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眼底荧光造影无灌注区智能分割
1
作者 白君华 巩迪 +3 位作者 陈宜 于延锁 刘强 杨强 《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 2025年第1期9-16,共8页
眼底荧光造影图像中毛细血管无灌注区的识别对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由于受到视网膜渗出液等的干扰,传统LadderNet模型的特征提取和图像分割不够准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实现眼底血管无灌注区的智能分割,节约... 眼底荧光造影图像中毛细血管无灌注区的识别对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由于受到视网膜渗出液等的干扰,传统LadderNet模型的特征提取和图像分割不够准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实现眼底血管无灌注区的智能分割,节约医生阅片的人工成本,该文提出了基于Enhance LadderNet的眼底荧光造影智能分割模型。首先,用Vgg模块取代传统LadderNet模型中的卷积模块,使卷积层之间通过参数共享和稀疏交互的方式增强特征提取能力,提高网络泛化能力和效率。其次,在模型中加入注意力机制,使模型更加聚焦于图像中重要的特征和区域,减少模型的过度拟合,提高特征的表达能力。最后,结合合作医院的真实数据进行消融实验,并将Enhance LadderNet模型与传统LadderNet模型及其他模型进行比较。实验表明,该文提出的毛细血管无灌注区分割模型,在分割准确度上提升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分割 眼底荧光造影 毛细血管无灌注区 特征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域扫频源OCTA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无灌注区识别的对比及预测研究
2
作者 郭楚云 韩悦 +7 位作者 陈丽 刘逸 成洪壮 宁欣如 沈亚丹 凌若岚 钟捷 李杰 《眼科新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1-215,共5页
目的 比较广域扫频光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SS-OCTA)与广域眼底荧光血管造影(UWFA)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无灌注区(NP)检测中的差异,评估SS-OCTA对扫描范围外NP预测的准确性,并探讨NP的分布特点。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分... 目的 比较广域扫频光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SS-OCTA)与广域眼底荧光血管造影(UWFA)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无灌注区(NP)检测中的差异,评估SS-OCTA对扫描范围外NP预测的准确性,并探讨NP的分布特点。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分析2022年12月至2024年9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眼科门诊行UWFA和SS-OCTA检查的69例(88眼)DR患者,通过手动标注NP,比较两种影像技术对NP的检出率,并分析NP的分布规律及SS-OCTA预测扫描范围外NP的准确率。结果 在20 mm×24 mm SS-OCTA对应的扫描范围内,以UWFA为标准,NP的总体检出率为47.40%,在各象限中,SS-OCTA对NP的检出率分别为:颞上区为51.56%,颞下区为58.35%,鼻上区为45.50%,鼻下区为43.17%。鼻下区NP出现频次最高,占总NP数量的41.71%。SS-OCTA在鼻上区和鼻下区预测其扫描范围外NP的准确率分别为75.00%与78.41%。两项检查所计算的视网膜缺血指数(ISI)具有高度正相关性(r^(2)=0.74)。结论 由于视野局限性,SS-OCTA尚不能完全取代UWFA用于DR患者的NP检测,但其仍然是评估视网膜缺血程度的有效工具,并且在其扫描范围内,具有一定的预测视野外NP的能力。鼻下区是DR患者NP高频出现的区域,早期诊断和随访中应特别关注该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无灌注区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广域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灌注区、黄斑区双激光方案在视网膜静脉分枝阻塞继发黄斑水肿患者中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汤丽燕 李俊 +1 位作者 孙巧红 陈利双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9期116-120,共5页
目的 探讨无灌注区、黄斑区双激光方案在视网膜静脉分枝阻塞(BRVO)继发黄斑水肿(ME)患者中的应用分析。方法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浙江省丽水市人民医院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150例BRVO继发ME患者分为对照组(雷珠单抗玻璃体腔内注射... 目的 探讨无灌注区、黄斑区双激光方案在视网膜静脉分枝阻塞(BRVO)继发黄斑水肿(ME)患者中的应用分析。方法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浙江省丽水市人民医院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150例BRVO继发ME患者分为对照组(雷珠单抗玻璃体腔内注射治疗)和双激光组(雷珠单抗联合无灌注区、黄斑区双激光治疗),各75例。治疗后3个月,比较两组临床效果、恢复情况[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内压(IOP)、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MT)]、黄斑区血流情况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结果。