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红楼梦》节日民俗事项的文学转换
1
作者 杨茂义 《内蒙古电大学刊》 2017年第5期11-13,共3页
节日民俗事项和文学有着天然的联系,但是,节日民俗事项要真正融入文学的抒情叙事,需要从常识惯例转化为文学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红楼梦》是节日民俗事项文学转换的典型范例。它通过对节日民俗的主动选择、节日民俗的情景化、意象化,... 节日民俗事项和文学有着天然的联系,但是,节日民俗事项要真正融入文学的抒情叙事,需要从常识惯例转化为文学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红楼梦》是节日民俗事项文学转换的典型范例。它通过对节日民俗的主动选择、节日民俗的情景化、意象化,通过节日民俗事项和人物塑造的有机结合和反讽手法的运用,实现了节日民诉事项的文学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日民俗 文学转换 审美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浮士德的沉沦》从文学到音乐转换的变异 被引量:3
2
作者 王保华 李翠竹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02年第2期12-17,共6页
本文以法国浪漫主义作曲家柏辽兹的《浮士德的沉沦》为对象,分析了作品从文学到音乐的转化过程中的种种变异。展现了柏辽兹这位富于改革精神的浪漫主义作曲家,不但敢于对歌德的伟大作品大刀阔斧地进行改动,而且对音乐的内容与形式也大... 本文以法国浪漫主义作曲家柏辽兹的《浮士德的沉沦》为对象,分析了作品从文学到音乐的转化过程中的种种变异。展现了柏辽兹这位富于改革精神的浪漫主义作曲家,不但敢于对歌德的伟大作品大刀阔斧地进行改动,而且对音乐的内容与形式也大胆地创新。在由文学转换为音乐脚本时,他不固封于原作。在确定文学脚本后,他常常打破各种音乐体裁的界限,创立了符合内容的新形式。以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士德的沉沦》 柏辽兹 法国 作曲家 文学转换 音乐脚本 音乐内容 表现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晚唐至宋初的文学思想转换
3
作者 赵瑞阳 郭艳华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年第2期65-67,共3页
晚唐至宋初,历经晚唐五代的分裂动荡,到宋初国家的初步统一,社会政治环境的改变,使得士人心理状态发生变化,与之相适应的文学思想、审美情趣也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到文学创作。在文学转型中,宋初文学的发展与中晚唐以来的文学发展有着十... 晚唐至宋初,历经晚唐五代的分裂动荡,到宋初国家的初步统一,社会政治环境的改变,使得士人心理状态发生变化,与之相适应的文学思想、审美情趣也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到文学创作。在文学转型中,宋初文学的发展与中晚唐以来的文学发展有着十分紧密的承接关系,主要体现在文学特征和文学功用上。诗、词、文有因袭继承晚唐五代文风的一面,也有开拓革新的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唐 宋初 文学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文学批评范式转换的反思——兼议《文学批评:一部简明政治史》
4
作者 孙胜忠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5-142,共8页
20世纪以降的西方文学批评总体上经历了从社会历史批评到文本批评再到当下文化分析这一范式轮回的过程。新近问世的《文学批评:一部简明政治史》摆脱具体流派和文论家观点的纠缠,从“战略的”高度回顾了20世纪以来西方英语世界文学批评... 20世纪以降的西方文学批评总体上经历了从社会历史批评到文本批评再到当下文化分析这一范式轮回的过程。新近问世的《文学批评:一部简明政治史》摆脱具体流派和文论家观点的纠缠,从“战略的”高度回顾了20世纪以来西方英语世界文学批评的范式转换,重点剖析了新世纪占据主导地位的历史主义/语境主义文学批评范式的特点及由来,审慎地呼吁回归旨在培养读者审美能力和加强其主体性的批评范式,并大胆地预测了文学批评的未来走向。在评析该著的观点和研究方法,论述20世纪以来文学批评范式转换的基础上,分析指出,文学批评应该综合考虑文本内外多重因素,但必须从文本出发并回到文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批评的范式转换 反思 约瑟夫·诺思 文学批评:一部简明政治史》 历史主义/语境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代更替与范式转换──近十年马华文学发展考察 被引量:2
5
作者 刘小新 《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1期30-35,共6页
近十年是马来西亚华文文学史上创作最丰硕的十年,期间文学变迁非常剧烈。这种嬗变主要体现在文坛世代更替与文学范式转换两个方面。从90年代开始,新世代作家逐渐取代中坚一代作家成为马华文坛的主导力量。与此同时,当代马华文学也... 近十年是马来西亚华文文学史上创作最丰硕的十年,期间文学变迁非常剧烈。这种嬗变主要体现在文坛世代更替与文学范式转换两个方面。从90年代开始,新世代作家逐渐取代中坚一代作家成为马华文坛的主导力量。与此同时,当代马华文学也进入了范式转换的新时期,这主要表现在散文、诗歌、小说、文学批评的范式转变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文 发展 小说 诗歌 马来西亚华文学 文学 文学范式转换 文学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闻语言的“文学性”转换——新媒体时代下新闻语言的创新 被引量:1
6
作者 雷可儿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第2期130-131,共2页
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形成了文本内容可以与物质载体相分离、传播互动更便捷的新的媒体形态,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新闻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与机遇。本文试图分析新媒体时代下新闻语言应注重"文学性"之因,提出新闻语言朝... 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形成了文本内容可以与物质载体相分离、传播互动更便捷的新的媒体形态,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新闻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与机遇。本文试图分析新媒体时代下新闻语言应注重"文学性"之因,提出新闻语言朝此方向转换的具体做法,以期为新媒体时代下新闻语言的创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 新闻语言 文学性”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托妮·莫里森《宠儿》中的后现代主义文学特征 被引量:11
7
作者 胡笑瑛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37-40,共4页
