续性疼痛、肌肉僵硬、关节活动范围减少和敏感性下降,患者行动困难,增加跌倒风险,降低患者生活质量。肌痉挛还可能导致患者感到挫败和沮丧,进而引发抑郁和焦虑等心理问题,进一步影响康复治疗的效果和进度。所以,安全有效的抗痉挛治疗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临床上,针对脑卒中后肌痉挛的治疗方法多样,常用的治疗手段包括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干预等。近年来,体外冲击波治疗因其良好的疗效及无创性等优势逐渐被应用到肌痉挛的治疗中。本文通过对近年来体外冲击波治疗脑卒中后肌痉挛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对其治疗机制、疗效及未来发展趋势展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后肌痉挛 放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 脑卒中后康复 物理治疗 运动功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散式体外冲击波疗法用于缺血性脑卒中合并吞咽障碍患者的价值
2
作者 黄池颖 徐炜堇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2024年第1期14-17,共4页
目的探讨放散式体外冲击波疗法(rESWT)用于缺血性脑卒中合并吞咽障碍患者的价值。方法选取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康复医学科2022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合并吞咽障碍患者108例,抽签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对... 目的探讨放散式体外冲击波疗法(rESWT)用于缺血性脑卒中合并吞咽障碍患者的价值。方法选取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康复医学科2022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合并吞咽障碍患者108例,抽签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进行吞咽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rESWT干预治疗。采用洼田饮水试验(WST)评估两组患者干预效果;采用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SSA)、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和渗漏-误吸评分(PAS)评估吞咽功能;采用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和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CQOL-74)评估生活质量;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WST分级变化总体水平优于同组干预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9.480,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SSA、PAS评分低于同组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20.58±2.25)分vs.(24.45±3.02)分、(1.85±0.42)分vs.(2.91±0.7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51、8.971,P<0.05);FOIS评分高于同组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5.88±1.12)分vs.(5.04±1.1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28,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CQOL-74各项评分和SWAL-QOL评分均高于同组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76.13±4.76)分vs.(66.48±4.55)分、(77.43±3.46)分vs.(63.15±3.51)分、(81.52±4.68)分vs.(71.05±4.75)分、(157.24±14.54)分vs.(132.14±13.7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769、21.291、11.538、9.217,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85%vs.12.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60,P=0.027)。结论rESWT可有效促进缺血性脑卒中合并吞咽障碍患者早期吞咽功能恢复,提高其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良好,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散式体外冲击波 吞咽康复训练 缺血性脑卒中 吞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散式体外冲击波联合超声波治疗膝关节骨折术后皮肤瘢痕患者的效果观察
3
作者 曹晓婷 《大医生》 2024年第18期37-39,共3页
目的观察放散式体外冲击波联合超声波治疗膝关节骨折术后皮肤瘢痕患者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上海市第二康复医院收治的69例膝关节骨折术后皮肤瘢痕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34例)... 目的观察放散式体外冲击波联合超声波治疗膝关节骨折术后皮肤瘢痕患者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上海市第二康复医院收治的69例膝关节骨折术后皮肤瘢痕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34例)和研究组(35例)。参照组患者采用放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放散式体外冲击波联合超声波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C反应蛋白(CRP)]水平、瘢痕情况(瘢痕长度、瘢痕厚度)、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IL-6、IL-8、CRP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组均低于参照组。两组患者瘢痕长度均缩短,且研究组短于参照组;两组患者瘢痕厚度均减小,且研究组小于参照组(均P<0.05)。研究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放散式体外冲击波联合超声波治疗膝关节骨折术后皮肤瘢痕患者效果较好,能有效抑制炎症反应,改善瘢痕情况,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散式体外冲击波 超声波 膝关节骨折术 皮肤瘢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脑卒中后小腿三头肌痉挛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29
4
作者 杨志杰 阎文静 +1 位作者 陈修平 李铁山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52-355,共4页
