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祝福》:“第二次绝望”与鲁迅的文学行动 被引量:1
1
作者 蔡洞峰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25,共9页
《祝福》通过独特的叙事技巧和“两个故事”的结构安排,开启了作者彷徨时期的反省之路。鲁迅通过文学行动呈现自我现实生存的精神困境以及在绝望中寻路的价值探索,折射出经历了“第二次绝望”之后的鲁迅文学行动及其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 《祝福》通过独特的叙事技巧和“两个故事”的结构安排,开启了作者彷徨时期的反省之路。鲁迅通过文学行动呈现自我现实生存的精神困境以及在绝望中寻路的价值探索,折射出经历了“第二次绝望”之后的鲁迅文学行动及其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形成,显示了鲁迅精神及其文学的多维和丰富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祝福》 文学行动 生命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文学行动》剖析雅克·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文学观 被引量:1
2
作者 袁周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第30期94-95,共2页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思想表现出一种不可忽视的革命性和批判性,其核心价值在于打破了西方传统形而上学思想中对文学、对真理和对世界本体的早已僵化的解读,将那些对理性盲目崇拜甚至近乎偏执的人们解放出来,撼动了浸淫西方几千年的"...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思想表现出一种不可忽视的革命性和批判性,其核心价值在于打破了西方传统形而上学思想中对文学、对真理和对世界本体的早已僵化的解读,将那些对理性盲目崇拜甚至近乎偏执的人们解放出来,撼动了浸淫西方几千年的"逻各斯"中心论的权威性。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文学观是其解构主义思想和解构策略的具体化、文学化,本文从其著作《文学行动》着眼,力求探寻德里达解构主义文学观中对"文学本质"问题的答案,以期对德里达的文学思想理论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里达 解构主义 文学行动 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总体性视野下的文学行动——李敬泽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被引量:2
3
作者 李蔚超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5-51,57,共8页
行动与追问:从文学国刊到学术期刊2017年1月,李敬泽开始担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下称《丛刊》)主编①,并非挂名,而是切实地掌管这份学术刊物,制定目录,设计栏目,修改文字,形成终审稿。其时,距离他卸下《人民文学》主编已有6年,在... 行动与追问:从文学国刊到学术期刊2017年1月,李敬泽开始担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下称《丛刊》)主编①,并非挂名,而是切实地掌管这份学术刊物,制定目录,设计栏目,修改文字,形成终审稿。其时,距离他卸下《人民文学》主编已有6年,在李敬泽的多重身份中,学术刊物的主编之职仅占其文学“工作”的一部分,受关注的程度已然不如主编《人民文学》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文学研究 《人民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 严家炎 李敬泽 学术刊物 文学行动 多重身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文学”:20世纪中国的文学行动 被引量:5
4
作者 汪卫东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8-66,共9页
鲁迅以终其一生的文学行动,展现了“鲁迅文学”的存在,经历了留日时期的文学自觉、“五四”时期的小说自觉及20世纪20年代中期开始的杂文自觉,遭遇两次绝望,在他这里,文学是介入现实参与历史的社会行动,也是追问自我冲决绝望的生命行动... 鲁迅以终其一生的文学行动,展现了“鲁迅文学”的存在,经历了留日时期的文学自觉、“五四”时期的小说自觉及20世纪20年代中期开始的杂文自觉,遭遇两次绝望,在他这里,文学是介入现实参与历史的社会行动,也是追问自我冲决绝望的生命行动,是有限自我与大时代共存亡的方式。鲁迅在行动中赋予文学意义,不断拓宽我们对“文学”的理解,作为行动的“鲁迅文学”已然超越诸多现行文学理论的界定,只有将其还原到更为本源和整体的文学行动中,才能获得整体性的合理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文学 文学行动 20世纪中国
原文传递
“鲁迅文学”:20世纪中国的文学行动
5
作者 汪卫东 《社会科学文摘》 2022年第12期54-56,共3页
