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活动断裂的断层结构特征和变形机制:以曲江断裂为例
1
作者 林浩 汪意 +2 位作者 刘金锋 崔亚 王洋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46-459,共14页
活动断裂出露于浅层或地表,其变形条件具有低温、低围压、高应变速率的特点,对于调节地壳变形具有重要意义。断裂带的结构与变形特征反映了岩石对脆性破裂的力学响应,这对于评价断裂活动性,揭示断裂带的形成与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 活动断裂出露于浅层或地表,其变形条件具有低温、低围压、高应变速率的特点,对于调节地壳变形具有重要意义。断裂带的结构与变形特征反映了岩石对脆性破裂的力学响应,这对于评价断裂活动性,揭示断裂带的形成与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滇西地区地震活动频繁的曲江断裂为研究对象,通过露头尺度、微观尺度的构造解析并结合有限元模拟,探究该活动断裂的结构特征及变形演化机制。野外观测表明基岩区发育的活动断层一般由断层核和破碎带组成,断层核内可见未固结或弱固结的断层泥和断层角砾,吸收和容纳了绝大多数应变;破碎带内广泛发育裂隙以及次级断裂。微观变形组构揭示基岩断裂形成过程中岩石矿物发生显著碎裂作用、细粒化和碎屑流动,导致岩石强度显著降低。本次研究使用有限元方法,采用理想弹塑性模型和库仑屈服准则,通过杨氏模量表征断层破裂程度,模拟了含断层岩体在固定的位移约束条件下应变分布情况。模拟结果结合不同尺度的构造观察指示,断裂带中杨氏模量相对较小的先存破裂会吸收较多的应变,进而发育成断层核;周缘的次级断裂和裂隙构成破碎带,起到调节应变的作用。断裂带在演化过程中经历了由应变分散向应变集中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江断裂 断层结构 变形机制 构造解析 有限元模拟 杨氏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年4月玉树M_S7.3地震序列的断层结构 被引量:13
2
作者 王勤彩 王中平 +2 位作者 张金川 李君 陈章立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931-1940,共10页
利用双差定位方法对玉树地震序列2010年4月14日至10月31日间发生的ML≥1.0地震进行双差定位,得到1545个地震的重定位结果.综合分析地震双差定位结果和玉树地震序列中强地震震源机制解,发现玉树MS7.3地震发震构造由北西向和北东东向两条... 利用双差定位方法对玉树地震序列2010年4月14日至10月31日间发生的ML≥1.0地震进行双差定位,得到1545个地震的重定位结果.综合分析地震双差定位结果和玉树地震序列中强地震震源机制解,发现玉树MS7.3地震发震构造由北西向和北东东向两条相交断层组成,主震发生在北西走向的甘孜—玉树断裂带上,5月29日的MS5.9余震序列发生在北东东走向的一条隐伏断裂上,两条断裂均接近直立.甘孜—玉树断裂是羌塘地块和巴彦喀拉地块的构造边界,由于羌塘地块和巴颜喀拉地块的差异运动使甘孜—玉树断裂强耦合段应力高度积累,在应变能超过岩石强度时破裂失稳发生了MS7.3地震.主震断层的左旋滑动导致北东东向断层的正应力减小,库伦应力增加,45天后触发了MS5.9余震序列的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地震序列 双差定位 矩张量解 断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线框架模型的三维地质断层结构模型及其构建技术 被引量:7
3
作者 朱良峰 陈国良 +1 位作者 吴信才 刘修国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76-282,共7页
基于地质断层构造的特点,文中提出了一种适合三维断层模拟的数据模型——线框架模型,并基于该数据模型详细描述三维断层结构模型的构建方法,实现了从层面结构的地质模型向块体结构的地质模型进行自动转换的关键算法。线框架模型以方向... 基于地质断层构造的特点,文中提出了一种适合三维断层模拟的数据模型——线框架模型,并基于该数据模型详细描述三维断层结构模型的构建方法,实现了从层面结构的地质模型向块体结构的地质模型进行自动转换的关键算法。线框架模型以方向线框架来表达地质模型的骨架,以方向TIN网来表达地质模型的血肉,具备地质断层结构模型所要表达的各种几何元素与拓扑关系。基于线框架模型的三维地质断层构模技术将地质界面之间的交切在地质界面三角网形成之前就进行处理,将面与面之间的切割操作简化为线与线之间的操作,这种方法不仅能有效地减轻断层地质体构模的复杂程度,而且可以将线与线之间的交线作为地质界面三角网构建时的约束边,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地质界面之间交切关系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质建模 断层结构模型 线框架模型 块体结构 地质断层 可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物理模拟实验研究地层组成对断层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单亦先 劳海港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4-27,共4页
