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普通认识论到文化认识论:认识论视角的新转换 被引量:8
1
作者 吴家清 《现代哲学》 1999年第1期28-32,共5页
关键词 文化认识论 文化共同体 认识主体 认识论研究 认识的本质 认识的进化 文化现象 认识论问题 文化意识 非理性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认识论导论
2
作者 吴家清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63-69,共7页
关键词 文化认识论 认识论研究 认识系统 文化共同体 认识主体 认识方式 文化认知 认识活动 文化现象 认识客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识论的文化视野──评郭天海《文化认识论引论》
3
作者 王南湜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126-126,共1页
认识论的文化视野──评郭天海《文化认识论引论》王南湜南开大学哲学系哲学博士认识论是近代哲学关注的中心。认识论成立的前提在于主客体的分别,在于主体自我意识的觉醒。但近代哲学对自我意识的规定却是极为抽象的。笛卡尔哲学是近... 认识论的文化视野──评郭天海《文化认识论引论》王南湜南开大学哲学系哲学博士认识论是近代哲学关注的中心。认识论成立的前提在于主客体的分别,在于主体自我意识的觉醒。但近代哲学对自我意识的规定却是极为抽象的。笛卡尔哲学是近代哲学的典范,在其哲学中,作为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认识论 文化视野 理智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 近代哲学 天赋观念 现代哲学 非理性 哲学理论 先天直观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认识论 被引量:3
4
作者 李俊杰 范晓丽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6期24-26,共3页
把人的认识当作文化现象来研究 ,是由于认识的本质、认识的系统和认识的过程是文化的。运用文化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认识 ,可克服一般认识论认知取向、再现取向、求真取向和理性取向等方面的缺陷。在此基础上 ,笔者认为文化认识论应由一... 把人的认识当作文化现象来研究 ,是由于认识的本质、认识的系统和认识的过程是文化的。运用文化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认识 ,可克服一般认识论认知取向、再现取向、求真取向和理性取向等方面的缺陷。在此基础上 ,笔者认为文化认识论应由一般文化认识论、特殊文化认识论和比较文化认识论三个层面组成。文化认识论和一般认识论的关系不是特殊和一般的关系 ,而是研究视角的转型问题。一般认识论 ,是指那种离开文化 ,从纯粹认知的角度研究认识的认识论。文化认识论是在一般的认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是认识论与文化学相交融的产物 ,它既是认识论研究的新角度、新思路、新领域 ,也是认识论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认识论 认识本质 认识系统 认识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认识论研究的三个层面 被引量:1
5
作者 黄盛华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20-23,35,共5页
文化认识论所反思的认识活动,不是主体对自在物理世界的认识,而是人对由他所创造的、独立于人同时又反作用于人的文化世界的把握。因此,它所关切的认识客体既不是诸如日月星辰、物质结构般的物理实体和物理状态,也不是人的心理活动或行... 文化认识论所反思的认识活动,不是主体对自在物理世界的认识,而是人对由他所创造的、独立于人同时又反作用于人的文化世界的把握。因此,它所关切的认识客体既不是诸如日月星辰、物质结构般的物理实体和物理状态,也不是人的心理活动或行为意向,而是由人的创造力的沉淀物凝聚而成的文化世界,即哲学人类学或解释学所称的“客观精神世界”,它近似于波普尔那种作为客观知识的“第三世界”或马克思的“对象化世界”。由于这一世界包括文化符号、文化意义和文化实践三个层面,所以文化认识论的反思也主要是在这三个层面上展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认识论 文化符号 文本世界 三个层面 文化世界 文化意义 文化实践 文本符号 文化文本 符号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文化自觉”命题的认识论思考 被引量:1
6
作者 张瑞堂 杨振林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98-204,共7页
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觉”是文化哲学研究的重要命题。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近现代中国文化选择以及中国共产党80多年文化建设中积累的经验教训,可以赋予“文化自觉”以认识论的意义。“文化自觉”是马克思主义认... 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觉”是文化哲学研究的重要命题。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近现代中国文化选择以及中国共产党80多年文化建设中积累的经验教训,可以赋予“文化自觉”以认识论的意义。“文化自觉”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文化理论和文化实践中的理性思考和自觉运用,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总体要求和基本特征,在文化沿着先进方向演进中具有“活的灵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自觉 文化认识论 先进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认识论研究的三条路径
7
作者 黄盛华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1993年第2期41-46,共6页
与传统认识论相比,以探索人化世界为己任的文化认识论的涵义在某种程度上显得更为宽泛。基于传统认识论的局限性,以给文化科学提供一个充分的方法论基础,恩斯特·卡西尔曾将这种对传统形式的不充分性予以改善的现代形式称作“扩大... 与传统认识论相比,以探索人化世界为己任的文化认识论的涵义在某种程度上显得更为宽泛。基于传统认识论的局限性,以给文化科学提供一个充分的方法论基础,恩斯特·卡西尔曾将这种对传统形式的不充分性予以改善的现代形式称作“扩大了的认识论”。事实上,这种扩大不只是表现在其研究内容或域限方面,更重要的是其研究视角的宽泛化和多元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认识论 文化世界 文化功能 路径 客观性 传统认识 客观意义 文化符号 文化意义 认识活动
原文传递
哈贝马斯的“认识论”与“文化滞差”中的图书馆学 被引量:8
8
作者 周晓东 《图书与情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6,共5页
