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3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化诗学”流变考论 被引量:6
1
作者 李圣传 《天府新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42-149,共8页
在世界文论话语体系中,"文化诗学"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美国新历史主义文化诗学、俄苏文化诗学和中国文化诗学。"文化诗学"这一术语率先发难于美国,随后被"移植"到中国文论体系中。中国文化诗学借用的仅仅... 在世界文论话语体系中,"文化诗学"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美国新历史主义文化诗学、俄苏文化诗学和中国文化诗学。"文化诗学"这一术语率先发难于美国,随后被"移植"到中国文论体系中。中国文化诗学借用的仅仅是西方的名词术语,在进入中国语境之后便被不断的内化、同构于传统诗学内,并在谱系化的"本土性"构建中逐渐建构起了"中国文化诗学"的理论体系。巴赫金的文化诗学不但在时间上早于美国新历史主义学派,更被后者借鉴与吸收,而且对中国文化诗学也形成了重大影响。文化诗学是作为一种"反抗"与"回归"的世界性思想理论思潮而席卷全球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诗学 新历史主义文化诗学 俄苏文化诗学 中国文化诗学 文艺理论 思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视纪录片《记住乡愁》:文化诗学视域下的共同体话语研究
2
作者 赵丽芳 刘思嘉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4-59,共6页
共同体是人类源远流长的文化期待、心灵归属与共同期盼,更是中国长期以来的宝贵倡议与伟大实践。本文以电视纪录片《记住乡愁》为引,探究其视听符码背后的共同体话语范式及国际传播效果,运用艺术美学与传播学理论进行文本分析,论其如何... 共同体是人类源远流长的文化期待、心灵归属与共同期盼,更是中国长期以来的宝贵倡议与伟大实践。本文以电视纪录片《记住乡愁》为引,探究其视听符码背后的共同体话语范式及国际传播效果,运用艺术美学与传播学理论进行文本分析,论其如何书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本研究发现《记住乡愁》将诗意与情感汇成一体,在文化记忆的翻新中增强民族凝聚力与共同体意识,可以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叙事策略与传播路径提供借鉴意义与影像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记住乡愁》 文化诗学 共同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诗学视域下双雪涛小说结构探究
3
作者 伍丹 吴晗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6期92-99,共8页
从文化诗学的独特视域深入剖析双雪涛小说的结构及其深层意义。双雪涛“东北之子”与“失落东北的逃离者”并举的文化身份使其叙事脱离了现实主义传统,形成了复杂的、分裂的文本迷宫;现代主义非线性叙事与现实主义线性叙事、集体话语与... 从文化诗学的独特视域深入剖析双雪涛小说的结构及其深层意义。双雪涛“东北之子”与“失落东北的逃离者”并举的文化身份使其叙事脱离了现实主义传统,形成了复杂的、分裂的文本迷宫;现代主义非线性叙事与现实主义线性叙事、集体话语与个人话语、父辈规范与子辈个人主义构成了复杂而深刻的文学景观。这些元素不仅相互对抗,更在深层次上交织融合,其暗含着东北“子一代”对东北失落之谜的理性探讨与追问;在作者所创造的开放性寓言中,文本结构焕发着询唤现实的意义,读者与小说主人公、小说作者,共同在个人感受、经验以及“寓言”文本的交融中获得了某种对抗现实的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雪涛 小说结构 文化诗学 非线性叙事 开放性寓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默的背后——新历史主义文化诗学视域下对《挚友》的解读
4
作者 许烨山 邱永旭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24年第1期75-79,共5页
俄罗斯作家叶甫盖尼·沃多拉兹金的历史题材中篇小说《挚友》以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场为历史背景,书写了战争中3位德国年轻人之间真挚纯真的友情故事。小说打破了后现代理论文本阐释的桎梏,将历史与文学纳入同一符号系统之中,消解... 俄罗斯作家叶甫盖尼·沃多拉兹金的历史题材中篇小说《挚友》以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场为历史背景,书写了战争中3位德国年轻人之间真挚纯真的友情故事。小说打破了后现代理论文本阐释的桎梏,将历史与文学纳入同一符号系统之中,消解了原有的宏大历史叙事批评模式,关注战争权力边缘“他者”的话语。通过描写拉尔夫等小人物的轶闻“小历史”,逝去的战争空间得以重构,作为阐释者的读者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重塑,对战争产生了新的价值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历史主义 文化诗学 边缘人物 战争反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赫金的对话主义与跨文化诗学
5
作者 刘锟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43-149,共7页
