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党内政治生态治理的价值维度与重构路径
- 1
-
-
作者
郭秀兰
程学军
-
机构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出处
《晋阳学刊》
CSSCI
2020年第1期138-142,共5页
-
基金
2019年度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山西政治生态建设实践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9B341)阶段性成果
-
文摘
党内政治生态治理是指中国共产党为了加强自身建设而整合调动政治系统内部诸要素,使其处于良好的发展态势。做好这项工作,是基于加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内在需求,是适应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交互关系的必然要求,也是把党的自我革命推向深入、推进新时代反腐倡廉建设的迫切需要。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态治理面临更多机遇和挑战,需从三方面努力:一是要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培厚党内政治生态的良好土壤;二是要抓住重点人群关键环节,浚清党内政治生态的源头活水;三是要全面提高党内生活质量,强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安全保障。
-
关键词
政治生态
党内政治生态治理
重构路径
-
分类号
D262
[政治法律—中共党史]
-
-
题名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政治生态治理的生动实践
被引量:6
- 2
-
-
作者
柳宝军
-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
-
出处
《理论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3-40,共8页
-
基金
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改革开放以来党内政治生态治理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研究"(18XNH069)
负责人柳宝军
-
文摘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政治生态通过全面从严治党得到了整体净化和系统优化,呈现出崭新气象。其采取的举措有:治标先行,通过狠刹不正之风营造激浊扬清的浓厚氛围;巡视发力,通过强化党内监督形成驱邪扶正的强大震慑;德法融合,坚持以德治党与依规治党相结合完善治理载体;文化育成,通过开展专题教育实现固本培元的治理成效。在这一治理过程中,表现出治理理念的政治性与人民性、治理举措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治理载体的系统性与科学性、治理过程的协同性与常态化等特征。同时,积累了党内政治生态治理的经验,即:注重政治建设,强化理论武装和思想引领;注重依靠人民,成效惠及人民;围绕中心工作,主动服务大局;注重破立结合,凸显协同效应;注重以上率下,突出示范效应;注重运用科学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
-
关键词
党的十八大
党内政治生态治理
全面从严治党
-
分类号
D26
[政治法律—中共党史]
-
-
题名党内政治生态带动我国整体政治生态的道路选择
被引量:5
- 3
-
-
作者
刘少东
-
机构
中共陕西省委党校
-
出处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Z期11-14,共4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应对西方民主输出的战略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4XKS025)
-
文摘
政治治理本质上是政治生态治理。我国不同于世界其他各国政治生态的实际,决定了我国政治生态治理的重点是党内政治生态治理,但又不局限于此,实际上是以党内政治生态带动我国整体政治生态的治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政治生态治理实际上遵循的就是这条政治生态治理道路。首先是党内的,其次是国家的,再次是社会的,最终使我国整体政治生态都得到有效治理。作为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道路,我国必须尊重这条政治生态治理道路的选择,并要在今后我国的政治生态治理上,坚持而不是放弃这条政治生态治理道路。
-
关键词
党内政治生态
国家政治生态
社会政治生态
政治生态治理
-
分类号
D262.6
[政治法律—中共党史]
-
-
题名生态政治建设理论体系建构刍议
被引量:1
- 4
-
-
作者
李立嘉
-
机构
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
出处
《鄱阳湖学刊》
2015年第2期39-48,共10页
-
基金
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广西桂北地区农村生态政治建设实证研究"(YCSW2014075)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本文尝试建构生态政治建设理论体系。生态政治建设是指一个政治共同体中的生态政治主体作用于生态问题的一种能动而系统的生态政治治理行为。生态政治主体是指以其存在或者行动处于政治生活或政治关系中的个人、群体或者政治结构,他们以生态政治价值观作为生态认知和行为导向。生态政治价值观不仅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观为基本内涵,而且将在民主观、法治观、公正观、权利观等生态面相上得到拓展。生态问题自然成为生态政治客体,进而成为一个政治问题。生态政治治理行为主要包括:生态政治主体与社会结构的互动;生态政治权力主体的生态政治管理;生态社会政治主体的生态政治参与。由于生态政治主体的能动性和生态政治治理基于责任和回应的善治目的,以生态政治建设的反馈行为为旨归,从而构成生态政治反馈,形成一个生态政治建设的系统回路。
-
关键词
生态政治主体
生态政治价值观
生态政治治理
-
Keywords
ecological political subject ecological political value ecological political governance
-
分类号
D0
[政治法律—政治学]
-
-
题名延安时期党内政治生态建设路径及其启示
- 5
-
-
作者
吕丹红
-
机构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出处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23年第2期44-50,共7页
-
基金
2022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重大论断研究”(63222079)
2020年度天津市社科规划“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研究专项重点项目“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历程”(TJSSZX20-06)。
-
文摘
重视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面临加强党的政治领导、维护全党团结统一、应对复杂斗争形势之际,通过紧抓党内学习发展先进的党内政治文化,制定党内法规,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规矩,发扬党内民主,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坚决惩治腐败,注重对党员干部的审查选用,把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成为了党史上的一个标杆。延安时期的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卓有成效、影响深远,这些正确的历史经验对新时代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形成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作用。
-
关键词
延安时期
党内政治生态治理
整风运动
全面从严治党
-
分类号
D262.6
[政治法律—中共党史]
-
-
题名村干部腐败新特征及民主治理路径
被引量:17
- 6
-
-
作者
陈朋
-
机构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
出处
《理论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7-62,共6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把手权力腐败治理与政治生态建设研究"(17DJB038)
负责人陈朋
-
文摘
村干部虽然不是"官",但却是最贴近基层的治理力量,也是国家行政管理的神经末梢,其腐败问题不容小觑。较高的发展态势、涉"地"腐败占主体、个体腐败多样化与集体贪腐并存、"小官巨贪"式腐败不断显露、村庄"一把手"涉腐增多是村干部腐败的新特征。乡村治理结构失衡、基层民主相对滞后、有效的监督制约缺位、不良的乡村政治生态是产生村干部腐败的深层次因素。这些问题同"四个民主"尚未得到充分发展直接相关。因此,破解村干部腐败难题,重要之维就是从"四个民主"的角度寻求有效突破。即:要优化基层民主选举程序,筑牢预防村干部腐败的第一道防线;打造科学合理的民主决策系统,构筑预防村干部腐败的堡垒;修复基层民主管理漏洞,拓展预防村干部腐败的载体;建立上下并举的民主监督机制,加强对村干部权力使用的监督。
-
关键词
村干部腐败
乡村治理
政治生态
“四个民主”
-
分类号
D621.5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