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19篇文章
< 1 2 9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减影CT灌注成像在股骨头早期缺血性坏死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
作者 刘海明 梁辉清 +3 位作者 刘万新 刘日新 黄锦钊 袁国奇 《海南医学》 CAS 2013年第16期2396-2398,共3页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CT灌注成像(SubtractionCTperfusionimaging,SCTP)在股骨头早期缺血坏死(Avascularnecrosisoffemoralhead,ANFH)中的应用。方法股骨头早期缺血性坏死19例,股骨头灌注前先行平扫,再进行同层面灌注扫描,将灌注图像经数字...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CT灌注成像(SubtractionCTperfusionimaging,SCTP)在股骨头早期缺血坏死(Avascularnecrosisoffemoralhead,ANFH)中的应用。方法股骨头早期缺血性坏死19例,股骨头灌注前先行平扫,再进行同层面灌注扫描,将灌注图像经数字减影后得到一组新灌注图像。再经工作站灌注软件后处理,计算出血流量(BF)、血容量(BV)、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及相应色阶图,用于ANFH诊断。结果早期ANFH患侧(27侧)股骨头BF数值较健侧(11侧)BF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股骨头BV、MTT数值对比健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CTP计算出的BF、BV、MTT能反映早期股骨头缺血的微循环灌注信息,可以为临床诊断ANFH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注成像 数字 股骨头坏死 X线计算机体层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联合CT灌注成像在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
2
作者 张莉莉 李敬诚 +2 位作者 谢鹏 王琳 王景周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8年第18期2033-2034,2037,共3页
目的明确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的动脉狭窄和脑血流灌注情况,并对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联合CT脑灌注成像(CTP)的诊断价值进行评价。方法收集66例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分别应用DSA和CTP的方法,对颈内动脉系统血管狭窄和脑血流灌注... 目的明确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的动脉狭窄和脑血流灌注情况,并对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联合CT脑灌注成像(CTP)的诊断价值进行评价。方法收集66例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分别应用DSA和CTP的方法,对颈内动脉系统血管狭窄和脑血流灌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66例患者中均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责任梗死灶,其中42例为多灶梗死;(2)66例患者中55例发现颈内动脉系统的血管狭窄共87处,最常发生于动脉分叉和血管弯曲处,轻、中、重度狭窄和完全闭塞分别为35、35、14、3处;(3)66例患者中52例CTP检查发现与责任病灶相符的脑灌注异常区,表现为脑血流量明显降低,平均通过时间和达峰时间显著延迟。结论DSA联合CTP能够同时从血管形态和功能上反映脑血管病变和血流灌注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对脑梗死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灌注成像 数字血管造 颈内动脉 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比较 被引量:2
3
作者 谭锦林 黄承发 叶志红 《实用医技杂志》 2024年第3期176-178,共3页
目的分析在脑动脉瘤的诊断中采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临床上的实际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通过临床筛选2019年4月至2023年4月在我院收治的疑似脑动脉瘤患者50例,均行CTA及DSA检查,手术确诊40例,其余10例未... 目的分析在脑动脉瘤的诊断中采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临床上的实际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通过临床筛选2019年4月至2023年4月在我院收治的疑似脑动脉瘤患者50例,均行CTA及DSA检查,手术确诊40例,其余10例未检出。对比2组患者脑动脉瘤的分布情况、动脉瘤测量情况,2种诊断方式的诊断效能与诊断时间。结果颅内微小动脉瘤、小动脉瘤采用CTA诊断的检出率为20.0%、17.5%,采用DSA诊断的检出率为2.5%、0,CTA检出率较高;CTA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分别为94.2%、87.5%、93.3%,均高于DSA诊断的73.1%、62.5%、70.0%(P<0.05);2种诊断方式对中等动脉瘤、大动脉瘤、巨大动脉瘤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动脉瘤瘤颈平均大小、瘤体长径、瘤体短径在研究组的结果中表现为(3.2±0.5)mm、(10.6±1.3)mm、(5.5±0.6)mm,与对照组的(3.7±0.4)mm、(11.0±1.6)mm、(5.4±0.4)mm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A在临床诊断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和准确度,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成像 数字血管造 脑动脉瘤 应用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4
