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7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技术在颅内动脉瘤DSA介入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1
作者 杨六一 朱正斌 柯旭 《河北医学》 2025年第2期270-273,共4页
目的:分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3D技术在颅内动脉瘤DSA介入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于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选取我院收治的13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67)采用DSA 2D技术引导下介入手术,研究组(n=... 目的:分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3D技术在颅内动脉瘤DSA介入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于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选取我院收治的13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67)采用DSA 2D技术引导下介入手术,研究组(n=68)采用DSA 3D技术引导下介入手术。检测对比两组动脉瘤检出率、动脉瘤瘤颈与载瘤动脉清晰度、栓塞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动脉瘤检出率、栓塞成功率较高,动脉瘤瘤颈与载瘤动脉清晰度(-)占比较低,(++)占比较高(P<0.05)。结论:DSA 3D技术在颅动脉瘤介入手术中的应用,可以提高动脉瘤的检出率,提高栓塞的成功率,提高患者的神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3D技术 颅内动脉瘤 介入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评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下射频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 被引量:1
2
作者 刘亚明 赵中男 +3 位作者 黄方慧 刘帅毅 焦岩 吕庆海 《临床外科杂志》 2024年第6期639-643,共5页
目的 探讨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评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射频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2019年2月~2022年2月收治的LDH病人9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组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行腰椎间盘射频消融术,观察... 目的 探讨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评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射频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2019年2月~2022年2月收治的LDH病人9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组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行腰椎间盘射频消融术,观察组行DSA引导下腰椎间盘射频消融术,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1个月和治疗3个月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腰椎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和白细胞介素(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应用红外成像技术检测两组病灶处皮温。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病灶处皮温和VAS、ODI、JOA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治疗前,两组病人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治疗前ODI和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观察组和对照组病人OD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JO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观察组和对照组病人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病灶温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观察组和对照组病人病灶温度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治疗1个月和治疗3个月,LDH病人病灶处皮温与VAS、ODI、JOA评分均呈正相关(r=0.455、0.502、0.523、0.675、0.659、0.611,P<0.05)。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采用DSA引导下腰椎间盘射频消融术治疗效果良好,且应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可有效评估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腰椎间盘射频消融术 红外热成像技术 可行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及针对性护理研究
3
作者 周佳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1期0211-0214,共4页
探究对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诊断的脑血管疾病患者,采取针对性护理,对患者产生的影响及作用。方法 选择2022.6~2023.6期间符合研究标准的患者(84例),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分别予以不同护理手段,对比效果。结果 在84例患者中,通过DS... 探究对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诊断的脑血管疾病患者,采取针对性护理,对患者产生的影响及作用。方法 选择2022.6~2023.6期间符合研究标准的患者(84例),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分别予以不同护理手段,对比效果。结果 在84例患者中,通过DSA检查,脑动脉瘤检出部位中,有36例为前后交通动脉,有28例为大脑前中动脉,有15例为颈内动脉,有5例为基底动脉。其中直径≤5mm为31例,5-25mm为47例,大于等于25mm为6例。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情绪状态、依从性、护理满意度及舒适度均更突出(P<0.05)。结论 DSA能够在脑血管疾病中发挥重要诊断价值,将针对性护理应用于DSA的脑血管疾病患者中效果卓越,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 血管疾病 针对性护理 护理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联合介入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
