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现场感”“立体化”与“流动性”——重读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插图本)》 |
战玉冰
|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
2024 |
0 |
|
2
|
论文学发展与全球化因素的互动关系——中美文学发展史中全球化因素的对比研究 |
胡铁生
|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12
|
|
3
|
当代文学研究的“历史化”——读孟繁华程光炜著《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 |
张涛
|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9 |
4
|
|
4
|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在台湾 |
陈文新
|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1
|
|
5
|
个性化叙述及主流型文学史的消解——读吴福辉插图本《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 |
陆克寒
|
《中国图书评论》
北大核心
|
2010 |
1
|
|
6
|
区域文学史研究的新创获——评《福建文学发展史》 |
程章灿
|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
1
|
|
7
|
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学发展史观批判 |
李卫涛
|
《求索》
CSSCI
|
2004 |
1
|
|
8
|
探究当代文学的不确定性——读孟繁华程光炜《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 |
陈秋丽
|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9 |
1
|
|
9
|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版本述评 |
吕红光
|
《文教资料》
|
2021 |
1
|
|
10
|
香港传记文学研究的新创获——评寒山碧《香港传记文学发展史》 |
全展
|
《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6 |
1
|
|
11
|
寻求当代文学教学与研究的结合点——评孟繁华、程光炜著《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 |
周晓风
|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4 |
1
|
|
12
|
《中国新文学发展史》的意义——兼及作者之中国观 |
段江丽
李雅旬
|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0 |
|
13
|
个性的文学 浓缩的思想——《中国文学发展史》评析 |
阳玉平
|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0 |
|
14
|
敢为人先的精神——读朱小平的《二十世纪湖南女性文学发展史》 |
陈蒲清
|
《求索》
CSSCI
|
2003 |
0 |
|
15
|
图史·“白话”史·合力型文学史——读吴福辉《插图本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 |
郭剑卿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0 |
|
16
|
百年回眸——读章罗生新著《中国报告文学发展史》 |
胡辉杰
|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2 |
0 |
|
17
|
蒙古文学的宏观解读——评巴·苏和教授的《解读:蒙古文学发展史》 |
刘济生
宝力高
|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
0 |
|
18
|
走向汉语世界的蒙古文学发展史——评《解读:蒙古文学发展史》 |
张晓丽
|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9 |
0 |
|
19
|
中国第一部多民族近代文学史--读《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 |
郭墨兰
|
《天府新论》
|
1993 |
0 |
|
20
|
在文学进程中探索民族个性身份——评《壮族文学发展史》 |
林安宁
|
《韶关学院学报》
|
2010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