目的:观察放散式体外冲击波(rESWT)对脑卒中后小腿三头肌痉挛的疗效。方法:22例脑卒中后小腿三头肌痉挛患者随机分为rESWT组和对照组,每组11例。rESWT组给予有效刺激1次,参数设置为压力强度100kPa,频率8Hz,冲击次数3000次。对照组仅给... 目的:观察放散式体外冲击波(rESWT)对脑卒中后小腿三头肌痉挛的疗效。方法:22例脑卒中后小腿三头肌痉挛患者随机分为rESWT组和对照组,每组11例。rESWT组给予有效刺激1次,参数设置为压力强度100kPa,频率8Hz,冲击次数3000次。对照组仅给予安慰刺激1次。比较治疗前、治疗结束后即刻、治疗后1周、4周两组患者关节被动活动度(PROM)、改良Ashworth分级(MAS)及胫神经H反射的H波最大波幅和M波最大波幅比值(Hmax/Mmax值)。结果:rESWT组治疗结束后即刻及治疗后1周、4周评估PROM及MAS,均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1周、4周,rESWT组PROM及MAS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Hmax/Mmax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试验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结论:放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可有效改善卒中后小腿三头肌痉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散式体外冲击波 脑卒中 痉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散式体外冲击波疗法辅助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观察 被引量:6
5
作者 苏文珍 林永杰 +3 位作者 孙立民 石恩东 张凯 孙庆山 《山东医药》 CAS 2014年第18期79-80,共2页
目的探讨放散式体外冲击波疗法辅助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效果。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120例。两组均采用平卧硬板床、理疗、手法按摩、针灸和牵引等传统保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放散式体外冲击波治... 目的探讨放散式体外冲击波疗法辅助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效果。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120例。两组均采用平卧硬板床、理疗、手法按摩、针灸和牵引等传统保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放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2、4周视觉模拟评分(VAS),用健康调查评分量表(SF-36)评价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4、8、12周生活质量。结果随访12周,观察组治疗后2、4周VAS低于对照组;治疗后4、8、12周SF-36量表生理机能、生理职能、总体健康、情感职能和躯体疼痛评分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放散式体外冲击波疗法辅助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较好,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散式体外冲击波 腰椎间盘突出症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中晚期股骨头坏死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5
6
作者 姜冬蕾 张带 +2 位作者 海虹 赵迎娱 马跃文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48-351,共4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放散式体外冲击波疗法(rESWT)治疗中晚期股骨头坏死(ONFH)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21年3月在我院采用rESWT治疗的ONFHⅢ~Ⅳ期(Ficat分期)患者19例(25髋)。治疗时分别选用R15、D20及DI15探头,每次给予6000脉冲,... 目的回顾性分析放散式体外冲击波疗法(rESWT)治疗中晚期股骨头坏死(ONFH)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21年3月在我院采用rESWT治疗的ONFHⅢ~Ⅳ期(Ficat分期)患者19例(25髋)。治疗时分别选用R15、D20及DI15探头,每次给予6000脉冲,频率10 Hz,2次/周,强度由2.0 bar渐增至5.0 bar,共治疗24次。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和3个月时,评估髋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髋关节活动(Harris评分)、髋周肌肉功能[徒手肌力检查(MMT)]。比较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时数字化X线摄影(DR)的变化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1个月时VAS评分明显降低(P<0.001)、髋关节Harris评分及MMT评分显著增加(均P<0.001)。与治疗1个月相比,治疗3个月时VAS评分、髋关节Harris评分和MMT评分继续显著改善(P<0.01)。对比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时患髋DR影像学变化,未见病变进一步发展。结论rESWT能明显缓解中晚期ONFH患者髋关节疼痛,增加髋关节活动度,改善髋关节功能,对不适合手术的中晚期ONFH患者是一种无不良反应、快速止痛的治疗方式,且效果随治疗时间延长而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坏死 放散式体外冲击波 髋关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散式体外冲击波对软骨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綦惠 杰永生 +4 位作者 郑蕊 舒雄 郭安忆 王山 刘亚军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2020年第3期278-284,共7页
目的放散式体外冲击波(radial 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rESW)能够促进软骨缺损和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软骨损伤的修复,但具体机制仍需进一步探讨。本研究以软骨细胞为研究对象,分析rESW对软骨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相关机制,... 目的放散式体外冲击波(radial 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rESW)能够促进软骨缺损和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软骨损伤的修复,但具体机制仍需进一步探讨。本研究以软骨细胞为研究对象,分析rESW对软骨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相关机制,为rESW的临床应用奠定研究基础。方法采用胶原酶联合胰蛋白酶消化的方法获取大鼠软骨细胞,通过甲苯胺蓝染色对软骨细胞进行鉴定。分别在正常培养条件以及IL-1β介导的炎性条件下,给予不同能量的rESW刺激,采用CCK8法和划痕法分别检测软骨细胞的增殖和迁移。通过对软骨细胞培养上清中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的Griess法测定,检测rESW对软骨细胞NO分泌的影响。Western blot分析软骨细胞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的蛋白表达。结果正常环境下,rESW对软骨细胞的增殖、迁移和NO分泌均未有显著影响。IL-1β存在的炎性环境下,软骨细胞增殖和迁移受到显著抑制,rESW应用后,软骨细胞增殖能力有明显恢复,但迁移未受影响。炎性环境下,软骨细胞NO生成显著升高,且iNOS蛋白表达上调,rESW抑制NO的分泌和iNOS蛋白的表达。结论炎性环境下,rESW能够保护软骨细胞的增殖功能,且抑制软骨细胞分泌前炎症因子NO,改善关节腔微环境,因此rESW能够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应用于关节软骨损伤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散式体外冲击波 骨关节炎 软骨细胞 一氧化氮 生物学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膝骨关节炎伴膝关节周围韧带钙化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4