地层组成对断层结构具有重要的影响或制约作用,基于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了不同砂岩含量地层的断层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纯砂岩即泥岩含量为0时,断层结构为二元型;泥岩含量为4%~16%时,断层发育一元型结构;泥岩含量为16%~20%时,断层发育二元... 地层组成对断层结构具有重要的影响或制约作用,基于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了不同砂岩含量地层的断层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纯砂岩即泥岩含量为0时,断层结构为二元型;泥岩含量为4%~16%时,断层发育一元型结构;泥岩含量为16%~20%时,断层发育二元型结构;泥岩含量为20%~35%时,断层发育二元或三元型结构,二元或三元型结构的界线并不很明显;泥岩含量为35%~50%时,断层又发育二元型结构;泥岩含量为50%~100%时,断层回归于一元型结构.泥岩含量与破碎带的宽度、诱导裂缝个数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基本上呈近似正态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模拟 地层组成 泥岩含量 破碎带宽度 诱导裂缝 断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多种断层结构岩样的形变和破裂特征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胡毅力 许峻 +3 位作者 许昭永 陈顺云 张永安 张晓曼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20-328,共9页
在岩石板上切割出多条切缝并以石膏填充,将其分为3个构造特征区:A区(断层交汇区)、B区(左行左列岩桥区)、C区(右行左列岩桥区)。采用双轴加压、定点应变、声发射信息系统和实时全息干涉计量方法(激光)进行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在岩样破... 在岩石板上切割出多条切缝并以石膏填充,将其分为3个构造特征区:A区(断层交汇区)、B区(左行左列岩桥区)、C区(右行左列岩桥区)。采用双轴加压、定点应变、声发射信息系统和实时全息干涉计量方法(激光)进行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在岩样破坏孕育过程中,各个特征区都出现了特大破裂。每个特大破裂发生前定点应变、激光干涉条纹图(应变场)和声发射信息都出现了特征变化。特大破裂的发生有先后,其前兆特征的出现也有先后,并且各区有各自的特点,某些前兆还可能在各区之间交替出现。研究认为,三个区的断层结构性质不同,这就导致了不同的破裂顺序,甚至产生不同的前兆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个切缝岩样 多种断层结构 激光全息计量 定点应变 微破裂信息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南部红雁池断层结构特征与垂向输导油气模式
6
作者 赵乐强 林会喜 +2 位作者 高剑雄 郭瑞超 贾凡建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68-675,共8页
研究准噶尔盆地南部地区断层的结构特征及对油气垂向输导的影响。基于野外调查、地质与地化资料,精细刻画了断层结构;结合油源对比和油源期次分析,确定了红雁池断层结构与油气垂向输导模式。红雁池断层具有滑动破碎带、主动盘诱导裂缝... 研究准噶尔盆地南部地区断层的结构特征及对油气垂向输导的影响。基于野外调查、地质与地化资料,精细刻画了断层结构;结合油源对比和油源期次分析,确定了红雁池断层结构与油气垂向输导模式。红雁池断层具有滑动破碎带、主动盘诱导裂缝带、被动盘诱导裂缝带等3个结构单元。其中滑动破碎带由各种断层岩组成,裂缝发育但基本全充填;主动盘诱导裂缝带、被动盘诱导裂缝带内裂缝发育,部分充填,原岩结构保留。断层内曾发生4次较大规模的流体活动,油气主要来自断层下伏的中二叠统源岩,大规模油气运移主要发生在第三次流体活动时期。油气运移前,断层滑动破碎带大部分已封闭,主动盘诱导裂缝带是断层垂向输导油气的优势通道,靠近滑动破碎带处是优势部位,被动盘诱导裂缝带是次要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扭性断层 断层结构 垂向输导油气模式 准噶尔盆地 红雁池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均匀断层结构地震活动细胞自动机模拟系统几个算法设计
