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化制衡视域下的明清湘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基于苗疆边墙的历史考察
1
作者 黄建胜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23期56-60,共5页
“文化制衡”理论认为,人类社会的存在必然是一个“偏离”与“回归”交替出现,不断再适应的推进过程,任何一个民族绝不会只对某一两个民族保持密切关系,而是同时要与众多民族发生不同程度的依存制约关系。该文运用文化制衡理论对明清两... “文化制衡”理论认为,人类社会的存在必然是一个“偏离”与“回归”交替出现,不断再适应的推进过程,任何一个民族绝不会只对某一两个民族保持密切关系,而是同时要与众多民族发生不同程度的依存制约关系。该文运用文化制衡理论对明清两朝苗疆边墙的修筑历史予以解读,阐述了湘西苗疆各民族之间冲突、调适、耦合的过程。苗疆边墙的修筑,虽然达到了“民”“苗”分而治之的目的,但并未物理隔绝“墙内”“墙外”的社会联系。各民族以墙为“介”,打破了族群壁垒,重构了苗疆社会秩序,最终实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交融局面,成为中国民族地区民族和睦的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制衡 苗疆边墙 明代 清代 湘西 交往交流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制衡观在“富民兴边”行动中的价值 被引量:8
2
作者 罗康隆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3期143-149,共7页
21世纪初,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变,西方列强的势力在亚洲地区快速消退,中国及其邻国的自主能力正稳步提升,改变边境地带社会经济滞后状态,开始成了双边和多边的共识。特别是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增长,无论是综合潜力,还是国际声望都能对边境... 21世纪初,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变,西方列强的势力在亚洲地区快速消退,中国及其邻国的自主能力正稳步提升,改变边境地带社会经济滞后状态,开始成了双边和多边的共识。特别是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增长,无论是综合潜力,还是国际声望都能对边境地区的发展发挥引导和协调作用。上述特点表明,当前实施"兴边富民"行动正当其时,正当其用。历史的经验表明,社会经济要取得发展必须确保文化生态耦合体系的完整,故文化制衡观理当成为"兴边富民"行动的指导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制衡 兴边富民 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族际文化制衡与生态维护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罗康隆 《鄱阳湖学刊》 2009年第2期50-61,共12页
就当前全球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而言,生态灾变与生态危机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多民族分布的交接地带,在中国也是如此。本文认为,从"民族"—"文化"—"生境"的关系出发,每一个民族的分布区域可以被划分为核心分... 就当前全球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而言,生态灾变与生态危机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多民族分布的交接地带,在中国也是如此。本文认为,从"民族"—"文化"—"生境"的关系出发,每一个民族的分布区域可以被划分为核心分布区、有效分布区和代偿分布区。一般来说,生态灾变与生态危机不会发生在民族分布的核心分布区,而是主要发生在代偿分布区。因而,要避免生态灾变与生态危机的发生,关键在于有效地实现民族间的文化制衡,通过文化制衡,构建和维护多民族的文化边界,以确保各民族的活动与其生态环境有机契合,从而达成人类生态环境的有序利用与维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危机 生态维护 民族分布 文化制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族际文化制衡与生态环境维护:我国长江中上游山区生态维护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罗康隆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00-105,共6页
我国长江中上游山区是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区段。在19世纪以前,这里的彝、汉、苗等民族在资源利用方面所形成的文化制衡格局,不仅对该区域的资源实现了高效利用,而且对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实现了较好的维护。但19世纪以后,这样的族... 我国长江中上游山区是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区段。在19世纪以前,这里的彝、汉、苗等民族在资源利用方面所形成的文化制衡格局,不仅对该区域的资源实现了高效利用,而且对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实现了较好的维护。但19世纪以后,这样的族际文化制衡格局逐渐被打破,尤其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这种失衡格局还在不断加大,以至于诱发了该区域的生态灾变。20世纪90年代以后,政府开始提出退耕还林、还牧,但成效不大。要使其起到实质性的成效,势必要建立起新时期的族际文化制衡格局,在实现对资源高效利用的同时,达到对生态环境的精心维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族际文化制衡 生态环境 退耕还林 长江中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的生态维护与文化制衡 被引量:3