结果 双激光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BCVA高于治疗前,IOP、CMT低于治疗前,且双激光组BCVA高于对照组,IOR、CMT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浅、深层毛细血管血流密度均高于治疗前,且双激光组高于对照组(P<0.05)。双激光组囊样渗漏、弥漫渗漏、局部渗漏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联合无灌注区、黄斑区双激光治疗BRVO继发ME可提高雷珠单抗的效果,促进患者视力恢复,还可改善黄斑区血流状况,减少血管渗漏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珠单抗 无灌注区 黄斑 视网膜静脉分枝阻塞 黄斑水肿 最佳矫正视力 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 眼内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图片中无灌注区的人工智能识别
4
作者 巩迪 赵丽娟 +2 位作者 张利 虞欣 陈宜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CAS 2024年第6期323-326,F0002,共5页
目的:探讨人工智能识别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图片中无灌注区的能力。方法:收集中日友好医院眼科2018年3月—2023年6月期间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结果,1000例患者中筛查出无灌注患者347例,获取无灌注区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照片622张。1名具... 目的:探讨人工智能识别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图片中无灌注区的能力。方法:收集中日友好医院眼科2018年3月—2023年6月期间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结果,1000例患者中筛查出无灌注患者347例,获取无灌注区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照片622张。1名具有10年临床经验的眼科医生利用RectLabel标注软件中的多边形工具对其中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图片进行手工标注。本研究的深度学习模型采用Vision Transformer与卷积神经网络相融合的总体网络结构,采用渐进式迁移学习策略和加权损失函数强化模型的识别能力。结果:共标注991个无灌注区作为“正样本”,同时在荧光造影图片上无灌注区以外区域,随机裁切一定数量的、大小相同的矩形区域,作为“负样本”。考虑到视网膜无灌注区实际发病率以及在临床上的比例,最终正负样本的采样比例约为1∶9,负样本的数量为8878个。得到的预测灵敏度为98.7%,特异度为95.9%,约登指数为94.6%,查准率为73.3%,F分数为77.9%,准确度为96.9%。结论:本研究的深度学习模型识别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中的无灌注区的能力较强,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无灌注区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血管无灌注区“AI-医师”协同智能精准分割模型的建立及效能评价
5
作者 李甦雁 吴梦楚 +3 位作者 吴亮 肖畅 杨旭 徐晓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00-1110,共11页
目的建立视网膜血管无灌注区“人工智能(AI)-医师”协同智能精准分割模型并对其进行效能评价。方法收集2022年12月至2024年1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市立医院就诊并接受超广角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UWFA)检查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视... 目的建立视网膜血管无灌注区“人工智能(AI)-医师”协同智能精准分割模型并对其进行效能评价。方法收集2022年12月至2024年1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市立医院就诊并接受超广角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UWFA)检查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视网膜无灌注图像73张,38张为训练集,10张为验证集,25张为测试集。建立基于VGG-16和U-Net联合优化的VGG-UNet模型。利用UWFA图像分别构建大图训练集和小图训练集,并依次训练VGG-UNet以得到对应的大尺度网络和小尺度网络。基于大尺度网络进行UWFA无灌注区的初步分割。引入医师交互模块,通过小尺度网络提高局部分割精度,对UWFA图像无灌注区精准分割,比较“AI-医师”与医师传统标注方法的效能。结果VGG-UNet模型基本能够正确分割眼底无灌注区,但是在眼球边缘存在错分、漏分、识别不精确等问题。引入医师交互模式后的平均分割精度达到了90.36%,较普通方法有了明显提升。基于VGG-UNet构建了“AI-医师”协同的智能分割模型,可对视网膜血管无灌注区图像进行精准分割。验证结果表明,“AI-医师”协同标注平均时间约为3.0 min,明显短于医师传统标注方法的29.6 min,效能提高了约10倍,分割精度达到了90.36%。结论成功建立了“AI-医师”协同的智能分割模型,实现了针对视网膜血管无灌注区的高效精准分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血管 荧光素血管造影 人工智能 无灌注区 智能分割 AI-医师 交互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7例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观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毛细血管无灌注区的分布特点 被引量:2
6
作者 王中颖 孙晓雷 张桂荣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05年第12期1078-1080,共3页
