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4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冠脉数字造影图像血管分割方法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于甬华 田世禹 +3 位作者 周正东 王立功 舒华中 罗立民 《山东生物医学工程》 2002年第4期5-10,4,共7页
为了从冠脉数字造影图中提取具有复杂形态结构的血管 ,以便于血管临床心血管疾病的定量分析与诊断 ,我们对造影图像设计了一种有效的血管分割算法 ,然而为了获得更加准确的血管形态 ,我们对造影图像和掩膜图像进行匹配减影 ,然后再从减... 为了从冠脉数字造影图中提取具有复杂形态结构的血管 ,以便于血管临床心血管疾病的定量分析与诊断 ,我们对造影图像设计了一种有效的血管分割算法 ,然而为了获得更加准确的血管形态 ,我们对造影图像和掩膜图像进行匹配减影 ,然后再从减影图像中分割血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脉数字造影 图像分割 配准 图像增强 头帽法 减影 快速样条插值 差值直方图的能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血管数字造影在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中的诊断意义 被引量:6
2
作者 杨旋彪 庄娘妥 罗娘波 《广东医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459-460,共2页
目的了解心血管数字造影在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中的诊断意义。方法对比分析经手术证实的146例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造影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结果146例中,超声心动图的诊断率为71.2%(104/146),心血管数字造影的诊断率为97.3%(142/146),经... 目的了解心血管数字造影在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中的诊断意义。方法对比分析经手术证实的146例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造影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结果146例中,超声心动图的诊断率为71.2%(104/146),心血管数字造影的诊断率为97.3%(142/146),经χ2检验,P<0.01。结论对于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心血管数字造影优于超声心动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 心血管数字造影 超声心动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冠状动脉数字造影图像增强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周正东 鲍旭东 +2 位作者 罗立民 李国昭 滕皋军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81-85,共5页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像配准的数字减影图像增强算法 ,在注入造影剂前 ,首先摄取一系列连续掩膜图像 ( 30帧 /s) ,然后注入造影剂摄取造影图像 ,将造影图像与掩膜序列图像进行全局配准 ,找到其中匹配的掩膜图 ,最后再用块匹配方法对该...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像配准的数字减影图像增强算法 ,在注入造影剂前 ,首先摄取一系列连续掩膜图像 ( 30帧 /s) ,然后注入造影剂摄取造影图像 ,将造影图像与掩膜序列图像进行全局配准 ,找到其中匹配的掩膜图 ,最后再用块匹配方法对该造影图像和匹配的掩膜图像进行局部配准 .在进行局部匹配时为了达到子像素精度和较快的速度 ,运用了一种快速样条插值方法 .实验结果表明配准后的减影图像质量良好 ,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配准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差值图像直方图 快速样条插值 图像增强 临床诊断 心脏冠状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造影旋转三维成像技术对颅内动脉瘤患者诊断准确率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赵阳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0年第11期1841-1843,共3页
目的:分析数字造影旋转三维成像(3D-DSA)技术对颅内动脉瘤患者诊断准确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62例,均行常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3D-DSA检查,对比2种检查方式诊断准确率,并比较2种检查测... 目的:分析数字造影旋转三维成像(3D-DSA)技术对颅内动脉瘤患者诊断准确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62例,均行常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3D-DSA检查,对比2种检查方式诊断准确率,并比较2种检查测量动脉瘤解剖参数(瘤体、瘤颈、圆顶瘤颈比)差异。结果:3D-DSA测量瘤体大小、瘤颈大小较常规DSA小(P<0.05);3D-DSA检查诊断不同颅内动脉瘤位置准确率高于常规DSA(P<0.05)。结论:3D-DSA检查应用于颅内动脉瘤患者,能提高诊断准确率,为临床检出微小动脉瘤、定位动脉瘤位置、实施对症治疗提供影像学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造影旋转三维成像技术 颅内动脉瘤 诊断准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造影旋转三维成像在颅内未破裂动脉瘤诊疗中的临床应用
5
作者 白金平 张振帅 《黑龙江医学》 2022年第8期972-973,共2页
目的:探讨数字造影旋转三维成像(3D-DSA)在颅内未破裂动脉瘤(UIA)诊断与治疗过程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20年6月甘肃省武威肿瘤医院神经内科诊断与治疗的26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UIA)患者,所有患者均行选择性3D-DSA检查与3.0T... 目的:探讨数字造影旋转三维成像(3D-DSA)在颅内未破裂动脉瘤(UIA)诊断与治疗过程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20年6月甘肃省武威肿瘤医院神经内科诊断与治疗的26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UIA)患者,所有患者均行选择性3D-DSA检查与3.0T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分析两种检查方法对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诊断率。结果:选择性3D-DSA对颅内未脑动脉瘤诊断率为96.2%(25/26),3.0T磁共振MRA对颅内未破裂动脉瘤诊断率为69.2%(18/26),两组患者诊断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性3D-DSA对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诊断率较高,在颅内未破裂动脉瘤诊疗过程具有对动脉瘤测量大小精准、操作路径清晰、多角度观察瘤体形态等多个优点,为进一步血管内介入诊疗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提供了方便,介入手术操作中路径更清晰,微导管、弹簧圈到位更精准,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破裂动脉瘤 数字造影旋转三维成像 磁共振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下神经介入取栓术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血清血栓素A2、CXC趋化因子配体16水平的影响