7
作者 杨峰 李锰 《内陆地震》 2010年第3期241-246,共6页
为研究介质非均匀性与地震活动的关系,编制开发了模型可定制的二维细胞自动机模拟软件。针对软件设计中出现的非均匀断层结构模型的建立、系统模拟数据记录结构设计以及内存管理等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改善了模拟系统所需的几种关键算... 为研究介质非均匀性与地震活动的关系,编制开发了模型可定制的二维细胞自动机模拟软件。针对软件设计中出现的非均匀断层结构模型的建立、系统模拟数据记录结构设计以及内存管理等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改善了模拟系统所需的几种关键算法,使研究人员能根据需要灵活设定模型的介质参数。并利用内存管理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型模拟系统中普遍存在的硬件瓶颈问题,从而提高了细胞自动机模拟系统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匀断层结构 细胞自动机 算法设计 数据结构 内存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爆破地震波作用下含断层结构面高陡边坡动力响应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李源源 李屹 +4 位作者 张良兵 夏祥生 徐继业 黄永辉 张智宇 《有色金属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96-107,119,共13页
为了防止白马铁矿及及坪采场含断层的岩质边坡受爆破振动作用发生失稳,利用小波分析对现场监测点爆破地震波进行频谱能量分析,得到断层影响下高陡边坡爆破振动波传播规律,同时根据实际边坡建立边坡模型,分析在爆破振动作用下边坡断层岩... 为了防止白马铁矿及及坪采场含断层的岩质边坡受爆破振动作用发生失稳,利用小波分析对现场监测点爆破地震波进行频谱能量分析,得到断层影响下高陡边坡爆破振动波传播规律,同时根据实际边坡建立边坡模型,分析在爆破振动作用下边坡断层岩体劣化效应对边坡动力响应及损伤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1)当爆破地震波在含断层结构面的高陡边坡中传播时,断层结构面对爆破地震波在边坡中的传播规律影响显著;2)爆破振动波在断层岩体区域传播时,断层岩体力学强度对振动波的传播有明显的影响,断层力学强度越低,对振动波的传播阻隔效果越明显。断层岩体力学强度的劣化加速了爆破振动波传播的衰减;3)不同断层岩体参数劣化工况下爆破振动下边坡损伤有明显变化,随着断层岩体力学强度的劣化,边坡抵抗变形能力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破地震波 边坡 断层结构 强度劣化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板识别方法探测断层结构 被引量:5
9
作者 吴梦羽 毛淑娟 +2 位作者 宁杰远 唐启家 蒋一然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30-738,共9页
在模板识别和地震相对定位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探测断层结构的地震学方法。借用为了发现更多相似地震而在模板识别方法基础上提出的弱模板识别方法,探测与模板地震有空间位置差异的地震,然后根据波形互相关得到的到时差确定新识别出... 在模板识别和地震相对定位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探测断层结构的地震学方法。借用为了发现更多相似地震而在模板识别方法基础上提出的弱模板识别方法,探测与模板地震有空间位置差异的地震,然后根据波形互相关得到的到时差确定新识别出的地震相对于模板地震的空间分布。由于该方法对相似度要求较低,且因计算量小而可以扫描更长时间的地震记录,所以可以探测到更多能够比较精准地刻画断层细结构的微地震。利用渤海湾地区40天的地震波数据,初步证明了这一方法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板识别方法(MFT) 断层结构 地震定位 渤海湾 微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年芦山M_S7.0地震序列断层结构及震源区应力场特征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文超 王勤彩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62-71,共10页