8
作者 穆莹 姚鹏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43-48,共6页
目的探讨放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膝骨关节炎伴膝关节周围韧带钙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10月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的膝骨关节炎伴膝关节周围韧带钙化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观察组患者采取放散... 目的探讨放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膝骨关节炎伴膝关节周围韧带钙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10月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的膝骨关节炎伴膝关节周围韧带钙化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观察组患者采取放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对照组采取膝关节周围钙化点注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第1次治疗后、第2次治疗后、第3次治疗后、第4次治疗后及治疗结束后4周的视觉模拟评分(VAS)、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同时应用三维彩超评估膝关节周围韧带的钙化吸收情况,并统计治疗结束4周后的患者满意度。结果不同时间点VAS评分、两组VAS评分、两组VAS评分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下降(P <0.05),第3次治疗后、第4次治疗后及治疗结束后4周,观察组VAS评分下降幅度较对照组大(P <0.05)。不同时间点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两组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两组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的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升高(P <0.05),且第2次治疗后,观察组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提高程度较对照组更显著(P <0.05)。不同时间点的膝关节周围钙化韧带最大横径、两组膝关节周围钙化韧带最大横径、两组膝关节周围钙化韧带最大横径的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膝关节周围钙化韧带最大横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次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膝关节周围钙化韧带横径较治疗前缩小(P <0.05),对照组患者膝关节周围钙化韧带横径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放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膝骨关节炎伴膝关节周围韧带钙化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膝关节功能恢复更快,可促进韧带钙化灶吸收,患者满意度更高,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骨关节炎 放散式体外冲击波 韧带钙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散式体外冲击波压痛点结合穴位治疗老年髋骨关节炎临床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季晶俊 陈晓宏 +1 位作者 朱婷 王媛媛 《山东中医杂志》 2020年第12期1302-1306,共5页
目的:研究放散式体外冲击波压痛点结合穴位治疗老年髋骨关节炎对患者髋关节功能、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老年髋骨关节炎患者59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29例行放散式体外冲击波局部压痛点治疗,治疗组30例在局部压痛点治疗的... 目的:研究放散式体外冲击波压痛点结合穴位治疗老年髋骨关节炎对患者髋关节功能、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老年髋骨关节炎患者59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29例行放散式体外冲击波局部压痛点治疗,治疗组30例在局部压痛点治疗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穴位进行治疗,均连续治疗8周。分别采用骨性关节炎指数量表(WOMAC)、6 min步行试验(6MWT)于治疗前、治疗结束时、治疗后3个月时以疼痛积分和功能积分评价变化情况;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结束当天采集静脉血液ELISA法测定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结束时、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WOMAC疼痛评分、功能评分均显著改善,治疗组两项评分降幅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时、3个月后治疗组患者6MWT增幅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时治疗组TNF-α、IL-1β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放散式体外冲击波压痛点结合穴位治疗老年髋骨关节炎可更好地缓解关节疼痛,恢复下肢运动能力,降低机体炎症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骨关节炎 放散式体外冲击波 穴位 生理功能 炎症因子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1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散式体外冲击波结合电脑中频电疗仪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的早期临床疗效 被引量:7
10
作者 刘新荣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17年第4期211-212,共2页
目的:分析放散式体外冲击波结合电脑中频电疗仪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14年9月~2016年9月间收治的100例慢性软组织损伤患者,随机分成A组(n=51)和B组(n=49)。A组患者给予放散式体外冲击波+电脑中频电疗仪治... 目的:分析放散式体外冲击波结合电脑中频电疗仪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14年9月~2016年9月间收治的100例慢性软组织损伤患者,随机分成A组(n=51)和B组(n=49)。A组患者给予放散式体外冲击波+电脑中频电疗仪治疗,B组患者给予放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对比治疗前与治疗1周后的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scores,JOA)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整体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的JOA评分与VAS评分无差异(P>0.05)。治疗1周后,A组的JOA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VAS评分明显降低,且A组优于B组(P<0.05)。A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是96.08%,B组是79.59%,A组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对慢性软组织损伤患者采用放散式体外冲击波+电脑中频电疗仪治疗可取得较佳的早期疗效,能缓解疼痛症状,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散式体外冲击波 电脑中频电疗仪 慢性软组织损伤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散式体外冲击波联合关节腔注射治疗冻结肩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6