“鲁迅文学”的提出本文提出“鲁迅文学”,意在描述和彰显这一独特的文学存在。作为起源性与标志性的存在,“鲁迅文学”深刻影响了20世纪中国文学。回顾和总结“鲁迅文学”,不仅能更深入地理解鲁迅,也意味着适时总结20世纪中国文学,甚... “鲁迅文学”的提出本文提出“鲁迅文学”,意在描述和彰显这一独特的文学存在。作为起源性与标志性的存在,“鲁迅文学”深刻影响了20世纪中国文学。回顾和总结“鲁迅文学”,不仅能更深入地理解鲁迅,也意味着适时总结20世纪中国文学,甚至一窥鲁迅文学想象与中国文学现实的距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文学 文学现实 文学行动 起源性 标志性 深刻影响
原文传递
“少年追梦”文学行动暨征文大赛启动仪式
6
《江南》 2011年第5期2-2,211,共2页
2011年6月23日,由《江南》杂志社、青海省作协、钱江晚报联合主办的"少年追梦"文学行动暨征文大赛启动仪式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第三中学举行。
关键词 征文大赛 文学行动
原文传递
作为行动的诗学:“模仿论”重释
7
作者 戴登云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5期48-62,共15页
以柏拉图为前驱的西方哲学/诗学传统开创了一种基于认识者视域的知识论哲学/诗学范型。这种思想范型的语言论基础,即“模仿论”所体现的思维混乱与指称错位。艺术“模仿”并非镜像式的映射,而是创制性的行动。“模仿论”的误识,对存在... 以柏拉图为前驱的西方哲学/诗学传统开创了一种基于认识者视域的知识论哲学/诗学范型。这种思想范型的语言论基础,即“模仿论”所体现的思维混乱与指称错位。艺术“模仿”并非镜像式的映射,而是创制性的行动。“模仿论”的误识,对存在的行动属性以及文学的创制属性构成了遮蔽。行动意味着“关系”的持续建构-重构,意味着“关系”的持续发生。由于“关系”笼罩了一切,行动就必然体现为一元性的过程和双重性的环节。行动是一元性与双重性的纠结,是语言和时间的交织。在文学行动中,世界呈现为一个差异错置的互文性体系,主体被形塑为一种“关系千万重”的多重主体,历史被创构为一种典范秩序/失序的层垒叠加史。所有这一切,都为一种新的哲学/诗学范型或文明论想象提供了线索与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拉图 模仿论 文学行动 关系本体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杨逵对1930年代日本行动主义文学的吸收与转化 被引量:2
8
作者 白春燕 《现代中文学刊》 2013年第2期62-76,共15页
1930年代是世界左翼思潮蓬勃发展的时代,台湾文坛经由留日学生与日本文坛产生接触,吸收到日本普罗文学思潮,并且与日本普罗文学界产生密切的交流,促成了台湾与日本在普罗文学方面的越境交流。杨逵是第一位成功进军日本文坛的台湾作家,... 1930年代是世界左翼思潮蓬勃发展的时代,台湾文坛经由留日学生与日本文坛产生接触,吸收到日本普罗文学思潮,并且与日本普罗文学界产生密切的交流,促成了台湾与日本在普罗文学方面的越境交流。杨逵是第一位成功进军日本文坛的台湾作家,与日本文坛有密切的交流,并在台湾、日本的文艺杂志发表了很多与艺术大众化相关的理论文章,成为在1930年代台湾文坛极为重要的文学理论家。本论文以日本行动主义文学为出发点,审视杨逵对于日本文坛动向和理论的吸收与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逵 普罗文学 行动主义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戴维森的事件理论谈论文学 被引量:2
9
作者 张巧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1-100,共10页
在当前文学理论中,我们对文学事件的谈论很大一部分借助了大陆哲学的理论资源。本文的目的是借助戴维森的事件理论,提供一幅分析哲学式的谈论文学事件的图景。戴维森式的文学事件可从两个方面考察:一方面,根据戴维森的事件本体论,文学... 在当前文学理论中,我们对文学事件的谈论很大一部分借助了大陆哲学的理论资源。本文的目的是借助戴维森的事件理论,提供一幅分析哲学式的谈论文学事件的图景。戴维森式的文学事件可从两个方面考察:一方面,根据戴维森的事件本体论,文学的本质应当被视作殊相,谈论文学的方式应当从"存在"转变为"发生",由此,我们的关注点应从文学存在论转向文学施行论;另一方面,文学事件也体现为意向性的文学行动,一个成功的文学行动表现为写作者如何使用个人习语与读者进行成功的交流。戴维森式写作行动和文学阐释对意向性的强调,突破了狭隘的文本中心主义视野,从而重新迎回了文学的主体性。最后,我们探讨了一种具有"断裂性"的事件特性与合理化解释如何能够相容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维森 事件理论 文学事件 文学行动 意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读梦境、理解幽暗与抵达纵深——论张清华《春梦六解》的记忆诗学书写
10
作者 谢腾飞 《西部文艺研究》 2024年第1期98-104,共7页
