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9,23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言意之辩:魏晋南北朝文论中的文学本质探讨
1
作者 袁琳 王雪 《河北画报》 2025年第3期168-170,共3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论在社会转型与思想变革的推动下,形成了独特的言意之辩。这一时期的文论家通过对语言形式与意义表达的深入探讨,构建了文学本质的多维理论框架,强调语言作为艺术媒介的独特性与表达深层意蕴的能力。本文系统梳理...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论在社会转型与思想变革的推动下,形成了独特的言意之辩。这一时期的文论家通过对语言形式与意义表达的深入探讨,构建了文学本质的多维理论框架,强调语言作为艺术媒介的独特性与表达深层意蕴的能力。本文系统梳理了言意之辩的理论起源、发展脉络及其对文学创作和文学本质研究的影响,分析了其在推动文学语言创新、风格塑造及多样化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以期通过对言意关系的深入探讨,为后世文学批评提供理论基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言意之辩 文学本 文学语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的建设策略研究--以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为例
2
作者 刘亚红 《教师》 2025年第3期23-25,共3页
聚焦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教育,文章深入剖析了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建设的要点,并系统性地构建了建设策略。该策略旨在通过强化师资的思政素养、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构建案例资源库,以及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 聚焦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教育,文章深入剖析了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建设的要点,并系统性地构建了建设策略。该策略旨在通过强化师资的思政素养、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构建案例资源库,以及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人文素养培养的深度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文章不仅为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创新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还为多学科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策略模板,对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言文学 课程思政 示范团队 建设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受美学视域下的网络文学本章说功能
3
作者 黄山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5年第4期41-44,共4页
网络文学平台起点中文网于2017年上线的本章说功能,在段落间插入读者评论,加深了读者介入网络文学创作的程度。本章说功能的诞生,代表网络文学的网络性得到了更完整的体现,大批读者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参与到网络文学的创作当中。为更有效... 网络文学平台起点中文网于2017年上线的本章说功能,在段落间插入读者评论,加深了读者介入网络文学创作的程度。本章说功能的诞生,代表网络文学的网络性得到了更完整的体现,大批读者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参与到网络文学的创作当中。为更有效分析读者参与创作对网络文学的影响及文化产业因此得到的启发,该文以接受美学理论为研究工具,从读者的创造性接受与接受链条的历史变化两方面出发,整理本章说功能为网络文学带来的创作范式变化,并探讨此种变化如何帮助建立更完善的网络文学定义与评价体系,并为网络文学市场发展贡献多样化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章说功能 接受美学 网络文学 起点中文网 评价体系 读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文学本土化探索的新进路——以近年长篇小说创作为中心的考察
4
作者 彭岚嘉 郝婷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2-161,共10页
近年来,长篇小说在主题意涵、语言形态和文体变革等方面形成回归本土化的创作趋向,成为文学领域实践“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种路径。具体体现为作家们不仅在主题意涵层面通过重述历史和观照现实对本土化经验进行拓展和深化,而且还在语言... 近年来,长篇小说在主题意涵、语言形态和文体变革等方面形成回归本土化的创作趋向,成为文学领域实践“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种路径。具体体现为作家们不仅在主题意涵层面通过重述历史和观照现实对本土化经验进行拓展和深化,而且还在语言表达方面通过借鉴本土话语资源以恢复汉语表述方式在表现国人情感结构和文化心理方面的独特修辞作用,同时也在文体结构方面通过对中国本土性小说传统的传承与赓续,积极探寻文体革新。这一回归本土化的创作趋向,是全球化语境、中国式现代化等国家意识形态和文学自身寻求原创性突破共同促推的结果。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本土化探索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题材同质化、处理方式简单化、人物塑造贫乏和超越性缺乏等问题。对此,作家们需要在更加深入生活、更新经验和认知方式的基础上,全面而深入地把握中国本土现实的新变,将关注的焦点拓展到与国人生活息息相关的各个方面,从多方面借鉴中国本土性传统,塑造出更多具有人性深度和彰显本土文化精神的典型人物,并以超越性视野和未来意识关注全人类的生存困境和精神难题。与此同时,本土化文学应更新对本土文化传统的价值认知,以现代意识和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一种本土化的方式通达“世界性”,彰显中国文学的独特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本土化 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故事 汉语主体性 文体革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说何以成为表演艺术?——彼得·基维对文学本体论的新探索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慧婷 殷曼楟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2-79,共8页