在人自身完成现代化的大前提下,人类陷入了“文化滞差”的困境,即精神文化的变迁严重滞后于物质文化的变迁。以人类的共同文化为基础的图书馆学处在这一历史困境中,面对着越来越尖锐突出的图书馆的价值问题以及对现代图书馆的各种选择... 在人自身完成现代化的大前提下,人类陷入了“文化滞差”的困境,即精神文化的变迁严重滞后于物质文化的变迁。以人类的共同文化为基础的图书馆学处在这一历史困境中,面对着越来越尖锐突出的图书馆的价值问题以及对现代图书馆的各种选择的判断。哈贝马斯的"认识论"作为一种肯定了人的情感意志、价值和理想选择的社会学理论,为处在社会文化转型时期的图书馆学的思维方式和理论追求提供了新的文化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化 图书馆 文化滞差 哈贝马斯认识论社会文化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将文化世界纳入认识客体系统中
9
作者 黄盛华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45-49,59,共6页
当下的认识论研究所反思的认识活动,通常只包括主体对自在物理世界和主观心理世界的认识,而没有分析主体对这两个世界交互作用所致的文化世界的把握,这与我们在现实活动中更偏注于分析文化世界的价值结构,并从不同的视角和层面充分发掘... 当下的认识论研究所反思的认识活动,通常只包括主体对自在物理世界和主观心理世界的认识,而没有分析主体对这两个世界交互作用所致的文化世界的把握,这与我们在现实活动中更偏注于分析文化世界的价值结构,并从不同的视角和层面充分发掘其意义这一状况是不相适应的。由于文化世界较之自在物理世界和主观心理世界具有其独特的性质,因此我们觉得,应将它作为一个独立的新要素纳入认识客体系统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世界 认识客体 文化符号 文化认识论 文化科学 物理世界 自然世界 客体系统 认识论研究 文化文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认识论的走向和趋势的述评
10
作者 王孔雀 《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 2002年第4期36-38,共3页
我国目前通行的认识论带有浓厚的近代认识论痕迹,存在诸多的缺陷和深层次的内在矛盾。认识论的研究要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就应该从文化的、生活的角度观照认识,突出认识的主体创造性,对认识作综合的、全方位的把握。
关键词 认识论 生活认识论 创造认识论 文化认识论 意义认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基本范畴与文化自觉
11
作者 张瑞堂 杨震林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5,共5页
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社会结构的科学定位、文化历史形态的科学定位、文化价值取向的科学定位、文化发展环节的科学定位、文化与文明关系的科学定位是先进文化建设的认识论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认识论,才能正确解决特定历史条件下... 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社会结构的科学定位、文化历史形态的科学定位、文化价值取向的科学定位、文化发展环节的科学定位、文化与文明关系的科学定位是先进文化建设的认识论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认识论,才能正确解决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文化自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文化认识论 文化基本范畴 文化自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蜀文化研究趋向平议 被引量:7
12
作者 谭继和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86-94,共9页
作者提出,在重视研究巴蜀文化自身发展衍变的客体性实践进程的同时,尤其需要对前人的巴蜀文化认识论的发展变化这一主体性思维进程加以研究。发端于本世纪40年代的近代巴蜀文化研究,在其思维定势上形成了一些误区:如对史料的望文... 作者提出,在重视研究巴蜀文化自身发展衍变的客体性实践进程的同时,尤其需要对前人的巴蜀文化认识论的发展变化这一主体性思维进程加以研究。发端于本世纪40年代的近代巴蜀文化研究,在其思维定势上形成了一些误区:如对史料的望文生义、望音生义、用传说强合历史,以及用社会发展史框架硬套巴蜀历史等。巴蜀文化研究需要开辟新途径,这包括需要对史料重新给予科学审视的新疑古派、宏观文化学派以及引进新的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蜀文化 文化研究 巴蜀地区 研究趋向 思维定势 研究方法 主体性 客体性 考古发现 文化认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汉字·中国人的整体观照思维——由滨海新区“汉字大观”文化墙题壁论起 被引量:1
13
作者 阎泽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07年第6期98-105,共8页
凡到滨海文化墙漫步过的人,都会对巍然壮阔的"汉字大观"文化工程而惊叹。这块特有视觉冲击力与亲和力的题壁以及题记的题旨,内涵,意义该如何认识?为什么是中国人的整体观照思维?其方法论的价值,都值得深思与研究。
关键词 汉字 汉字文化认识论 整体观照思维 东西方思维差异 汉字大观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跨文化更替与传播之间——梁漱溟跨文化传播思想探赜
14
作者 李承志 《临沂大学学报》 2023年第4期132-140,共9页
梁漱溟在独特时代背景下的个人学术经历为其跨文化传播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他既是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先驱,又是集大成者。梁漱溟的跨文化传播思想奠基于其独特的文化认识论,他用“意欲”定义并类分文化,依此提出“文化三期重现说”,认... 梁漱溟在独特时代背景下的个人学术经历为其跨文化传播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他既是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先驱,又是集大成者。梁漱溟的跨文化传播思想奠基于其独特的文化认识论,他用“意欲”定义并类分文化,依此提出“文化三期重现说”,认为世界各文化在“联合组阁”的前提下“轮流坐庄”。其思想试图在跨文化更替与跨文化传播之间寄托张力,但在调和文化的封闭与开放、一元与多元、进化与相对、普遍与特殊、传统与现代、世界与民族等矛盾时便显得捉襟见肘。导致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在于梁氏缺乏坚实而严密的文化哲学根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漱溟 文化认识论 “联合组阁” “轮流坐庄” 现代性诉求的民族性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师生主体、知识价值与整体方法——文化教学认识论纲 被引量:16
15
作者 黄甫全 《教育发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2期31-38,共8页