6
作者 刘冰 霍会永 +3 位作者 赵聪慧 刘晓霞 刘佳佳 张文超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5年第1期88-92,共5页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神经介入取栓术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血栓素A2(TXA2)、CXC趋化因子配体16(CXCL16)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22例,通过治疗计划不同分为观察组(n=68)与对照组(n=54)。对照组...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神经介入取栓术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血栓素A2(TXA2)、CXC趋化因子配体16(CXCL16)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22例,通过治疗计划不同分为观察组(n=68)与对照组(n=54)。对照组方案为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观察组为DSA引导下的神经介入取栓术;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血清CXCL16、TXA2水平、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内皮细胞功能、凝血及血管再通情况。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1.17%、70.37%(均P<0.05)。经治疗,观察组血清CXCL16、TXA2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均P<0.05)。观察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量表(NIHSS)、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均P<0.05),日常生活能力指数(BI)评分有所提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内皮素-1(ET-1)、TXB2水平明显降低,NO水平升高(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PV、FIB、PAR水平明显降低(均P<0.05)。观察组、对照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85.29%、62.96%(均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DSA引导下神经介入取栓术可以快速清除病变血管血栓,恢复血流灌注,血管内皮功能改善,降低血清TXA2、CXCL16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下神经介入取栓术 血管内皮功能 血栓素A2 CXC趋化因子配体16 神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下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效果
7
作者 吴建强 王征 +3 位作者 文智 田明武 吕静 伍长学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5年第1期28-32,共5页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BAD)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2年10月本院收治的104例TBAD患者,将采用最佳药物治疗(BMT)的52例患者纳入BMT组,在BMT基础上行DSA下腔内隔绝术的52例患...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BAD)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2年10月本院收治的104例TBAD患者,将采用最佳药物治疗(BMT)的52例患者纳入BMT组,在BMT基础上行DSA下腔内隔绝术的52例患者纳入联合组。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Ⅱ)评分、血清炎症因子、肝肾功能指标、凝血功能指标及住院时间。结果 联合组患者治疗后APACHEⅡ评分、肝肾功能指标及炎症因子水平低于治疗前和BMT组(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变化较治疗前和BMT组显著(P<0.05)。联合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BMT组(P<0.05)。结论 DSA下腔内隔绝术治疗TBAD能减轻炎症反应,改善肝肾功能和凝血功能,缩短住院时间,疗效优于药物保守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腔内隔绝术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 最佳药物治疗 炎症反应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iFlow技术预测急性下肢缺血患者接受血运重建术后30天内大截肢事件
8
作者 李锐东 李承志 +2 位作者 张艳 王晓白 李王海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4-78,共5页
目的观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iFlow技术用于预测急性下肢缺血(ALLI)患者接受血运重建术后30天内发生大截肢事件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310例接受血运重建术ALLI患者,根据术后30天内接受大截肢手术与否将其分为大截肢组(n=36)与无大截... 目的观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iFlow技术用于预测急性下肢缺血(ALLI)患者接受血运重建术后30天内发生大截肢事件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310例接受血运重建术ALLI患者,根据术后30天内接受大截肢手术与否将其分为大截肢组(n=36)与无大截肢组(n=274)。对血运重建后DSA图像进行后处理获得iFlow参数,包括达峰时间(TTP)和峰值(Peak);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获取TTP和Peak预测术后大截肢的最佳截断值并将其转换为二分类变量,与其他参数共同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可用于预测术后大截肢的独立因素。结果大截肢组TTP高于、而Peak低于无大截肢组(P均<0.05)。ROC曲线分析显示,以TTP及Peak预测术后30天内大截肢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31及0.712,其最佳截断值分别为16 s及1.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房颤动(AF)[OR(95%CI)=3.048(1.076,8.632)]、皮肤花斑[OR(95%CI)=6.035(2.323,15.677)]、血运重建后TTP≥16 s[OR(95%CI)=8.414(3.116,22.723)]及术后48 h高肌红蛋白[OR(95%CI)=1.001(1.001,1.001)]均为ALLI患者接受血运重建术后30天内发生大截肢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而Peak二分类变量并非独立预测因子[OR(95%CI)=0.485(0.183,1.283),P=0.145]。结论DSA iFlow参数中的TTP可用于预测接受血运重建术ALLI患者30天内发生大截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 下肢 截肢术 外科性 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技术在颅内动脉瘤DSA介入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9
