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文化诗学”流变考论 |
李圣传
|
《天府新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6
|
|
2
|
电视纪录片《记住乡愁》:文化诗学视域下的共同体话语研究 |
赵丽芳
刘思嘉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3
|
文化诗学视域下双雪涛小说结构探究 |
伍丹
吴晗
|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4 |
0 |
|
4
|
沉默的背后——新历史主义文化诗学视域下对《挚友》的解读 |
许烨山
邱永旭
|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
2024 |
0 |
|
5
|
巴赫金的对话主义与跨文化诗学 |
刘锟
|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6
|
文化诗学:建构中国文论自主话语体系之一途 |
吴新纶
|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4 |
0 |
|
7
|
禅意的再生——文化诗学视角下王维禅诗英译新探索 |
钟铭恩
|
《宜春学院学报》
|
2024 |
0 |
|
8
|
主体性研究与文化诗学:评论陈先发诗歌的几种方法 |
赵东
|
《西部文艺研究》
|
2024 |
0 |
|
9
|
华人文化诗学:华文文学研究的范式转移 |
刘登翰
刘小新
|
《东南学术》
|
2004 |
15
|
|
10
|
传统、现代与继承——《闻烟》及其电影改编的文化诗学 |
杨方彦
|
《极目》
|
2024 |
0 |
|
11
|
中西文化诗学审美意识比较论 |
卢絮
|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1
|
|
12
|
中国派文化诗学的特征及其学科意义 |
余艳
|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 |
2
|
|
13
|
论中西文化诗学之关系——与顾祖钊先生商榷 |
卢絮
|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
2015 |
0 |
|
14
|
文化诗学刍议 |
童庆炳
马新国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21
|
|
15
|
从“文化诗学”到“文化研究”——北京师范大学童庆炳教授访谈 |
童庆炳
邹赞
|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6
|
|
16
|
文化诗学学理特色初探——兼及我国第一次文化诗学学术研讨会 |
刘庆璋
|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16
|
|
17
|
音乐文化诗学视角中的历史研究与民族志方法--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俄侨“音乐飞地”的历史叙事及其文化意义阐释 |
洛秦
|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39
|
|
18
|
文化诗学刍议 |
林继中
|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16
|
|
19
|
“文学的历史性”与“历史的文本性”的双向阐释——试论格林布拉特文化诗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
陶水平
|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22
|
|
20
|
论文化诗学与审美诗学的差异与关联 |
李春青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