4
作者 俞庆春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4年第24期37-39,共3页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用介入术联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160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介入治疗组和药物治疗组,每组80例。两组均给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检查。药物...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用介入术联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160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介入治疗组和药物治疗组,每组80例。两组均给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检查。药物治疗组给予药物治疗,介入治疗组给予介入术治疗。对比两组造影检查结果、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评分。结果 两组数字减影检查造影结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95.00%高于药物治疗组的8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且介入治疗组NIHSS评分为(12.56±3.25)分,低于对照组的(18.65±3.2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联合介入术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具有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和较大的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 介入术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 应用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CT血管造影-表面遮盖显示技术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比较 被引量:12
5
作者 李慧 王夏红 赵建民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47-349,共3页
关键词 三维CT血管造影-表面遮盖显示技术 数字 血管造影 颅内动脉瘤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技术在脑血管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3
6
作者 孟学刚 牛晓姗 +2 位作者 玄祖旗 钟朝明 朱沂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4期2672-2673,共2页
准确地对责任血管进行评估是脑血管病治疗的基础。虽然磁共振脑血管造影(MRA)、CT脑血管造影(CTA)等无创检查手段为脑血管的评估提供了新方法,但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60gaphy.DSA)提供的诊断信息仍是不可取... 准确地对责任血管进行评估是脑血管病治疗的基础。虽然磁共振脑血管造影(MRA)、CT脑血管造影(CTA)等无创检查手段为脑血管的评估提供了新方法,但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60gaphy.DSA)提供的诊断信息仍是不可取代的,目前仍被认为是脑血管病诊断的金标准。为进一步分析该检查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及安全性,总结我院2007年1月至2009年8月行DSA检查的脑血管病病例80例,分析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 血管 血管造影技术 应用 磁共振脑血管造影 CT脑血管造影 检查手段 诊断信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32
7
作者 李文化 穆民 刘晓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2期119-121,共3页
目的 评价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3D DSA)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临床怀疑和确诊为脑血管疾病的 71例患者行常规脑血管数字减影造影 (DSA)和 3D DSA。结果 本组共检查 71例 ,经 3D DSA技术共检出动脉瘤 4 4例 6 4枚... 目的 评价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3D DSA)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临床怀疑和确诊为脑血管疾病的 71例患者行常规脑血管数字减影造影 (DSA)和 3D DSA。结果 本组共检查 71例 ,经 3D DSA技术共检出动脉瘤 4 4例 6 4枚、颅内动静脉畸形 (AVM) 19例、血管狭窄致脑缺血8例 (6例颈内动脉狭窄、大脑前动脉闭塞 )。结论  3D DSA诊断脑血管疾病具有极大的临床应用价值。尤其对颅内动脉瘤、AVM、血管狭窄的诊断最为准确、快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血管疾病 技术诊断 颅内动静脉畸形 大脑前动脉闭塞 数字减影造影 颈内动脉狭窄 临床应用价值 血管狭窄 DSA技术 DSA诊断 颅内动脉瘤 脑缺血 AV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图像处理及其有关技术 被引量:5
8
作者 程相晨 邹利光 +2 位作者 刘卫金 马劲 舒通胜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62-163,共2页
关键词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图像处理 相关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微血管成像技术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在诊断颈内动脉重度狭窄及闭塞的对比研究初探 被引量:10
9
作者 包晶晶 张蕾 +2 位作者 王明月 王言憬 勇强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8年第5期449-451,473,共4页