托妮.莫里森于199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是当今文学史上第一位获此殊荣的黑人女作家。1987年她的《宠儿》自出版以来,一直倍受文学评论界的关注。对《宠儿》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发现其在以下四个方面有明显的后现代主义文学特点:深度模... 托妮.莫里森于199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是当今文学史上第一位获此殊荣的黑人女作家。1987年她的《宠儿》自出版以来,一直倍受文学评论界的关注。对《宠儿》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发现其在以下四个方面有明显的后现代主义文学特点:深度模式的削平;共时性;文本间性;文学中心的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妮·莫里森 《宠儿》 后现代主义特征 深度模式 共时性 文本间性 文学中心的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强理论研究改变教学观念——关于影视译制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5
8
作者 麻争旗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63-67,共5页
译制是影视剧作品实现跨文化交流的必要手段。翻译是译制活动的核心,有关翻译的研究和教学也必然是译制研究和教学的核心。然而,在有关译制研究和教学改革中,却存在着认识上的分歧,也正是这种分歧导致理论研究的模糊乃至教学观念的偏差... 译制是影视剧作品实现跨文化交流的必要手段。翻译是译制活动的核心,有关翻译的研究和教学也必然是译制研究和教学的核心。然而,在有关译制研究和教学改革中,却存在着认识上的分歧,也正是这种分歧导致理论研究的模糊乃至教学观念的偏差。那么,如何认识译制现象?如何界定自己的学科特征?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属于自己的本质特征?本文讨论的核心问题是:影视剧译制活动是手段还是目的?影视剧翻译的对象是语言工具还是文学创作?影视剧翻译教学的落脚点是机械复制还是修辞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制影视剧 翻译语言 转换文学创作 修辞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与残疾儿共生——大江健三郎文学主题的转换 被引量:3
9
作者 竺家荣 马雪梅 《外国文学动态》 2000年第4期15-19,共5页
一、初期作品的印象1.作为出发点的监禁状态大江健三郎从登上文坛起,为了追求自己的文学理念一直进行着努力。起初他的文学主题是被监禁状态、被关闭在墙壁中的生活状态。此类问题之所以成为大江初期作品的主题,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一... 一、初期作品的印象1.作为出发点的监禁状态大江健三郎从登上文坛起,为了追求自己的文学理念一直进行着努力。起初他的文学主题是被监禁状态、被关闭在墙壁中的生活状态。此类问题之所以成为大江初期作品的主题,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一是大江登上文坛时日本处于美国的占领之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评论 日本 大江健三郎 文学主题转换
原文传递
Notes on the Semantic Clash Caused by Individual Background, a Survey on Translation Materials in Qing Dynasty
10
作者 NING Yi-nuo NIE Da-xin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7年第3期332-339,共8页
Influenced by translator's individual background, semantic clash is inevitable during the process of code-switching from source language to target language. This re-correspondence in semantic level has been well-show... Influenced by translator's individual background, semantic clash is inevitable during the process of code-switching from source language to target language. This re-correspondence in semantic level has been well-shown not only in the translation of literature works, but in those of dictionary and glossary translations as well. Semantic clash, generally, is based on two main factors, one is the inherent difference between languages lying in typology features, the other is the social and culture diversity factors lying in the translator's personal background. According to actual translation works, social and culture factors of individual background take the dominant position unconsciously over other features in the process of code-switching. The present paper, branches the latter factor into certain categories, by analyzing bilingual dictionaries and glossaries cases in the 18th century, Qing Dynasty, and indicates that the conceptual lagging, religion beliefs, living environment and political stand embedded in individual background will somehow result in semantic clash, which will lead the relevant research to pay more attention on cross-cultural literature trans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mantic clash text translation Qing Dynasty Hua Yi Yi Yt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讯
11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01年第1期62-62,共1页
关键词 中国 黄万华 《文化转换中的世界华文文学 《新马百年华文小说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