在教学研究领域,一种文化路向不断发展和凸显,逐步孕育起当代的文化教学论。已有的教学认识论,在教育领域揭示了"教学的特殊认识属性",确立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却埋下了"主体沦丧陷阱"。在超越这种... 在教学研究领域,一种文化路向不断发展和凸显,逐步孕育起当代的文化教学论。已有的教学认识论,在教育领域揭示了"教学的特殊认识属性",确立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却埋下了"主体沦丧陷阱"。在超越这种困境中,人们逐步洞察到教学活动实质上是一种文化认识活动,从而建构起文化教学认识论,形成了三个基本观点:一为教师和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二为知识是教学认识的根本价值,三为整体主义是教学探究的新兴方法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教学认识论 师生主体 知识价值 整体方法
原文传递
当代行动研究的自由转身:走向整体主义 被引量:17
16
作者 黄甫全 左璜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0-48,共9页
行动研究在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复兴历程中,虽然遭遇了科学实证主义偏狭的质疑与压迫,但是却以文化发展的阔大胸怀报之以扬弃性的接纳与反哺。研究方法论发展史表明,行动研究在快速发展中已经出人意料地吸纳并融汇了被人视为异质性甚至对... 行动研究在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复兴历程中,虽然遭遇了科学实证主义偏狭的质疑与压迫,但是却以文化发展的阔大胸怀报之以扬弃性的接纳与反哺。研究方法论发展史表明,行动研究在快速发展中已经出人意料地吸纳并融汇了被人视为异质性甚至对立面的思辨研究、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正在超越早先被定位为一种研究范式的限定,实现从保守观到自由观的转身,努力成长为研究方法论的一种当代整体主义形态。行动研究作为当代形态的研究方法论,一方面在历史生成中努力为自身建构逻辑合理性,它以现象学的多层世界观为本,以文化的多元认识论为根,以系统科学的分析—综合辩证法为茎,孕育起了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统一的整体主义哲学原理;另一方面在现实开发中努力为应用彰显新颖的方法论构成,拓展了有结构和无结构并存而交织的复杂多变的情境问题对象,形成了开放与发展互促而累积的动态系统的具体方法工具,孕育了革新行动、生成知识与培养类主体的多元和谐的价值追求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动研究 整体主义 文化认识论 科学方法论 文化研究 分析-综合辩证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文化认识活动的特征 被引量:1
17
作者 黄盛华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1991年第2期41-44,共4页
与研究主体把握自在物理世界与物理状态的近代认识论不同,现代认识论更偏注于人们对人化世界的理解,并由此形成了文化认识论这一新的理论形态,它是哲学认识论对19世纪中叶以来西方人类学、神话学、语言学和深层心理学等文化科学的长足... 与研究主体把握自在物理世界与物理状态的近代认识论不同,现代认识论更偏注于人们对人化世界的理解,并由此形成了文化认识论这一新的理论形态,它是哲学认识论对19世纪中叶以来西方人类学、神话学、语言学和深层心理学等文化科学的长足发展进行综合和总结的必然结果。按照卡西尔的说法,“一般认识论,以其传统的形式和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认识论 认识活动 文化 文化本文 文化世界 历史情境 历史主体 异己文化 认识主体 文化信息
原文传递
The Natural Landscape of Philosophy (The Political Reflection of Heraclitus and Aristotle) 被引量:1
18
作者 Menshikova Elena Rudolfovna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8年第1期34-48,共15页
Civilizational breakthrough of "axial time," implemented "human band" in the middle of the first millennium BC practically simultaneously in different latitudes of our planet--this is the time of the birth of scie... Civilizational breakthrough of "axial time," implemented "human band" in the middle of the first millennium BC practically simultaneously in different latitudes of our planet--this is the time of the birth of science and arts, the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as a literary tradition, the becoming of Myth as an active picture of the world--a subjective objective, a philosophical understanding of what is the person and being that surrounds him and what he creates, and formation of knowing the world by the word and deed of the subject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thinking object possessing political reflection. However, political reflection has one significant drawback--the brevity of historical memory, which should from time to time be brought to life, refreshing the milestones of events and the wisdom of others' reflections, so that cognitive dissonances do not arise freely (arbitrarily) or malicious aforethought of political phenomena (war, state, strategist-politician, political power, etc.), breaking the membrane of human hostel---ethos, the philosophy of culture, art with science and the craving for work. The 20th century (and lasting the first quarter of the 21 st century), is as a vivid illustration of endless wars and permanent revolutions, as an age of world and local conflicts, demonstrating an indissoluble connection with the ancient myth, the 20th scattered the teeth of mythology, rehashing