目的:探讨超微血管成像技术(SMI)在颈内动脉重度狭窄近闭塞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常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为颈内动脉起始段重度狭窄及闭塞患者32例,共34条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将SMI、DSA诊断颈内动脉... 目的:探讨超微血管成像技术(SMI)在颈内动脉重度狭窄近闭塞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常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为颈内动脉起始段重度狭窄及闭塞患者32例,共34条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将SMI、DSA诊断颈内动脉狭窄程度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SMI与DSA诊断颈内动脉重度狭窄及闭塞的一致性Kappa值为0.735,提示SMI技术诊断颈内动脉重度狭窄及闭塞结果可靠。结论:SMI技术操作方便、无创、无放射性,可以判断颈内动脉起始段管腔狭窄程度,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及灵敏度,可以作为诊断颈内动脉狭窄的首选影像学筛查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微血流成像技术 颈内动脉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狭窄 闭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与人工智能技术对头颈CTA减影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8
10
作者 姜雪 李王佳 +1 位作者 魏淼 吕发金 《中国医疗设备》 2020年第10期113-116,共4页
目的研究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olume Computed Tomographic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VCTDSA)与人工智能技术(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AI)在正常人头颈CTA的减影效果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8月我院70... 目的研究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olume Computed Tomographic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VCTDSA)与人工智能技术(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AI)在正常人头颈CTA的减影效果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8月我院70名行头颈CTA检查的正常人的影像资料。同一操作者分别使用VCTDSA法与AI对其原始图像进行后处理,计算其减影所需时间及辐射剂量,并对减影后的图像进行质量评价。结果减影时间:VCTDSA法为342(257,441)s,AI为(3.17±0.49)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I的辐射计量明显小于VCTDSA法的。在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颅内段以及椎动脉颅外段的显示上,AI优于VCTDSA法,在上矢状窦、横窦以及乙状窦的显示上,VCTDSA法优于A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头颈CTA的减影后处理,AI更省时省力。若仅对颅内动脉有需求,AI可做优先选择;若对颅内动静脉均有需求,则需选择VCTDS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人工智能技术 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引导在长期血液透析导管置管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明 敖华 +3 位作者 陈文祥 张秋玲 李传红 刘万红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15年第5期341-343,共3页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引导在长期血液透析导管置管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常规盲穿及超声引导下长期透析导管置管失败患者64例。采用DSA技术,通过造影剂观察血管情况,标定体表标识指导穿刺血管,必要时立即进行溶栓、...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引导在长期血液透析导管置管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常规盲穿及超声引导下长期透析导管置管失败患者64例。采用DSA技术,通过造影剂观察血管情况,标定体表标识指导穿刺血管,必要时立即进行溶栓、球囊扩张等辅助手段协助长期透析导管植入,确保导管达到满意的位置,满足透析需要。并对置管失败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64例在DSA可视下置管,全部成功,首次穿刺成功率高达95%(61例)。所有患者术后透析时导管血流量均在200~280 mL/min,未出现导管功能不良及感染等。结论:DSA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能显著提高置管成功率,可作为传统盲穿法及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置管困难患者的补救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 血液透析 血管通路 双腔血液透析导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在脊柱肿瘤诊断与外科治疗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冰 吕国华 +1 位作者 刘伟东 罗建光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3期174-176,共3页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在脊柱肿瘤诊断与外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8例脊柱肿瘤患者术前行DSA检查,有主干血管供血或血运丰富的27例行血管栓塞+手术治疗,11例无主干血管供血者直接行手术切除。结果:27例行栓塞后再手...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在脊柱肿瘤诊断与外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8例脊柱肿瘤患者术前行DSA检查,有主干血管供血或血运丰富的27例行血管栓塞+手术治疗,11例无主干血管供血者直接行手术切除。结果:27例行栓塞后再手术者无术中、术后并发症,11例直接切除病例中1例术后出现伤口感染。平均随访13个月,栓塞+手术治疗组有1例转移瘤患者术后1年复发;11例直接切除病例中1例转移瘤患者术后8个月复发。结论:DSA在脊柱肿瘤治疗过程中对确定肿瘤部位、范围和区别肿瘤良恶性有较大的应用价值;术前应用血管栓塞治疗椎体血管瘤及脊柱恶性肿瘤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并可有效地防止肿瘤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 脊柱肿瘤 外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指引下动脉灌注尿激酶溶栓不同时机对急性脑梗死疗效影响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国伟 赵幼平 +1 位作者 何淑韫 李汝佳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1年第3期160-162,共3页