作者 黄家欣 杨君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31期135-138,共4页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主动脉夹层(AD)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4月我院收治的67例疑似A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MSCTA与DSA技术诊断,以术后诊断为金标准,评估两种技术的诊断价值。结...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主动脉夹层(AD)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4月我院收治的67例疑似A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MSCTA与DSA技术诊断,以术后诊断为金标准,评估两种技术的诊断价值。结果67例患者经过术后诊断证实,有58例确诊为AD。58例患者中,发现内膜瓣58例,受累分支数达到161条,破口数187个。MSCTA、DSA技术对AD患者真假腔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TA技术对AD患者分支受累、破口数、内膜瓣的检出率高于DSA技术(P<0.05)。MSCTA与DSA技术检出AD患者真腔远端直径、左锁骨下动脉(LSA)开口平面胸主动脉最大径、第一破口与LSA距离、第一破口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TA与DSA技术对AD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A、AD技术具备较为良好的AD诊断灵敏度、特异度,且对于病灶参数测量基本一致,但MSCTA技术在检测病变受累支数、内膜破口等方面更有优势,可作为首选诊断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数字血管造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螺旋CT血管成像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
5
作者 李济民 杨雪丽 陈鹏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4年第11期2509-2511,共3页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3D-CTA)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3D-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疑似颅内动脉...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3D-CTA)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3D-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病例数共110例,病例选取时间为2021年4月至2023年9月。所有患者均进行3D-CTA与3D-DSA分析,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检查结果的一致性,瘤体最大直径与瘤颈径和3D-CTA对确诊的瘤体位置检出准确率。结果:两种检查方式对AN的检查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0.872,P<0.05),采用3D-CTA检出大脑前动脉、椎基底动脉检出符合率为100.00%,大脑中动脉66.67%,大脑后动脉为75.00%,前交通动脉为74.12%,后交通动脉为95.65%,颈内动脉颅内段为89.47%;3D-DSA与3D-CTA检查结果显示,两组瘤体最大直径、瘤颈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3D-DSA检查相比,3D-CTA其一致性较高,且对于瘤体不同位置的检出率均表现优异,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螺旋ct血管成像 三维数字血管造 颅内动脉瘤 大脑前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在颅脑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特点分析
6
作者 严吉来 杨春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5年第3期250-253,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MSCTA)在颅脑动脉瘤(CA)诊断中的应用,并对其影像特点进行分析。方法选取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80例疑似C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依次接受颅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MSCTA检查。以DSA...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MSCTA)在颅脑动脉瘤(CA)诊断中的应用,并对其影像特点进行分析。方法选取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80例疑似C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依次接受颅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MSCT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评价MSCTA诊断CA的一致性,对CA分布的诊断符合率、瘤体最大直径及瘤颈最大宽度进行比较。结果180例疑似CA患者,经DSA检查诊断CA 174例,共检出240个动脉瘤;MSCTA检查诊断CA 168例,共检出207个动脉瘤。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MSCTA检查诊断CA的敏感度为96.55%,特异度为100%,准确度为96.67%,Kappa值为0.651,诊断的一致性好。经MSCTA诊断的分布于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床突、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前交通动脉和后交通动脉的CA符合率分别为81.82%、83.33%、85.71%、87.50%、86.67%、90.00%和90.00%,总体诊断符合率为86.25%。MSCTA与DSA检查所得的瘤体最大直径、瘤颈最大宽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A对CA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与DSA的诊断一致性较高,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动脉瘤 多层螺旋ct血管造成像 数字血管造 诊断价值 像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血管成像联合数字减影血管成像检查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术前诊断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7
作者 余俊 彭辉 杨海辉 《当代医学》 2024年第9期162-165,共4页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CTA)联合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检查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术前诊断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2年5月于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颅内动脉瘤手术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分别接受CTA和DSA检查...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CTA)联合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检查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术前诊断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2年5月于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颅内动脉瘤手术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分别接受CTA和DSA检查。