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OSMIC-1(constellation observing system for meteorology,ionosphere and climate-1)掩星的电子密度数据,利用四阶球谐函数建立了全球电离层的电子密度模型,探究了电子密度随经度、纬度、高度、地方时和季节的变化规律。研究结...基于COSMIC-1(constellation observing system for meteorology,ionosphere and climate-1)掩星的电子密度数据,利用四阶球谐函数建立了全球电离层的电子密度模型,探究了电子密度随经度、纬度、高度、地方时和季节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350~550 km处的电子密度主要集中在25°S~25°N的范围内,呈现出明显的地磁纬度相关性;(2)在12:00 UT时,350 km处的电子密度最大,250 km处的电子密度次之,450 km和550 km的电子密度较小;(3)从地方时角度来看,电子密度峰值主要集中在12:00~16:00 LT;(4)从季节变化角度来看,春季和秋季的电子密度峰值最大,冬季次之,夏季最小,这与电离层的半年变化和年度变化一致。该模型能够较好地体现电子密度的变化规律。展开更多
文摘基于COSMIC-1(constellation observing system for meteorology,ionosphere and climate-1)掩星的电子密度数据,利用四阶球谐函数建立了全球电离层的电子密度模型,探究了电子密度随经度、纬度、高度、地方时和季节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350~550 km处的电子密度主要集中在25°S~25°N的范围内,呈现出明显的地磁纬度相关性;(2)在12:00 UT时,350 km处的电子密度最大,250 km处的电子密度次之,450 km和550 km的电子密度较小;(3)从地方时角度来看,电子密度峰值主要集中在12:00~16:00 LT;(4)从季节变化角度来看,春季和秋季的电子密度峰值最大,冬季次之,夏季最小,这与电离层的半年变化和年度变化一致。该模型能够较好地体现电子密度的变化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