目的比较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指引下动脉灌注尿激酶溶栓不同时机对急性脑梗死(ACI)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2019年接受动脉导管介入溶栓治疗的ACI患者76例,根据发病至溶栓时间分为对照组30例及研究组46例。对照组... 目的比较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指引下动脉灌注尿激酶溶栓不同时机对急性脑梗死(ACI)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2019年接受动脉导管介入溶栓治疗的ACI患者76例,根据发病至溶栓时间分为对照组30例及研究组46例。对照组发病至溶栓时间3~6 h,研究组发病至溶栓时间<3 h。比较2组血管再通率,治疗前、治疗后14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评分、功能独立性量表(FIM)评分,并比较2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NIHSS、FMA及FI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4 d研究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FMA及FIM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病至溶栓时间<3 h的DSA指引下动脉灌注尿激酶溶栓与3~6 h动脉溶栓比较可提升ACI血管再通率,提升肢体功能及生活功能,降低神经缺损程度,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 动脉溶栓 尿激酶 溶栓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讨头颈部三维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术(3D-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影像融合技术在神经介入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4
14
作者 孙超 郁兆勇 +5 位作者 赵艳梅 孙迎迎 仝永红 戚谦 孔波 徐文慧 《世界复合医学》 2022年第9期83-85,89,共4页
目的探讨头颈部三维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术(3D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3D-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ed angiogram,DSA)影像融合技术在神经介入手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20年1—12月睢宁县人民医院神经介入... 目的探讨头颈部三维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术(3D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3D-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ed angiogram,DSA)影像融合技术在神经介入手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20年1—12月睢宁县人民医院神经介入手术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手术过程中给予DSA辅助检查、治疗,观察组采用3D-CTA辅助检查、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效果。结果观察组30例患者均达到图像精确融合,高于对照组24例融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30,P<0.05);观察组所有患者均完成手术治疗,对照组5例患者由于无法配合操作放弃治疗。观察组造影剂剂量(68.94±4.61)mL、接受射线照射剂量(910.98±32.69)mGy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659、94.605,P<0.05)。观察组出现语言功能障碍和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例数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CTA用于神经介入手术中能在将射线的辐射量降低的同时减少造影剂的使用量,降低手术风险,提供可靠的影像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三维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影像融合技术 神经介入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处理的新技术 被引量:3
15
作者 裴作升 《医疗卫生装备》 CAS 2005年第12期50-50,共1页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处理的新技术包括:图像融合化,图像立体化,高分辨率影像板技术,数据传输网络等。
关键词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技术 三维图像 双平面血管造影 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小龙 丁志伟 贾军琪 《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07年第3期17-18,共2页
关键词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 临床应用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电子计算机 医学影像 血管影像 血管造影 常规X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血管造影数字化三维重建联合Smart Mask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栓塞诊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黄华东 黄海能 +3 位作者 李传玉 黄才明 罗琨祥 栗学玉 《右江医学》 2023年第2期109-114,共6页
目的研究脑血管造影数字化三维重建(3D-DSA)联合Smart Mask技术应用于颅内动脉瘤栓塞微创诊疗的术前、术中评估及栓塞微创诊疗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连续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 目的研究脑血管造影数字化三维重建(3D-DSA)联合Smart Mask技术应用于颅内动脉瘤栓塞微创诊疗的术前、术中评估及栓塞微创诊疗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连续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9例颅内动脉瘤行血管栓塞微创诊疗的患者为对象,患者均采取常规治疗,行数字化三维重建+Smart Mask技术的31例患者为研究组,行数字化三维重建+常规路径图的28例患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性别、年龄、瘤体大小、瘤体位置、破裂动脉瘤例数、PHASES评分、术前Hunt-Hess分级、术中对比剂用量、X线曝光量、手术时间、术中Raymond分级及术后康复情况等相关指标。