比较CTA检查与CTA联合DSA检查方式的肿瘤检出率、动脉瘤分布、瘤体直径及瘤颈宽度。结果8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手术病理检查结果,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18例、大脑前动脉瘤15例、前交通动脉瘤20例、大脑中动脉瘤10例、小脑上动脉瘤12例、小脑下动脉瘤5例。共92枚动脉瘤,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20枚、大脑前动脉16枚、前交通动脉25枚、大脑中动脉10枚、小脑上动脉15枚、小脑下动脉6枚。CTA联合DSA检查检出率高于CTA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A联合DSA检查检出瘤体分布数量多于CTA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A联合DSA检查与CTA检查瘤颈宽度与瘤体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术前予以CTA联合DSA检查能准确检测动脉瘤数量和定位肿瘤位置,可为介入治疗提供更精准的影像学结果,对疾病诊断评估和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成像 数字血管成像 颅内动脉瘤 诊断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血管成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评估冠心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临床价值
8
作者 刘志方 畅龙 费建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24年第5期367-370,共4页
目的探究冠心病患者接受CT血管成像(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我院总院区及韶钢院区接收的疑似冠心病患者,共计7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首先给予CTA检查,于7 d后开展DSA检查... 目的探究冠心病患者接受CT血管成像(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我院总院区及韶钢院区接收的疑似冠心病患者,共计7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首先给予CTA检查,于7 d后开展DSA检查,并以DSA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来评价CTA对冠心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临床价值。结果70例疑似冠心病患者经DSA确诊患者有61例,经CTA检出冠状动脉阳性病变60例;CTA对冠状动脉阳性病变的诊断阳性预测值为98.3%,阴性预测值为80.0%,准确度为95.7%,灵敏度为96.7%,特异度为88.9%;CTA检查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及闭塞检出率分别为51.3%、29.3%、19.3%,0%,DSA检查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及闭塞检出率分别为52.5%、31.2%、16.2%,0%,2种检查方法对冠心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检查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对无狭窄/轻度狭窄冠状动脉狭窄中钙化斑块、混合斑块、非钙化斑块检出率分别为63.6%、19.5%、16.9%,对中度/重度狭窄冠状动脉狭窄中钙化斑块、混合斑块、非钙化斑块检出率分别为12.3%、45.2%、42.5%,CTA对无狭窄/轻度狭窄冠状动脉狭窄中钙化斑块检出率高于中度/重度狭窄,混合斑块、非钙化斑块检出低于中度/重度狭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A与DSA在冠心病患者诊断工作中均具有显著价值,且2种诊断方案在评估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方面的一致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 数字 冠心病 ct血管成像 冠状动脉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冠状动脉成像与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检查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价值
9
作者 王路虎 马绪静 《智慧健康》 2024年第11期8-10,共3页
目的CT冠状动脉成像(CTA)与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检查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价值评估。方法选取本院影像中心2019年9月—2022年9月44例临床拟诊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先后进行CTA及DSA造影检查,视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对比分析两种方法... 目的CT冠状动脉成像(CTA)与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检查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价值评估。方法选取本院影像中心2019年9月—2022年9月44例临床拟诊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先后进行CTA及DSA造影检查,视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对比分析两种方法检查结果。结果CTA诊断阳性38例(含假阳性2例)、阴性6例(含假阴性1例),敏感度95.00%、特异度85.71%、准确度93.62%,Kappa=0.762,代表度为高度。结论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结果准确可靠,与DSA检查相似,可广泛应用于冠状动脉狭窄的临床初步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冠状动脉成像 数字脑血管造 冠状动脉狭窄 狭窄检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56排CT减影技术在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10
作者 韩培 《基层医学论坛》 2025年第10期28-31,共4页