目的:分析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中毛细血管无灌注区(NP)的分布特点。方法:分别采用按象限、距视盘视盘直径(DD)教的分区方法,统计我院III-V期DR患者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107 例184只眼的NP在网膜的分布情况。结果:107例Ⅲ-V期DR... 目的:分析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中毛细血管无灌注区(NP)的分布特点。方法:分别采用按象限、距视盘视盘直径(DD)教的分区方法,统计我院III-V期DR患者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107 例184只眼的NP在网膜的分布情况。结果:107例Ⅲ-V期DR中,有184只眼存在NP。NP出现在视网膜鼻侧、下方、上方及颞侧的发生率分别为78.8%(145/184)、71.73%(132/184)、57.07%(105/184)、 60.87%(112/184);NP出现在视网膜中周部、周边部及后极部的发生率分别为85.33%(157/184)、39.13% (72/184)、14.13%(26/184)。结论:视网膜鼻侧象限及视网膜中周部是NP最易发生的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毛细血管无灌注区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毛细血管无灌注区与视野关系的研究
7
作者 黄杜茹 黄中宁 尹东明 《广州医药》 2007年第2期25-28,共4页
目的研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毛细血管无灌注区与视野光敏感度关系。方法对处于增殖前期或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5例28眼进行视野检查,以没有或背景性糖尿病视网膜病15例21眼作对照组,得出中心视野光敏感度平均缺损(mean defect,MD)、视... 目的研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毛细血管无灌注区与视野光敏感度关系。方法对处于增殖前期或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5例28眼进行视野检查,以没有或背景性糖尿病视网膜病15例21眼作对照组,得出中心视野光敏感度平均缺损(mean defect,MD)、视野指数矫正模式标准差(corrected pattern standard deviation,CPSD)。毛细血管无灌注区用眼底荧光造影确定。用计算机整合视野和荧光造影图观察毛细血管无灌注区对应的视野改变。结果26眼(26/28,92.9%)增殖前期或增殖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人有毛细血管无灌注区,多位于中周部,表现为片状,而位于后极部多为小灶状,表现为中心视野光敏感度下降。在对照组未发现毛细血管无灌注区。增殖前期或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人MD为(-11±8)dB,CPSD为(6.1±2.8)dB。MD和CPSD与正常参比值比较的P值小于0.05有27眼(27/28,96.4%);对照组MD为(-0.8±1.6)dB,CPSD为(1.8±0.6)dB,MD与正常参比值比较的P值小于0.05有6眼(6/21,28.6%),CPSD有4眼(4/21,19.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s分析发现毛细血管无灌注区的严重程度与MD呈负相关(γ=-0.736,P<0.01),与CPSD呈正相关(γ=0.593,P=0.001)。结论增殖前期和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人的毛细血管无灌注区相对应的视野区光敏感度下降,视野检查可提示视网膜的缺血性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增殖前期和增殖早期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毛细血管无灌注区 视野 光敏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分层、不同区域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眼视网膜毛细血管无灌注区的分布特征:基于全域SS-OCTA的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霍倩倩 张金燕 +2 位作者 杨凯莉 沈凡芝 李秀云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72-475,共4页
目的采用全域扫频源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SS-OCTA)探讨不同分层、不同区域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眼视网膜毛细血管无灌注区(NPA)的分布特征。方法将2021年12月至2022年1月在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确诊的PDR患者21例(26眼)... 目的采用全域扫频源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SS-OCTA)探讨不同分层、不同区域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眼视网膜毛细血管无灌注区(NPA)的分布特征。方法将2021年12月至2022年1月在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确诊的PDR患者21例(26眼)纳入本研究。采用图湃(北京)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BM-400K行全域SS-OCTA检查,采集患者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层(SCP)和深层毛细血管层(DCP)图像。每层均按照两种方法分区:(1)以黄斑中心凹中点为圆心分为不同的圆环区域,以中央直径1 mm的圆为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直径1~<3 mm为最内环,3~<6 mm为内环,6~<10 mm为中环,≥10 mm至视网膜边界为外环(由于最内环毛细血管是相连的无缝网络且被重叠灌注,不易形成NPA,因此本次主要检测和比较内环、中环和外环的NPA);(2)以黄斑中心凹中点作水平线和垂直线,将视网膜分为颞上、颞下、鼻上、鼻下四个象限。