使用芦山地震序列2013年4月20日至5月20日一个月的地震震相数据和MS4.0以上地震的波形数据,通过双差定位方法得到了3 398个地震的精定位结果,利用时间域全波形反演方法得到17个地震的矩张量解。综合分析地震双差定位结果和芦山地震序列... 使用芦山地震序列2013年4月20日至5月20日一个月的地震震相数据和MS4.0以上地震的波形数据,通过双差定位方法得到了3 398个地震的精定位结果,利用时间域全波形反演方法得到17个地震的矩张量解。综合分析地震双差定位结果和芦山地震序列中强地震震源机制解,发现芦山地震发震构造由主震断层和次级反冲断层组成,主震断层为一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倾角约为45°的高角度逆冲断层,次级反冲断层与主震断层走向相同,倾向相反,两条断层均未出露地表。主震和余震震源机制解均为逆冲型,几乎没有走滑分量。震源区主压应力方位为北西向,与发震断层走向近乎垂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3年芦山Ms7.0地震序列 双差重定位 震源机制 断层结构 应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相似模型的断层结构组合对薄基岩变形破坏影响规律 被引量:2
11
作者 严桂凤 杜占吉 +1 位作者 董青红 张爱国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2期378-382,共5页
本文以薄基岩矿区作为研究对象,以室内相似材料模型试验为研究手段,探究断层结构组合(包含倾角、双断层和覆岩厚度)对薄基岩采动变形破坏影响的基本规律。实验表明:薄基岩下煤层开采硬过小断层时,断层影响带内覆岩变形破坏剧烈,顶板裂... 本文以薄基岩矿区作为研究对象,以室内相似材料模型试验为研究手段,探究断层结构组合(包含倾角、双断层和覆岩厚度)对薄基岩采动变形破坏影响的基本规律。实验表明:薄基岩下煤层开采硬过小断层时,断层影响带内覆岩变形破坏剧烈,顶板裂隙迅速发育,"两带"发育高度受小断层影响普遍增大,薄基岩煤层开采硬过小断层时必须考虑两带高度增大带来的影响。薄基岩整体变形破坏呈现不连续、不对称的特征,在断层影响带附近基岩面沉降最大,松散层呈错动状态。薄基岩下煤层开采硬过小断层时,应加强顶板变形破坏监测,制定断层影响带基岩保护层和基岩面以上隔水层的保护性措施,防止因硬过小断层而造成涌水漏砂事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结构组合 薄基岩 相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7年8月九寨沟M7.0地震序列的断层结构及应力场特征
12
作者 李君 王勤彩 +2 位作者 崔子健 刘庚 周琳 《国际地震动态》 2018年第8期84-84,共1页
根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CENC)测定,北京时间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在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M7.0地震,震中位于(33.20°N,103.82°E)。截至2017年10月15日,共记录到余震7 679次。九寨沟M7.0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巴颜喀拉... 根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CENC)测定,北京时间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在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M7.0地震,震中位于(33.20°N,103.82°E)。截至2017年10月15日,共记录到余震7 679次。九寨沟M7.0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巴颜喀拉块体东北缘边界带,区域地震构造环境复杂,强烈的构造活动使得巴颜喀拉块体东边界区域成为中国大陆强震主体活动区,历史上曾发生多次7级以上强震。库仑应力、断层应变等多项研究结果显示,巴颜喀拉块体东边界区域未来仍具有发生强震的高危险性。因此,进一步对此次九寨沟7.0级地震的发震断层及应力场开展深入研究,对科学认识巴颜喀拉东边界区域的孕震环境、地球动力学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力场特征 地震序列 九寨沟县 断层结构 青藏高原东北缘 巴颜喀拉 地震构造环境 大陆强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测井和地震方法在识别扭张盆地断层结构中的应用——以惠民凹陷为例