5
作者 游俊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60-164,共5页
古代民族由于所处时空域的限制,不可能全面认识自然生态系统并自觉直接维护生态环境,而是在文化建构的过程中从所处的自然生态系统内人为地分割出一个最适合于本民族生息的区域,按照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去建构并直接维护本民族特有的民族... 古代民族由于所处时空域的限制,不可能全面认识自然生态系统并自觉直接维护生态环境,而是在文化建构的过程中从所处的自然生态系统内人为地分割出一个最适合于本民族生息的区域,按照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去建构并直接维护本民族特有的民族生境。对生态环境的维护,主要是通过文化制衡来实现的,它具有无意识性、间接性、被动性和区域性。探讨这种生态维护的特点及功效,有助于深化对民族生境的认识并为今天的生态维护提供前人的经验教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维护 民族生境 文化制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族际文化制衡与资源利用格局 被引量:3
6
作者 罗康隆 《怀化学院学报》 2007年第6期1-6,共6页
任何一个民族由特定的人群、时空组成,其组合运行过程就是特定民族利用资源获得生存发展的过程。资源是由文化来利用与分配的,可以说,资源是由文化来定义的。没有无文化的资源,也没有无资源的文化。文化是规范利用资源的规则体系,民族... 任何一个民族由特定的人群、时空组成,其组合运行过程就是特定民族利用资源获得生存发展的过程。资源是由文化来利用与分配的,可以说,资源是由文化来定义的。没有无文化的资源,也没有无资源的文化。文化是规范利用资源的规则体系,民族文化的建构与适应本身具有维护资源利用格局的功能。全球范围内的资源利用格局,是人类并存民族文化建构与适应的结果。民族与民族之间是靠文化来沟通的,对地球资源的利用应当立足于特定民族的文化,而不是“强权话语”,更不能肆意侵掠。拥有特定资源的民族通过技术引进推动传统的资源利用方式的发展创新,绝不是抛弃当地各族的传统资源利用方式。在地球资源利用过程中达成族际文化制衡,这才是人类可用续利用资源而获得生存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族际关系 文化制衡 文化 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制衡与生态建设——读《生态人类学导论》的启示 被引量:1
7
作者 邵晓飞 《怀化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14-15,共2页
《生态人类学导论》一书在全面论述生物制衡与文化制衡区别与联系的基础上,对目前最关注的生态安全与生态建设展开了讨论,揭示了不少学人对生态建设等关键问题认识的盲区和死角。确立了一系列生态建设需要遵循的原则和对策,使人们对人... 《生态人类学导论》一书在全面论述生物制衡与文化制衡区别与联系的基础上,对目前最关注的生态安全与生态建设展开了讨论,揭示了不少学人对生态建设等关键问题认识的盲区和死角。确立了一系列生态建设需要遵循的原则和对策,使人们对人为生态问题获得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仅就个人的阅读感受,对《生态人类学导论》一书的新见解和新思想对生态建设的几点启示与大家探讨。启示之一,从文化制衡观剖析当代生态灾变根源,寻求灾变救治的方案。启示之二,从民族文化适应的双向性的新视角,科学对待生态建设。启示之三,本土性生态知识和技术技能是现代生态建设的主要途径和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制衡 文化制衡 生态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制衡与西南民族地区人口生态控制——以贵州侗族村寨为分析个例
8
作者 杨经华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05-208,共4页
在我国大西南地区,居住着蒙、藏、苗、彝、布依等三十四个世居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我国少数民族之人数的60%以上。这里是全国世居民族成分最多而且民族内部支系最复杂的地区。由于历史、地理等多种原因的影响,西南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 在我国大西南地区,居住着蒙、藏、苗、彝、布依等三十四个世居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我国少数民族之人数的60%以上。这里是全国世居民族成分最多而且民族内部支系最复杂的地区。由于历史、地理等多种原因的影响,西南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标均位于全国平均水平之下,与人的全面发展有关的计划生育、医疗卫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民族地区 生态控制 文化制衡 人口 个例 村寨 侗族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习俗与文化制衡——以恩登布人的穆坎达仪式为例
9
作者 石群勇 《社科纵横》 2009年第2期53-55,共3页