目的研究256排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减影技术在颅内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山东大学齐鲁医院2023年1月—2024年6月收治的80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患者均实施256排CT... 目的研究256排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减影技术在颅内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山东大学齐鲁医院2023年1月—2024年6月收治的80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患者均实施256排CT减影技术检查、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技术检查,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研究分析不同技术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与诊断效果。结果“金标准”检查检出颅内动脉瘤阳性68例、阴性12例。相比于MRA检查,256排CT减影技术检查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阳性预测值、不同病灶总检出率、图像检测质量、瘤体最大径、瘤颈宽度均更高(P<0.05)。结论应用256排CT减影技术诊断颅内动脉瘤,可提高临床不同病灶的检出率、图像检测质量,且阳性预测值较高,能为临床评定瘤体最大径、瘤颈宽度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256排ct技术 磁共振血管成像 数字血管造 手术病理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双能量去骨和数字减影脑血管成像对比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季冰 刘丽娟 +2 位作者 王霞 李中会 胡珊珊 《医疗卫生装备》 CAS 2009年第3期83-85,共3页
目的:通过CT双能量去骨和CT数字减影在脑血管成像的对比分析,探索其优势与特点,更好地为临床和患者服务。方法:使用西门子64层双源螺旋CT和双筒高压注射器,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人,实验组用双能量去骨成像法;对照组用DS... 目的:通过CT双能量去骨和CT数字减影在脑血管成像的对比分析,探索其优势与特点,更好地为临床和患者服务。方法:使用西门子64层双源螺旋CT和双筒高压注射器,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人,实验组用双能量去骨成像法;对照组用DSACT成像法,每位患者注射50ml造影剂和50ml生理盐水,注射速度为4ml/s。结果:两组脑血管图像无骨骼影干扰,去骨完全彻底;实验组图像有较多的去骨缺损,血管表面清晰度较差;实验组图像有较多的静脉影干扰;实验组患者辐射剂量低。结论:DSACT成像法的图像质量优于双能量去骨成像法,但其辐射剂量高于双能量去骨成像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ct 血管成像 数字 双能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减影技术在颅内动脉瘤中的效果分析
12
作者 何飞 龙吉甫 《基层医学论坛》 2025年第9期40-42,78,共4页
目的研究分析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CT)减影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断检测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21年6月—2024年6月诊疗的10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采用CT减影技术... 目的研究分析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CT)减影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断检测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21年6月—2024年6月诊疗的10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采用CT减影技术进行诊断、鉴别,以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为“金标准”,分析CT减影技术的临床应用效能。结果CT减影技术对不同位置颅内动脉瘤检出率(前交通、后交通、颈内、椎基底、大脑前、大脑中、大脑后动脉及总检出率分别为30.00%、28.00%、18.00%、10.00%、2.00%、2.00%、7.00%、97.00%)、图像检测质量(Ⅰ级90.00%、Ⅱ级2.00%、Ⅲ级5.00%、Ⅳ级3.00%)、诊断效能(特异度、灵敏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97.98%、97.00%、98.98%和0%)与DS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CT减影技术、DSA两者诊断效能高度一致,能提高不同位置动脉瘤的检出率,且图像检测质量较高,可降低误诊、漏诊等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数字全脑血管造 ct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联合CT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治探讨 被引量:20
13
作者 闵晓黎 曹毅 +4 位作者 何敬 杨燕 万启南 万春平 何国祥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7年第2期36-38,65,共4页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联合CT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治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的62例患者的颅脑3D-DSA及CTA检查资料,观察动脉瘤部位、形态、大小、瘤体颈比、与载瘤动脉的关系以及动脉瘤与邻近...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联合CT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治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的62例患者的颅脑3D-DSA及CTA检查资料,观察动脉瘤部位、形态、大小、瘤体颈比、与载瘤动脉的关系以及动脉瘤与邻近神经、颅骨等其他组织结构的关系等。结果经3DDSA检出动脉瘤54例(60个),检出率约87.1%(54/62);经CTA检出动脉瘤50例(50个),检出率约80.7%(50/62),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3D-DSA能较清晰显示动脉瘤瘤颈的大小及瘤体与载瘤动脉的关系,显示率达100%(60/60),并能较好显示动脉瘤穿支血管。而CTA对动脉瘤的显示除颈内动脉有统计学差异外,颅内其余部位血管显示率无统计学差异,而对动脉瘤穿支血管显示能力较差。结论个性化检查和两者的综合运用能充分发挥优势,对于提高动脉瘤的诊治水平具有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数字血管造 ct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源CT血管成像与数字减影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的评价 被引量:6
14
作者 陆明 王健 +3 位作者 李传明 陈伟 黎海涛 张琳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15-618,716,共5页