基维试图整合古德曼“代笔的”艺术,将以小说为主的虚构文学也纳入戏剧、音乐等表演艺术。在基维看来,小说的示例并非固定不变的文字标记,而是读者的每一次阅读体验。阅读可以作为听觉表演而存在,作为表演的阅读就是读者在脑内扮演讲故... 基维试图整合古德曼“代笔的”艺术,将以小说为主的虚构文学也纳入戏剧、音乐等表演艺术。在基维看来,小说的示例并非固定不变的文字标记,而是读者的每一次阅读体验。阅读可以作为听觉表演而存在,作为表演的阅读就是读者在脑内扮演讲故事的人给自己讲故事。默读表演以“解释”为驱动力,“解释”能力在一次次阅读实践中获得提升。“批评”是更深入的“解释”,它既存在于两次阅读体验的间隙里,也存在于阅读结束后的反思中。基维将“解释”与“批评”的权利赋予普通读者,体现了他对文学行动价值的体认。基维的这一表演式文学本体论契合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文艺理论的表演性转向,他对表演式文学传统的谱系学追溯也适用于中国的文学历史语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本体论 彼得·基维 分析美学 表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报纸副刊应坚守文学本位彰显本土特色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平 《城市党报研究》 2024年第8期49-52,共4页
报纸副刊经历百年浮沉,筑起了一条绵延不断、靓丽多姿的文学风景线。报纸副刊的传播风格有利于文学和受众更“亲密”接触。地市报副刊应在坚持文学本位的前提下,利用本土文化优势,成为报纸以“深阅读”吸引读者的一方阵地。
关键词 副刊 文学本 文学品格 精神高度 本土文化优势 传播风格 文化软实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人类转向”:共生性景观与具体化机制——兼论文学本体论探讨的新方向
7
作者 刘帅 《海峡人文学刊》 2024年第4期21-30,152,共11页
“非人类转向”因其独特的学理思路和文明视野,正成为当下人文和社会科学中一股极为强劲的批判性理论思潮,其批判效力则源自其独特的理论进路。“非人类转向”遵循共生与具化的双重进路,一方面在对“非人类”身影的捕捉中,还原人类与非... “非人类转向”因其独特的学理思路和文明视野,正成为当下人文和社会科学中一股极为强劲的批判性理论思潮,其批判效力则源自其独特的理论进路。“非人类转向”遵循共生与具化的双重进路,一方面在对“非人类”身影的捕捉中,还原人类与非人类的共生景观;另一方面在具体化的转向机制中,重新配置人类与非人类的伦理关系,进而在日益复杂的人类与非人类关系中,重塑当下的学理谱系。而这也为文学本体论的探讨提供了新方向,在文学与“非人类”感受的紧密缠绕中,我们突破了传统文学本体论研究中单一的“人类”视角,而强调差异性的非人类力量对文学本体构建的重要意义,进而推动文学跨入更为宏阔的非人类宇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人类转向 非人类 文学本体论 徳勒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刘勰的情采说与英美新批评的文学本体论 被引量:2
8
作者 殷满堂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13-116,共4页
刘勰的情采说与英美新批评的文学本体论,是中西文论史上关于文学本质的两种主要观点,二者有很多方面的可比性。刘勰《文心雕龙》所提出的情采说与英美新批评的文学本体论在对文学自身规律的认识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两种观点的出现分别... 刘勰的情采说与英美新批评的文学本体论,是中西文论史上关于文学本质的两种主要观点,二者有很多方面的可比性。刘勰《文心雕龙》所提出的情采说与英美新批评的文学本体论在对文学自身规律的认识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两种观点的出现分别代表着中西文学理论与批评走向了一个自觉的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本体论 英美新批评 情采 刘勰 主要观点 文学本 异曲同工 文心雕龙 文学理论 文论史 可比性 中西 自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本质主义语境下的文学本质论探索 被引量:2
9
作者 赖大仁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59-166,共8页
反本质主义是我国当代文论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对传统文学观念和理论模式形成了一定的冲击与挑战,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当代文论的格局。在反本质主义论争的语境下,当代文论界对文学本质论的探讨,发生了不同以往的巨大变化... 反本质主义是我国当代文论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对传统文学观念和理论模式形成了一定的冲击与挑战,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当代文论的格局。在反本质主义论争的语境下,当代文论界对文学本质论的探讨,发生了不同以往的巨大变化:有的明显回避文学本质论问题,只对其做某种知识化处理;有的则改变策略,转换为对文学本体论问题进行探讨寻求新的突破;有的虽不避嫌疑仍直接讨论文学本质问题,但其理论观念和模式都已大不相同;也有的小心谨慎地避开某些是非之争而不正面讨论文学本质论问题,但实质上是在另辟蹊径进行某种新的探索。这反映了在反本质主义"事件"之后,当代文论多元探索的发展趋向。一次反本质主义论争不可能终结对于文学本质论的研究,因为文学发展不会终结,人们的认识也需要与时俱进,因此文学本质论的创新探索也必然还在路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本质主义 文学本质论 文学本体论 多元开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本性的迷失——近百年中国文学反思录
10
作者 丁尔纲 《绥化师专学报》 2001年第1期21-27,共7页
本文通过对百年中国文学的反思 ,重点讨论了这段时期文学的“政治化”、“象牙之塔化”和“商品化”问题。正是因为有“三化”的存在 ,使得文学的本性被迷失 ,因此 ,对当今的文学发展产生了一种忧患意识 !