作者 杨六一 朱正斌 柯旭 《河北医学》 2025年第2期270-273,共4页
目的:分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3D技术在颅内动脉瘤DSA介入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于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选取我院收治的13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67)采用DSA 2D技术引导下介入手术,研究组(n=... 目的:分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3D技术在颅内动脉瘤DSA介入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于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选取我院收治的13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67)采用DSA 2D技术引导下介入手术,研究组(n=68)采用DSA 3D技术引导下介入手术。检测对比两组动脉瘤检出率、动脉瘤瘤颈与载瘤动脉清晰度、栓塞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动脉瘤检出率、栓塞成功率较高,动脉瘤瘤颈与载瘤动脉清晰度(-)占比较低,(++)占比较高(P<0.05)。结论:DSA 3D技术在颅动脉瘤介入手术中的应用,可以提高动脉瘤的检出率,提高栓塞的成功率,提高患者的神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3D技术 颅内动脉瘤 介入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介入取栓联合替罗非班抗栓治疗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效果
10
作者 李培圣 曾国芳 +1 位作者 陈海 袁莉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5年第2期83-85,共3页
目的探讨基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介入取栓联合替罗非班抗栓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效果的影响,为临床治疗该疾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22年5月至2024年5月茂名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分为两组,... 目的探讨基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介入取栓联合替罗非班抗栓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效果的影响,为临床治疗该疾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22年5月至2024年5月茂名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分为两组,常规单一组(40例,采用DSA引导介入取栓治疗)和联合组(40例,在常规单一组基础上联合替罗非班抗栓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14 d。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血管内皮功能及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变化。结果联合组患者临床疗效、血管再通率均高于常规单一组;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清内皮素-1(ET-1)水平均呈降低趋势,联合组均较常规单一组更低,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均呈升高趋势,联合组较常规单一组更高;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外周阻力、特性阻抗均降低,联合组均较常规单一组更低,平均血流量、平均血流速度均升高,联合组均较常规单一组更高(均P<0.05)。结论采用DSA引导介入取栓联合替罗非班抗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可提高血管再通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提高血流动力学指标,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神经介入取栓术 替罗非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故障维修
11
作者 张红侠 杨洪民 +1 位作者 李奥林 田野 《中国设备工程》 2025年第5期86-87,共2页
目的: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的结构工作原理融入故障分析中,通过机器的工作原理,上下游关系排查可能的故障点,确定故障部件,最终维修或者更换故障部件,达到迅速恢复使用,节约成本的目的。方法:由故障发生时的故障现象,通过报错信息和... 目的: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的结构工作原理融入故障分析中,通过机器的工作原理,上下游关系排查可能的故障点,确定故障部件,最终维修或者更换故障部件,达到迅速恢复使用,节约成本的目的。方法:由故障发生时的故障现象,通过报错信息和工作原理推理,按照由表及里,由简单到复杂,观察法,测量法,充分利用捷径有效排查相关联配件,最终确定维修方案。结果:故障案例的表现形式概括讲都是不能曝光,但是故障的根本原因,故障部件却差别很大,本文重点论述探测器冷却系统和探测器故障的维修。结论:开展维修工作不能被表面现象迷惑,必须参考报错信息同时需要充分甄别,刨根问底,找到最终故障部件,才能做好维修工作,节省维修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 平板探测器 故障维修 平板探测器冷却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下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近期疗效
12
作者 包东明 郭赟 吴文泽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25年第2期159-162,共4页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血管腔内成形术(PTA)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LE)的近期疗效。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于邛崃市医疗中心医院介入科及长江大学附属荆州医院放射介入科就诊的ASO-LE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血管腔内成形术(PTA)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LE)的近期疗效。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于邛崃市医疗中心医院介入科及长江大学附属荆州医院放射介入科就诊的ASO-LE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施下肢动脉旁路移植术(LEABG)治疗的LEABG组(n=30)和实施DSA引导下PTA治疗的DSA结合PTA组(n=30)。两组术后均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行走时间、住院时间等围手术期指标,手术前后疼痛情况,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3个月下肢神经传导速度与足背动脉血流动力学,术后1、3、6个月血管通畅率,术前和术后1、3、6个月踝肱指数(ABI)及术前和术后6个月生活质量。