对话主义作为一种独特的哲学方法和人文理念贯穿在巴赫金的小说理论、语言哲学以及文化诗学之中,同时它也可以为跨文化交往提供思想和理念的指引。作为跨文化交往最直接体现的文学文本以及思想、理论等文化文本的跨文化接受和阐释的内... 对话主义作为一种独特的哲学方法和人文理念贯穿在巴赫金的小说理论、语言哲学以及文化诗学之中,同时它也可以为跨文化交往提供思想和理念的指引。作为跨文化交往最直接体现的文学文本以及思想、理论等文化文本的跨文化接受和阐释的内在系统和特征,我们可以称之为跨文化诗学。跨文化诗学作为理解当今世界语境中不同文化之间交往和互动的理论话语,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赫金 文化诗学 对话主义 他者 文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诗学:建构中国文论自主话语体系之一途
6
作者 吴新纶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9-13,共5页
进入21世纪以来,建构中国文论自主话语体系成了学界的热点问题,讨论者众,但真正提出并建构中国文论自主体系者寡,蒋述卓教授提出并践行的文化诗学思想可谓其中佼佼者。蒋述卓的文化诗学思想具有鲜明的理论特性,从研究视角而言,兼顾文化... 进入21世纪以来,建构中国文论自主话语体系成了学界的热点问题,讨论者众,但真正提出并建构中国文论自主体系者寡,蒋述卓教授提出并践行的文化诗学思想可谓其中佼佼者。蒋述卓的文化诗学思想具有鲜明的理论特性,从研究视角而言,兼顾文化视野和审美特质;从精神气度而言,具有人文精神和实践品质。虽然文化诗学作为一种文论体系尚未完备,但文化诗学批评沟通文本内外,立足中国文学创作实践,面向中国文学和诗学的未来,有了相对成熟的阐释方法,并在实践中作出了出色的成就,批评的有效性已经凸显。也正是理论体系的不完备与实践层面的卓越成果之间的反差,让我们看见了文化诗学乐观的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诗学 中国文论 话语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禅意的再生——文化诗学视角下王维禅诗英译新探索
7
作者 钟铭恩 《宜春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96-102,114,共8页
“诗佛”王维的诗歌中,禅宗思想、文学价值和美学的体现是其独特价值所在。因此,翻译王维诗歌需要兼顾语言层面的转换和文化层面的传达。已有研究在平衡文本研究和文化传达上还可更进一步。童庆炳提出的文化诗学涵盖微观的语言分析和宏... “诗佛”王维的诗歌中,禅宗思想、文学价值和美学的体现是其独特价值所在。因此,翻译王维诗歌需要兼顾语言层面的转换和文化层面的传达。已有研究在平衡文本研究和文化传达上还可更进一步。童庆炳提出的文化诗学涵盖微观的语言分析和宏观的文化批评,是达到这一平衡的理想框架。以文化诗学为视角,本文探讨王维诗歌英译的语言审美价值,禅宗美学和思想在译本中的体现,以及现实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维 禅宗思想 文化诗学 诗歌英译 文化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性研究与文化诗学:评论陈先发诗歌的几种方法
8
作者 赵东 《西部文艺研究》 2024年第6期88-93,共6页
陈先发诗歌的丰富性和现代性增加了对其诗歌批评的难度,诗歌评论界对陈先发诗歌文本的深度阐释较少,对陈先发诗歌艺术的诗性表达较多。陈先发诗歌现象给诗歌批评界带来的难题暴露出中国现代诗学的先天性缺陷,当下诗歌批评存在着自说自... 陈先发诗歌的丰富性和现代性增加了对其诗歌批评的难度,诗歌评论界对陈先发诗歌文本的深度阐释较少,对陈先发诗歌艺术的诗性表达较多。陈先发诗歌现象给诗歌批评界带来的难题暴露出中国现代诗学的先天性缺陷,当下诗歌批评存在着自说自话和过于推崇个人诗性表达的散乱现象。诗歌评论界需要对陈先发诗歌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探索更为有效的针对陈先发诗歌的批评方法。陈先发具有鲜明的“源头性的诗人”特征,从诗歌批评理论和实践的现状出发,可以尝试采用更为贴切的批评方法:突出文学性和文本性、强化主体性研究、从文本细读走向文化诗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性研究 文化诗学 陈先发诗歌 批评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人文化诗学:华文文学研究的范式转移 被引量:15
9
作者 刘登翰 刘小新 《东南学术》 2004年第6期70-79,共10页
文化诗学是近年学界关注的理论焦点之一。把文化诗学引入华文文学批评,建构以“华人性”为研究核心,以“形式诗学”与“意识形态批评”统合为基本研究方法的“华人文化诗学”,在更加开放的社会科学视域中审视与诠释华人文学书写的族裔... 文化诗学是近年学界关注的理论焦点之一。把文化诗学引入华文文学批评,建构以“华人性”为研究核心,以“形式诗学”与“意识形态批评”统合为基本研究方法的“华人文化诗学”,在更加开放的社会科学视域中审视与诠释华人文学书写的族裔属性建构意义及其美学呈现形式,应是我们拓展华文文学批评空间的一个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诗学 华人文化诗学 华人性 形式的意识形态批评 阐释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现代与继承——《闻烟》及其电影改编的文化诗学
10
作者 杨方彦 《极目》 2024年第4期50-56,共7页
辛酉的短篇小说《闻烟》以及由此改编的电影,在家庭故事的外表下,隐藏着有关文化存续、困境与出路的深刻思考。文章以诗学方法,首先从“父—子”关系入手,分析其分离暗示的传统承续困境,并阐释“不见三”与“造血病”隐喻的现代性自我... 辛酉的短篇小说《闻烟》以及由此改编的电影,在家庭故事的外表下,隐藏着有关文化存续、困境与出路的深刻思考。文章以诗学方法,首先从“父—子”关系入手,分析其分离暗示的传统承续困境,并阐释“不见三”与“造血病”隐喻的现代性自我持存问题,进而揭开“闻烟”秘密所呈现的转型矛盾,最后将线索引向解决方法,探讨作品揭示的现代化出路的两种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闻烟》 文化困境 传统继承 现代性 文化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文化诗学审美意识比较论 被引量:1