人类社会是一个具有自组织能力的自为体系,是一种制衡存在。文化的稳态延续乃至于整个社会的稳态延续不是按简单平衡的方式去实现的,而是一个"制衡"的过程。民族习俗作为文化系统中组织层面的非强制性的组成部分,是通过文化... 人类社会是一个具有自组织能力的自为体系,是一种制衡存在。文化的稳态延续乃至于整个社会的稳态延续不是按简单平衡的方式去实现的,而是一个"制衡"的过程。民族习俗作为文化系统中组织层面的非强制性的组成部分,是通过文化的自然延续去节制社会成员的生产消费和协调人际关系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民族习俗就是一种制衡存在,是文化制衡的一种方式和手段,民族习俗的执行过程就是文化制衡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穆坎达仪式 民族习俗 文化制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西洞神传说文化制衡作用研究
10
作者 杨慧 《铜仁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73-76,共4页
湘西洞神传说是指以湘西洞穴中的神仙、鬼怪、妖兽为传说核的民间口述文本。这些传说以丰富的内容展现了湘西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环境,是表现民间生活观、伦理观、宗教观、风俗观和艺术观等价值观的重要文本形式。本文立足于... 湘西洞神传说是指以湘西洞穴中的神仙、鬼怪、妖兽为传说核的民间口述文本。这些传说以丰富的内容展现了湘西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环境,是表现民间生活观、伦理观、宗教观、风俗观和艺术观等价值观的重要文本形式。本文立足于湘西洞神传说现有的传说文本进行研究,总结出"对自然生态平衡行为的推崇"、"对社会安定团结和谐行为的褒扬"、"对湘西民众生活的娱乐"、"对崇巫信鬼行为的解释"等几个湘西洞神传说的重要文化制衡作用,为进一步发掘和研究湘西洞神传说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西 洞神传说 文化制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人类学视野下的文化制衡讨论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萌 罗康隆 《怀化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27-32,共6页
文化作为指导人类生存、发展和延续的信息体系,与民族生境相辅相成,其依赖于地球生命体系的同时,又影响着自然生态系统。地球生命系统中的任何细微变动都可能给依赖于地球而生存的人类构成威胁,这就是人们所称的“生态失衡”。生态失衡... 文化作为指导人类生存、发展和延续的信息体系,与民族生境相辅相成,其依赖于地球生命体系的同时,又影响着自然生态系统。地球生命系统中的任何细微变动都可能给依赖于地球而生存的人类构成威胁,这就是人们所称的“生态失衡”。生态失衡不断地积累和叠加,造成的便是生态危机。这个时候人类和地球生命体系的中介——文化,就需要发挥作用。于是,文化信息体系及时做出反馈,启动“回归”的机制,再次达成文化与环境的耦合,使人类的家园得以维持下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制衡 文化适应 民族生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移民民族文化制衡机制的建构——以宁夏生态移民问题为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冯文华 《人民论坛(中旬刊)》 2013年第4期166-168,共3页
在生态移民工程中,需更加关注移民过程中的民族文化变迁所带来的多元民族文化制衡机制弱化问题,并由此造成的迁入地生态系统蜕变及"生态危机"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阻碍了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文章以宁夏生态移民问题为例进行深... 在生态移民工程中,需更加关注移民过程中的民族文化变迁所带来的多元民族文化制衡机制弱化问题,并由此造成的迁入地生态系统蜕变及"生态危机"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阻碍了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文章以宁夏生态移民问题为例进行深入调查分析,揭示民族文化制衡格局的稳态延续对生态维护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移民 文化变迁 民族文化制衡 生态维护 宁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世致用”与文化制衡
13
作者 李春青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79-80,共2页
“经世致用”与文化制衡李春青“经世致用”是中国古代知识阶层居主导地位的文化价值观。这种价值观认为,一种文化学术的价值标准是它的实用性,即由文化学术价值向政治伦理价值的转换。就儒家而言,这种实用性的文化价值观大致经历过... “经世致用”与文化制衡李春青“经世致用”是中国古代知识阶层居主导地位的文化价值观。这种价值观认为,一种文化学术的价值标准是它的实用性,即由文化学术价值向政治伦理价值的转换。就儒家而言,这种实用性的文化价值观大致经历过四个发展阶段。在先秦时期,儒家以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世致用” 文化制衡 古代知识阶层 文化价值观 文化学术 儒家文化 政治理想 价值选择 社会理想 西方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适应与文化制衡:基于人类文化生态的思考》 生态人类学的又一全新力作!