DSA结合PTA组手术时间、术后恢复行走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LEABG组,术中平均出血量低于LEABG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1、3 d两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均呈逐渐降低趋势,且DSA结合PTA组低于LEABG组(P<0.05)。术后3个月,两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足背动脉内径(D)、血流量(BF)、血流峰速(PV)均高于术前,且DSA结合PTA组高于LEABG组(P<0.05)。术后6个月,DSA结合PTA组血管通畅率为93.33%,高于LEABG组的73.33%;术后6个月LEABG组血管通畅率低于术后1个月的96.67%(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1、3、6个月两组ABI呈升高趋势,且DSA结合PTA组高于LEABG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术前,且DSA结合PTA组高于LEABG组(P<0.05)。随访期间,DSA结合PT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低于LEABG组的26.67%(P<0.05)。与LEABG比较,DSA引导下PTA治疗ASO-LE术中出血量更少,围手术期疼痛更轻,下肢神经传导速度、足背动脉血流动力学及患肢缺血程度改善效果更好,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更佳,近期效果显著,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血管腔内成形术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肢动脉旁路移植术 近期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导引在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药物球囊预扩张裸金属支架治疗中的效果
13
作者 张为 范恒亮 周志明 《海军医学杂志》 2025年第1期27-31,共5页
目的 探讨3D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导引在椎动脉起始部狭窄(VAOS)患者药物球囊预扩张裸金属支架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12月海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3例VAO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 目的 探讨3D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导引在椎动脉起始部狭窄(VAOS)患者药物球囊预扩张裸金属支架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12月海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3例VAO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3):观察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52.10±3.62)岁;对照组男19例,女14例,年龄(52.47±3.85)岁。2组患者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采取3D旋转DSA导引下药物球囊预扩张裸金属支架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药物球囊预扩张裸金属支架治疗,比较2组患者疗效。结果 观察组手术成功率100%(30/30)与对照组96.97%(32/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24,P=0.336)。术前、术后3个月,2组患者狭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椎动脉起始段的血流动力学水平、神经功能评分、生活质量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循环卒中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有2例(占比6.67%)发生再狭窄,对照组有9例(占比27.27%)发生再狭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30,P=0.031)。结论 采取3D旋转DSA导引下药物球囊预扩张裸金属支架治疗能有效降低狭窄率和再狭窄发生率,改善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椎动脉起始部狭窄 药物球囊预扩张 裸金属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联合实验室指标对缺血性脑卒中进展的预测价值
14
作者 莫程富 《当代医药论丛》 2025年第6期40-42,共3页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DSA)联合实验室指标对缺血性脑卒中进展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桂东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参与研究,根据发病6 h~7 d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DSA)联合实验室指标对缺血性脑卒中进展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桂东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参与研究,根据发病6 h~7 d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增加情况进行分组,将NIHSS评分增加<2分的患者纳入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NPIS)组(n=68),将NIHSS评分增加≥2分的患者纳入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PIS)组(n=32)。采用单因素、多因素分析方法,分析影响PIS发生的因素,采用ROC曲线评估各指标预测PIS发生的效能。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的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清三酰甘油(TG)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DSA结果、中性粒细胞计数与淋巴细胞计数的比值(NLR)方面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SA结果为中重度狭窄、NLR增高均为导致PI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DSA结果、NLR预测PIS发生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82、0.779,DSA结果与NLR联合预测PIS发生的AUC为0.854。两者联合用于预测PIS发生的AUC高于单独预测,预测价值更高。结论:DSA结果联合实验室指标NLR预测PIS发生的价值较高,能帮助临床医生筛选出PIS高危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 实验室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高分辨率分割网络设计
15
作者 崔颖 付瑞 +3 位作者 朱佳 高山 陈立伟 张广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86-793,共8页
