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磁共振T2 mapping、T1rho序列对膝骨关节炎定量成像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
作者 陈逸群 赵雪文 《医学综述》 2018年第17期3492-3496,共5页
膝骨关节炎是一种进展缓慢的退行性疾病,为了更好地诊断、治疗膝骨关节炎,目前亟需一种有效的诊断工具进行早期预测、早期诊断以及评价疗效。T1rho和T2 mapping序列是两种无创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膝骨关节炎的诊断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膝骨关节炎是一种进展缓慢的退行性疾病,为了更好地诊断、治疗膝骨关节炎,目前亟需一种有效的诊断工具进行早期预测、早期诊断以及评价疗效。T1rho和T2 mapping序列是两种无创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膝骨关节炎的诊断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这两种技术都具有各自的优缺点,T1rho序列比T2 mapping序列可更早地识别膝骨关节炎的生化改变,而T2 mapping序列应用更为广泛且更便捷省时。这两种技术可用于研究影响膝骨关节炎的风险因素,也可用于研究膝前交叉韧带撕裂患者创伤后膝骨关节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 骨关节炎 磁共振成像 t旋转坐标下的自旋晶格弛豫时间 t2 MAPP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烯腈γ辐射聚合的NMR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邹琴 赵新 孙万赋 《波谱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87-192,共6页
用1H NMR、13C NMR谱、自旋-晶格弛豫时间(T1)和自旋-自旋弛豫时间(T2)研究了丙烯腈在60Coγ射线辐射聚合后的大分子结构变化与大分子链的运动.结果表明随着辐射剂量增大,在单体形成聚合物的过程中,聚合物主链上出现了少量的-OH基团,继... 用1H NMR、13C NMR谱、自旋-晶格弛豫时间(T1)和自旋-自旋弛豫时间(T2)研究了丙烯腈在60Coγ射线辐射聚合后的大分子结构变化与大分子链的运动.结果表明随着辐射剂量增大,在单体形成聚合物的过程中,聚合物主链上出现了少量的-OH基团,继续增大辐射剂量,-OH部分被氧化.对聚合物溶液的变温氢谱的研究表明,溶剂中的残余水与上述-OH形成氢键,且随着温度升高氢键被破坏,同时H2O与-OH之间还存在着质子交换.利用13C NMR谱对丙烯腈辐射聚合的产物进行了序列结构分析.对T1和T2的研究表明,辐射剂量的增大并未影响到聚丙烯腈的链运动,证明了在丙烯腈的辐射聚合过程交联反应未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MR 自旋-晶格弛豫时间(t1) 自旋-自旋弛豫时间(t2) 氢键 质子交换 序列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体核磁共振中膜蛋白双交叉极化效率与动力学参数相关的定量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孙毅 陈艳可 +2 位作者 李建平 赵永祥 杨俊 《波谱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57-265,共9页
固体核磁共振(NMR)中双交叉极化(DCP)是用于膜蛋白信号指认的多维异核相关实验的基本技术模块.DCP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多维异核相关实验的效率.本文分析了3种典型的膜环境中的膜蛋白(AQPZ、DAGK和EV71 2B)的DCP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固体核磁共振(NMR)中双交叉极化(DCP)是用于膜蛋白信号指认的多维异核相关实验的基本技术模块.DCP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多维异核相关实验的效率.本文分析了3种典型的膜环境中的膜蛋白(AQPZ、DAGK和EV71 2B)的DCP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3种蛋白样品的DCP效率存在明显差异:其中AQPZ的DCP效率最高(31%),DAGK的效率次之(23%),EV71 2B的效率最低(14%).通过测量它们在旋转坐标下的自旋-晶格弛豫时间(T_(1ρ))和偶极耦合常数(DHN),发现膜蛋白的运动会明显缩短T_(1ρ),但对DHN的影响较小.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了T_(1ρ)与DCP效率相关的模型,并基于DCP动力学的定量分析,证明了运动导致的T_(1ρ)缩短是降低DCP效率的主要原因.因此,可以通过定量分析未知样品的T_(1ρ)来预测其DCP的最优效率,为DCP实验的优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核磁共振(NMR) 魔角旋转(MAS) 膜蛋白 双交叉极化(DCP) 旋转坐标下的自-晶格弛豫时间(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时域核磁共振研究脲醛树脂的固化过程 被引量:4
4
作者 邵朱伟 张明辉 李新宇 《波谱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72-380,共9页
利用时域核磁共振(TD NMR)技术对无固化剂的脲醛树脂在不同温度下固化过程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脲醛树脂在120℃左右时开始固化,在180℃左右时固化反应基本结束.随着温度的升高,自旋-自旋弛豫时间(T2)的总峰面积逐渐减少,当温... 利用时域核磁共振(TD NMR)技术对无固化剂的脲醛树脂在不同温度下固化过程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脲醛树脂在120℃左右时开始固化,在180℃左右时固化反应基本结束.随着温度的升高,自旋-自旋弛豫时间(T2)的总峰面积逐渐减少,当温度高于140℃时,总峰面积减少的程度较大.在30℃~140℃温度范围内,自旋-晶格弛豫时间T1(1)=0.014ms时,随着温度的升高,峰面积先逐渐减少而后略微增加;T1(2)=327.455 ms时,随着温度的升高,峰面积逐渐减少.在30℃~180℃温度范围内,自旋-晶格弛豫时间(T1)分布的总峰面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减少.在固化过程中,随着温度的升高,脲醛树脂体系的质量逐渐减少,说明脲醛树脂胶黏剂体系发生了缩聚交联反应,同时生成了甲醛和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域核磁共振(tD NMR) 固化 自旋-自旋弛豫时间(t2) 自旋-晶格弛豫时间(t1) 脲醛树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