14
作者 彭素娥 《怀化学院学报》 2007年第9期F0002-F0002,共1页
关键词 文化制衡 人类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用理性运思下的文化制衡——老舍《骆驼祥子》新释 被引量:4
15
作者 金晔 《中国文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72-182,共11页
《骆驼祥子》是一部集文学个性与文化智性于一体的经典文学作品,从文化反思的角度重新理解《骆驼祥子》有其必要性。老舍有意为祥子的堕落植入文化因素,表露出祥子的堕落在更大程度上是其精神痼疾以及社会病态文化对他的腐蚀造成的。通... 《骆驼祥子》是一部集文学个性与文化智性于一体的经典文学作品,从文化反思的角度重新理解《骆驼祥子》有其必要性。老舍有意为祥子的堕落植入文化因素,表露出祥子的堕落在更大程度上是其精神痼疾以及社会病态文化对他的腐蚀造成的。通过表现祥子堕落这一悲剧,老舍着意以"实用理性"的态度镌刻真实的世态与人性,由此来思考现代中国的文化危机与出路。"文化制衡"是老舍"实用理性"运思下文化构想的理想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骆驼祥子 实用理性 文化制衡
原文传递
启动族际文化制衡是落实退耕还牧政策的关键——以乌江上游水土流失的治理为例 被引量:4
16
作者 刘锋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3-48,共6页
退耕还牧不只是单纯的政治、经济手段,而且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文化系统工程。本文正立足于此,以史为鉴提出了如何培植新的族际文化制衡机制,在相互制衡中实现多元文化优化配置,从而真正落实退耕还牧的政策。
关键词 文化制衡 退耕还牧
原文传递
多民族杂居地区文化共生与制衡现象探析——以河湟地区为例 被引量:11
17
作者 张俊明 刘有安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4期26-31,共6页
在我国多民族杂居的河湟地区,各民族在交往互动中广泛吸纳他者文化,形成了普遍的文化共享与融合现象,如宗教信仰的吸纳与采借、饮食文化的兼收并蓄、服饰文化的相互影响。由于地处青藏高原文化、中原儒家文化、西域伊斯兰文化等多元文... 在我国多民族杂居的河湟地区,各民族在交往互动中广泛吸纳他者文化,形成了普遍的文化共享与融合现象,如宗教信仰的吸纳与采借、饮食文化的兼收并蓄、服饰文化的相互影响。由于地处青藏高原文化、中原儒家文化、西域伊斯兰文化等多元文化交汇之地,受主流文化区文化的持续补给,河湟地区并未形成某种文化一家独大的局面,各文化都有其相对固定的信仰群体和较为清晰的边界,从而形成了一种相互渗透又相互制衡的多元文化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湟地区 民族杂居地区 文化共生与制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制衡文化与企业生命力
18
作者 周灵科 庾良辰 《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83-86,共4页
企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平衡,制衡是中国管理文化中的精髓。孔子崇礼是用礼去平衡"礼崩乐坏",老子认为"天之道"是平衡的,佛教的因果报应说是典型的心理平衡,《孙子兵法》强调"立于不败之地"就是保持与敌平衡... 企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平衡,制衡是中国管理文化中的精髓。孔子崇礼是用礼去平衡"礼崩乐坏",老子认为"天之道"是平衡的,佛教的因果报应说是典型的心理平衡,《孙子兵法》强调"立于不败之地"就是保持与敌平衡的状态,阴阳五行、相生相克说更是体现了循环制衡思维。中国古代有些制度如廷议制、封驳制、言谏制等起到了一定的制衡作用,臣子用统治者所尊奉的天命、礼教、先圣先君等约束统治者,也起到了一定的制衡作用。企业的内部与外部都存在着制衡机制,企业在发展战略、各方利益、用人、激励等各方面管理中都要考虑平衡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 制衡文化 企业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生态观新识 被引量:4
19
作者 罗康隆 刘旭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14,共6页
斯图尔德的《文化变迁论》介绍到中国已30余年,我国学术界一直高度关注文化对所处生态系统的适应,而对该理论中的另一个核心理论——"文化生态观"却关注不够。文化的适应是可以观察到的直接成果,而文化生态耦合体的延续则必... 斯图尔德的《文化变迁论》介绍到中国已30余年,我国学术界一直高度关注文化对所处生态系统的适应,而对该理论中的另一个核心理论——"文化生态观"却关注不够。文化的适应是可以观察到的直接成果,而文化生态耦合体的延续则必然表现为一个过程。生态建设的实质意味着靠人类的努力去再建良好的生态系统。当前中国正处于生态建设的关键时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重新审视"文化生态观",显然具有直接的现实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生态观 生态系统 文化制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生物污染肆虐的文化成因探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杨庭硕 杨成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91-96,共6页
20世纪末,生物污染猖獗,已经构成了生态灾变的一个主要方面,严重地危及到了相关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并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但对当代生物污染成因的探讨却见解不一。鉴于当代的生物污染肆虐并不是发生在纯粹的自然背景下,而是发生于... 20世纪末,生物污染猖獗,已经构成了生态灾变的一个主要方面,严重地危及到了相关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并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但对当代生物污染成因的探讨却见解不一。鉴于当代的生物污染肆虐并不是发生在纯粹的自然背景下,而是发生于自然与人文双重背景下。忽略多元民族文化并存的当代人文环境,显然无法澄清当代生物污染肆虐的真实原因。为此,本文引入了生物制衡和文化制衡两个概念,从文化的角度破解当代生物污染肆虐的社会原因,指出人类的当代生存方式对生物污染的肆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治理生物污染必须立足于各民族文化,通过改变资源利用的办法才能有效地防治生物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污染 生物制衡 文化制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