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有机碳和易氧化态碳特征 被引量:16
1
作者 刘正刚 裴柏洋 王宪帅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4-27,31,共5页
生态交错带是全球变化敏感区,研究生态交错带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的变化,可为生态交错带因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对土壤碳汇功能的影响提供基础数据。该文研究了岷江上流干旱河谷/山地森林交错带具有代表性的高山栎... 生态交错带是全球变化敏感区,研究生态交错带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的变化,可为生态交错带因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对土壤碳汇功能的影响提供基础数据。该文研究了岷江上流干旱河谷/山地森林交错带具有代表性的高山栎地、灌丛地、灌木林地、花椒地、农耕地以及人工刺槐林地不同土层深度土壤中有机碳和易氧化态碳的含量和分布特征,以及易氧化态碳与有机碳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有机碳含量和易氧化态碳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易氧化态碳与有机碳间呈极显著的相关性;土壤易氧化态碳占有机碳的比例波动为3.57%~12.71%,表现为高山栎地〉农耕地〉灌木林地〉人工刺槐林地〉灌丛地〉花椒地。研究结果说明植被类型是导致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山地森林交错带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中有机碳和易氧化态碳含量差异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河谷/山地森林交错带 土地利用类型 有机 易氧化态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地区黄壤和石灰土剖面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和易氧化态碳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李龙波 刘丛强 +1 位作者 涂成龙 刘文景 《地球环境学报》 2011年第4期488-496,共9页
土壤水溶性有机碳(SWOC)浓度和通量是土壤环境变化的敏感指标, 可反映环境条件的变化, 是土壤微生物活动能源和土壤养分的驱动力。本研究以喀斯特地区两种典型的土壤, 即石灰土和黄壤剖面为研究对象, 通过测定土壤属性、有机碳和活性... 土壤水溶性有机碳(SWOC)浓度和通量是土壤环境变化的敏感指标, 可反映环境条件的变化, 是土壤微生物活动能源和土壤养分的驱动力。本研究以喀斯特地区两种典型的土壤, 即石灰土和黄壤剖面为研究对象, 通过测定土壤属性、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的空间分布, 探讨了喀斯特地区石灰土和黄壤有机碳(SOC)和活性有机碳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规律为黑色石灰土>黄壤, 黄色石灰土与黄壤差异不明显;土壤水溶性有机碳(SWOC)含量变化为黑色石灰土>黄壤>黄色石灰土, 百宜黄壤乔木林剖面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率最高, 达0.040%(25℃)和0.527%(70℃), 清镇黑色石灰土剖面最低, 仅0.016%(25℃)和0.255%(70℃);五个剖面冷水(25℃浸提)土壤水溶性有机碳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间的相关性以及热水(70℃浸提)土壤水溶性有机碳与土壤总有机碳间的相关性均达极显著水平;石灰土易氧化态碳(SROC)含量大于黄壤剖面, 不同土壤剖面易氧化态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变化为39.35%~53.95%, 总体上远大于水溶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五个典型剖面的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和易氧化态碳含量在剖面上的分布反映了植物残体的输入及在土壤中的分解累积特征和喀斯特地区剖面侵蚀和土壤成土过程中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动态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地区 土壤有机 水溶性有机 易氧化态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森林植被下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易氧化态碳的比较 被引量:142
3
作者 朱志建 姜培坤 徐秋芳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23-526,共4页
Soils under broad-leaved,masson pine,Chinese fir and bamboo forests in the area of Huzhou,Zhejiang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in January 2000.Soil total organic carbon(TOC) under broad-leaved and bamboo forests were ... Soils under broad-leaved,masson pine,Chinese fir and bamboo forests in the area of Huzhou,Zhejiang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in January 2000.Soil total organic carbon(TOC) under broad-leaved and bamboo forests were considerately higher than(P<0.01)those under masson pine and Chinese fir.