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食管癌高发区无症状居民食管癌前病变36 a(1986-2021)随访转归 被引量:14
1
作者 赵学科 徐瑞华 +12 位作者 雷玲玲 李志强 丰善良 魏梦霞 范宗民 宋昕 韩雪娜 陈红梅 王伟 孟超龙 郝晓兰 裘宋良 王立东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9,共4页
目的:分析食管癌前病变的转归及其对食管癌变的远期影响。方法:1986年5-6月份对河南省辉县市孟庄镇814名30岁及以上的无症状居民进行食管内镜检查和黏膜活检。受检对象均进入长期随访队列,每年定期进行一次随访,测量血压、身高、体重等... 目的:分析食管癌前病变的转归及其对食管癌变的远期影响。方法:1986年5-6月份对河南省辉县市孟庄镇814名30岁及以上的无症状居民进行食管内镜检查和黏膜活检。受检对象均进入长期随访队列,每年定期进行一次随访,测量血压、身高、体重等,问卷调查家族史、各种良恶性疾病史,记录肿瘤诊疗信息。结果:截至2021年6月30日,共随访36 a,有效随访796人,累计112人患14种不同类型恶性肿瘤,其中食管癌75例(占67.0%),消化道肿瘤95例(占84.9%)。1986年活检病理诊断为正常食管黏膜上皮(NOR)442人(占55.5%),其中30人(6.8%)36 a内发生食管癌;食管上皮基底细胞过度增生(BCH)281人(占35.3%),其中21人(7.5%)发生食管癌;食管上皮不典型增生(DYS)73人(占9.2%),其中24人(32.9%)发生食管癌。DYS无症状居民较NOR者发生食管癌的风险增高6倍。NOR、DCH和DYS发展为食管癌间隔时间的中位数(P25,P75)分别为22.00(3.50,27.00)、11.00(6.00,24.25)和5.50(3.00,12.00)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8.409,P=0.015)。结论:DYS是重要的食管癌前病变;食管癌仍是该地区患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前病变 无症状居民 食管癌高发区 随访转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食管癌高发区无症状居民食管贲门交界部齿状线变化特征 被引量:4
2
作者 王立东 郑树 +8 位作者 范宗民 刘宾 冯常炜 孙超 高珊珊 张延瑞 郭花芹 李吉林 焦新英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33-736,共4页
目的 :探讨河南食管癌高发区无症状居民食管贲门交界部齿状线变化特征及其与食管贲门癌变的关系 ,进一步验证作者的假设 :即齿状线上移可能是该地区人群食管贲门交界部腺癌发生的重要早期改变之一。方法 :对河南食管癌高发区林州市和获... 目的 :探讨河南食管癌高发区无症状居民食管贲门交界部齿状线变化特征及其与食管贲门癌变的关系 ,进一步验证作者的假设 :即齿状线上移可能是该地区人群食管贲门交界部腺癌发生的重要早期改变之一。方法 :对河南食管癌高发区林州市和获嘉县 12 17例无症状居民 (≥ 30岁 )进行纤维内镜普查 ,粘膜活检和组织病理学检查。记录纤维内镜下齿状线的改变 (上移 ,不规则 ,不清晰 )并与组织病理学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活检组织均经体积分数为 85 %酒精固定 ,常规组织学石蜡包埋和HE染色。结果 :齿状线上移 (≥ 3cm) ,不规则和不清晰的检出率分别为 12 % ,10 %和 1%。男性各年龄组齿状线上移和不规则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相同年龄组女性患者 (P <0 .0 5 ) ,并随年龄增长 ,均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女性 4 0~ 4 9岁年龄组齿状线不规则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P <0 .0 5 )。齿状线不清晰检出率明显低于齿状线上移和不规则的检出率。齿状线上移患者食管下段发生基底细胞过度增生和间变的频率明显高于无齿状线上移的人群 ,而中段食管基底细胞过度增生无明显改变 ,但齿状线上移患者间变发生率明显升高 (P <0 .0 5 )。齿状线上移患者贲门慢性浅表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发生率较无齿状线上移为高。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 食管癌 高发区 无症状居民 食管贲门交界部 齿状线 变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食管癌高发区无症状居民幽门螺杆菌感染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高珊珊 范宗民 +5 位作者 庄则豪 王宁博 常志伟 易会兴 郭花芹 王立东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85-787,共3页
目的 :比较乙醇中性红法、ELISA法和改良Giemsa法对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pylori,Hp)检测的价值。方法 :食管癌高发区无症状人群 14 8例 ,取胃窦活检粘膜行乙醇中性红染色、改良Giemsa染色检测Hp ,另留取血清行ELISA法检测Hp IgG。结... 目的 :比较乙醇中性红法、ELISA法和改良Giemsa法对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pylori,Hp)检测的价值。方法 :食管癌高发区无症状人群 14 8例 ,取胃窦活检粘膜行乙醇中性红染色、改良Giemsa染色检测Hp ,另留取血清行ELISA法检测Hp IgG。结果 :乙醇中性红法、ELISA法和改良Giemsa法的Hp检出率分别为 4 8.6 %、6 3.5 % ,6 2 .8% ,以ELISA法和改良Giemsa法同时阳性为Hp诊断标准 ,乙醇中性红法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 73.0 3%和 88.14 % ,ELISA法分别为 10 0 %和 91.5 3% ,改良Giemsa法分别为 10 0 %和 93.2 2 %。乙醇中性红法检出Hp结果与标准结果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8.2 5 8,P <0 .0 1) ,ELISA法与改良Giemsa法与标准结果间检出结果显著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 食管癌 高发区 无症状居民 幽门螺杆菌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