11
作者 武德旺 黄晓波 +1 位作者 吕亮明 唐述森 《安徽医药》 CAS 2017年第12期2274-2277,共4页
目的探讨放散式体外冲击波联合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及复方倍他米松治疗冻结肩的方法及疗效。方法选择门诊就诊的106例冻结肩患者,经前瞻性设计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肩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复方倍他米松治疗,观察组采用放散式体外冲... 目的探讨放散式体外冲击波联合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及复方倍他米松治疗冻结肩的方法及疗效。方法选择门诊就诊的106例冻结肩患者,经前瞻性设计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肩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复方倍他米松治疗,观察组采用放散式体外冲击波联合肩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复方倍他米松治疗,行两组对照研究。所有患者一周治疗1次,连续治疗3次。复方倍他米松只在对照组、观察组第一次注射时加入。治疗后两组同期进行正规肩关节功能锻炼。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6周观察患侧肩关节疼痛和活动度情况,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疼痛评分,用治疗有效率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两组VAS评分治疗后比治疗前评分低,疼痛缓解均明显(P<0.05)。治疗6周后,两组比较,观察组的疼痛症状较对照组轻,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4.34%高于对照组86.79%。结论放散式体外冲击波联合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及复方倍他米松是门诊治疗早期冻结肩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结肩 放散式体外冲击波 玻璃酸钠 激素注射 关节腔注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散式体外冲击波穴位治疗联合冲击波压痛点治疗对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影响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2
12
作者 王媛媛 陈晓宏 +2 位作者 戎装 季晶俊 吴芸杨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20年第S01期98-100,共3页
目的观察放散式体外冲击波穴位治疗联合冲击波压痛点治疗对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5例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9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予放散式体外冲击波压痛点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措施的基础上加予... 目的观察放散式体外冲击波穴位治疗联合冲击波压痛点治疗对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5例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9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予放散式体外冲击波压痛点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措施的基础上加予冲击波穴位治疗。两组疗程均为8周,比较WOMAC评分、6 min步行距离、骨密度测定值的变化情况。结果①治疗4周、治疗8周后与治疗前组内比较,两组疼痛、僵硬、日常生活难度评分及WOMAC总评分均较治疗前减少(P<0.05);治疗4周、治疗8周后组间比较,治疗组疼痛、僵硬、日常生活难度评分及WOMAC总评分均少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8周后与治疗前组内比较,两组6 min步行距离均增加(P<0.05);组间治疗8周后比较,6 min步行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8周后与治疗前组内比较,两组骨密度测定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8周后比较,骨密度测定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放散式体外冲击波穴位治疗联合冲击波压痛点治疗能有效改善膝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运动能力,改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骨关节炎 放散式体外冲击波 压痛点 穴位 经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经络辨证下放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肩周炎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4
13
作者 阳绪银 吴朝刚 +3 位作者 熊进 曾希银 陈小龙 张伟 《中国中医急症》 2023年第7期1212-1215,共4页
目的 观察经络辨证指导放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0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痛点放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治疗组根据经络辨证后制定放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4周后评价疗效。观察两组患者... 目的 观察经络辨证指导放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0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痛点放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治疗组根据经络辨证后制定放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4周后评价疗效。观察两组患者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肩关节主动活动度(ROM)的变化情况。结果 在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降低显著(P <0.01),且同时间点(第2次治疗后和第4次治疗后)治疗组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组在第1、2、4次治疗后前屈、外展、后伸、内收、内旋、外旋活动度显著提高(P <0.01),对照组在第1、2、4次治疗后前屈、外展、内收、内外旋活动度方面显著提高(P <0.01),同时对照组在第2次治疗后后伸活动度有提高(P <0.05)。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第1、2次治疗后外展活动度显著提高(P <0.01),第4次治疗后前屈、内旋、外旋活动度均有提高(P <0.05),且外展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为77.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经络辨证指导放散式体外冲击波能减轻患者疼痛症状,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增加关节活动度,临床应用优于单纯使用放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周炎 经络辨证 放散式体外冲击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散式体外冲击波在妇产科的临床应用
