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川崎病的药物治疗情况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李秀云 黄从付 罗建军 《中国医药科学》 2017年第21期242-244,共3页
目的观察药物对于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川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4月~2017年4月至我院进行治疗80例患有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川崎病的儿童,每组40例,所有患者采用随机分组,双号为对照组单号为观察组。对照组患儿追加2g/kg的丙种球... 目的观察药物对于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川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4月~2017年4月至我院进行治疗80例患有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川崎病的儿童,每组40例,所有患者采用随机分组,双号为对照组单号为观察组。对照组患儿追加2g/kg的丙种球蛋白,其余治疗方案同前。观察组在使用2g/kg的丙种球蛋白的基础上,在追加泼尼松片2mg/(kg·d)分次口服,2~4周后逐渐减量至停药。待体温恢复正常后,改为口服泼尼松片。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患儿的手足肿胀消退时间、颈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黏膜充血消退时间、退热时间。结果对照组患儿的手足肿胀消退时间、颈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黏膜充血消退时间、退热时间均明显长于观察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3个月之内观察组人员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的概率为12.5%,共发生5例。对照组发病率为17.5%,共发生7例。冠状动脉发生的概率比较,对照组高于观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适量的激素治疗对丙种球蛋白无反应设为川崎病患儿具有很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种球蛋白 无反应性川崎病 泼尼松 临床症状 药物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川崎病的治疗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梅翎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7年第4期308-311,共4页
目的对比分析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无反应性的危险因素,总结治疗经验。方法2013年2月至2016年10月沈阳市儿童医院内二科收治川崎病患儿384例,其中典型病例310例,不完全74例。根据对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的反应,将患儿分为敏感... 目的对比分析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无反应性的危险因素,总结治疗经验。方法2013年2月至2016年10月沈阳市儿童医院内二科收治川崎病患儿384例,其中典型病例310例,不完全74例。根据对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的反应,将患儿分为敏感组352例和无反应组32例。对于无反应性川崎病,进行2次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或大剂量冲击激素治疗,抗炎、对症治疗。结果无反应性川崎病发生率8.33%(32/384),退热(14.1±1.1)d,治疗2周后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沉、C反应蛋白均显著下降,其中C反应蛋白仍略高于正常水平(15.3±3.4)mg/L,超声心电图检查出现冠脉扩张8例,未出现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无反应组热程、血沉、谷丙转氨酶、首次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后发热时间、首次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时间高于敏感组,治疗后血红蛋白水平低于敏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热程成为独立危险因素[OR=1.48,95%CI(2.41~6.17),P<0.001]。结论较长时间的发热可能是首次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的重要原因,需合理应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选择恰当的时机用药,做好抗炎退热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种球蛋白 无反应性川崎病 危险因素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川崎病药物治疗临床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寇志军 《中国现代医生》 2016年第23期50-52,共3页
目的观察对于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川崎病的药物治疗情况。方法 选择2012年1月~2015年12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川崎病患儿6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患儿追加丙种球蛋白,剂量为2 g/(kg·d),其余治疗... 目的观察对于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川崎病的药物治疗情况。方法 选择2012年1月~2015年12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川崎病患儿6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患儿追加丙种球蛋白,剂量为2 g/(kg·d),其余治疗方案同前。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使用甲强龙,5 mg/(kg·d),每日1次,口服。待体温恢复正常后,改为泼尼松片口服。比较两组患儿退热时间、黏膜充血消退时间、颈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手足肿胀消退时间。随访3个月,观察两组患儿冠状动脉病变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退热时间、黏膜充血消退时间、颈部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以及手足肿胀消退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观察组4例发生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为12.12%,对照组发生6例,发生率为18.18%。观察组患儿冠状动脉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川崎病患儿应用适量激素治疗,有助于患儿临床症状的迅速消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种球蛋白 无反应性川崎病 甲强龙 临床症状 药物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川崎病6例的临床分析
4
作者 尹佃枝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8年第5期133-133,共1页
目的探索首次应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川崎病的进一步治疗方法,并进行分析。方法总结2003年6月至2007年4月我院收治的46例川崎病临床资料,其中6例符合静脉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川崎病,并对治疗结果进行总结。结果6例川崎病患儿首次... 目的探索首次应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川崎病的进一步治疗方法,并进行分析。方法总结2003年6月至2007年4月我院收治的46例川崎病临床资料,其中6例符合静脉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川崎病,并对治疗结果进行总结。结果6例川崎病患儿首次接受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2g/(kg·次),36h体温仍高于38.5℃,其中3例再次接受丙种球蛋白治疗,剂量为1g/(kg·次),其中2例热退,1例仍有发热,给予激素治疗后热退;另3例再次接受丙种球蛋白2g/(kg·次)治疗后热退。结论对于首剂静脉丙种球蛋白无反应的川崎病患儿,可再次给予丙种球蛋白静脉治疗,2g/(kg·次)丙种球蛋白较1g/(kg·次)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川崎病 静脉丙种球蛋白 临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球无反应性川崎病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被引量:5
5
作者 高文珺 范晓晨 《安徽医学》 2017年第7期951-954,共4页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1967年由日本医师川崎富作首次报导,后被认为是一种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KD是一种自限性的血管炎,主要侵及中小动脉,在未接受治疗的患儿中有15%-25%合并冠脉病变(coronary artery lesions,CALs)[1]。K...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1967年由日本医师川崎富作首次报导,后被认为是一种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KD是一种自限性的血管炎,主要侵及中小动脉,在未接受治疗的患儿中有15%-25%合并冠脉病变(coronary artery lesions,CALs)[1]。KD经典诊断标准是日本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研究委员会于1984年制定的:发热(体温〉38.5℃)大于5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球无反应 预测评分系统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