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主体性:内涵理解、价值意蕴及框架建构
1
作者 钟志贤 张丽芳 邓祯钰 《中国电化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34,共12页
数字主体性是个体和人类数字生存的内在担保。数字主体性研究缘于人类数字化进程及面临的挑战。数字技术在赋能“人类第二次进化”同时,也带来了人的主体性遮蔽、失落或悬置的风险。彰显数字主体性是人类在数字世界确证独特性、尊严和... 数字主体性是个体和人类数字生存的内在担保。数字主体性研究缘于人类数字化进程及面临的挑战。数字技术在赋能“人类第二次进化”同时,也带来了人的主体性遮蔽、失落或悬置的风险。彰显数字主体性是人类在数字世界确证独特性、尊严和价值的关键所在,也是人类在技术异化的反噬中处理“人-技术-世界”关系的“得救之道”。从人类现处的复杂信息物理社会系统角度来看,数字主体性是主体性哲学研究的重要构成,更是数字人文主义教育研究的题中之义。在理解主体和主体性概念的基础上,探讨了数字主体性的内涵;从关键能力角度认为一个具有数字主体性的个体是一个数字自主的人,具有控制、适应和创造数字世界的综合能力;基于价值主体性哲学和个人能力素质冰山模型理论,运用NVivo12质性分析建构了数字主体性框架,包括“数字自我、数字自觉、数字自律、数字自信、数字自由”5个一级维度及15个二级要素,并运用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予以检验。数字主体性是数智时代确保共生人机协同关系形态、避免个体被技术洪流裹挟和淹没、防范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僭越,以及提升人的价值和作用的核心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 主体性 数字主体性 价值意蕴 框架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台时代的主流媒体:一个数字主体性的视角 被引量:1
2
作者 姬德强 《新闻传播学刊》 2024年第1期96-105,共10页
与技术和资本所共同讲述的扁平化与去中心化逻辑不同,数字平台所驱动的传播生态并非远离结构,而是在新的数字主体性生发和交互中型构着新的舆论秩序。数字主体性的形成以人与技术、社会与媒介的相互构建、共同演化为基础,并不断增益人... 与技术和资本所共同讲述的扁平化与去中心化逻辑不同,数字平台所驱动的传播生态并非远离结构,而是在新的数字主体性生发和交互中型构着新的舆论秩序。数字主体性的形成以人与技术、社会与媒介的相互构建、共同演化为基础,并不断增益人与社会的中心地位,在不同的主体身上表现的侧重点不同。主流媒体可以充分挖掘和动员自身的多维数字主体性,包括构建数字新闻真实性生态,打造自主可控、开放共享的数字平台,以及推动数字服务普惠化,持续赋能数字贫困群体,如此才有可能巩固自身引领舆论流向、提供多样化信息服务的能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营造有序、高效、平等、包容的信息传播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平台 新型主流媒体 数字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社会与人的数字主体性构建
3
作者 罗譞 《青年记者》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5-37,共3页
“主体性”是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在“数字化生存”的背景下对人的“主体性”进行重新思考具有现实意义。本文认为,网民“数字主体性”的构建主要围绕“认同”展开,网民的认同实践使其成为一个“自我决定”的主体。但这种认同又... “主体性”是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在“数字化生存”的背景下对人的“主体性”进行重新思考具有现实意义。本文认为,网民“数字主体性”的构建主要围绕“认同”展开,网民的认同实践使其成为一个“自我决定”的主体。但这种认同又深受社会宏观因素的影响,再加上“互联网技术”这一技术变量的作用,一种全新“拓扑型数字主体”应运而生,这便是互联网时代网民“数字主体性”的本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主体性 数字技术 拓扑型数字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副本或镜像:互联网中的数字主体性
4
作者 朱凌青 《今传媒》 2016年第3期22-24,共3页
本文介绍了福柯和伽塔里对主体性的论述,并将关注点放在数字主体性的概念以及富勒和雷利这两位学者对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上。通过具体的实例,本文讨论了在数字世界里数据主体对真实自我的替代性问题以及算法、监控和主体性之间的联系问... 本文介绍了福柯和伽塔里对主体性的论述,并将关注点放在数字主体性的概念以及富勒和雷利这两位学者对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上。通过具体的实例,本文讨论了在数字世界里数据主体对真实自我的替代性问题以及算法、监控和主体性之间的联系问题,并认为数字主体性、数字人和人间的距离会进一步缩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主体性 数据主体 算法 监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劳工的身份建构与媒介实践——以B站UP主为例
5
作者 苏琦 《新闻前哨》 2023年第12期76-78,共3页
技术消弭了工作与休闲的边界,催生出新的劳动形式.具有"产消合一"双重身份的B站UP主,在资本宰制和"为爱发电"的文化参与中完成身份建构,并通过日常反抗、意义生产、价值创造进行媒介实践下的主体性构建.UP主展开了... 技术消弭了工作与休闲的边界,催生出新的劳动形式.具有"产消合一"双重身份的B站UP主,在资本宰制和"为爱发电"的文化参与中完成身份建构,并通过日常反抗、意义生产、价值创造进行媒介实践下的主体性构建.UP主展开了一系列抗争行动来面对与B站、MCN公司之间的劳资冲突,但成效甚微;B站浓厚的亚文化氛围促进了 自我和群体认同的形成,彰显了 UP主在意义生产上的创造性;持续性的劳动实践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还具有维系社会关系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站UP主 数字劳工主体性 意义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