分别测量内环、中环、外环及四个象限的NPA面积并计算缺血指数(ISI),比较PDR患眼SCP、DCP不同圆环区域和不同象限的NPA面积和ISI,分析NPA分布特征。结果PDR患眼DCP NPA总面积[(124.340±54.971)mm^(2)]大于SCP[(119.119±55.279)mm^(2)],DCP总ISI(0.4230±0.1870)大于SCP总ISI(0.4050±0.18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SCP、DCP外环NPA面积大于中环,中环大于内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SCP、DCP外环ISI大于中环,中环大于内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SCP、DCP颞下象限NPA面积大于鼻上象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其余象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SCP、DCP颞下象限ISI大于鼻上象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其余象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PDR患眼视网膜NPA分布不均衡,在DCP、外环和颞下象限具有更多的N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域扫频源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毛细血管无灌注区 缺血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眼视网膜毛细血管无灌注区面积的定量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汪睿 金学民 +3 位作者 安广琪 李爽爽 明帅 雷博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04-108,共5页
目的对比观察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眼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扫频源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SS-OCTA)视网膜毛细血管无灌注区面积测量结果。方法横断面研究。2019年9月至2020年1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眼科确诊为PDR的11例患者1... 目的对比观察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眼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扫频源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SS-OCTA)视网膜毛细血管无灌注区面积测量结果。方法横断面研究。2019年9月至2020年1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眼科确诊为PDR的11例患者18只眼纳入研究。采用德国Heidelberg公司Spectralis HRA+OCT行FFA检查,视微影像(河南)科技有限公司VG200D行SS-OCTA检查。SS-OCTA采集视网膜层、浅层毛细血管层(SCP)、深层毛细血管层(DCP)图像。观察范围为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共同呈现于55°FFA图像和80°×60°SS-OCTA图像中且边界清晰的49个片状毛细血管无灌注区。其面积测量由3名测量者独立完成。3名测量者之间两种检查方法测得的毛细血管无灌注区面积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或配对样本Wilcoxon检验。结果3名测量者FFA、SS-OCTA测得的视网膜层、SCP、DCP无灌注区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一致性好(一致性相关系数>0.9,P<0.05)。FFA测得的毛细血管无灌注区面积为0.786 mm2;SS-OCTA测得的视网膜层、SCP无灌注区面积中位数分别为0.787、0.791 mm2,DCP无灌注区面积平均为(0.878±0.366)mm2。FFA与SS-OCTA测得的视网膜层、SCP无灌注区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0.198);SS-OCTA测得的DCP无灌注区面积较FFA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可重复性分析结果显示,SS-OCTA测得的DCP无灌注区面积数据中,93.88%(46/49)测量值大于FFA所测结果。结论SS-OCTA测得的PDR患眼DCP视网膜无灌注区面积大于FF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 视网膜毛细血管无灌注区
原文传递
一氧化氮与视网膜静脉阻塞后毛细血管无灌注区形成的关系
10
作者 刘国军 马海华 仇宜解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27-329,共3页
关键词 视网膜静脉阻塞 RVO 毛细血管无灌注区 一氧化氮
原文传递
62例近视儿童青少年黄斑区浅层视网膜微循环变化观察 被引量:1
11
作者 廉丽华 滕月 +3 位作者 张汝婷 郑香悦 卢晓丽 俞晓艺 《山东医药》 CAS 2021年第36期14-18,共5页
