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古龙武侠小说的文体美学 被引量:3
1
作者 方忠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00年第2期35-39,共5页
关键词 文学评论 古龙 武侠小说 文体美学 <<陆小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报告文学文体美学辨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尹均生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3期25-30,共6页
:当今 ,报告文学已经是更趋成熟的被国际公众广泛接受的文学体裁之一 ,是社会公众关注、思想含蕴丰厚、社会意义重大的信息时代不可替代的语符载体。仅用“文学的轻骑兵”来阐释报告文学的文学品位与价值已不能表达其文体的美学特征了... :当今 ,报告文学已经是更趋成熟的被国际公众广泛接受的文学体裁之一 ,是社会公众关注、思想含蕴丰厚、社会意义重大的信息时代不可替代的语符载体。仅用“文学的轻骑兵”来阐释报告文学的文学品位与价值已不能表达其文体的美学特征了。但是 ,新近出版的一些中国现代文学史 ,依然沿用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的文学体裁“四分法”,将报告文学挂靠在“散文”的名下 ;甚至不承认报告文学是文学 ,责难其“缺乏文学性”之声也不绝于耳。鉴于对报告文学文体的误解 ,应该从新闻性和文学性的统一、思辨色彩和艺术美感相契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报告文学 文体美学 辨析 特征
全文增补中
幼儿散文的文体美学
3
作者 郑伟 《昆明学院学报》 2018年第5期1-7,共7页
以低龄儿童为主要读者对象的幼儿散文是儿童文学中较少受到关注的文体类型,其独特的文体美学特征体现在"诗意与稚趣""情节与画面""纪实与幻想"三个关系维度中。诗意与稚趣是幼儿散文最为核心的审美内涵,... 以低龄儿童为主要读者对象的幼儿散文是儿童文学中较少受到关注的文体类型,其独特的文体美学特征体现在"诗意与稚趣""情节与画面""纪实与幻想"三个关系维度中。诗意与稚趣是幼儿散文最为核心的审美内涵,对其他审美要素发挥着统摄作用;情节展开与画面构划在时空关系上展示了幼儿散文文本叙述的基本路径;纪实和幻想这两种迥异艺术思维在幼儿散文中的共存,更大程度地显示了这一文体别样的美学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文学 幼儿散文 文体美学 审美特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河有声》与当代生态文学的美学意义
4
作者 周海波 刘雅倩 《百家评论》 2025年第1期10-16,共7页
《江河有声》是作家瑛子最新创作的一部生态文学作品。作者在小说中构建了既复杂又清晰的叙事线索,通过一个诉讼案件的多种可能性思考生态文学“写什么”的问题,建构了作品二元对立的结构模式,塑造了三位具有不同个性、不同人生经历的... 《江河有声》是作家瑛子最新创作的一部生态文学作品。作者在小说中构建了既复杂又清晰的叙事线索,通过一个诉讼案件的多种可能性思考生态文学“写什么”的问题,建构了作品二元对立的结构模式,塑造了三位具有不同个性、不同人生经历的女性形象,将小说叙事融入复杂而缠绵的矛盾之中。作者将一个具有普遍社会化意义的问题提到新的层面,思考生态环境与人的生存、生命的问题,关注生态问题引发的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关系。在曲折复杂的故事建构过程中,以深情的现实关怀对生态问题作出了新的回答,也为生态文学“怎么写”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瑛子 生态文学 《江河有声》 文体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与迟子建的长篇小说文体美学
5
作者 李遇春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2020年第2期217-217,共1页
迟子建的海洋型长篇小说文体美学是一种空间诗学。这首先表现为她在长篇小说创作中致力于小说时空体的空间化建构,即通过时间维度的空间化与“去时间”的空间化两种叙事策略,追求海洋型长篇小说空间诗学的宽度。其次表现为她在长篇小说... 迟子建的海洋型长篇小说文体美学是一种空间诗学。这首先表现为她在长篇小说创作中致力于小说时空体的空间化建构,即通过时间维度的空间化与“去时间”的空间化两种叙事策略,追求海洋型长篇小说空间诗学的宽度。其次表现为她在长篇小说创作中致力于海洋型生态叙事和生态共同体的建构,通过高密度的日常生活叙事与多元形象组合的“块茎”文本结构,展示海洋型长篇小说空间诗学的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篇小说创作 空间诗学 日常生活叙事 迟子建 生态叙事 时空体 文体美学 生态共同体
原文传递
20世纪初期文学史撰述中的文体认同问题
6
作者 刘瑞弘 周海波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44-254,共11页
中国文学史撰述是近代才开始出现的学术活动。从1907年到1936年的三十年时间里,出现了近百种文学史著作。文学史著述的热潮恰值中国古代文学从观念到体式开始走向新调整的时期,同时也是中国新文学蓬勃发展之际。固守古典者试图以撰写文... 中国文学史撰述是近代才开始出现的学术活动。从1907年到1936年的三十年时间里,出现了近百种文学史著作。文学史著述的热潮恰值中国古代文学从观念到体式开始走向新调整的时期,同时也是中国新文学蓬勃发展之际。固守古典者试图以撰写文学史的方式建立起古典文体的经典性、合理性及其合法性地位;新文体的倡导者和实践者要为“新文学”定位,极力证明中国新文学的合法合理地位,证明“新文学”就是文学,着力于创造新的美学原则。“文学”与“新文学”的文体之争,显示了两种不同文学观念在文学史撰述中的立场。早期中国文学史的撰述从两个方面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和历史基础。一方面,中国古典形态的文学通过各种中国文学史获得了文学史的认同,不仅古典诗词成为现代各派作家共同使用的文体,保留了中国传统的古典美学精神,辞赋文章的文体风格与文体类型也被文学史承认,并成为当时人们生活中运用的文体。另一方面,新文学的现代文体经过艰难抗争,取得了文学史的合理合法地位,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四种文体,从概念厘定到内涵确立,已经成为中国文学的正宗。同时,现代文学的文体创造又在自觉和不自觉状态中承继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某些特征,古典文体的美学精神及其艺术手段被吸收溶化为现代文体的某些艺术方法,凝聚成具有现代美学特征的艺术精神,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文体 现代文体 中国文学史 中国新文学史 文体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心与边缘之间:巴别尔小说价值辨析 被引量:2