梦与现实互为镜像,对梦境的解读也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命题。《春梦六解》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论著,而是作者另辟蹊径后的艺术创造,它呈现了文学世界的应有之义,即文学性应该先于思想性与学理性而存在。同时我们需要关注的是... 梦与现实互为镜像,对梦境的解读也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命题。《春梦六解》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论著,而是作者另辟蹊径后的艺术创造,它呈现了文学世界的应有之义,即文学性应该先于思想性与学理性而存在。同时我们需要关注的是这部作品解读梦境的方法与主题、启示同等重要,在文学经典与现实逻辑中解读梦境,既有文学批评的问题意识,又不失散文创作的生动气质,守正创新间俨然具有一种文学行动的意义。作者在充分理解与同情言说对象的基础上重新进入文学梦境的历史中,进而将人心世相的复杂与幽暗一一呈现了出来。不去做简单化的道德判断,而是将笔墨放在对文学梦境复杂性与寓言性的情理分析上,通过叩问历史与反思现实来抵达人性与文化结构的纵深,并由此建构出关于文学及其梦境的记忆诗学,这是《春梦六解》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读梦境 文学行动 幽暗 反思性 纵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pidemiological modeling of passive worm propagation on the P2P file-sharing network
11
作者 Feng Chaosheng Qin Zhiguang +1 位作者 Laurissa Tokarchuk Muhammad Adeel 《High Technology Letters》 EI CAS 2011年第3期230-235,共6页
The peer-to-peer(P2P) file-sharing network as a vehicle of disseminating files has become very popular. The appearance of dozens of kinds of passive worms on this network has, however, made it unsecured. This proble... The peer-to-peer(P2P) file-sharing network as a vehicle of disseminating files has become very popular. The appearance of dozens of kinds of passive worms on this network has, however, made it unsecured. This problem has been paid attention and a few of models for passive worm propagation has been presented. Unfortunately, the dynamic properties of this network are ignored in these models. Given the fa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oth this network and the passive worm are identified, and on this basis a new mathematical model of passive worm propagation on the P2P network is presented in applying epidemiology in this paper. Note that the dynamic properties of this network are considered in the presented model. The model has been validated by large scale simulation experiments, which demonstrates that the presented model may be used for analyzing the behaviors of passive worms and predicting the trend of their propag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ssive worms PROPAGATION modeling P2P networks FILE-SHARING simu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克服文学理论研究的两种倾向
12
作者 王大恒 陈粤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52-154,共3页
当前在对新世纪的文学理论的进行建设时,要注意避免对待文学和文学研究的两种极端倾向。
关键词 文学理论研究 本质主义 神圣化 “纯文学 罗兰·巴特 韦勒克 过度阐释 精神向度 讽刺意味 文学行动
原文传递
Preschool Child's Researching Interests and Role of Visual Art's Expressing Media
13
作者 Urgula Podobnik 《Sociology Study》 2014年第6期563-572,共10页