目的观察62例近视儿童青少年黄斑区浅层视网膜微循环变化。方法近视儿童青少年62例(123眼),正常视力(裸眼视力≥1.0)儿童青少年50例(69眼),比较两者等效球镜度数(SE度数)、眼轴长度(AL);62例近视儿童青少年又按照SE度数不同分为SE度数≥... 目的观察62例近视儿童青少年黄斑区浅层视网膜微循环变化。方法近视儿童青少年62例(123眼),正常视力(裸眼视力≥1.0)儿童青少年50例(69眼),比较两者等效球镜度数(SE度数)、眼轴长度(AL);62例近视儿童青少年又按照SE度数不同分为SE度数≥-0.50 D(12眼)、-0.50 D>SE度数≥-1.00 D(10眼)、-1.00 D>SE度数≥-3.00 D(70眼)、-3.00 D>SE度数(31眼),按照AL不同分为AL>25.0 mm(36眼)、25.0 mm≥AL>24.0 mm(53眼)、AL≤24.0 mm(34眼),比较其视网膜血管长度密度(VLD)、血管灌注密度(VPD)及黄斑中心凹无灌注区面积(FAZ-A)、黄斑中心凹无灌注区周长(FAZ-P)、黄斑中心凹无灌注区形态指数(FAZ-CI);分析62例(123眼)儿童青少年的SE度数、AL、VLD、VPD、FAZ-A、FAZ-P、FAZ-CI间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儿童青少年比较,近视儿童青少年SE度数小,AL长(P均<0.05);不同SE度数者黄斑区浅层视网膜微循环不存在差异性,但随着近视的增加,黄斑区浅层视网膜微循环存在下降趋势(P均>0.05)。不同AL的FAZ-A和FAZ-P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余参数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从数值上来看,随着AL的延长,除了中心VLD及VPD有增加趋势外,其余的参数均存在下降的趋势;AL>25.0 mm、AL≤24.0 mm者FAZ-A和FAZ-P比较,25.0 mm≥AL>24.0 mm、AL≤24.0 mm者FAZ-A比较,P均<0.05。SE度数与内层VPD、外层VPD、整体VPD呈正相关(r分别为0.183、0.206、0.194,P均<0.05);SE度数与中心VLD、内层VLD、外层VLD、整体VLD、中心VPD、FAZ-A、FAZ-P、FAZ-CI均不存在相关关系(r分别为-0.037、0.144、0.154、0.150、-0.006、0.044、0.016、0.049,P均>0.05)。AL与中心VLD、中心VPD存在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0.222、0.187,P均<0.05),与FAZ-A、FAZ-P、FAZ-CI存在负相关关系(r分别为-0.305、-0.224、-0.188,P均<0.05),即随着眼轴的增长,中心的VLD及VPD逐渐增加,且黄斑中心凹无灌注区缩小;AL与内层VLD、外层VLD、整体VLD、内层VPD、外层VPD、整体VPD均不存在相关关系(r分别为-0.120、-0.090、-0.068、-0.174、-0.166、-0.161,P均>0.05)。AL与SE度数存在负相关关系(r=-0.503,P<0.05)。结论随着近视程度的增加、眼轴的延长,近视儿童青少年黄斑区浅层视网膜微循环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存在黄斑区浅层视网膜微循环障碍,而改善微循环障碍可能会控制或延缓近视的发生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等效球镜 眼轴长度 视网膜血管长度密度 血管灌注密度 黄斑中心凹无灌注区面积 黄斑中心凹无灌注区周长 黄斑中心凹无灌注区形态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OCTA的高度近视患眼黄斑区视网膜血管密度分析 被引量:18
12
作者 田春柳 赵军 +4 位作者 张娟美 季亚男 张丹 张琳琳 赵友财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57-260,共4页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对高度近视患眼黄斑不同区域视网膜血管密度(vascular density,VD)进行观察及测量,探讨其与年龄、眼轴长度、屈光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9年1月...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对高度近视患眼黄斑不同区域视网膜血管密度(vascular density,VD)进行观察及测量,探讨其与年龄、眼轴长度、屈光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5月在临沂市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单纯高度近视患者34例61眼,应用OCTA对受检眼黄斑不同区域,包括距黄斑中心凹直径为1 mm的中心区、>1~3 mm的内层、>3~6 mm的外层的浅层视网膜血管长度密度(vascular length density,VLD)、血管灌注密度(vascular perfusion density,VPD)进行检测,并量化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比较各区域的VD差异,并分析年龄、眼轴长度、屈光度与VD、FAZ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OCTA检查结果显示,中心区、内层、外层VLD分别为(8.09±3.88)mm·mm-2、(16.51±3.30)mm·mm-2、(17.55±2.21)mm·mm-2,PD分别为0.176±0.087、0.393±0.080、0.428±0.057。三个区域间VLD、VPD两两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年龄与各区域VLD、VPD均呈负相关(均为P<0.05);眼轴长度与黄斑区整体及内层、外层的VLD、VPD均呈负相关(均为P<0.05),与中心区VLD、VPD均不相关(均为P>0.05);屈光度与黄斑区各区域的VLD、VPD均不相关(均为P>0.05)。年龄与FAZ面积、周长均不相关(均为P>0.05),与FAZ充实度轻度负相关(r=-0.270,P=0.035);眼轴长度、屈光度与FAZ各参数均不相关(均为P>0.05)。结论高度近视患眼黄斑各区浅层视网膜VD随年龄、眼轴长度的增加而下降,而FAZ各参数均保持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血管密度 黄斑中心凹无灌注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血流成像不同扫描宽度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灶检测率的影响
13
作者 韦丁杨 陈丽 +5 位作者 毛明珠 黎梦宇 刘逸 王祎娅 郭楚云 李杰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4年第6期124-128,共5页