14
作者 刘海燕 孟然然 《甘肃医药》 2021年第2期114-116,共3页
放散式体外冲击波作为一种物理治疗方法,通过空化、机械等效应治疗安全、有效,能明显缓解疼痛,改善周围组织血供,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局部炎症反应。针对临床上妇产科常见的痛经、盆腔炎后遗症、输卵管积液、绝经后女性膝关节炎、产后乳痈... 放散式体外冲击波作为一种物理治疗方法,通过空化、机械等效应治疗安全、有效,能明显缓解疼痛,改善周围组织血供,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局部炎症反应。针对临床上妇产科常见的痛经、盆腔炎后遗症、输卵管积液、绝经后女性膝关节炎、产后乳痈等疾病,药物缓解效果不佳,但应用放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本文就放散式体外冲击波在妇产科疾病的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散式体外冲击波 妇产科 中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散式体外冲击波对神经肌肉接头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5
作者 陈禹彤 姚黎清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20年第6期754-757,共4页
神经肌肉接头(NMJ)是运动神经元轴突末梢和相应肌纤维间连接的效应位点,是动作电位产生的基础,而NMJ处的乙酰胆碱受体等物质对于动作电位传导具有重要意义。痉挛患者上运动神经元受损时,周围神经持续地通过NMJ向肌肉发放冲动,肌肉出现... 神经肌肉接头(NMJ)是运动神经元轴突末梢和相应肌纤维间连接的效应位点,是动作电位产生的基础,而NMJ处的乙酰胆碱受体等物质对于动作电位传导具有重要意义。痉挛患者上运动神经元受损时,周围神经持续地通过NMJ向肌肉发放冲动,肌肉出现持续性收缩。研究显示放散式体外冲击波对NMJ有一定作用,可减少动作电位的产生,有助于痉挛的缓解,但冲击波在NMJ处的具体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仍需进一步探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散式体外冲击波 神经肌肉接头 烟碱样乙酰胆碱受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散式体外冲击波结合针刺对脑卒中后下肢痉挛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宋玉娟 张殿全 +3 位作者 徐思白 贾俊 屈媛媛 孙晓伟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21年第7期414-415,422,共3页
目的:观察放散式体外冲击波(rESWT)结合针刺对脑卒中患者下肢痉挛及步态功能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8例患者分成4组,即联合组、冲击波组、电针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4组均予常规康复治疗,电针组另予电针治疗,冲击波组另予rE... 目的:观察放散式体外冲击波(rESWT)结合针刺对脑卒中患者下肢痉挛及步态功能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8例患者分成4组,即联合组、冲击波组、电针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4组均予常规康复治疗,电针组另予电针治疗,冲击波组另予rESWT治疗,联合组予针刺结合rESWT治疗,4组均连续治疗4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通过对患者进行综合痉挛评分(CSS)、简化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FMA)、功能性步行量表(FAC)和站立行走测试(TUGT)评估患侧下肢功能及步行能力。结果:治疗4周后,4组的FMA评分、FAC评分、CSS评分及TUGT时间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或P<0.01);联合组的FMA、FAC、CSS评分及TUGT时间较对照组显著改善(P<0.01),较电针组改善(P<0.05),但与冲击波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ESWT结合电针治疗可明显缓解脑卒中患者偏瘫侧下肢痉挛,改善下肢功能及步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散式体外冲击波 针刺 脑卒中 痉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散式体外冲击波联合针刀治疗肩关节周围炎30例近期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5
17
作者 胡乐乐 胡延青 王海东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18年第9期26-29,共4页
目的:观察放散式体外冲击波(r ESWT)联合针刀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肩关节周围炎患者随机分为r ESWT组、针刀组、联合组,每组30例。r ESWT组给予r ESWT治疗,针刀组给予针刀治疗,联合组给予r ESWT加针刀治疗。2组均以... 目的:观察放散式体外冲击波(r ESWT)联合针刀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肩关节周围炎患者随机分为r ESWT组、针刀组、联合组,每组30例。r ESWT组给予r ESWT治疗,针刀组给予针刀治疗,联合组给予r ESWT加针刀治疗。2组均以3周为1个疗程。观察3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上肢关节活动度(ROM)评分。结果:联合组治愈5例,显效17例,有效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66%;针刀组治愈2例,显效11例,有效8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0.00%;r ESWT组治愈0例,显效3例,有效15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60.00%。联合组临床疗效优于针刀组和r ESWT组(P<0.05)。治疗后,3组VAS评分、ROM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且联合组优于r ESWT组和针刀组(P<0.05)。结论:r ESWT联合针刀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疗效明确,值得临床研究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关节周围炎 放散式体外冲击波 针刀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散式体外冲击波对脑卒中患者下肢痉挛及三维步态参数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32
18
作者 鲍赛荣 廖迪 +2 位作者 张其明 张明兴 刘春龙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423-1430,共8页