the world and the principles of the state, destroying boundaries and the empire, unleashing new wars, multiplying ethnic conflicts, sweeping away valued reference point and changing anthropological signs, disagreeing with the essential in man: depriving the Word and the Cau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YTH political reflection strategy of agon consciousness PROSPERITY mythologies EPISTEMOLOGY responsibility (evSep.ovtct) cultural cod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Image and Text Relationship in TANG Yin's Scroll of Poetry and Painting
19
作者 YE La-mei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1年第1期48-64,共17页
This paper seeks to examine the image and text relationship in TANG Yin's scroll of poetry and painting from three aspects: The first aspect focuses upon the schema type of its image and text relationship in physica... This paper seeks to examine the image and text relationship in TANG Yin's scroll of poetry and painting from three aspects: The first aspect focuses upon the schema type of its image and text relationship in physical form; the second aspect, explores the text's/poetry's functions of anchorage and relay while appreciating those images/paintings; the third aspect, traces the semiosis process of image, exploring how image and text as cultural products in the epistemological world mediates with the phenomenological wor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mage and text relationship TANG Yin's scroll of poetry and painting the semiosis proces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Pictorial Turn" as Crisis and the Necessity of a Critique of Visual Culture
20
作者 Michele Bertolini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5年第3期121-130,共10页
The "Pictorial" or "Iconic Turn" is a central issue in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images and visual cultural studies. Should the theories concerning the "Iconic Turn" and formulated in the last 20 years by schol... The "Pictorial" or "Iconic Turn" is a central issue in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images and visual cultural studies. Should the theories concerning the "Iconic Turn" and formulated in the last 20 years by scholars such as Gottfried Boehm, William Mitchell, Hans Belting be taken as critical theories of crisis? Is the currently experienced "turn towards images" (and their progressive rehabilitation after a long standing philosophical and theological rejection) a sign and symptom of some crisis of people's relation with images, language and, generally speaking, with the representation forms of reality? The main hypothesis of this essay envisages two sets of problems: first, 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possible idea of turning point and the concept of crisis; secondly, the thorough investigation of the relation connecting the iconic turn to the project of "critical iconology" or "critique of visual culture," as outlined by Hans Belting and William Mitchell. From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Iconic Turn" as situation of crisis and aesthetic, anthropological, and epistemological transformation follows the need for the sciences of image to provide a "critical iconology" in order to be able to theoretically reformula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resuppositions of some dominant contemporary forms of visual represen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isual cultural CRISIS critique pictorial/iconic turn iconophile/iconoclast doctrines visual and verbalmedia critical iconolog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