目的探讨高速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SS-OCTA)不同扫描宽度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病灶检测率的影响。方法纳入2021年10月至2023年10月于四川省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糖尿病(DM)患者126例213眼,接受包括24 mm×20 mm高速广域S... 目的探讨高速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SS-OCTA)不同扫描宽度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病灶检测率的影响。方法纳入2021年10月至2023年10月于四川省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糖尿病(DM)患者126例213眼,接受包括24 mm×20 mm高速广域SS-OCTA扫描方案在内的全面眼科检查。从24 mm×20 mm的OCTA图像中提取一个中心区域记为“12 mm×12 mm中心区”,其余区域记为“12~24 mm环区”。记录并比较使用不同扫描区域的DR病灶检测率。结果共纳入126例参与者的213只眼(54只眼糖尿病无DR,53只眼轻度至中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54只眼重度NPDR,52只眼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24 mm×20 mm OCTA图像无灌注区(NP)检测率显著高于12 mm×12 mm中心区(P<0.05);12~24 mm环区的缺血指数(ISI)中位数明显高于12 mm×12 mm中心区(P<0.05);7眼视网膜新生血管(NV),10眼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IRMA)病变仅存在于12~24 mm环区域。结论高速广域SS-OCTA单次扫描可捕获24 mm×20 mm视网膜血管图像,更宽的扫描范围可以提高视网膜缺血程度检测的准确性和NV、IRMA的检测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微动脉瘤 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 视网膜新生血管 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术 毛细血管无灌注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对比增强T1WI的纹理分析技术对磁共振引导下聚焦超声术治疗子宫肌瘤的评估 被引量:10
14
作者 苏佰燕 孙昊 +3 位作者 薛华丹 石海峰 张古沐阳 金征宇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829-834,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对比增强T1WI的纹理分析技术评估症状性子宫肌瘤磁共振引导下聚焦超声术(MRgFUS)治疗疗效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2013年1月在本院接受MRgFUS治疗的16例症状性子宫肌瘤患者的治疗前、治疗后即刻和12个月时的临床... 目的:探讨基于对比增强T1WI的纹理分析技术评估症状性子宫肌瘤磁共振引导下聚焦超声术(MRgFUS)治疗疗效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2013年1月在本院接受MRgFUS治疗的16例症状性子宫肌瘤患者的治疗前、治疗后即刻和12个月时的临床和MRI资料。采用TexRAD软件分别对治疗前及治疗后即刻两次MRI检查中的对比增强矢状面T1WI数据进行纹理分析,分别在空间尺度滤波器(SSF)半径值为2、4和6的图像上测量病灶的纹理参数,包括平均值(mean)、标准差(SD)、熵(entropy)、正性像素平均值(MPP)、偏度(skewness)和峰度(kurtosis)。测量并计算治疗前及治疗后12个月时肌瘤的体积及体积变化率,以及治疗后即刻子宫肌瘤无灌注区体积百分比(NPV%)。通过子宫肌瘤症状与生活质量问卷(USF-QOL)调查评估每例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2个月时的症状严重程度评分(SSS)并转化为标准化SSS,计算治疗后标准化SSS评分的变化率。分析每次检查中不同SSF条件下病灶的各项纹理参数与患者的标准化SSS和肌瘤体积间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前不同SSF值图像上病灶的各项纹理参数中熵值与NPV%间具有显著相关性(SSF2:r=0.555,P=0.026;SSF4:r=0.535,P=0.033;SSF6:r=0.522,P=0.038);治疗后即刻组中,SSF4和SSF6图像上病灶的偏度和峰度与NPV%之间均具有显著相关性(偏度:SSF4条件下r=0.696、P=0.003,SSF6条件下r=0.772、P=0.000;峰度:SSF4条件下r=0.707、P=0.002,SSF6条件下r=0.786、P=0.000),SSF2图像上病灶的峰度与治疗前和治疗后12个月时的病灶体积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r=0.523,P=0.038;r=0.503,P=0.047);治疗前及治疗后即刻组中其余各项纹理参数与肌瘤治疗前体积、治疗后12个月体积、肌瘤体积变化率、治疗前和治疗后12个月标准化SSS及标准化SSS变化率之间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基于MR对比增强T1WI的纹理分析技术可用于预测MRgFUS治疗子宫肌瘤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引导下聚焦超声术 子宫肌瘤 无灌注区体积 症状严重程度评分 纹理分析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赵庆新 王燕燕 +1 位作者 冯雨 郎玉静 《中国实用医药》 2010年第16期3-4,共2页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各期的毛细血管无灌注区(NP区)易发部位及黄斑水肿发生情况。方法通过对116例(209眼)DR患者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检查,发现NP区的分布特点及黄斑水肿特点。结果 116例(209眼)中有126眼存在NP区,发...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各期的毛细血管无灌注区(NP区)易发部位及黄斑水肿发生情况。方法通过对116例(209眼)DR患者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检查,发现NP区的分布特点及黄斑水肿特点。结果 116例(209眼)中有126眼存在NP区,发生率为60.29%,且NP区易发于中周部、其次为周边部、较少发生于后极部,发生率分别为82.54%、41.27%、16.67%。116例(209眼)中合并黄斑水肿79眼,发生率为37.80%,其中局限型占20.25%、弥漫型占51.90%、囊样型占20.25%、缺血型占7.59%。结论视网膜中周部为NP区易发部位,黄斑水肿与病变程度有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毛细血管无灌注区 黄斑水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性非酶糖基化终末产物对大鼠视网膜血管短期作用观察 被引量:3