关键词 文学本 政治化 "象牙之塔化" 商品性 中国文学 文学本 文学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何谓文学本身 被引量:100
11
作者 蔡翔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31-42,共12页
关键词 “纯文学 文学本 上海文学 韩少功 纯粹 南帆 缘起 确立 概念 国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让文学回归其原有的位置——文学本体性与英美文学教学和研究反思 被引量:21
12
作者 许庆红 戚涛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2-66,96,共6页
英美文学一直是大学英语专业的核心知识课程和主要研究方向之一,是大学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近些年来,文学教学和研究被边缘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本文对这种现象背后的症结进行分析,提出要让文学回归其原有的位置,成为实现大... 英美文学一直是大学英语专业的核心知识课程和主要研究方向之一,是大学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近些年来,文学教学和研究被边缘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本文对这种现象背后的症结进行分析,提出要让文学回归其原有的位置,成为实现大学人文理想与精神的重要环节。本文认为,文学教学和研究需要紧扣文学本体性,即文学话语的本质及其背后的发生机制。文学教学和研究需要兼顾文本内外,既强调文本内部的内容、形式和审美,又不忽视外部的作家、历史文化语境和意识形态,两者互动互补,糅合作品、作家与现实等多元因素进行创新,传播人文思想与知识,加强理论思辩,提高审美情趣,进行与文学形态本身一样充满生机和智性的文学教学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的回归 文学本体性 英美文学教学和研究 人文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回文学本身:方法与意义——以张清华的“文学性研究”为讨论中心
13
作者 蔡岩峣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39,共7页
张清华的“文学性研究”可以归纳出四个方面的方法与意义。首先是“潜结构”与“潜叙事”理论,其对文学形式的强调,不仅能解决革命叙事文学中的“文学性”问题,也可以推广至先锋文学等其他文学类型的研究。其次,对于人文主义价值的坚守... 张清华的“文学性研究”可以归纳出四个方面的方法与意义。首先是“潜结构”与“潜叙事”理论,其对文学形式的强调,不仅能解决革命叙事文学中的“文学性”问题,也可以推广至先锋文学等其他文学类型的研究。其次,对于人文主义价值的坚守,建立以普通个体生命与存在主义哲学相合的人文批评观,可以有效弥补新世纪以来文学价值判断的缺失问题。再次,以“细读”和“作家论”批评等方式建构当代文学经典,可以有效抵御“文化研究”(文化批评)对当代文学“文学性”价值的质疑。最后,在写作研究文章时充分运用“诗性文体”,这不仅可以视作文学研究与“文学性”的同构,也可以从中发现张清华对文学整全历史判断的诗性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性研究 潜结构与潜叙事 生命本体论诗学 经典 诗性文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困境中突围——关于当前文学本质研究的思考 被引量:8
14
作者 董学文 凌玉建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73-178,共6页
对文学本质问题的研究,是文学理论学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在文学本质研究面临着多方“围剿”的当前文学理论界,如果要对它继续加以推进,必须直面争议,并通过全面有效的反思厘清问题本身的意义与逻辑。同时,对本质主义和反本质主义进行... 对文学本质问题的研究,是文学理论学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在文学本质研究面临着多方“围剿”的当前文学理论界,如果要对它继续加以推进,必须直面争议,并通过全面有效的反思厘清问题本身的意义与逻辑。同时,对本质主义和反本质主义进行学理上的辨析,澄清文化研究的喧嚣话语对文学基本理论研究进行虚假“挑战”的干扰。而正视人类思维的认识特质,以“解释学还原”的立场对“文学”概念进行梳理,在对具体的历史的文学进行本质研究时,坚持“大胆地追问,审慎地判断”,则是文学本质研究的可能途径。如何就这一问题确立具有当下意义的学术前提、研究态度与方法,是现今理论界开展文学本质研究的当务之急,也是文学本质研究“突围”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本 文学是什么 文学基本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现代主义与文学本质言说之可能 被引量:40
15