13
作者 郭琴 《内江科技》 2019年第4期22-23,共2页
惠民地区断层活动强烈,断裂带内部结构单元组成复杂,目前没有定量计算法判定断裂带内部结构单元。本文应用测井、地震的方法,用断裂面倾角与扭张强度的关系、走滑量与扭张强度的大小针对扭张盆地断层的平面、剖面构造样式、类型等方面... 惠民地区断层活动强烈,断裂带内部结构单元组成复杂,目前没有定量计算法判定断裂带内部结构单元。本文应用测井、地震的方法,用断裂面倾角与扭张强度的关系、走滑量与扭张强度的大小针对扭张盆地断层的平面、剖面构造样式、类型等方面的分析,明确了盆地主要断层的发育特征及其演化过程,达到量化标准,建立了惠民凹陷扭张地质结构的断层分类,帮助分析惠民凹陷断层类型油气的运移和成藏关系建立断裂结构带控制因素的量化标准,为油气运聚成藏研究提供勘探开发的理论依据和经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结构 惠民凹陷 地震方法 盆地 应用 测井 油气运聚成藏 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低序级断层内部结构及封闭机制
14
作者 黄超 曾溅辉 +1 位作者 王建 吴义志 《地质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8-388,共11页
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低序级断层表现出较强的封闭性,对油气成藏及剩余油分布起重要的控制作用,但其内部结构及封闭机制研究尚不够深入。本文首先利用H68-XJ1井对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低序级断层进行系统取心,并对岩心开展断层内部结构单元... 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低序级断层表现出较强的封闭性,对油气成藏及剩余油分布起重要的控制作用,但其内部结构及封闭机制研究尚不够深入。本文首先利用H68-XJ1井对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低序级断层进行系统取心,并对岩心开展断层内部结构单元识别和划分,然后通过突破压力、全岩矿物成分、碳氧同位素组成等实验分析,进行断层岩特征及封闭机制研究。H68-XJ1井断裂带岩心识别出3个断层核和4个断层破碎带。断层核主要由断层角砾岩、碎裂岩和断层泥组成。断层破碎带位于断层核的两侧,发育大量的裂缝和微断层。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断层碳酸盐矿物充填具有普遍性,越靠近主断层核,碳酸盐含量越高。碳酸盐胶结物成分主要为铁方解石和铁白云石。受碳酸盐胶结的影响,碎裂岩在测井上呈现致密高阻的特征。高压压汞实验显示其突破压力高,对断层封闭起决定作用。碳氧同位素分析表明,碳酸盐胶结物成因与深部热液流体有关。碳酸盐胶结增强了低序级断层的封闭能力,同时其测井特征有助于识别井上断点。本研究对丰富低序级断层封闭机理,提高低序级断层井上断点识别精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序级断层 断层内部结构 胶结作用 封闭机理 断点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越断层带隧道结构动态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黎盼 杨晓华 +2 位作者 刘禹阳 王少飞 池维宏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3-162,共10页
为了揭示隧道穿越断层期间结构力学响应特性,通过室内模型试验研究断层倾角为45°、60°、75°时采用台阶法进行开挖施工的围岩压力、围岩位移和衬砌应力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断层倾角越大,围岩压力值越高,断层倾角为75°... 