针对现存卷积神经网络对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分割精度不高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U-Net的改进网络(IC-Net)。通过融合使用Inception和CAM通道注意力模块,以多种感受域提取更丰富的血管特征信息,并对特征信息进行筛选。增加7×... 针对现存卷积神经网络对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分割精度不高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U-Net的改进网络(IC-Net)。通过融合使用Inception和CAM通道注意力模块,以多种感受域提取更丰富的血管特征信息,并对特征信息进行筛选。增加7×7卷积层,通过压缩特征层分辨率的方式减少训练过程中产生的数据量。本文所提模型与U-Net、R2U-Net、Attention U-Net相比,IOU、Accuracy、F1-Score和ROC曲线下面积4项指标平均提升了1.82%、0.014%、1.19%和0.73%。结果验证了IC-Net模型明显提升了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虚弱血管和血管末端的检测能力,提升了分辨伪影噪声的能力,为医生识别脑血管中产生的病变提供有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分割 特征提取 脑血管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U-Net Inception模块 通道注意力 降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下神经介入取栓联合替罗非班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贺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4年第20期43-45,共3页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采用替罗非班静脉溶栓联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神经介入取栓治疗对患者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吉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不同的治疗...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采用替罗非班静脉溶栓联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神经介入取栓治疗对患者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吉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不同的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38例,采用DSA引导下神经介入取栓)和干预组(38例,采用替罗非班静脉溶栓联合DSA引导下神经介入取栓治疗)。两组患者均术后随访90 d。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4 h的血管再通率,术前和术后24 h血清学指标水平,术前和术后7 d神经功能,术前和术后90 d生活能力评分。结果干预组患者的血管再通情况优于对照组,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与术前比,术后24 h两组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均降低,且干预组均低于对照组;与术前比,术后7 d两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降低,且干预组低于对照组,术后90 d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均升高,且干预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将替罗非班静脉溶栓与DSA神经介入取栓相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能够提高血通情况,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减轻患者炎症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神经介入取栓 替罗非班 静脉溶栓 神经功能 生活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下半月神经节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效果分析
17
作者 林雄 《中外医药研究》 2024年第6期15-17,共3页
目的:探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半月神经节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1年5月百色市人民医院收治的三叉神经痛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实施小切口开颅显微技术治... 目的:探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半月神经节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1年5月百色市人民医院收治的三叉神经痛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实施小切口开颅显微技术治疗,观察组实施DSA引导下半月神经节球囊压迫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近远期疗效、疼痛程度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近期疗效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远期效果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40)。术前,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24个月,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术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结论:DSA引导下半月神经节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远期疗效显著,可以有效缓解疼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半月神经节球囊压迫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远端桡动脉入路与常规桡动脉入路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可行性及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任伟超 杨海华 +3 位作者 袁景林 段春苗 马宁 王铁军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40-646,共7页