作者 杨春时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16,共6页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 文学本 言说 文学理论教材 解构主义理论 反本质主义 形而上学 文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文学本体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被引量:4
16
作者 叶纪彬 李玉华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6-57,共12页
关键词 文学本体论 理论现象 理论研究 文学理论 理论模式 理论流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美天文学本科教育比较 被引量:5
17
作者 陈黎 李勰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61-263,共3页
通过中美大学天文学本科教育的横向比较及国内大学天文学本科教育的纵向比较,从天文学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机构3个方面,阐述了当前国内天文学本科教育的现状,拓宽了天文学本科教育改革的思路.
关键词 文学本科教育 培养目标 课程设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危机”和危机的政治性诉求——读蔡翔《何谓文学本身》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海霞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20-124,共5页
关键词 文学危机 文学本 性诉求 政治 文学批评 文学 文学体系 八十年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本土化的困境与难题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爱松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79-183,共5页
进入 2 0世纪 90年代以后 ,人们倾向于用全球化 /本土化取代现代化 /民族化来探讨中国文学的出路。这种关键词的转换并没有解决后发生型国家的现实文化处境和文化焦虑 ,也没有解决经济的全球化和文化的地域化所暗藏的理论上的内在矛盾... 进入 2 0世纪 90年代以后 ,人们倾向于用全球化 /本土化取代现代化 /民族化来探讨中国文学的出路。这种关键词的转换并没有解决后发生型国家的现实文化处境和文化焦虑 ,也没有解决经济的全球化和文化的地域化所暗藏的理论上的内在矛盾及其现实的可能性。文学本土化既是对全球化的抵抗 ,又是全球化的产物。它具备自身的复杂性和难题。在全球化语境中 ,只有解决好顺应与抵抗、理论与实践、集体追求与个人写作间的内在矛盾和实际困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本土化 民族化 全球化 中国 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文学本体论的传播与文学观念的变迁 被引量:1
20
作者 黄定华 张玉能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3-62,共10页
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文学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研究者扬弃(包含和超越)了长期流行的单一认识论文艺观(文学观),把探索和研究的视野转向了文学本体论(文艺本体论),从而,使得文艺理论的研究超越了西方近代认识论文艺理论的旧格局,并且... 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文学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研究者扬弃(包含和超越)了长期流行的单一认识论文艺观(文学观),把探索和研究的视野转向了文学本体论(文艺本体论),从而,使得文艺理论的研究超越了西方近代认识论文艺理论的旧格局,并且在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理论的多元开放的文学本质论(文艺本质论)的指导下,开启了变革文学观念的新思路。美学和文艺理论从哲学中挪用了“本体论”的概念,打破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本体论”、“本体论是资产阶级哲学的理论”等论调,从本体论的角度研究文学艺术的本质,从而形成了中国美学和文艺理论的“文学本体论”。中国新时期的文学本体论不仅跳出了单一认识论文学观的藩篱,使得文学本质论(文艺本质论)走向了多元化和开放化,而且从多层次和多角度出发来审视文学艺术的存在本原和存在方式,分别形成了“形式本体论”、“实践本体论”、“语言本体论”、“人类学本体论”等综合性文学观(文艺观),既汲收了西方美学和文艺理论的合理因素,也弘扬了中华美学和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天人合一”、“美善相乐”、“和合之美”的人文精神,开辟了中国新时期美学和文艺理论的新天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观念 文学本体论 文学认识论 新时期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