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学交融视域下的明清河湟诗文创作述论
1
作者 多洛肯 晏庆波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2-161,共10页
明清时期,随着外来文人的大量涌入,河湟地区诗文创作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整体上表现为作家作品层出不穷,题材内容丰富多彩,艺术水平不断提高。在中华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大背景下,明清河湟诗文创作呈现出鲜明的文学交融特征。独特的西北风光... 明清时期,随着外来文人的大量涌入,河湟地区诗文创作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整体上表现为作家作品层出不穷,题材内容丰富多彩,艺术水平不断提高。在中华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大背景下,明清河湟诗文创作呈现出鲜明的文学交融特征。独特的西北风光与新奇的景观意象拓展了主流文人的创作题材,大气磅礴、苍凉悲壮的地域文化气质也以超强的感染力影响了外来文人诗风的转变。同时,丰富的文学交往活动有力地促进了中华各民族文学的交往交流交融,极大地推动了河湟地区少数民族文人汉语诗文创作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时期 河湟地区 诗文创作 文学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文学交融活动与“中华统绪”的早期形态
2
作者 王猛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8-96,131,共10页
近年来,中国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方兴未艾。在文学交融领域,针对文学活动和文学作品的整理研究较多,针对文学交融“何以中华”的观念与路径梳理尚不充分。自孟子提出“创业垂统”,历代多以“垂统”或“统绪”来称述具有示范性与... 近年来,中国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方兴未艾。在文学交融领域,针对文学活动和文学作品的整理研究较多,针对文学交融“何以中华”的观念与路径梳理尚不充分。自孟子提出“创业垂统”,历代多以“垂统”或“统绪”来称述具有示范性与合法性的政治权力。“中华统绪,不绝如线”正是在此脉络下形成的政治文化表述。不同于现代文学观,先秦文学具有近于人文或文明的历史语境,以“中华统绪”作为理论话语追溯早期文学交融发生的历史语境,可从关联性维度关照中华文明中人文、地理、政治、风俗等混一的特性,从“天下-四方”的空间秩序生成辨析“夷夏”与“中国”的文化政治秩序,从而厘清先秦文学交融演进的路径、方向与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文学交融 中华统绪 夷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西南各民族文学交融史料研究的核心问题
3
作者 孙纪文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8-78,149,共12页
在古代西南各民族的文学活动中,民汉文学关系、各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学关系互融互通,构成一种自在的交流互动的文学图景,促进了古代西南各民族文学的发展。古代西南各民族文学交融史料文献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涉及文献学基础及史料编纂新构架... 在古代西南各民族的文学活动中,民汉文学关系、各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学关系互融互通,构成一种自在的交流互动的文学图景,促进了古代西南各民族文学的发展。古代西南各民族文学交融史料文献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涉及文献学基础及史料编纂新构架;史料中的书面文学文献研究、口传文学文献研究和数据化存储与数字文献研究等三个层面的内容,以及两个场域(作为学科的“文献学”和作为一种文学研究方法的“文献学”);文献研究的推进路径和学术站位等论题。在吸收学界相关文献整理策略的基础上,我们采用“搜集-辑录-研究-应用”的理路,将整理与研究有机结合,理论与应用互相匹配,循序渐进,推进大型文献《中国古代西南各民族文学交融史料集成》的编纂工作,以提高文献学研究的学术站位,将文学交融史料文献视作是各民族共有的文学遗产、文化遗产和思想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文学交融史料中的义例义理与时代课题的研究相会通,为民族文学研究话语体系的建构增添新的华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学 文学交融 史料集成 数字人文 核心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闻与文学交融的杰作——《聊斋志异》中的新闻篇章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崇琛 《蒲松龄研究》 2009年第1期14-27,共14页