11
作者 卢絮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84-87,91,共5页
许多文艺学界的学者认为以斯蒂芬.格林布拉特为代表的西方文化诗学缺乏对文学的审美关照,是"非诗学的"、"非诗意的"文学"外部研究"。而中国文化诗学声称要强调文学的审美属性和诗意批评,提倡文学的"... 许多文艺学界的学者认为以斯蒂芬.格林布拉特为代表的西方文化诗学缺乏对文学的审美关照,是"非诗学的"、"非诗意的"文学"外部研究"。而中国文化诗学声称要强调文学的审美属性和诗意批评,提倡文学的"内外结合"研究。似乎"是否审美"以及"如何审美"已成为中西文化诗学的重要差别。那么,有必要通过回顾中西文化诗学研究的发展进程,梳理和辨析两者对于文学中的审美问题,如文本审美、文化审美、审美与现实等观点的异同,以便我们更好地进行理论阐释和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文化诗学 中国文化诗学 审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派文化诗学的特征及其学科意义 被引量:2
12
作者 余艳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818-820,共3页
中国派文化诗学是由童庆炳、刘庆璋等学者倡导的文本——文化批评理论。这是一种立足于文学文本的跨学科跨文化综合性研究方法,沉淀了语言论转向的成果,将审美批评与文化批评有机结合,打通文学的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这也是一种经验的... 中国派文化诗学是由童庆炳、刘庆璋等学者倡导的文本——文化批评理论。这是一种立足于文学文本的跨学科跨文化综合性研究方法,沉淀了语言论转向的成果,将审美批评与文化批评有机结合,打通文学的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这也是一种经验的批判的文艺学新论,从解析作品的语言出发,揭示作品蕴涵的思想文化意义,张扬新理性精神。中国派文化诗学由于具有审美性、文化性、现实性三大品格而给予当下文艺学学科重建以诸多启示,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文艺学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历史主义文化诗学 中国派文化诗学 学科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西文化诗学之关系——与顾祖钊先生商榷
13
作者 卢絮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15年第6期113-117,共5页
学界所指西方文化诗学即西方新历史主义,其产生背景、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与当代中国文论界所提倡的文化诗学研究既有联系又有显著差异。后者对前者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借鉴明显,但文论家们始终不忘加上中国特色,以突出其理论创新力和独特... 学界所指西方文化诗学即西方新历史主义,其产生背景、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与当代中国文论界所提倡的文化诗学研究既有联系又有显著差异。后者对前者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借鉴明显,但文论家们始终不忘加上中国特色,以突出其理论创新力和独特性。中西文论应该站在客观、平等、互通有无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对话,而任何妄自菲薄或妄自尊大的论述方式都有欠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文化诗学 中国文化诗学 顾祖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诗学刍议 被引量:21
14
作者 童庆炳 马新国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3-24,共2页
关键词 文化诗学 诗学理论 诗歌 文化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文化诗学”到“文化研究”——北京师范大学童庆炳教授访谈 被引量:6
15
作者 童庆炳 邹赞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3-8,共6页
访谈主要针对文艺理论界目前存在的问题及以后的发展趋向作出了独到的见解。童先生认为文化研究和文化批评面对的不是文学文本,而是社会文本,应正确并科学地使用西方的文化理论研究来解决中国的现实社会问题。基于此观点,应从中国传统... 访谈主要针对文艺理论界目前存在的问题及以后的发展趋向作出了独到的见解。童先生认为文化研究和文化批评面对的不是文学文本,而是社会文本,应正确并科学地使用西方的文化理论研究来解决中国的现实社会问题。基于此观点,应从中国传统的文史理论和西方人类学者的思考中吸收优秀成果,提倡"文化诗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诗学 文化研究 文化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诗学学理特色初探——兼及我国第一次文化诗学学术研讨会 被引量:16
16
作者 刘庆璋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60-62,共3页
关键词 文化诗学 范型 文学 学理 国学 视角 美国文化 实践活动 建树 特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音乐文化诗学视角中的历史研究与民族志方法--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俄侨“音乐飞地”的历史叙事及其文化意义阐释 被引量:39
17
作者 洛秦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2-71,共20页