目的比较双源CT血管成像(DSCTA)和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对非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颅内动脉瘤的检出和评价价值。方法 80例急性非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DSCTA和DSA检查,以DSA为标准,评价DSCTA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并检验... 目的比较双源CT血管成像(DSCTA)和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对非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颅内动脉瘤的检出和评价价值。方法 80例急性非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DSCTA和DSA检查,以DSA为标准,评价DSCTA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并检验两种方法的一致性。结果 DSCTA检出65例患者共73个动脉瘤,DSA证实63例患者共74个动脉瘤。DSCTA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按病例数计算分别为95.5%、88.2%和94%,按动脉瘤的个数计算分别为95.9%、88.2%和94.5%。结论对急性非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DSCTA和DSA检出和显示动脉瘤的能力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ct血管造 数字血管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发性脑出血病因学诊断中应用头颈部CT血管造影成像的临床价值分析
15
作者 刘芳芳 《临床研究》 2025年第1期107-109,共3页
目的探究病因学诊断中,对于自发性脑出血病例应用头颈部计算机断层成像血管造影(CTA)的价值。方法选取南阳市中心医院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期间收治的92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研究样本均进行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同时以DSA检... 目的探究病因学诊断中,对于自发性脑出血病例应用头颈部计算机断层成像血管造影(CTA)的价值。方法选取南阳市中心医院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期间收治的92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研究样本均进行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同时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CTA的诊断情况,同时评估其在预测自发性脑出血的价值。结果两种方式诊断自发性脑出血疾病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TA敏感度为96.25%(77/80),特异度为75.00%(9/12)。CTA预测血肿扩大方面,斑点征阳性的准确率为84.62%;在CTA预测血肿未扩大方面斑点征阴性的准确率为97.50%。结论CTA在诊断自发性脑出血中具有较高的诊断率,能明确脑出血的病因,且对血肿扩大具有预测价值,具有临床应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ct血管造 自发性脑出血 病因学 诊断 数字血管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与匹配蒙片去骨法在颅内动脉瘤头颈CT血管成像减影效果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姜雪 李王佳 +3 位作者 郑婉琳 郭浩明 张丽娟 吕发金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263-1267,共5页
目的:比较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olume computed tomography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VCTDSA)与匹配蒙片去骨法(matched mask bone elimination,MMBE)对颅内动脉瘤患者头颈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减影的图像质量。... 目的:比较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olume computed tomography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VCTDSA)与匹配蒙片去骨法(matched mask bone elimination,MMBE)对颅内动脉瘤患者头颈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减影的图像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于我院行头颈CTA检查且诊断颅内动脉瘤的47名患者资料。分别使用GE AW4.6后处理工作站VCTDSA减影技术与SIEMENS Syngovia后处理工作站MMBE减影技术对这47名患者头颈CTA的原始图像进行后处理,比较不同减影技术的自动减影时间、手动减影时间和总减影时间,并评价减影后的去骨情况,血管的减影效果及动脉瘤显示情况。结果:VCTDSA和MMBE的自动减影时间、手动减影时间和总减影时间分别为12、598、561.5 s和76、288、375 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VCTDSA在减影后颈内动脉颅内段和静脉窦的减影效果及动脉瘤显示情况均优于MMBE,而其减影后的去骨情况较MMBE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于颈内动脉虹吸部的动脉瘤,VCTDSA的显示情况优于MMBE,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VCTDSA的自动去骨速度快、效果好,对头颈部血管、动脉瘤的显示优于MMBE,有助于颅内动脉瘤的观察和诊断;MMBE的自动去骨效果好,更节约手动减影时间,但易过度减影导致血管假性狭窄及动脉瘤显示不完整,总体减影效果差,不利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容积ct数字血管造 同步匹配蒙片去骨 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与数字减影血管成像诊断下肢动脉狭窄及闭塞性病变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14
17