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 in soils among various types of vegetation,however,the bamboo stands constituted a lower(P<0.05) proportion of MBC compared with broad-leaved forest,masson pine and Chinese fir were similar in MBC to TOC,indicating that intensive management in bamboo stand reduced the proportion of soil MBC in TOC.MBC in soils under broad-leaved forest,masson pine forest and Chinese fir forest had strong positive relationships with the corresponding TOCs,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were respective 0.744 4,0.648 4 and 0.552 1.It was found that soil easily oxidizable carbon(EOC) in bamboo forest was much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other 3 forests.The higher percentages of EOC were detected from soils under bamboo forest(52.40%) and Chinese fir forest(50.50%) compared with broad-leaved forest(48.90%) and masson pine forest(45.74%).Soil EOC for all 4 forests were closely correlated(P<0.01)with the correspondent TO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土壤 总有机 微生物量 易氧化态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中丘陵区毛竹林土壤易氧化态碳动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4
作者 漆良华 艾文胜 +4 位作者 范少辉 杨明 孟勇 杜满义 毛超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55-660,共6页
研究了湘中丘陵区毛竹笋用林(Ⅰ)、笋材兼用林(Ⅱ)、材用林(Ⅲ)3种不同经营类型林分土壤易氧化态碳(ROC)含量、储量的垂直剖面分布、季节动态及其与土壤总有机碳(SOC)、土壤温度和湿度、土壤养分状况的关系。结果表明:笋用林、笋材兼用... 研究了湘中丘陵区毛竹笋用林(Ⅰ)、笋材兼用林(Ⅱ)、材用林(Ⅲ)3种不同经营类型林分土壤易氧化态碳(ROC)含量、储量的垂直剖面分布、季节动态及其与土壤总有机碳(SOC)、土壤温度和湿度、土壤养分状况的关系。结果表明:笋用林、笋材兼用林和材用林土壤平均ROC含量分别为2.77 5.15 g·kg-1、2.55 3.67 g·kg-1和3.21 5.36 g·kg-1,ROC储量分别为17.19 32.52 t·hm-2、17.29 24.60 t·hm-2和19.04 31.85 t·hm-2;在垂直分布上,不同类型毛竹林ROC含量、储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下降,0 20 cm土层是ROC的主要分布区;在季节动态上,4月ROC含量、储量均明显低于其它季节;ROC与土壤温度、湿度负相关不显著;ROC与SOC、有机质、全氮和速效钾之间具有显著正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 土壤易氧化态碳 垂直分布 季节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台塬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氧化稳定性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9
5
作者 刘梦云 付东磊 +1 位作者 常庆瑞 齐雁冰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415-2424,共10页
以黄土台塬乔木、灌木、乔灌混交、草和农田为对象,进行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易氧化态碳、酶活性研究。结果表明:(1)与耕地相比,林地和草地土壤易氧化态碳含量及其分配比例分别提高了171%~218%、55%~71%,碳库指数、碳库活度指数和... 以黄土台塬乔木、灌木、乔灌混交、草和农田为对象,进行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易氧化态碳、酶活性研究。结果表明:(1)与耕地相比,林地和草地土壤易氧化态碳含量及其分配比例分别提高了171%~218%、55%~71%,碳库指数、碳库活度指数和碳库管理指数(CPMI)分别提高了73%~116%、103%~163%和233%~330%,有机碳氧化稳定系数降低了15%~21%(0~5cm土层)。(2)草地和乔木林地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略高于其他;0~5cm土层,草地和林地土壤碱性磷酸酶、蔗糖酶活性分别高于耕地98%~211%、88%~117%;灌木林地脲酶活性分别高于耕地、天然草地69%和144%。(3)0~5、5~20cm和20~40cm土层,CPMI敏感系数为其他参数的1.29~14.58倍;各酶活性相比较,土壤脲酶活性能更好地体现有机碳氧化稳定性强弱和碳库活度,碱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可较好体现土壤有机碳总体水平和转化程度;4种酶活性与CPMI达显著以上正相关水平。因此,土壤CPMI可作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影响和碳固定的评价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台塬 土地利用方式 易氧化态碳 库管理指数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色季拉山西坡不同海拔梯度表层土壤碳氮变化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19
