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星系中分子气体与恒星形成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高扬 肖婷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21-138,共18页
星系中气体转化为恒星的过程决定了星系的结构和演化,因此研究恒星形成最直接的原料--分子气体的含量、分子气体形成恒星的规律以及会受哪些物理机制的影响,对于理解星系的形成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观测技术和设备(尤其是射... 星系中气体转化为恒星的过程决定了星系的结构和演化,因此研究恒星形成最直接的原料--分子气体的含量、分子气体形成恒星的规律以及会受哪些物理机制的影响,对于理解星系的形成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观测技术和设备(尤其是射电望远镜)的发展,天文学家可以在不同尺度上探测到越来越多星系的多种分子多种能级跃迁的谱线。首先,介绍了探测分子气体的多种方法和新的发现;然后基于CO巡天数据和致密分子气体数据,分别在统计上讨论了分子气体分布及分子气体含量与恒星形成率之间的紧密关系,并与小尺度上的恒星形成理论进行了比较;最后,结合影响星系演化的物理过程,讨论活动星系核、星系形态以及星系所处环境对分子气体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系形成和演化 星际介质 恒星形成 分子气体 星系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31星族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刘成 赵刚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34-454,共21页
仙女座星系(又称M31)是研究旋涡星系形成和演化的理想实验室。与银河系结构类似,M31包含以下几个基本成分:核、核球、盘和晕等。介绍了对M31各个结构在观测和理论研究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简要回顾了自哈勃空间望远镜升空以来对M31核中... 仙女座星系(又称M31)是研究旋涡星系形成和演化的理想实验室。与银河系结构类似,M31包含以下几个基本成分:核、核球、盘和晕等。介绍了对M31各个结构在观测和理论研究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简要回顾了自哈勃空间望远镜升空以来对M31核中结构的观测进展;介绍了核球的两种可能形成机制,并通过观测数据与模型结果的对比,发现M31核球可能同时包含一个经典核球和一个中心类似盒棒的赝核球;总结了盘的星族成分和星际介质的最新观测结果,并据此分别推导出了M31盘上的元素丰度梯度和恒星形成率等。最后,重点总结了晕的可能形成历史,以及球状星团的分布和特征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与银河系类似,M31也可能存在内晕和外晕的双结构特征,这表明M31晕与银河系可能有相似的形成历史。此外,通过对晕中潮汐星流的细致研究发现,M31可能有一个比银河系更加复杂的吸积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系 M31 星团 恒星 星系形成和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宇宙大尺度结构数值模拟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唐林 林伟鹏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36-172,共37页
宇宙的结构是由初始密度扰动发展而成的。在引力和宇宙膨胀的作用下,初始密度扰动不断增长,经过线性和非线性阶段,逐渐演化为现今的宇宙结构。在一个给定的宇宙学模型下,可以用一系列动力学方程来描述宇宙中暗物质和重子物质的运动及演... 宇宙的结构是由初始密度扰动发展而成的。在引力和宇宙膨胀的作用下,初始密度扰动不断增长,经过线性和非线性阶段,逐渐演化为现今的宇宙结构。在一个给定的宇宙学模型下,可以用一系列动力学方程来描述宇宙中暗物质和重子物质的运动及演化历史。在过去的几十年间,随着算法的完善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从最初几十个粒子的纯引力模拟到1010个粒子在秒差距量级的多体加流体动力学模拟,大量不同的数值模拟技术被用来研究宇宙结构的形成和演化。在这个过程中,数值模拟的分辨率和精度不断提高,模型中对重子物质物理过程的描述也越来越完善。这些模拟技术与观测结果相结合,使人们对宇宙的大尺度结构以及星系团的形成和演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观测的发展方向和设备研发。不同数值模拟结果在纯引力研究方面得到了较好的统一,但不同的星系模型使得流体模拟的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宇宙大尺度结构 星系形成和演化 数值模拟 多体动力学 流体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AMOST巡天的银河系结构演化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刘超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346-1362,共17页