《聊斋志异》中的新闻篇章包含了现代新闻意义上的"硬新闻"(消息)与"软新闻"(奇闻异事),其篇中的"异史氏曰"及夹叙夹议的形式又相当于后世的新闻评论。而"倒金字塔式"结构的写作手法也早在《... 《聊斋志异》中的新闻篇章包含了现代新闻意义上的"硬新闻"(消息)与"软新闻"(奇闻异事),其篇中的"异史氏曰"及夹叙夹议的形式又相当于后世的新闻评论。而"倒金字塔式"结构的写作手法也早在《聊斋》新闻篇章中开始运用。至于《聊斋》新闻篇章融新闻的新奇性与文学的生动性于一体,将主观的进步思想倾向贯穿于客观的纪实之辞中,以及良好的社会效益与历史文化价值的兼得,更为后世的新闻写作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聊斋志异 新闻篇章 新闻与文学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南诗略》的多民族文学交融范本意义
5
作者 李锋 《民族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0-151,共12页
《滇南诗略》的多民族文学交融范本意义,首先体现为文学交融全要素特征的呈现,即多民族文士的参编与入选,跨越族属的多角度评点,收录的各民族诗人对中华经典诗风、诗学的广泛接受。其次体现为它独特和超越性的文献地位,以及对后世云南... 《滇南诗略》的多民族文学交融范本意义,首先体现为文学交融全要素特征的呈现,即多民族文士的参编与入选,跨越族属的多角度评点,收录的各民族诗人对中华经典诗风、诗学的广泛接受。其次体现为它独特和超越性的文献地位,以及对后世云南诗文总集编纂的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南诗略》 文学交融 范本
原文传递
明代少数民族诗文创作叙论——中华文学交融一体的历史缩影 被引量:2
6
作者 多洛肯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43-155,共13页
明代在重视兴办学校和“教化为先”理念的影响下,各民族文化交融日益深入,少数民族诗文创作进入了繁荣期,各民族文学的交融进一步深化。在中原文学的影响下,明代少数民族文人队伍持续壮大,以汉语诗文创作为主要形式的书面文学渐成主流,... 明代在重视兴办学校和“教化为先”理念的影响下,各民族文化交融日益深入,少数民族诗文创作进入了繁荣期,各民族文学的交融进一步深化。在中原文学的影响下,明代少数民族文人队伍持续壮大,以汉语诗文创作为主要形式的书面文学渐成主流,并以家族文学为单位呈现出团块式发展的局面。文章在介绍明代多元化的少数民族作家、家族式的文学创作群体等明代少数民族诗文创作概貌的基础上,试图再现明代少数民族诗文创作体裁多样、题材广泛、地域特色鲜明、诗歌创作中的宗唐倾向明显等风貌,并从民族文教政策、边地移民政策及科举制度等方面对明代少数民族诗文繁荣的人文生态进行考索,以期描绘明代中华文学交融一体的缩影,再现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历史片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化 明代 少数民族 文学交融 汉语诗文创作
原文传递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越南文学的中西交融——以小说《素心》为例
7
作者 黄以亭 景秀稳 《东南亚纵横》 2019年第2期82-89,共8页
19世纪末20世纪初,越南社会经历了中西文化的接触、碰撞和交融,这一特点同样反映于当时的文学作品中。本文将宏观社会背景、文学发展概况与典型文学作品联系起来,通过对史料和文学文本的分析,探讨这一时期越南文学中西交融的特征。
关键词 19世纪末20世纪初 越南文学 中西文学交融 《素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匠心织造纵横网,史心别开新面目——评胡传志《宋金文学的交融与演进》
8
作者 宋凯 《天中学刊》 2019年第4期18-22,共5页
胡传志先生的《宋金文学的交融与演进》一书是宋金文学研究的里程碑式作品,颇值得阅读。书中亮点颇多,今择其三点而论之:如椽巨笔,宏观掌控;继承与创新;严谨的治学态度。
关键词 胡传志 《宋金文学交融与演进》 宏观视野 继承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结合:中国现代文学之发展趋势 被引量:1
9
作者 傅福英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74-76,共3页
我国文学的西方化、民族化等问题一直是困扰20世纪我国文学创作的问题。我国文学之现代化,是走西方化路线还是走民族化路线?其发展过程是一个交替消长的曲折过程。本文试图对西方化与民族化问题进行一些讨论,并结合我国文学发展的当代... 我国文学的西方化、民族化等问题一直是困扰20世纪我国文学创作的问题。我国文学之现代化,是走西方化路线还是走民族化路线?其发展过程是一个交替消长的曲折过程。本文试图对西方化与民族化问题进行一些讨论,并结合我国文学发展的当代状况正面提出世界化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国文学 西方化 民族化 文学交融 世界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晋时期东-西“文学走廊”的形成及其文学史意义 被引量:1
10
作者 洪文莺 梅新林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6-113,192,共9页