6
作者 马和平 郭其强 +1 位作者 刘合满 钱登锋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40-246,共7页
为探讨海拔梯度变化对表层土壤(0 20 cm)全量养分的影响,以西藏色季拉山西坡的高山灌丛(AS)、杜鹃林(RF)、急尖长苞冷杉林(AGSF1-6)和林芝云杉林(PLLF)为试验对象,研究了林地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 为探讨海拔梯度变化对表层土壤(0 20 cm)全量养分的影响,以西藏色季拉山西坡的高山灌丛(AS)、杜鹃林(RF)、急尖长苞冷杉林(AGSF1-6)和林芝云杉林(PLLF)为试验对象,研究了林地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易氧化态碳(ROC)和颗粒有机碳(POC)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色季拉山西坡,高海拔植被类型具有较高的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和分配比例。表层土壤SOC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大。SOC最大的是AS,为77.167 g.kg-1,PLLF最低为22.351 g.kg-1。表层土壤TN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大。TN最大的是AS,为2.430 g.kg-1,PLLF最低为0.830 g.kg-1。表层土壤C/N最大者为AGSF4,达到了43.57,最小者是PLLF为26.93。海拔和林分对土壤MBC和MBN含量具有显著的影响。随着海拔高度的降低,POC占TOC含量的比率从44.81%降至19.32%,ROC占TOC含量的比率从41.72%降至7.07%。不同林地POC和ROC含量与SOC含量具有正相关关系。土壤活性有机碳与土壤总有机碳显著相关,土壤易氧化有机碳与颗粒有机碳的相关性也比较显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 总氮 微生物量 颗粒有机 易氧化态碳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影响研究 被引量:36
7
作者 房飞 唐海萍 李滨勇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774-1779,共6页
测定了5种土地利用方式下(人工草地、围封样地、一年耕地、弃耕地、自由放牧样地)土壤有机碳、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易氧化态碳和轻组有机碳组分含量特征,比较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典型草原土壤起源下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变化。结果表明,... 测定了5种土地利用方式下(人工草地、围封样地、一年耕地、弃耕地、自由放牧样地)土壤有机碳、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易氧化态碳和轻组有机碳组分含量特征,比较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典型草原土壤起源下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变化。结果表明,1)人工草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为(14.98±3.47)g·kg-1,围封样地的为(12.41±6.40)g·kg-1,一年耕地的为(12.20±5.59)g·kg-1,弃耕样地的为(10.39±5.08)g·kg-1,自由放牧样地的为(9.45±3.19)g·kg-1。人工草地土壤有机碳含量明显高于其他样地,围封样地和一年耕地的含量相似,自由放牧样地的含量最小。2)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易氧化态碳和轻组有机碳的含量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变化趋势与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在土壤剖面上,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3)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易氧化态碳和轻组有机碳的平均分配比率在不同类型样地范围分别为0.24%~0.66%、0.002%~0.019%和0.05%-0.25%,显示出各组分对土壤环境变化的敏感度不同,其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更能反映土壤有机碳的早期变化,可以作为表征土壤有机碳变化和土壤肥力的敏感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有机 微生物生物量 易氧化态碳 轻组有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功山草甸区植被小群落下土壤活性有机碳和总有机碳的分布及关系 被引量:5
8
作者 袁知洋 邓邦良 +6 位作者 陈煦 郭晓敏 牛德奎 苏文明 靳川平 刘宇新 张文元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166-2171,共6页