7
作者 王树福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86-95,共10页
作为20世纪享有盛誉的小说大师,巴别尔在俄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其小说价值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在叙述诗学层面,它融合现实主义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的诗学理念,策略性地使多种文学传统和多样文化因子融为一体;其二,在文... 作为20世纪享有盛誉的小说大师,巴别尔在俄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其小说价值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在叙述诗学层面,它融合现实主义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的诗学理念,策略性地使多种文学传统和多样文化因子融为一体;其二,在文体美学层面,它以审美的力量消弥严肃文学与通俗小说的范畴界限,开创了俄国犹太文学的新局面;其三,在人文思想层面,它把阳光幽默的南俄写进20世纪俄国文学,为该世纪上半期的俄国犹太人撰写了一部悲伤的编年史;其四,在文化反思层面,它见证着离散及漂流的年代里,知识分子与作家共同的悲剧命运。巴别尔小说不仅可以触摸1920-1940年代俄国的社会历史和思想态势,亦可考察从"白银时代"文学向苏联文学的范式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别尔小说 小说叙述 文体美学 思想内涵 人文反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梁庄系列”中非虚构写作的乡土叙事策略 被引量:4
8
作者 田频 周晓艳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84-191,共8页
梁鸿的非虚构作品《中国在梁庄》以及《出梁庄记》因其具备直面现实的个人体验与宏观的历史视野,向内注重生命状态的内省,向外追求文化理性的构筑,引起广泛的关注。同时,作为具备本土文化审美内蕴与现实主义批判传统的文学样式,“梁庄... 梁鸿的非虚构作品《中国在梁庄》以及《出梁庄记》因其具备直面现实的个人体验与宏观的历史视野,向内注重生命状态的内省,向外追求文化理性的构筑,引起广泛的关注。同时,作为具备本土文化审美内蕴与现实主义批判传统的文学样式,“梁庄系列”通过批判性文化反思与多元化复调叙述,完成乡土美学意向的解构以及乡土叙事表现领域的拓展,成为内含变革意蕴的先锋叙事或后现代叙事,继而赋予了非虚构写作全新的文体生命与书写空间。简言之,因其深刻探索现实社会中的存在问题与道德困境,以及真实反映边缘个体的生存困惑与价值意义,对新世纪非虚构书写的整体性色彩与系统性格局产生深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虚构写作 梁鸿 文体美学 乡土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ransdisciplinarity Exploitation of Maternal Language, Based on the Model of C.P.M.P.S Application in the Art Subject
9
作者 Jose Alberto Martins 《Sociology Study》 2015年第5期371-381,共11页
The presented paper puts in discussion the dilemma of the linear supports of formal teaching and learning processes of regular school, coexisting with an inter and transdisciplinarity of the process mentioned above. I... The presented paper puts in discussion the dilemma of the linear supports of formal teaching and learning processes of regular school, coexisting with an inter and transdisciplinarity of the process mentioned above. In this perspective, the author wonders about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students' apprenticeship and about the way they can change, according to the methodological variants, as well as the context. So, he intents to explore the C.P.M.P.S (Creative and Participative Method of Problem Solu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Portuguese written language competence, through the art subject. In this paper, we can see the increase of different variabl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udents and teachers which validates in some manner of the teaching methodolo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SCIPLINE transdisciplinarity COMPLEXITY lineally HOLIS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