文章以音乐文化诗学的"音乐人事与文化"关系的研究模式,通过历史研究中的民族志的方式,以"题解与修辞"、"大事记"、"历史叙事"、"文化意义阐释"和"结语——研究模式分析"... 文章以音乐文化诗学的"音乐人事与文化"关系的研究模式,通过历史研究中的民族志的方式,以"题解与修辞"、"大事记"、"历史叙事"、"文化意义阐释"和"结语——研究模式分析"五个部分,探讨和解读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俄侨"音乐飞地"自身所呈现的经济、文化和精神自救的"内向性"特征,以及其在与中国文化"外向性"交往中所体现的"文化避难"、"文化传播"和"文化认同"作用的发生、存在的可能和必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文化诗学 历史人类学 民族志 上海城市音乐 俄侨“音乐飞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诗学刍议 被引量:16
18
作者 林继中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57-59,共3页
整体性研究是文化诗学生命之所在 ,即以宏阔的文化视野对文学进行全方位的审视 ,采用跨学科的方法 ,从多学科的视角观照文学。双向建构是文化诗学的基本方法 ,其要点是 :一曰“内外” ,即阐释文学文本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关系 ;二曰“中西... 整体性研究是文化诗学生命之所在 ,即以宏阔的文化视野对文学进行全方位的审视 ,采用跨学科的方法 ,从多学科的视角观照文学。双向建构是文化诗学的基本方法 ,其要点是 :一曰“内外” ,即阐释文学文本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关系 ;二曰“中西” ,即关注不同文化间的沟通 ,寻找中西文化间的契合点与生长点 ;三曰“古今” ,即文史互动 ,今古互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诗学 整体研究 双向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的历史性”与“历史的文本性”的双向阐释——试论格林布拉特文化诗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被引量:22
19
作者 陶水平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33-137,共5页
文化诗学作为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文学批评思潮和流派,已然成为当今西方批评界的显学,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斯蒂芬·格林布拉特。作为正宗的当代美国文学批评和文化批评模式,文化诗学以其新历史主义的学术旨趣,以其对"文... 文化诗学作为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文学批评思潮和流派,已然成为当今西方批评界的显学,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斯蒂芬·格林布拉特。作为正宗的当代美国文学批评和文化批评模式,文化诗学以其新历史主义的学术旨趣,以其对"文学的历史性"与"历史的文本性"的双向阐释,实现了对形式主义批评和旧历史主义批评的双重超越,表现出一定的学术原创性。自上世纪末被引入中国以来,也越来越受到我国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本文对格林布拉特文化诗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作一简要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林布拉特 文化诗学 新历史主义 文学的历史性 历史的文本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文化诗学与审美诗学的差异与关联 被引量:11
20
作者 李春青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3-84,共12页
在文学理论研究中存在着两大基本研究路径:一者可以称为"审美诗学",一者可以称为"文化诗学"。前者以个体性审美经验为研究对象,旨在阐释文学文本的基本构成、风格特征、修辞技巧等形式范畴以及文学的创作与接受过... 在文学理论研究中存在着两大基本研究路径:一者可以称为"审美诗学",一者可以称为"文化诗学"。前者以个体性审美经验为研究对象,旨在阐释文学文本的基本构成、风格特征、修辞技巧等形式范畴以及文学的创作与接受过程的心理机制、文学的审美价值等,回答"是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后者以审美经验与社会文化诸因素的整体关联性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包括文本构成、修辞技巧等形式范畴在内的各种文学现象在形成过程中与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复杂联系,回答"为什么"和"意味着或表征着什么"的问题。就西方而言,审美诗学属于"现代性"范畴,是所谓"审美现代性"的重要表现形式;"文化诗学"则与"后现代性"相关联,是一种饱含反思性与颠覆性的文学理论研究路向。就中国的情况而言,则"审美诗学"与"文化诗学"又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渊源与理论特性。近三十多年来,我们的审美诗学与文化诗学和西方学界相比呈现出一种错位,对于这种"错位"现象不能仅仅从学术影响的"时间差"角度来解释,根本上乃是社会现实的需要使然。今日中国的文化诗学正在成为一种更为有效的文学阐释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诗学 审美诗学 现代性 审美现代性 后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