在武功山主峰1600 m草甸森林过渡区草甸,采集了乔木,灌木,高草、地被植物4类群落下0~20和20~40 cm土层的土壤,每类2种典型小群落,分别代表混合乔木和杉木、箭竹和杜鹃、蹄盖蕨和狗尾巴草、珍珠菜和灰毛泡8个典型群落,分析了土壤总有机... 在武功山主峰1600 m草甸森林过渡区草甸,采集了乔木,灌木,高草、地被植物4类群落下0~20和20~40 cm土层的土壤,每类2种典型小群落,分别代表混合乔木和杉木、箭竹和杜鹃、蹄盖蕨和狗尾巴草、珍珠菜和灰毛泡8个典型群落,分析了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中的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和易氧化态碳。结果表明:各群落下土壤除了可溶性有机碳,总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和易氧化态碳均达到显著差异性水平;总有机碳含量方面,灰毛泡群落下上下层土壤含量都是最高,而其3种活性有机碳含量显著偏少;可溶性有机碳方面,上下层土壤成分中狗尾巴草群落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群落;微生物量碳以及易氧化态碳方面,箭竹群落下上下层土壤中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群落;不同群落类型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均随着土层加深而递减,而土壤微生物量碳、易氧化有机碳的分配比例随土壤层下降出现轻微聚集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群落 土壤有机 可溶性有机 微生物量 易氧化态碳 武功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竹向杉木林扩张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影响 被引量:12
9
作者 徐道炜 刘金福 +1 位作者 何中声 郑世群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2-28,36,共8页
以戴云山自然保护区毛竹向杉木林扩张形成的3种林分:杉木林、毛竹-杉木混交林和毛竹林为对象,测定其土壤易氧化态碳、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和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含量,研究毛竹扩张对林分土壤活性有机碳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 以戴云山自然保护区毛竹向杉木林扩张形成的3种林分:杉木林、毛竹-杉木混交林和毛竹林为对象,测定其土壤易氧化态碳、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和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含量,研究毛竹扩张对林分土壤活性有机碳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3种林分8月和1月土壤易氧化态碳、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和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均随土层加深逐渐降低,表现出明显表层富集现象。各土层8月土壤易氧化态碳含量均比1月低,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则相反。3个土层土壤易氧化态碳含量排序为杉木林<毛杉混交林<毛竹林;(2)3种林分土壤微生物量碳、土壤易氧化态碳和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储量基本随土层深度增加呈递减趋势,0-60cm土层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和易氧化态碳储量均为杉木林<毛杉混交林<毛竹林,土壤微生物量碳储量则相反,3种林分间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3)0-60cm土层3种林分土壤碳库活度和碳库活度指数基本为杉木林>毛杉混交林>毛竹林,土壤碳库指数为杉木林<毛杉混交林<毛竹林,土壤碳库管理指数为毛竹林>毛杉混交林>杉木林。研究表明,毛竹向杉木林扩张有利于土壤质量改善,但杉木林演替成毛竹纯林后对土壤质量长期影响,则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云山自然保护区 毛竹扩张 杉木林 土壤易氧化态碳 土壤水溶性有机 土壤微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炉渣与生物炭施加对稻田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及矿化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桂香 王维奇 曾从盛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8-44,共7页
研究废弃物施加对稻田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有机碳-S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易氧化态有机碳-EOC,溶解性有机碳-DOC)及其矿化的影响,对稻田土壤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福州水稻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对炉渣、生物炭、炉渣+生物炭施加后水稻成熟... 研究废弃物施加对稻田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有机碳-S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易氧化态有机碳-EOC,溶解性有机碳-DOC)及其矿化的影响,对稻田土壤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福州水稻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对炉渣、生物炭、炉渣+生物炭施加后水稻成熟期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及其矿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生物炭、炉渣+生物炭施加显著增加了犁耕层(0~15 cm)SOC含量(p<0.05),对非犁耕层(15~30 cm)SOC含量则无显著影响;各施加处理均增加了犁耕层土壤MBC含量(p<0.05),而EOC含量总体上有所降低;炉渣、炉渣+生物炭施加总体增加了犁耕层DOC含量(p<0.05),而生物炭施加对其影响不显著。