Genuine interest, research zeal, and visual art expressiveness which are typical of the pre-school period can pose a challenge to every teacher, at the same time, guide them when planning different contents for childr... Genuine interest, research zeal, and visual art expressiveness which are typical of the pre-school period can pose a challenge to every teacher, at the same time, guide them when planning different contents for children to explore and discover. As one of the primary expressing media and an important support when forming concepts, visual art plays an indispensable role in the pre-school period. The following thesis is based on an action research whose key tendencies were focused on establishing children's interests in different useful materials and tools while enabling them an autonomous visual art use of these tools and didactical possibilities of the teacher involved. The activities included in the research were fully in line with the Slovenian National Kindergarten Curriculum and the project was carried out in the form of several successive meetings intended for visual art creative activities. All activities in the research were photo-documented while the analysis of the research's data was performed based on observation and written notes referring to individual child's responses, his or her questions, ideas, and incentives, the course of cognitive and creative process, communication with the peers and teachers and other potential particulari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eschool children researching interests visual art action researc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期鲁迅的小说自觉
14
作者 汪卫东 《新华文摘》 2024年第17期93-96,共4页
鲁迅以小说创作走上“五四”文坛并奠定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地位,在人们心目中,小说家鲁迅是一个既成的文学存在,鲁迅为什么要写小说,更具体地说中年鲁迅为什么以小说作为自己的文体选择,没有成为研究界的问题。近年来,笔者在“文学行动... 鲁迅以小说创作走上“五四”文坛并奠定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地位,在人们心目中,小说家鲁迅是一个既成的文学存在,鲁迅为什么要写小说,更具体地说中年鲁迅为什么以小说作为自己的文体选择,没有成为研究界的问题。近年来,笔者在“文学行动”的整体视野中考察“鲁迅文学”,试图以“行动性”来建立“鲁迅文学”的整体观,鲁迅中期选择小说就成为必须面对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文学 文学行动 中国现代文学 文体选择 鲁迅的小说 整体视野 整体观 五四
原文传递
清人焚稿现象的历史还原 被引量:5
15
作者 罗时进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19-133,共15页
焚稿,是一种阻断作品传播的手段,从社会学角度看,具有走出紧张的社会关系和控制对个人的损害等作用;从文学角度看,则是通过直观与内省,照察境界不高的既成作品,对自我和他者眼中的失败之作进行净化处理。清人焚稿行为之烈、规模之大、... 焚稿,是一种阻断作品传播的手段,从社会学角度看,具有走出紧张的社会关系和控制对个人的损害等作用;从文学角度看,则是通过直观与内省,照察境界不高的既成作品,对自我和他者眼中的失败之作进行净化处理。清人焚稿行为之烈、规模之大、所涉之广都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代。如果还原历史现场,可以寻绎某些特殊历史事件的脉络,同时发现:清人极为日常化的文字业,不免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写作疲惫,淡化了文学的崇高感和文人的优越感,也引发了对文学价值的思考。清代大量焚稿现象具有一定的隐私性,其发生有着复杂的原因,需要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揭示这一社会意念的本质特点,以及作为一种文学批评行为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人焚稿 社会意念 文学行动 历史还原