东晋时期的东-西"文学走廊",东起扬州治所兼首都建康,西迄荆州治所江陵,既是借助长江水道地理优势与"荆扬之争"历史机遇双重支撑的产物,同时也是两晋易代迁都之后中国南北文学中心历史性转换的结果,在建构建康-江... 东晋时期的东-西"文学走廊",东起扬州治所兼首都建康,西迄荆州治所江陵,既是借助长江水道地理优势与"荆扬之争"历史机遇双重支撑的产物,同时也是两晋易代迁都之后中国南北文学中心历史性转换的结果,在建构建康-江陵两大文学中心以及重构整个东晋文学版图中发挥了至为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学界重在南-北文学中心迁移与交融研究,而忽视了东-西文人群体的双向互动与深远影响。事实上通过对这一东-西"文学走廊"形成机缘、文人互动与文学交融的还原与探索,不仅有益于重新认识这一东-西"文学走廊"本身的重要价值,而且有助于深入诠释东晋文学版图的内在结构及其文学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晋 文学走廊 文人流动 文学交融 文学版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画论之文学修养论
11
作者 罗玲谊 《河北画报》 2022年第10期19-21,共3页
以中国画论中的文学修养论为切入点,讨论中国画论中文学修养论的具体表现:出生身份论;画论著录画名及绘画题材体现的“文学修养”。
关键词 出生身份论 画论著录画名 绘画题材 文学与绘画的交融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寻电影《冷山》的文本渊源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聪颖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4期22-23,共2页
探寻电影《冷山》的中西文本渊源,在叙事结构和人物塑造上与《奥德赛》平行展开;在主题表达上融入中国唐代诗僧寒山的禅诗哲理,体现中西文学的完美交融。
关键词 《冷山》 《奥德赛》 寒山 文学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蒙古族女性诗人汉语诗歌创作叙论 被引量:1
13
作者 多洛肯 侯彪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5期5-15,共11页
清代涌现出了一大批蒙古族女性诗人。这些女性诗人皆非普通蒙古族旗籍家庭的女性,她们皆有较高的社会家庭地位和良好的家庭成长氛围,有更多的机会读书并创作出大量优美的汉文诗作。她们的诗作大多以日常生活、闺阁之情为主题,以敏锐的... 清代涌现出了一大批蒙古族女性诗人。这些女性诗人皆非普通蒙古族旗籍家庭的女性,她们皆有较高的社会家庭地位和良好的家庭成长氛围,有更多的机会读书并创作出大量优美的汉文诗作。她们的诗作大多以日常生活、闺阁之情为主题,以敏锐的洞察力,将细微的情感通过外在的形式来传达。春华夏雨、秋月冬雪,往往是她们心灵情感的反映。她们用女性独特的视角,创造了蒙古族女性诗歌王国版图,彰显了女性文化的多彩与风韵,组成了生命意义书写的重要依据。更为重要的是,她们的创作呈现出了蒙汉民族交融互动的多元文化内质,展现了蒙汉文化融合中蒙古族女性日常生活书写和心灵书写的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蒙古族 女性诗人 文学交融 诗歌艺术 审美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萨都剌尚“清”诗风
14
作者 赵延花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4期5-9,共5页
元代蒙古族诗人萨都剌,其诗风尚“清”。萨都剌诗风的形成,与蒙古族尚“白”的民族文化传统关系密切,与诗人的人格追求密不可分,同时也受到其多民族师友尚“清”诗风的影响。萨都剌诗风,是中华多民族文学交融的结晶。
关键词 萨都剌 多民族 文学交融 元代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明清蒙古族汉诗研究的力作——评《中国古代蒙古族汉诗研究》
15
作者 多洛肯 姚丽娟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109-112,共4页
《中国古代蒙古族汉诗研究》是研究元明清蒙古族诗歌的新例证。该书创新点众多,主要有三:一是构建古代蒙古族汉诗研究新体系,对古代蒙古族汉诗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观照,展现了蒙汉间的民族交融和文学交融;二是丰富多元的文献搜集,对生卒行... 《中国古代蒙古族汉诗研究》是研究元明清蒙古族诗歌的新例证。该书创新点众多,主要有三:一是构建古代蒙古族汉诗研究新体系,对古代蒙古族汉诗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观照,展现了蒙汉间的民族交融和文学交融;二是丰富多元的文献搜集,对生卒行年、著作流播、交游考论进行了清晰深入的考证;三是厘清古代蒙古族诗人汉诗发展脉络,从思想史、社会史和整体历史角度揭示了元明清蒙古族诗歌的发展进程和差异产生的原因。该书开拓了新的研究视角,改变了研究方法,拓宽了研究范围,不仅系统地呈现出中国古代蒙古族汉诗创作的发展历程,而且揭示了元明清蒙古族与汉族在不断交融碰撞中共同书写中国古代诗歌史的内涵和意义。这对于当下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了借鉴和榜样作用,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明清 蒙古族 文学交融 《中国古代蒙古族汉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文学的思路,建文都的建筑
16
作者 陈薇 《建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3-45,共3页