为期56 d的培养,各施加处理后,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均表现为对照>生物炭>炉渣+生物炭>炉渣(p<0.05),这表明各施加处理总体上抑制了土壤有机碳矿化,尤其以炉渣、炉渣+生物炭施加后的抑制效果较为显著。这些结果预示着工业废弃物炉渣施加对稻田土壤固碳减排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炉渣 生物炭 氧化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氧化有机 可溶性有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培肥措施对矿区复垦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10
11
作者 高继伟 谢英荷 +4 位作者 李廷亮 焦欢 李彦 何冰 李顺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12,共7页
【目的】了解矿区复垦土壤活性有机碳随培肥年限的变化规律。【方法】依托山西省襄垣县采煤塌陷区复垦土壤长期定位试验基地,研究了不同复垦年限(1、3、7 a)下不施肥(CK)、单施化肥(CF)、单施有机肥(M)、有机无机配施(MCF)4种配施措施... 【目的】了解矿区复垦土壤活性有机碳随培肥年限的变化规律。【方法】依托山西省襄垣县采煤塌陷区复垦土壤长期定位试验基地,研究了不同复垦年限(1、3、7 a)下不施肥(CK)、单施化肥(CF)、单施有机肥(M)、有机无机配施(MCF)4种配施措施对土壤水溶性有机碳(WSOC)、可溶性有机碳(DSOC)、易氧化态有机碳(ROOC)和轻组有机碳(LSOC)4种活性有机碳量的影响。【结果】随着复垦年限的增加,采煤塌陷区复垦土壤各活性有机碳量显著提高,4种活性有机碳量之间的大小顺序总体表现为DSOC>LSOC>ROOC>WSOC。经7 a复垦,水溶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易氧化态有机碳和轻组有机碳较复垦1 a土壤分别提高20%~100%、10.31%~68.29%、60%~186.83%和15.29%~141.28%。不同处理间,单施有机肥对WSOC、DSOC、ROOC和LSOC量的增加作用优于有机无机配施和单施化肥,与不施肥相比,增加幅度分别为8.33%~166.67%、19.78%~48.74%、23.7%~121.76%和38.24%~189.29%。4种活性有机碳之间均具有显著相关性,其中DSOC与ROOC和LSOC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达0.952 4和0.901 8。【结论】总体上,采煤塌陷区表土剥离覆土型复垦土壤,在等养分量投入的情况下,单施有机肥有利于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增加和土壤养分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垦土壤 水溶性有机 可溶性有机 氧化有机 轻组有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带状覆盖对土壤团聚体及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吴海梅 逄蕾 +4 位作者 路建龙 张旭辉 郑浩飞 杨楠 周彦莉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87-195,共9页
利用田间定位试验研究旱区秸秆带状覆盖下土壤团聚体含量及团聚体有机碳分布。设4种覆盖措施:白膜双垄沟覆盖(TW)、黑膜双垄沟覆盖(TB)、秸秆带状覆盖(TM),以平作无覆盖为对照(TN),采用干筛法和湿筛法共同测定团聚体分布特征及团聚体总... 利用田间定位试验研究旱区秸秆带状覆盖下土壤团聚体含量及团聚体有机碳分布。设4种覆盖措施:白膜双垄沟覆盖(TW)、黑膜双垄沟覆盖(TB)、秸秆带状覆盖(TM),以平作无覆盖为对照(TN),采用干筛法和湿筛法共同测定团聚体分布特征及团聚体总有机碳、团聚体易氧化态有机碳含量。结果表明,≥0.25 mm的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含量在69.29%以上,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则集中在<0.25 mm粒径;0~5、5~10、10~20 cm土层,TM处理较TN处理显著提高2~<5 mm和1~<2 mm粒径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含量,2~<5 mm粒径分别提高54.38%、21.18%和60.91%,1~<2 mm粒径分别提高45.09%、27.04%和73.13%。TM处理促进了5~20 cm土层水稳性团聚体向≥0.25 mm粒径转化,TW处理促进了5~30 cm土层水稳定性团聚体向≥0.25 mm粒径转化。TM处理较TN处理提高了0~30 cm土层≥5 mm和0.25~<0.5 mm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和0~5 cm土层各粒径团聚体易氧化态有机碳含量;TW处理较TN处理降低了0~5 cm和20~30 cm土层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和5~10 cm土层各粒径易氧化态有机碳含量;TB处理较TN处理降低了0~5 cm土层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增加了10~30 cm土层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和团聚体易氧化态有机碳含量。可见TM处理提高了0~30 cm土层0.25~<5 mm和<0.074 mm粒径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含量,TB和TW处理提高了0~10 cm土层0.25~<5 mm粒径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含量,TM处理对团聚体有机碳和浅层团聚体易氧化态有机碳含量有促进作用,TW和TB处理对浅层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和团聚体易氧化态有机碳含量有消极作用。本研究结果可充实该地区有关土壤固碳和土壤可持续利用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 土壤团聚体 氧化有机 秸秆带状覆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稻作模式下稻田土壤活性有机碳变化动态 被引量:32