原文传递
想象的辩证法——论后理论时代的文艺阐释学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中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18-124,共7页
在后理论时代,中国文学理论遭遇发展瓶颈。它之所以言不由衷、隔靴搔痒或进退失据,乃西方文论的强制阐释所致。强制阐释的主要错误是场外征用和主观预设,它加剧了文学与理论的分崩离析。重建中国文论话语,既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也是... 在后理论时代,中国文学理论遭遇发展瓶颈。它之所以言不由衷、隔靴搔痒或进退失据,乃西方文论的强制阐释所致。强制阐释的主要错误是场外征用和主观预设,它加剧了文学与理论的分崩离析。重建中国文论话语,既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也是文学自身的诉求。从感性出发、彰显理论的文学化,是反对强制阐释的想象辩证法之体现,而越界、话语和行动是其外在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制阐释 越界 话语 文学行动 想象
原文传递
主客与文野——在历史中阅读作为思想文本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被引量:1
17
作者 周展安 《文艺理论与批评》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24,共21页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不仅是一个文艺政策文本,而且是一个思想性的文本。为了理解其思想性,首先,要以《讲话》的版本考订为引子,分析其内部的问题脉络;其次,要以“主客问题”为牵引,在1940年代抗战的文艺构图中分析《讲话》的...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不仅是一个文艺政策文本,而且是一个思想性的文本。为了理解其思想性,首先,要以《讲话》的版本考订为引子,分析其内部的问题脉络;其次,要以“主客问题”为牵引,在1940年代抗战的文艺构图中分析《讲话》的位置与特点;最后,要以“文野问题”为牵引,在晚清以来的思想和文化脉动中分析《讲话》对以往历史的承接、推进及其面临的困难。综合来讲,需要从内、外、纵、横多个维度为《讲话》编织它所置身的问题脉络,同时更需要由此出发,去发掘《讲话》所内蕴的对话性与思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思想文本 主客 文野 行动文学
原文传递
编后记
18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24-224,共1页
本期有3篇研究鲁迅的文章,各具特色。汪卫东的《“鲁迅文学”:20世纪中国的文学行动》一文,将鲁迅的精神历程做了历史语境的还原,揭示“鲁迅文学”内涵,较好地阐释了学界长期研究却一直没得到圆满解决的鲁迅既拒绝“载道”,又反对“纯... 本期有3篇研究鲁迅的文章,各具特色。汪卫东的《“鲁迅文学”:20世纪中国的文学行动》一文,将鲁迅的精神历程做了历史语境的还原,揭示“鲁迅文学”内涵,较好地阐释了学界长期研究却一直没得到圆满解决的鲁迅既拒绝“载道”,又反对“纯艺术”文学观的真正实质。作者认为“鲁迅在行动中赋予文学意义”,进而又认为“文学就是行动”。这一认识是对鲁迅及其时代的深刻解读,也是对文学生成机制及其功能意义的深层揭示。作者可能无意中触及到了文学的某种本质。如果“文学就是行动”,那么文学批评也是行动,是理解和阐释这种行动的行动。这对于今天的文学批评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文学 精神历程 文学意义 文学批评 文学行动 编后记 研究鲁迅 文学
原文传递
在回归的路上记忆——子川诗歌读记
19
作者 汪政 何平 《诗探索》 2005年第1期167-175,共9页
在众多文体中,诗歌是最具革命性的,反抗、批判、四分五裂、然后新生……在任何时代,诗歌都是文学行动的急先锋。同时,诗歌又是最保守的,温情、依恋、藕断丝连,使诗歌继神话之后成为一种化石般的文学物种。
关键词 诗歌精神 子川 文学行动 诗歌写作 当代诗歌 文人生活 原型意象 中国诗歌 中国现代诗 唐诗宋词
原文传递
现代中国“同情”诗学的起源--以周作人为例
20
作者 宋夜雨 《社会科学文摘》 2022年第11期60-62,共3页
1920年前后,“新村”时期的周作人开始频繁地以讲演的形式就文学与社会问题发言。1920年11月8日,周作人应北京师范学校纪念会之邀赴之演讲。讲演中,周作人不仅从“我们”与“不幸”的联结中看到一种命运共同体感受构造的可能,更重要的是... 1920年前后,“新村”时期的周作人开始频繁地以讲演的形式就文学与社会问题发言。1920年11月8日,周作人应北京师范学校纪念会之邀赴之演讲。讲演中,周作人不仅从“我们”与“不幸”的联结中看到一种命运共同体感受构造的可能,更重要的是,借助文艺的培养从“不幸”中翻转出一种同情机制。由此,“同情”问题开始在他的思想中频繁闪现。此时,在不同文化场域之间来回穿梭的主体痕迹也明显地投射于他的一系列文学行动中,二者之间呈现出深刻的互文性和对话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作人 文学与社会 命运共同体 对话性 纪念会 文学行动 文化场域 互文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