文学客厅是一个窗口,是打开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交融交流的明亮门户。世界文学客厅(南京)英文表达为“World Literature Salon(Nanjing)”,是应2019年10月31日南京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文学之都后进行建设的一个举措,从立项到设... 文学客厅是一个窗口,是打开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交融交流的明亮门户。世界文学客厅(南京)英文表达为“World Literature Salon(Nanjing)”,是应2019年10月31日南京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文学之都后进行建设的一个举措,从立项到设计和建设完成,历时1年,于2022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正式开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读书日 英文表达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文学交融
原文传递
敦煌变文《四兽因缘》考论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树平 包得义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2-70,157,共10页
敦煌变文《四兽因缘》中四兽本生故事的题材源自8世纪出现的藏文佛典。此藏文佛典又是据印度佛教根本说一切有部的律典翻译而来。吐蕃统治敦煌时期大力提倡、弘扬吐蕃佛教,是促进藏文佛典中四兽本生故事在敦煌僧侣中传播的重要原因。从... 敦煌变文《四兽因缘》中四兽本生故事的题材源自8世纪出现的藏文佛典。此藏文佛典又是据印度佛教根本说一切有部的律典翻译而来。吐蕃统治敦煌时期大力提倡、弘扬吐蕃佛教,是促进藏文佛典中四兽本生故事在敦煌僧侣中传播的重要原因。从形式上看,《四兽因缘》具备了汉传佛教讲唱文学的特点。敦煌变文《四兽因缘》是古代藏传佛教文学与汉族通俗文学交流融合的产物,是古代汉藏文学交融的结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变文 《四兽因缘》 藏传佛教 文学交融
原文传递
张弘范诗歌与南宋江湖诗风
18
作者 路元敦 胡传志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4期122-126,共5页
张弘范是元初北方诗人中的一个特例:他现存126首诗中,有80余首浸染南宋江湖诗风。在题材选择方面,其纪行、咏物、述怀、饮酒诗最能体现这种诗风;艺术表现方面,无论体裁选择,还是艺术手法中的描写切近、抒情直露真率、对仗工巧,都与江湖... 张弘范是元初北方诗人中的一个特例:他现存126首诗中,有80余首浸染南宋江湖诗风。在题材选择方面,其纪行、咏物、述怀、饮酒诗最能体现这种诗风;艺术表现方面,无论体裁选择,还是艺术手法中的描写切近、抒情直露真率、对仗工巧,都与江湖诗风相近。其世侯子弟的特殊身份、师承及征战南宋的经历,以及与南宋文人邓光荐的交往,是其诗浸染江湖诗风的原因。这一现象对于文学史研究多有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弘范 江湖诗风 元代文学 文学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杭州驻防文人贵成诗歌研究
19
作者 李珊珊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5期20-24,共5页
杭州驻防地处具有醇厚汉文化底蕴的江南地区,在地域文化的深度浸润下,形成了杭州驻防文人群体。这一群体是清代民族文学交融的典型。从驻防科举制度入手考证其仕进途径,可见晚清时期旗人对“国语骑射”的弱化,以及对汉文化不可遏止的倾... 杭州驻防地处具有醇厚汉文化底蕴的江南地区,在地域文化的深度浸润下,形成了杭州驻防文人群体。这一群体是清代民族文学交融的典型。从驻防科举制度入手考证其仕进途径,可见晚清时期旗人对“国语骑射”的弱化,以及对汉文化不可遏止的倾慕。贵成的诗歌写作与杭州地域息息相关,是驻防文人地域认同表达的代表性诗作。以贵成为中心所形成的诗歌交游圈,既具有经受江南文化深度熏染的特点,又是晚清满蒙汉文学交融无间的范例。通过对贵成诗歌的考察,可以窥见杭州驻防文人群体的整体性文化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成 诗歌 杭州驻防 民族文学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少数民族文人汉诗研究之意义何在?——读米彦青《中国古代蒙古族汉诗研究》
20
作者 李珊珊 《励耘学刊》 2023年第2期293-302,311,共11页
《中国古代蒙古族汉诗研究》以文献考证为基础,系统深入地探讨了中国古代蒙古族汉诗创作的发展轨迹及独特面貌,并阐释了蒙古族汉诗创作与汉族文化相互影响的关系,标志着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汉诗研究在方法、理论上的成熟。文章围绕著作主... 《中国古代蒙古族汉诗研究》以文献考证为基础,系统深入地探讨了中国古代蒙古族汉诗创作的发展轨迹及独特面貌,并阐释了蒙古族汉诗创作与汉族文化相互影响的关系,标志着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汉诗研究在方法、理论上的成熟。文章围绕著作主要思路并结合具体内容,论及少数民族汉诗写作缘由、诗作特质、研究根本,将少数民族汉诗置于恰当的历史地位,以进一步明晰它的研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 汉诗创作 文学交融 《中国古代蒙古族汉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