银河系至少是目前唯一能够获得单个恒星三维空间和运动信息的星系,这使得它成为我们得以详细研究的最重要的星系.更好地了解银河系的组成及其演化在星系天文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Hipparcos时代以来,人们开始以数以万计的恒星为样... 银河系至少是目前唯一能够获得单个恒星三维空间和运动信息的星系,这使得它成为我们得以详细研究的最重要的星系.更好地了解银河系的组成及其演化在星系天文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Hipparcos时代以来,人们开始以数以万计的恒星为样本研究银河系,这使我们能够在太阳附近发现许多新现象.SDSS和2MASS等巡天将我们的视野扩展到银河系的更大体积,在恒星晕中发现了丰富的子结构.LAMOST巡天提供了1000多万个恒星光谱,极大地推动了我们对银河系的了解.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基于LAMOST巡天观测数据开展的银河系研究新进展,特别是在银河系恒星晕的结构与演化、银河系外盘的形态与非稳态运动,以及银河系动力学质量和本地暗物质密度等方面进行了重点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河系 银河星系结构 银河系运动学和动力学 星系形成和演化
原文传递
活动星系核
5
作者 王建民 《科学观察》 2020年第4期33-37,共5页
从1940年代开始,天文学家发现某些星系的核区具有完全不同于星系其他区域的光谱,呈现出非恒星特性。这表明核区辐射不再是由恒星产能主导,从此拉开活动星系核(以下简称AGN)研究的序幕。1963年发现的以大红移和高辐射光度为特征的类星体... 从1940年代开始,天文学家发现某些星系的核区具有完全不同于星系其他区域的光谱,呈现出非恒星特性。这表明核区辐射不再是由恒星产能主导,从此拉开活动星系核(以下简称AGN)研究的序幕。1963年发现的以大红移和高辐射光度为特征的类星体将AGN研究推到天文和物理学的前沿,直到今日AGN又与星系形成和演化、大质量双黑洞低频引力波辐射探测密切结合在一起,研究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星系 类星体 星系形成和演化 双黑洞 辐射探测 引力波 核区 AGN
原文传递
视界
6
《中学生天地(高中综合版)(B版)》 2024年第4期6-6,共1页
一个国际天文学家小组报告称,他们发现了一个由至少20个大质量星系组成的巨型天体结构,这个结构被称为“宇宙藤蔓”,大小约为1300万物理光年。研究人员通过詹姆斯·韦布太空望远镜和哈勃太空望远镜的观测揭示了这个结构的存在。“... 一个国际天文学家小组报告称,他们发现了一个由至少20个大质量星系组成的巨型天体结构,这个结构被称为“宇宙藤蔓”,大小约为1300万物理光年。研究人员通过詹姆斯·韦布太空望远镜和哈勃太空望远镜的观测揭示了这个结构的存在。“宇宙藤蔓”是一个极其长且巨大的结构,由至少20个大质量星系和6个密度过高的星系组成,总质量约为2600亿太阳质量。该结构被认为是星系团的祖先,对于理解星系形成和演化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系 太空望远镜 太阳质量 星系形成和演化 藤蔓 视界 小组报告 天文学家
原文传递
现代宇宙学中的数值模拟技术和应用 被引量:7
7
作者 冯珑珑 朱维善 《中国科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87-707,共21页
宇宙尺度上物理过程的多样性和高度非线性使数值模拟成为现代宇宙学必不可少的研究手段,它不仅可以细致追踪宇宙结构的形成和演化历史,同时也为观测和理论模型的检验建立了一个桥梁.本文将总结计算宇宙学领域技术方法的最新发展,包括无... 宇宙尺度上物理过程的多样性和高度非线性使数值模拟成为现代宇宙学必不可少的研究手段,它不仅可以细致追踪宇宙结构的形成和演化历史,同时也为观测和理论模型的检验建立了一个桥梁.本文将总结计算宇宙学领域技术方法的最新发展,包括无碰撞粒子N体数值模拟技术,引入重子物理的计算流体方法.在此基础上,我们将针对现代宇宙学的核心科学问题,简要综述数值模拟技术在面向下一代巡天观测,尤其是暗物质和暗能量探测方面的实际应用.此外,我们选择性地讨论了数值模拟在第一代恒星和反馈作用、宇宙中的气体吸积和恒星形成,以及高红移星系盘的形成研究中所发挥的作用.因应下一代大规模巡天的开展和超级计算技术的快速进步,我们也展望了在未来十年计算宇宙学和相关科学可能取得的进展及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宇宙学 数值模拟技术 暗物质 暗能量 星系形成和演化
原文传递
天文大数据"重塑"银河系考古
8
《新华月报》 2022年第9期83-84,共2页
千百年来,人们为了认识这广袤银河和浩瀚宇宙,从未停止过探索的脚步。如今,一只只瞄向宇宙的“观天巨眼”帮助科学家逐步看清了银河系早期的形成演化历史,翻开了银河史册的重要篇章。作为盘星系的普通代表,银河系史册将成为天文学家理... 千百年来,人们为了认识这广袤银河和浩瀚宇宙,从未停止过探索的脚步。如今,一只只瞄向宇宙的“观天巨眼”帮助科学家逐步看清了银河系早期的形成演化历史,翻开了银河史册的重要篇章。作为盘星系的普通代表,银河系史册将成为天文学家理解星系形成和演化,追溯从极早期宇宙一直到今天所发生的精彩故事的经典之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早期宇宙 银河系 星系 星系形成和演化 形成演化 天文大数据 天文学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