13
作者 展茗 曹凑贵 +3 位作者 江洋 汪金平 乐丽鑫 蔡明历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2010-2016,共7页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稻鸭复合种养(RD)、间歇灌溉(RW)、常规淹水灌溉(CK)3种不同稻作模式下稻田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易氧化态有机碳(ROC)和微生物生物量碳(MBC)3种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3种稻作模式下土壤DOC、MB...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稻鸭复合种养(RD)、间歇灌溉(RW)、常规淹水灌溉(CK)3种不同稻作模式下稻田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易氧化态有机碳(ROC)和微生物生物量碳(MBC)3种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3种稻作模式下土壤DOC、MBC在水稻拔节-齐穗阶段含量最高;ROC在水稻整个生育期内变化平稳,没有表现出显著的阶段性差异.MBC受水稻生育期的影响最大;DOC受水稻生育期和稻作模式的影响均较大;而ROC主要受稻作模式的影响.与CK相比,RD能显著提高土壤DOC和ROC及其有效率;而RW极显著降低了DOC及其有效率,明显提高了ROC及其有效率.3处理间MBC及微生物熵均没有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鸭共作 常规淹水灌溉 间歇灌溉 土壤可溶性有机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土壤氧化有机
原文传递
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43
14
作者 邱晓蕾 宗良纲 +3 位作者 刘一凡 杜霞飞 罗敏 汪润池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045-1052,共8页
结合在有机农场近10年的定位研究,通过同步采样分析,比较了有机种植和常规种植两种不同模式下土壤团聚体组成、分配及团聚体内有机碳组分的差异.结果表明,常规种植模式下随着团聚体粒级的减小,团聚体4个粒级(>1 mm、1~0.5 mm、0.5~0.... 结合在有机农场近10年的定位研究,通过同步采样分析,比较了有机种植和常规种植两种不同模式下土壤团聚体组成、分配及团聚体内有机碳组分的差异.结果表明,常规种植模式下随着团聚体粒级的减小,团聚体4个粒级(>1 mm、1~0.5 mm、0.5~0.25 mm和<0.25 mm)的含量均值分别为23.75%、15.15%、19.98%和38.09%,而有机种植模式下各粒级团聚体(>1 mm、1~0.5 mm、0.5~0.25 mm和<0.25 mm)的含量分别为9.73%、18.41%、24.46%和43.90%,<0.25 mm微团聚体含量显著高于常规种植.有机种植模式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7.95 g·kg-1和1.51 g·kg-1.有机种植模式下相同粒级间,团聚体中重组有机碳平均含量显著高于常规种植,且重组有机碳在<0.25 mm这部分稳定性有机碳主要储存场所的微团聚体中富集.有机种植模式下易氧化态碳在>1 mm大团聚体中的含量显著高于常规种植,其它粒级间没有显著差异,易氧化态碳在>1 mm大团聚体中富集.有机种植模式增加了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缓解了耕作对团聚体的破坏,并增强了有机碳的稳定性.有机种植有利于土壤固碳,这为进一步加快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种植 土壤固 土壤团聚体 重组有机 易氧化态碳
原文传递
土壤碳收支对秸秆与秸秆生物炭还田的响应及其机制 被引量:32
15
作者 侯亚红 王磊 +1 位作者 付小花 乐毅全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655-2661,共7页
秸秆直接还田与秸秆炭化还田是目前最主要的秸秆还田措施.由于秸秆与秸秆生物炭结构和性质的差异以及还田过程的差异,其还田后的土壤呼吸和土壤碳收支必然有显著差异.采用室外盆栽的方式,以地肤草为目标植物,系统研究了土壤呼吸与土壤... 秸秆直接还田与秸秆炭化还田是目前最主要的秸秆还田措施.由于秸秆与秸秆生物炭结构和性质的差异以及还田过程的差异,其还田后的土壤呼吸和土壤碳收支必然有显著差异.采用室外盆栽的方式,以地肤草为目标植物,系统研究了土壤呼吸与土壤碳收支对多种秸秆与秸秆生物炭还田的响应及其可能的机制.结果表明,秸秆生物炭还田的土壤呼吸[均值为21.69μmol·(m2·s)-1]显著低于秸秆直接还田[均值为65.32μmol·(m2·s)-1],土壤有机碳含量(均值为20.40 g·kg-1)和植物的固碳量(平均植物生物量138.56 g)均高于秸秆直接还田(均值为17.76 g·kg-1和76.76 g);考虑了生物炭制备过程的碳丢失后,秸秆生物炭还田的土壤碳收支仍显著高于秸秆直接还田,是一种较低碳的秸秆还田模式;秸秆直接还田显著促进土壤脱氢酶活性﹑土壤β-糖苷酶活性和土壤活性微生物量,因此导致较高的土壤呼吸,而生物炭还田土壤的微生物活性普遍较低;秸秆生物炭的易氧化态碳含量和可生物降解性均显著低于秸秆对照,表明秸秆生物炭稳定性较高,难以被土壤微生物降解利用,因此其还田后土壤微生物活性普遍较低,秸秆碳可在土壤中长期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秸秆 土壤呼吸 收支 微生物活性 易氧化态碳
原文传递
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对赣中地区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15
16