为了揭示隧道穿越断层期间结构力学响应特性,通过室内模型试验研究断层倾角为45°、60°、75°时采用台阶法进行开挖施工的围岩压力、围岩位移和衬砌应力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断层倾角越大,围岩压力值越高,断层倾角为75°、60°时围岩压力分别为45°的1.169倍、1.089倍;拱部围岩压力影响范围达1.0倍洞径,拱腰、边墙处影响范围为0.5倍洞径;断层倾角越大,围岩径向位移值越高,断层倾角为75°、60°时径向位移达45°的1.112倍、1.057倍;拱部围岩位移影响范围达1.0倍洞径,拱腰、边墙处影响范围为0.5倍洞径;由于存在断层结构,隧道开挖后形成较大松散压力,衬砌结构呈“扁坦式”受力状态,边墙位置衬砌应力最大,拱顶、拱腰处次之;断层倾角越大,衬砌应力值越高,第一施工循环拱顶位置衬砌应力在断层倾角75°、60°时分别为45°的1.176倍、1.079倍,拱腰处为1.187倍、1.089倍,边墙处为1.169倍、1.082倍;第二循环拱顶位置衬砌应力在断层倾角75°、60°时分别为45°的1.136倍、1.067倍,拱腰处为1.158倍、1.075倍,边墙处为1.156倍、1.077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断层结构 模型试验 力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滑断层几何结构复杂区对地震破裂传播影响的研究回顾
16
作者 王辉 曹建玲 +2 位作者 姚琪 王力维 朱亚玲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1-219,共19页
活动走滑断裂带上强震频发,对几何结构复杂区及其导致的分段破裂模式开展研究对于评估区域潜在地震的最大震级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从野外地质调查和数值模型研究2个方面入手,对走滑断层上地震破裂行为中的几何结构、断层分段和级联破裂... 活动走滑断裂带上强震频发,对几何结构复杂区及其导致的分段破裂模式开展研究对于评估区域潜在地震的最大震级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从野外地质调查和数值模型研究2个方面入手,对走滑断层上地震破裂行为中的几何结构、断层分段和级联破裂等相关研究进行回顾总结。野外地质调查发现,走滑断裂带上广泛存在的断层几何结构复杂区可能会终止地震破裂的传播。前人基于地表破裂带野外调查,给出了走滑断裂带上几何结构复杂区对地震破裂方式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程度的统计分析结果。另一方面,与断层动态破裂过程相关的数值模拟研究,不仅从动力学角度展示了断层几何结构复杂区对断层动态破裂传播的控制作用,还表明初始应力、岩石介质性质等其他因素也影响了断层动态破裂的传播。在研究程度较高的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区,基于断层探测、地球物理场密集观测和高性能计算的3D动力学模拟有望进一步深化对区域复杂断层系统中破裂行为的认识,并为判定区域最大潜在震级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走滑断裂带 断层几何结构复杂区 野外调查 动态破裂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中1号走滑断层内部结构识别及其控藏作用——以锦州A构造为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明升 王冰洁 +2 位作者 王鑫 戴建芳 薛明旺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9-38,共10页
锦州A构造的发现是辽东湾海域走滑断裂带内调节断层欠发育区的首个勘探突破,为弄清该构造成藏的主控因素,利用钻井、测井、地震等资料,对锦州A构造段辽中1号走滑断层及其内部结构开展研究,并明确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 锦州A构造的发现是辽东湾海域走滑断裂带内调节断层欠发育区的首个勘探突破,为弄清该构造成藏的主控因素,利用钻井、测井、地震等资料,对锦州A构造段辽中1号走滑断层及其内部结构开展研究,并明确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地震振幅、纵波速度在走滑断层附近发生明显变化,这种变化的范围可以代表走滑断层内部结构发育的规模,从浅到深辽中1号走滑断层内部结构的发育规模变大。利用多井横向对比常规测井的密度、中子孔隙度和声波时差资料以及偶极声波远探测技术,可以识别走滑断层内部结构,随着距离走滑断层的接近,密度资料会出现先减小再增大的趋势,中子孔隙度和声波时差资料则会出现先增大再减小的趋势,代表从围岩到断层破碎带再到断层核的发育趋势。锦州A构造段辽中1号走滑断层发育由断层破碎带和断层核组成的二元结构,断层破碎带孔渗性好,是油气垂向运移的有利通道;断层核孔渗性差,有利于油气的侧向封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断层 断层内部结构 油气成藏 辽中1号 锦州A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秦岭北缘断裂带漳县—车厂断层的结构及构造演化 被引量:18
18
作者 郭进京 韩文峰 +4 位作者 王志强 马兆武 梁收运 于飞 刘高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54-162,共9页