16
作者 罗大卫 王卫俊 许迅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672-674,F0003,共4页
目的观察外源性非酶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在视网膜中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受体(Flt-1)的表达和对视网膜血管的影响。方法应用鼠血清白蛋白(RSA)体外孵育AGEs,并于尾静脉注射至健康大鼠体内,每日1次,连续2周,随机分为AGEs组和RSA对... 目的观察外源性非酶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在视网膜中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受体(Flt-1)的表达和对视网膜血管的影响。方法应用鼠血清白蛋白(RSA)体外孵育AGEs,并于尾静脉注射至健康大鼠体内,每日1次,连续2周,随机分为AGEs组和RSA对照组。通过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观察视网膜血管有、无渗漏,采用Envision系统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视网膜Flt-1的表达,通过视网膜超薄切片和透射电镜观察视网膜血管超微结构改变。结果2周后FFA显示大鼠视网膜均未出现荧光渗漏、积聚现象,未发现有毛细血管无灌注区。视网膜内核层中出现棕黄色Flt-1阳性染色细胞,AGEs组的阳性细胞[(25.18±3.44)个]较RSA对照组多50%[(18.74±4.11)个,P<0.05]。AGEs组大鼠视网膜毛细血管基底膜电子密度轻度增高,周细胞、内皮细胞胞浆内线粒体发生肿胀、膜破裂;RSA对照组未发生超微结构的改变。结论AGEs可作为独立因素参与视网膜血管及其细胞的损害过程,并与VEGF有一定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酶糖基化终末产物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视网膜血管 健康大鼠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外源性 短期作用 毛细血管无灌注区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urtscher样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波 张玉洁 +4 位作者 靳睿 杨耀娟 华佳佳 常红敏 李传宝 《眼科学报》 CAS 2023年第5期387-393,共7页
Purtscher样视网膜病变是一种少见的视网膜血管性疾病,该文分析了13例Purtscher样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特征。典型的眼底表现包括Purtscher斑22眼、棉絮斑22眼、视网膜出血13眼、黄斑水肿22眼、视盘水肿12眼和假樱桃红斑10眼。荧光素血管造... Purtscher样视网膜病变是一种少见的视网膜血管性疾病,该文分析了13例Purtscher样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特征。典型的眼底表现包括Purtscher斑22眼、棉絮斑22眼、视网膜出血13眼、黄斑水肿22眼、视盘水肿12眼和假樱桃红斑10眼。荧光素血管造影异常表现包括毛细血管无灌注区21眼,毛细血管前闭塞22眼。13例患者中有9例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4例使用改善循环、营养神经等治疗。随访2月至5年,4例患者(6眼)在随访期间出现神经上皮萎缩并持续低矫正视力(<0.1)。基于文献回顾,讨论了Purtscher样视网膜视力恢复不佳可能与黄斑水肿及无灌注区形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urtscher样视网膜病变 Purtscher斑 棉绒斑 黄斑水肿 毛细血管无灌注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98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雪梅 霍丽君 +1 位作者 廖瑞端 林先轩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05年第2期14-16,共3页
目的探讨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entralretinalvein occlusion,CRVO)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101只眼)CRVO患者的视力、眼底、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分型、伴随的全身情况和治疗。结果... 目的探讨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entralretinalvein occlusion,CRVO)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101只眼)CRVO患者的视力、眼底、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分型、伴随的全身情况和治疗。结果缺血型43只眼(42.6%);53只眼(52.5%)视力0.1以下;发病初期,眼底表现以视网膜大量出血、水肿为主,发病3个月以上52.9%FFA显示视网膜毛细血管闭塞区形成;53只眼(52.5%)出现黄斑水肿;64例(65.3%)伴随有全身病变。有毛细血管无灌注区和新生血管形成14只眼(13.9%)及黄斑水肿29只眼(28.7%)进行激光治疗。结论CRVO的临床表现与病程密切相关,黄斑囊样水肿是导致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治疗以激光为主,定期随访,远期追踪观察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临床分析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毛细血管无灌注区 毛细血管闭塞 新生血管形成 黄斑囊样水肿 黄斑水肿 回顾性分析 vein 临床特征 全身情况 发病初期 大量出血 眼底表现 全身病变 激光治疗 视力下降 临床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治疗前后视网膜微血流状态变化及其与疗效的相关性 被引量:8