目的:观察放散式体外冲击波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痉挛,步态时空、对称性参数以及运动学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4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试验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和患侧下肢放散式体外冲... 目的:观察放散式体外冲击波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痉挛,步态时空、对称性参数以及运动学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4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试验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和患侧下肢放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每周2次),连续3周,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和安慰性冲击波治疗。分别于治疗前、第三周全部治疗结束后使用三维步态分析仪器检测并获得两组患者的步态参数。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腘绳肌、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改良Ashworth分级(MAS)评分,以及患侧下肢的Fugl-Meyer(FMA)评分。结果:在第三周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步频、步幅、步速、患侧摆动相和健侧摆动相、踝关节最大背屈角度、踝关节最大跖屈角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步态周期、双支撑相、患侧支撑相、健侧支撑相、步长偏差、患侧健侧摆动相比值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0.05)。组间对比显示,治疗后试验组患者步幅、步频、步速、步态周期、步长偏差、踝关节最大背屈角度、踝关节最大跖屈角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试验组腘绳肌、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MAS评分及患侧下肢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并优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放散式体外冲击波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时空、运动学、对称性参数,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行功能和步态的对称性。同时可以降低患侧下肢的痉挛,提高下肢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散式体外冲击波 脑卒中 三维步态参数 痉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联合放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脑卒中后腓肠肌痉挛临床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冯文锋 冼超俊 +1 位作者 袁佳 麦方永 《河南中医》 2020年第8期1281-1284,共4页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放散式体外冲击波(radial 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reatment,rESWT)治疗脑卒中后腓肠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12月在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科住院治疗的腓肠肌痉挛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放散式体外冲击波(radial 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reatment,rESWT)治疗脑卒中后腓肠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12月在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科住院治疗的腓肠肌痉挛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rESWT组、电针联合rESWT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及常规康复治疗,rESWT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rESWT治疗,电针联合rESWT组在rESWT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电针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三组患者踝关节被动活动度(passive range of motion,PROM)、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肌电图Hmax/Mmax值。结果:rESWT组、电针联合rESWT组PROM高于对照组,且电针联合rESWT组PROM高于rESW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联合rESWT组MAS评分和Hmax/Mmax值低于对照组、rESW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联合放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脑卒中后腓肠肌痉挛,能改善患者PROM、MAS评分和Hmax/Mmax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后腓肠肌痉挛 放散式体外冲击波 电针疗法 踝关节被动活动度 改良Ashworth量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灸联合放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脑卒中后腓肠肌痉挛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
20
作者 冯文锋 麦方永 +2 位作者 曾顺军 杜淑佳 豆运香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9年第2期60-61,共2页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放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脑卒中后腓肠肌痉挛的疗效观察,为脑卒中下肢痉挛患者寻找一种安全快捷、操作简单、疗效确切的中西医结合疗法提供科学依据,在临床上推广应用。方法选取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2017年5月—2018年7月...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放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脑卒中后腓肠肌痉挛的疗效观察,为脑卒中下肢痉挛患者寻找一种安全快捷、操作简单、疗效确切的中西医结合疗法提供科学依据,在临床上推广应用。方法选取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2017年5月—2018年7月收治的90例脑卒中后腓肠肌痉挛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A、B、C 3组,A组采用放射式外冲击波(rESWT)联合针灸以及康复训练,B组采用rESWT及常规康复训练,C组则予以常规康复训练,比较3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和患者痉挛程度。结果 A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B组和C组(P<0.05),A组患者的患者痉挛程度显著低于B组和C组(P<0.05)。结论针灸联合放散式体外冲击波能有效治疗脑卒中后腓肠肌痉挛,治疗有效率得到提高,痉挛程度有所降低,改善了患者生活质量,减轻了患者及家属生活负担,有利于患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放散式体外冲击波 脑卒中后腓肠肌痉挛 临床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