结果使用Smart Mask技术的研究组和对照组在性别(P=0.763)、年龄(P=0.901)、瘤体大小(P=0.069)、瘤体位置(P=0.314)、破裂动脉瘤例数(P=0.964)、PHASES评分(P=0.314)、术前Hunt-Hess分级(P=0.945)、术中Raymond分级(P=0.600)、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P=0.883)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使用Smart Mask技术的研究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X线曝光量、对比剂用量少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在血管内治疗过程中运用Smart Mask技术可以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X线辐射量和对比剂的用量,降低手术过程中的风险。Smart Mask技术与常规路径图在瘤体栓塞效果上无明显差异,但对于患者术后远期预后的影响仍需要进一步的临床观察与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三维重建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Smart Mask技术 路径图 颅内动脉瘤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在顽固性鼻出血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梁国辉 刘波 +1 位作者 张永杰 陈同庆 《中原医刊》 2004年第8期23-24,共2页
目的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在治疗顽固性鼻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17例因鼻咽癌放疗、高血压、不明原因的顽固性鼻出血行颌内动脉栓塞。结果 :应用DSA技术对 16例单侧、1例双侧颌内动脉进行栓塞 ,均在 12h内取除鼻腔填塞物。结... 目的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在治疗顽固性鼻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17例因鼻咽癌放疗、高血压、不明原因的顽固性鼻出血行颌内动脉栓塞。结果 :应用DSA技术对 16例单侧、1例双侧颌内动脉进行栓塞 ,均在 12h内取除鼻腔填塞物。结论 :DSA技术在治疗顽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 顽固性鼻出血 动脉栓塞 SELDINGER技术 股动脉穿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盆腔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技术因素探讨
19
作者 周素军 乐涛 +3 位作者 徐国斌 龙清云 胡金香 刘骏方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2期227-228,共2页
目的:探讨影响盆腔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各项技术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盆腔动脉DSA,重点探讨体位设计、各项造影技术参数的选择应用。结果:32例患者,子宫肌瘤13例、恶性肿瘤7例、肿瘤出血3例、产后大出血5例、不明原因出血4... 目的:探讨影响盆腔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各项技术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盆腔动脉DSA,重点探讨体位设计、各项造影技术参数的选择应用。结果:32例患者,子宫肌瘤13例、恶性肿瘤7例、肿瘤出血3例、产后大出血5例、不明原因出血4例,共行DSA175例次,157例次清晰显示病变,18例次造影失败。31例患者成功进行介入治疗,1例产后大出血栓塞不全。结论:盆腔动脉DSA技术因素的正确运用有助于病变的显示、诊断与介入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 盆腔动脉 技术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下经侧孔快速交换法与传统鼻胃管减压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疗效观察
20
作者 廖甜 王永恒 +1 位作者 李澜 黄湘俊 《临床外科杂志》 2024年第3期289-292,共4页
目的 观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引导下经侧孔快速交换法与传统鼻胃管减压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9年1月~2021年1月本院收治的粘连性肠梗阻病人8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研究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予以... 目的 观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引导下经侧孔快速交换法与传统鼻胃管减压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9年1月~2021年1月本院收治的粘连性肠梗阻病人8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研究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予以传统鼻胃管减压治疗,研究组予以DSA引导下经侧孔快速交换法置管减压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恢复指标(排气时间、拔管时间、进食时间、首次排便时间、腹痛缓解时间、X线气液平面消失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疼痛程度(VAS评分)、生活质量(SF-36评分)的差异。结果 等级资料秩和检验显示,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92.86%)高于对照组(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排气时间、拔管时间、进食时间、首次排便时间、腹痛缓解时间、X线气液平面消失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78.61±20.38)小时、(80.35±20.26)小时、(82.49±21.59)小时、(88.66±23.55)小时、(3.49±0.75)天、(4.31±1.16)天和(6.53±1.1)天,对照组分别为(101.36±31.56)小时、(104.33±28.85)小时、(108.41±25.55)小时、(141.32±35.49)小时、(6.05±1.29)天、(7.29±1.32)天和(10.01±2.06)天,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示,两组治疗后1天、治疗后3天V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明显降低,且治疗后3天的VAS评分低于治疗后1天,但研究组治疗后1天、治疗后3天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院时SF-36量表各因子得分与治疗前比较均升高,且研究组出院时SF-36量表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SA引导下经侧孔快速交换法置管减压治疗粘连性肠梗阻可有效缓解病人疼痛程度,促进早期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连性肠梗阻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 经侧孔快速交换法 传统鼻胃管减压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