西秦岭北缘断裂带是青藏高原东北缘主要构造边界断裂带之一,其构造变形历史和运动学特征研究可以为西秦岭中新生代构造过程和印度—亚洲板块碰撞动力学的远程构造响应提供约束。漳县—车厂断层是西秦岭北缘断裂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 西秦岭北缘断裂带是青藏高原东北缘主要构造边界断裂带之一,其构造变形历史和运动学特征研究可以为西秦岭中新生代构造过程和印度—亚洲板块碰撞动力学的远程构造响应提供约束。漳县—车厂断层是西秦岭北缘断裂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工程开挖所揭露的断层带内丰富构造现象的观测与分析,至少可以辨别出3期性质、规模、运动学特征各异的构造变形事件。第一期为向北北东陡倾的伸展正断层作用;第二期为向南南西倾的由南向北的逆冲断层作用;第三期为沿近直立断面左旋走滑作用。尽管每期变形的时代尚缺乏构造物质测年的约束,但根据其与白垩系、新近系的空间关系以及已有第四纪以来沿断层地貌位错和相关沉积物测年以及地震活动历史研究对断层左旋走滑作用的时代约束,认为第一期伸展正断层作用起始于早白垩纪,可能持续到渐新世;第二期向北逆冲断层作用起始于渐新世初,可能持续到早第四纪;第三期左旋走滑断层作用起始于晚第四纪,持续至今。漳县—车厂断层是一条典型的多期变形的脆性断层,其变形特征与历史,如果代表了西秦岭北缘断裂带特征与构造变形过程,那么现今西秦岭北缘断裂带仅是起始于早白垩纪、新生的脆性断裂带,并非是印支主造山期大规模韧性逆冲推覆作用的边界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秦岭北缘断裂带 漳县-车厂断层 断层结构 断层运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性差异变化对断层带结构影响的物理模拟 被引量:8
19
作者 单亦先 劳海港 +1 位作者 王永诗 陈建平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8-112,121,共6页
采用分解和统计相结合的实验原则,逐步考察了影响断层带结构变化的地层因素。通过对砂、泥岩力学性质及含量进行变换,模拟砂、泥岩地层中可能形成的断层带结构。实验结果表明:泥岩泊松比、泥岩含量是影响断层带结构及其内部单元规模的... 采用分解和统计相结合的实验原则,逐步考察了影响断层带结构变化的地层因素。通过对砂、泥岩力学性质及含量进行变换,模拟砂、泥岩地层中可能形成的断层带结构。实验结果表明:泥岩泊松比、泥岩含量是影响断层带结构及其内部单元规模的2个重要因素。单一的砂岩泊松比并不直接影响断层带结构类型,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实验中的砂岩主要表现为脆性变形的结果;但砂岩含量是影响断层带结构类型的重要因素。在泥岩含量一定的情况下,砂岩泊松比的变化影响断层带的宽度,且两者比值在1~1.33之间时断层带发育二元结构;砂岩泊松比低于0.28、泥岩泊松比低于0.34时,断层带形成疏松的一元型结构;当砂岩泊松比高于0.35、泥岩泊松比高于0.38时,断层带为紧闭的一元型滑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岩泊松比 砂岩泊松比 泥岩含量 断层结构 模拟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南部东莫扎抓矿区挤压断层带结构及其对铅锌成矿的控制 被引量:6
20
作者 张洪瑞 杨天南 +3 位作者 侯增谦 胡茂德 贾敬伍 李鑫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61-272,共12页
大量逆断层控矿的实例表明挤压断层带具有较大含矿潜力,但挤压环境下矿质运移沉淀的过程尚不清楚。文章从断层带结构解剖入手,以东莫扎抓铅锌矿床为例,研究挤压断层带对成矿的控制。控矿断层可分为碎裂化带、浑圆角砾带和扁长角砾带3部... 大量逆断层控矿的实例表明挤压断层带具有较大含矿潜力,但挤压环境下矿质运移沉淀的过程尚不清楚。文章从断层带结构解剖入手,以东莫扎抓铅锌矿床为例,研究挤压断层带对成矿的控制。控矿断层可分为碎裂化带、浑圆角砾带和扁长角砾带3部分,其中碎裂化带内灰岩角砾中含有细脉状矿化,浑圆角砾带无矿化,扁长角砾带的角砾内部发育不规则脉状矿化,角砾间有浸染状、角砾状、团块状矿化。矿脉形态及与围岩接触关系表明成矿受断裂控制,矿质充填与灰岩破裂基本同时发生。分析认为,断层带经历了两个阶段的生长过程,成矿流体在第二次挤压的早期阶段贯入,挤压过程中的碎裂化和压溶作用为矿质运移和沉淀提供了重要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控矿构造 挤压断层 断层结构 层控铅锌矿床 东莫扎抓 青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