目的对比远端桡动脉入路(distal transradial artery access,dTRA)与常规桡动脉入路(transradial approach,TRA)行DSA的可行性和安全性,优化神经介入治疗的穿刺入路策略。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22年7月—2023年1月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 目的对比远端桡动脉入路(distal transradial artery access,dTRA)与常规桡动脉入路(transradial approach,TRA)行DSA的可行性和安全性,优化神经介入治疗的穿刺入路策略。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22年7月—2023年1月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拟行DSA的患者,按计算机产生随机数字的方法,将患者分为dTRA组和TRA组。将按照预定入路成功完成穿刺的患者纳入分析,收集两组患者的人口学信息、既往病史等基线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穿刺血管内径、穿刺时间、穿刺次数等手术过程指标,以及手臂疼痛、麻木、肿胀、桡动脉闭塞、动静脉瘘等术后并发症情况。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dTRA首次穿刺成功率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20例拟行DSA的患者,其中306例患者纳入分析,dTRA组和TRA组各153例患者。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TRA组的穿刺血管内径较TRA组更小[(1.97±0.42)mm vs.(2.23±0.44)mm,P<0.001]。两组患者首次穿刺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与TRA组相比,dTRA组的穿刺时间更长(P=0.008)、穿刺次数更多(P=0.022)、总手术时间更长(P=0.003)、射线剂量更大(P=0.027)。与TRA组相比,dTRA组术后手臂疼痛评分更低(P<0.001),麻木、肿胀发生率更低(P<0.001),桡动脉闭塞发生率更低(P=0.002);TRA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动静脉瘘,dTRA组有2例患者发生动静脉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远端桡动脉内径(OR 3.860,95%CI 1.364~10.924,P=0.011)及心房颤动病史(OR 0.121,95%CI 0.018~0.831,P=0.032)是影响dTRA首次穿刺成功率的危险因素。结论与TRA相比,dTRA可降低患者桡动脉闭塞、麻木、肿胀以及疼痛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舒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远端桡动脉入路 常规桡动脉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斑块超声与CT血管造影评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价值
19
作者 刘会苗 杨青 +2 位作者 张峰 姜喜锋 刘凯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5年第2期53-56,共4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超声与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评估缺血性脑卒中(ICS)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本院2022年1月~2023年12月收治的125例ICS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CTA、颈动脉...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超声与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评估缺血性脑卒中(ICS)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本院2022年1月~2023年12月收治的125例ICS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CTA、颈动脉斑块超声检查。以DSA检查为“金标准”,比较颈动脉斑块超声、CTA诊断ICS患者CAS斑块性质的诊断价值。结果以DSA检查为金标准,结果显示,125例ICS患者中,77例患者为易损斑块(61.60%,77/125),48例患者为稳定斑块(38.40%,48/125);43例患者为颈动脉轻度狭窄(34.40%,43/125),62例患者为颈动脉中度狭窄(49.60%,62/125),20例患者为颈动脉重度狭窄(16.00%,20/125)。CAS斑块多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及颈动脉球部,且斑块信号不一。颈动脉斑块超声诊断76例ICS患者为易损斑块(60.80%,76/125),49例ICS患者为稳定斑块(39.20%,49/125);易损斑块患者颈动脉重度狭窄、纤维帽不完整、斑块低回声占比均高于稳定斑块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A诊断74例ICS患者为易损斑块(59.20%,74/125),51例ICS患者为稳定斑块(40.80%,51/125);颈动脉斑块超声鉴别诊断ICS患者CAS斑块性质的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kappa值均显著高于CTA。结论相比CTA,颈动脉斑块超声对于ICS患者CAS斑块性质的诊断效能较高,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斑块超声 CT血管造影 缺血性脑卒中 颈动脉粥样硬化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脑中央区浅静脉的显微解剖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比观察
20
作者 贤俊民 杨伟民 +2 位作者 武庆杰 苗磊 丰育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39-643,共5页
目的探讨大脑中央区浅静脉的显微解剖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观察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2023年3月在菏泽市立医院行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的50例(100侧)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观测大脑中央区浅静脉的形态构成... 目的探讨大脑中央区浅静脉的显微解剖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观察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2023年3月在菏泽市立医院行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的50例(100侧)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观测大脑中央区浅静脉的形态构成、走行路径、并测量其管径。将20具(40侧)尸头标本的动、静脉分别使用红、蓝色乳胶进行灌注,显微镜下观测中央区浅静脉的形态构成、走行路径、并测量其管径。然后将两者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DSA图像显示中央区浅静脉构成有6型:①中央前静脉型,②Trolard静脉型,③中央沟静脉型,④中央后静脉型,⑤混合型,⑥中央区浅静脉缺如型。中央前静脉管径:左(3.84±1.24)mm,右(3.68±1.43)mm;中央沟静脉管径:左(4.12±1.11)mm,右(4.03±1.16)mm;Trolard静脉管径:左(1.12±0.41)mm,右(1.21±0.48)mm;中央后静脉管径:左(1.07±0.78)mm,右(1.14±0.67)mm。显微解剖观察发现20具(40侧)标本中,中央区浅静脉共有5型:①中央前静脉型,②中央沟静脉型,③混合型,④Trolard静脉型,⑤中央后静脉型。中央前静脉管径:左(3.79±1.04)mm,右为(3.51±0.97)mm;中央沟静脉管径:左(4.02±1.07)mm,右(3.93±1.03)mm;Trolard静脉管径:左(1.06±0.61)mm,右(1.13±0.59)mm;中央后静脉管径:左(1.45±0.44)mm,右为(1.72±0.75)mm。两种方法所测量的管径大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解剖、影像学显影发现大脑中央区浅静脉的形态构成和回流位置是多种多样的。显微解剖及临床影像学资料,均能为神经外科医师提供较详细的中央区浅静脉的形态学信息,有利于手术医师的术前计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静脉 神经解剖学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