19
作者 陈杰 刘永华 +1 位作者 李晓燕 渠晓梨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14-318,共5页
目的分析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治疗前后视网膜微血流状态变化及其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我院眼科收治的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150例(弱视眼150眼)作为研究对象。将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的弱视眼纳入弱视眼组(150... 目的分析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治疗前后视网膜微血流状态变化及其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我院眼科收治的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150例(弱视眼150眼)作为研究对象。将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的弱视眼纳入弱视眼组(150眼),非弱视眼为对侧眼组(150眼);另选取60例正常视力儿童右眼(60眼)作为正常对照组。使用OCTA对三组儿童入选眼黄斑区行3 mm×3 mm黄斑扫描及4.5 mm×4.5 mm视盘扫描,经ImageJ图像处理软件获得受试者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SCP)和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DCP)、视盘及视盘旁血流密度、黄斑中心凹无灌注区(FAZ)面积和黄斑中心凹厚度(CMT)。患儿入院后均在屈光矫正、遮盖健眼的基础上对弱视眼进行视功能训练治疗,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及配对t检验分析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6个月患儿弱视眼视网膜微血流参数、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立体视等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视网膜微血流参数与BCVA及立体视的相关性。结果弱视眼组受试者等效球镜度均大于对侧眼组和正常对照组,且对侧眼组等效球镜度大于正常对照组(均为P<0.05);弱视眼组受试者BCVA较对侧眼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均为P<0.05);弱视眼组和对侧眼组受试者眼轴长度均短于正常对照组(均为P<0.05)。治疗前弱视眼组受试者SCP、DCP、视盘血流密度均小于对侧眼组和正常对照组(均为P<0.05);弱视眼组、对侧眼组和正常对照组受试者视盘旁血流密度、FAZ面积、CMT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弱视眼组患儿治疗前SCP、DCP、视盘血流密度均低于治疗后3个月和治疗后6个月,且治疗后3个月SCP、DCP、视盘血流密度均低于治疗后6个月(均为P<0.05)。弱视眼组患儿治疗后3个月和治疗后6个月BCVA均优于治疗前,且治疗后6个月BCVA优于治疗后3个月(均为P<0.05);患儿治疗后3个月和治疗后6个月立体视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后6个月立体视低于治疗后3个月(均为P<0.05)。SCP、DCP、视盘血流密度均与BCVA呈正相关(r=0.523、0.531、0.522,均为P<0.05),与立体视呈负相关(r=-0.535、-0.528、-0.519,均为P<0.05);视盘旁血流密度、FAZ面积、CMT均与BCVA和立体视均无相关性(均为P>0.05)。结论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弱视眼与对侧眼之间的视网膜微血流状态存在差异,视网膜微血流状态变化可能与临床治疗效果存在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光参差性弱视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 黄斑中心凹无灌注区 黄斑中心凹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视野阈值缺损的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韩玉英 魏世辉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9年第6期1196-1197,共2页
目的:应用自动视野计通过对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患者中心30°和周边60°视野范围阻塞静脉支引流视网膜象限阈值缺损程度的分析,探讨分支静脉阻塞患者进行光凝时间的最佳时机。方法:选择经眼底荧光素造影确诊为视网膜分支静脉阻... 目的:应用自动视野计通过对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患者中心30°和周边60°视野范围阻塞静脉支引流视网膜象限阈值缺损程度的分析,探讨分支静脉阻塞患者进行光凝时间的最佳时机。方法:选择经眼底荧光素造影确诊为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并伴有无灌注区患者48例48眼分为2组,分别检测中央30°视野范围内80个位点的光敏感度和周边60°视野范围75个位点光敏感度,将两组患者检测到的中心30°和周边60°静脉阻塞所在象限的视野缺损阈值计算出平均值,作统计检验。结果:中心30°视野范围内,Ⅰ组和Ⅱ组患者的缺损阈值皆与无灌注区呈正相关性,周边60°视野范围内,Ⅰ组患者的缺损阈值与无灌注区范围不存在相关性,Ⅱ组患者的缺损阈值与无灌注区范围呈正相关性。结论:在中心30°视野范围内,视野阈值缺损达11.4及在周边60°视野范围内视野阈值缺损达4.9时即有产生新生血管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 无灌注区 新生血管 视野光敏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