作者 陶冉 崔进国 王晓琪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2011年第3期56-57,F0003,共3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ulti-slice CT angiograph,MSCTA)在下肢动脉狭窄及闭塞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2例有临床症状的下肢动脉病变行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检查,并在1周内行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检查,CT扫描数据采用最...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ulti-slice CT angiograph,MSCTA)在下肢动脉狭窄及闭塞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2例有临床症状的下肢动脉病变行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检查,并在1周内行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检查,CT扫描数据采用最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及多平面重建技术,对比CTA及DSA两种成像结果。结果 CTA及DSA诊断22例26支下肢动脉共156个兴趣区内的狭窄或闭塞性病变有很好的一致性,并且CTA图像能够清晰显示血管壁的钙化范围。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能够清晰显示下肢动脉狭窄及闭塞性病变的程度及范围,可为制定介入治疗方案及评价术后疗效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闭塞性疾病 下肢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 数字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CT肾动脉成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2
18
作者 任安 卢延 +1 位作者 张雪哲 王武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5年第6期388-391,共4页
目的:客观评价螺旋CT肾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从本院螺旋CT肾动脉成像(CTRA)资料中选取31例曾做过DSA肾动脉造影(含动脉成形和支架放置术)者,CTRA和DSA图像分别先由两位医师独立观察。分析内容包括解剖变异、有无狭窄及... 目的:客观评价螺旋CT肾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从本院螺旋CT肾动脉成像(CTRA)资料中选取31例曾做过DSA肾动脉造影(含动脉成形和支架放置术)者,CTRA和DSA图像分别先由两位医师独立观察。分析内容包括解剖变异、有无狭窄及进行狭窄程度分级。最后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CTRA发现狭窄血管33支,其中31支经DSA证实(2支假阳性)。符合率为94%。清楚显示5支副肾动脉(经DSA证实)。结论:CTRA是肾性高血压筛选的可靠方法并可取代DSA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数字血管造 肾动脉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脑中动脉M1段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4
19
作者 谢惠 吕发金 +4 位作者 覃川 姚开情 张丽娟 蒋孝先 李建秋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50-154,共5页
目的报道运用64层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Volume computed tomography digitalsubtraction angiography,VCTDSA)研究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水平段(M1段)走行及其分支解剖和变异。方法前瞻性观测脑血管或头颈血管VCTDS... 目的报道运用64层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Volume computed tomography digitalsubtraction angiography,VCTDSA)研究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水平段(M1段)走行及其分支解剖和变异。方法前瞻性观测脑血管或头颈血管VCTDSA检查脑底动脉表现无异常者120例,在VR图像上观测MCA-M1段走行及分支类型,测量M1段起始处管径,比较不同侧别、性别管径有无差异。结果120例240侧MCA中,M1段走行分为4型:水平型40.41%(97/240侧),上斜型14.58%(35/240侧),下斜型7.92%(19/240侧),波浪型37.08%(89/240侧);M1段主干分3型:单干型7.91%(19/240侧)、双干型88.75%(213/240侧)、三干型3.33%(8/240侧);M1起始处管径左侧:(1.98±0.44)mm,右侧:(2.05±0.46)mm;男性:(2.01±0.39)mm,女性:(2.03±0.41)mm;管径不存在侧别和性别的差异(P=0.062、0.792)。M1段分支类型除TanrioverN划分八种类型外,另还有IIB、IIC、IVC亚型共3种亚型。发育变异包括窗式变异2例、副大脑中动脉1例、早分叉5例。结论VCTDSA能清楚地显示MCA-M1段血管的解剖和变异,管径正常值可作为临床诊断脑血管疾病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 ct数字血管成像 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灌注成像联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20
作者 黄胜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年第17期80-81,共2页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联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60例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CT灌注扫描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观察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CT灌注成像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特征...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联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60例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CT灌注扫描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观察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CT灌注成像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特征,分析脑内病变与责任动脉影像学表现的相关性。结果 (1)60例患者CT灌注图像均显示明显异常,与健侧比较,脑梗死病变区CBV、CBF均显著降低,MTT显著升高(P〈0.05)。(2)60例患者中存在动脉狭窄共52例(86.7%),其中单发15例,多发37例,共显示狭窄180处,以大脑中动脉狭窄比例最高,颈总动脉比例最低。(3)60例患者中共45例(75.0%)患者CT灌注成像病灶区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显示责任血管相一致。结论 CT灌注成像能够早期发现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脑内病变的存在,并可进行量化分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则可清晰显示责任血管,两者联合应用可优势互补,从而指导临床诊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灌注成像 数字血管成像 脑梗死 颈内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