作者 杜满义 范少辉 +4 位作者 刘广路 漆良华 郭宝华 唐晓鹿 肖复明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2897-2904,共8页
选取江西省安福县15年撂荒地和3种林地(毛竹林人工林、木荷次生林、杉木人工林),研究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对土壤有机碳库以及活性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样地的土壤总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热水浸提有机碳和易氧化态碳均表现为毛竹... 选取江西省安福县15年撂荒地和3种林地(毛竹林人工林、木荷次生林、杉木人工林),研究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对土壤有机碳库以及活性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样地的土壤总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热水浸提有机碳和易氧化态碳均表现为毛竹人工林>杉木人工林>木荷次生林>撂荒地;与对照(撂荒地)相比,3种林地的土壤有机碳含量、碳储量及活性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递减,表层富集现象明显;不同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分配比例明显不同,其中,土壤易氧化态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最大,微生物生物量碳所占比例最小,土壤总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热水浸提有机碳和易氧化态碳间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后三者表征了土壤中活性较高部分碳的含量,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较敏感,可以作为评价赣中地区土壤质量和肥力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有机 微生物生物量 热水浸提有机 易氧化态碳赣中地区
原文传递
红松阔叶混交林不同演替阶段土壤活性有机碳的研究 被引量:27
17
作者 刘振花 陈立新 王琳琳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098-1103,共6页
采用对比分析方法,研究了红松阔叶混交林不同演替阶段(形成阶段、发展阶段、稳定阶段和顶级群落)、不同土层各形态土壤活性有机碳变化。结果表明: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微生物量碳(MBC)和易氧化态碳(EOC)含量均随着演替的进展呈上升... 采用对比分析方法,研究了红松阔叶混交林不同演替阶段(形成阶段、发展阶段、稳定阶段和顶级群落)、不同土层各形态土壤活性有机碳变化。结果表明: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微生物量碳(MBC)和易氧化态碳(EOC)含量均随着演替的进展呈上升趋势。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易氧化态碳含量均随着土层深度加深而递减。其中,不同演替阶段易氧化态碳占总有机碳比率随剖面加深有规律地下降,而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比率随剖面从上到下均表明出上升趋势。A层土壤水溶性碳和微生物量碳占总有机碳比率最大,C层易氧化态碳占总有机碳比率明显高于A层和B层。土壤有机碳总量与各活性有机碳之间以及各类活性有机碳碳与土壤养分之间的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水平或极显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有机 溶解性有机 易氧化态碳 微生物量
原文传递
休耕轮作对农田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被引量:8
18
作者 徐光辉 王洋 +3 位作者 王继红 于锐 崔政武 杨阳 《土壤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97-901,共5页
以休耕轮作13年黑土农田为研究对象,探讨耕层土壤中微生物量碳(MBC)对不同耕作方式的响应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耕层土壤中,休耕轮作下覆盖带、休闲带MBC平均含量分别比常规耕作高17.27%、8.92%(P<0.05);覆盖带MBC含量比种植带和... 以休耕轮作13年黑土农田为研究对象,探讨耕层土壤中微生物量碳(MBC)对不同耕作方式的响应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耕层土壤中,休耕轮作下覆盖带、休闲带MBC平均含量分别比常规耕作高17.27%、8.92%(P<0.05);覆盖带MBC含量比种植带和休闲带高17.64%、7.66%(P<0.05)。MBC含量土层差异极显著(P<0.01),休耕轮作和常规耕作处理下表层土壤MBC含量明显高于下层土壤,休耕轮作的三个条带及常规耕作下的MBC均随土壤深度降低而降低;0~10 cm土层MBC含量显著高于10~20 cm、20~40 cm土层。休耕轮作及常规耕作条件下MBC含量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达极显著差异水平(P<0.01),土壤MBC的变化主要受到土壤活性组分与水热状况的影响,土壤MBC与易氧化态碳(EOC)、水溶性碳(DOC)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休耕轮作有利于耕层中水分与温度的保持,为微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存条件,更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促进MBC含量高于常规耕作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耕轮作 微生物量 易氧化态碳 水溶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