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显——隐”的经纬——高行健长篇小说文本结构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王孟图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88-92,96,共6页
在小说这一文类范畴中,尤其是鸿篇巨制的长篇小说,其独特的文本结构方式往往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而高行健的长篇小说《灵山》和《一个人的圣经》,无疑是将小说的独特结构方式演绎出丰富审美意蕴的经典个例。本文探讨了高行健长篇小说... 在小说这一文类范畴中,尤其是鸿篇巨制的长篇小说,其独特的文本结构方式往往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而高行健的长篇小说《灵山》和《一个人的圣经》,无疑是将小说的独特结构方式演绎出丰富审美意蕴的经典个例。本文探讨了高行健长篇小说的文本结构问题、高行健长篇小说中"显"在的结构设置上的重要特征——奇偶章节间的独立叙述人称交织接替、"中国套盒"(或"俄罗斯套娃");高行健长篇小说"显"在结构之后所"隐"潜的深度美学意味——大型的对话、重复(或反复)的美。通过"显—隐"的小说文本经纬的展现,形成泾渭分明的高行健长篇小说的文本结构问题的系统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行健 长篇小说 文本结构 在结构方式 “隐”潜美学意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散文结构 被引量:8
2
作者 陈剑晖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24-30,共7页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人主体的解放和散文艺术空间的拓展,散文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即由原来的单一形式结构演化为情绪结构、意识结构、意象结构和寓言结构。本文结合90年代的散文创作对这几种结构进行了分析,并进而探讨了散文的显在...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人主体的解放和散文艺术空间的拓展,散文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即由原来的单一形式结构演化为情绪结构、意识结构、意象结构和寓言结构。本文结合90年代的散文创作对这几种结构进行了分析,并进而探讨了散文的显在结构和潜在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文 散文结构 显在结构 在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沦》的隐在结构及其思想渊源 被引量:1
3
作者 陆克寒 《常州师专学报》 2002年第5期4-6,10,共4页
卢梭思想对郁达夫的影响虽多有论者涉及却难脱浮泛、肤浅之弊,其因在于缺乏对文本的深邃研析。本文以《沉沦》为艺术个案,挖掘小说的隐在结构,并追索决定这一隐在结构的卢梭思想资源。由文本形式的特殊性而探究其思想渊源,是本文的学术... 卢梭思想对郁达夫的影响虽多有论者涉及却难脱浮泛、肤浅之弊,其因在于缺乏对文本的深邃研析。本文以《沉沦》为艺术个案,挖掘小说的隐在结构,并追索决定这一隐在结构的卢梭思想资源。由文本形式的特殊性而探究其思想渊源,是本文的学术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沦》 显在结构 在结构 小说 郁达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名优之死》的隐喻结构:性别权力和社会权力抗衡的悲剧
4
作者 杨润秋 《艺术广角》 1998年第3期33-35,共3页
田汉的三幕剧《名优之死》历来被这样一种批评模式阐释着:名优刘振声是一个坚持生活真理忠于艺术的老艺人,杨大爷是欺侮和压迫艺人的旧社会恶势力代表。刘振声痛恨自己的女弟子名旦刘凤仙被流氓头子杨大爷引诱腐蚀,并公开和杨大爷作斗争... 田汉的三幕剧《名优之死》历来被这样一种批评模式阐释着:名优刘振声是一个坚持生活真理忠于艺术的老艺人,杨大爷是欺侮和压迫艺人的旧社会恶势力代表。刘振声痛恨自己的女弟子名旦刘凤仙被流氓头子杨大爷引诱腐蚀,并公开和杨大爷作斗争,结果却悲愤而死。由此宣扬了正义与邪恶势力的斗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权力 社会权力 隐喻 凤仙 恶势力 艺术 显在结构 批评模式 田汉 抗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国花园的坍塌——新解顾城诗歌《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被引量:1
5
作者 李金凤 《枣庄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64-68,共5页
本文试图借用"解构主义"的双重读法解读顾城的诗歌《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从显层结构看,顾城用幻想和任性营造了一座灿烂和谐、至纯至美的天国花园,暗含于诗歌文本的潜在结构则建构了一座孤独、绝望与死亡的墓园,这两种意... 本文试图借用"解构主义"的双重读法解读顾城的诗歌《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从显层结构看,顾城用幻想和任性营造了一座灿烂和谐、至纯至美的天国花园,暗含于诗歌文本的潜在结构则建构了一座孤独、绝望与死亡的墓园,这两种意义结构都是真实的,然而却处于对立和冲突的位置。"潜在结构"并没有加深"显在结构"的意义,而是威胁和消解了"显在结构"的存在,造就了天国花园的坍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城 天国花园 坍塌 显在结构 在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狂人日记》多重意蕴阐释 被引量:2
6
作者 解德枫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2年第3期47-50,共4页
《狂人日记》,就其显在结构和表层的社会意义而言,是一篇“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的控诉书,就其隐在结构和作者的主观心灵投射而言,它又是一篇忏悔和绝望之作。运用文本细读和传记批评的方法,可对其复杂的意蕴作出阐释。
关键词 显在结构 在结构 复调 反讽风格 小说创作 鲁迅 《狂人日记》 意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淑创作简论 被引量:2
7
作者 杨国华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90-96,共7页
罗淑,四川简阳人,生于1903年。她早年在乡下及成都读书,1929年赴法国留学。1933年回国后,曾在上海从事翻译和教育工作。1936年,她在巴金、靳以合编的《文季月刊》上发表了处女作《生人妻》,受到文艺界的重视,此后便在文坛上辛勤耕耘。1... 罗淑,四川简阳人,生于1903年。她早年在乡下及成都读书,1929年赴法国留学。1933年回国后,曾在上海从事翻译和教育工作。1936年,她在巴金、靳以合编的《文季月刊》上发表了处女作《生人妻》,受到文艺界的重视,此后便在文坛上辛勤耕耘。1938年2月,不幸于产后被误诊而病逝。罗淑的作品不多,主要有短篇小说集《生人妻》、《地上的一角》和小说散文集《鱼儿坳》。她的创作生涯也不长,前后不过一年多。然而,她却在短促的时间内,以“自己的声音”显示了独特的创作个性,以其有限的作品开拓了自己独有的艺术天地,“以她留下来不多的几篇文字活在人心”,从而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确立了她光辉的文学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淑 创作简论 《生人妻》 盐工 作品 作家 显在结构 三十年代 沱江流域 在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隐含文本论析 被引量:1
8
作者 武彦君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期73-76,共4页
王蒙的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发表后 ,批评家的阐释已成定论 ,但当代读者的阅读经验却与之悖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由于作品具有两重结构、双重视角———显在的和潜在的。显在结构呈现的是青年人林震同区委组织部存在的官... 王蒙的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发表后 ,批评家的阐释已成定论 ,但当代读者的阅读经验却与之悖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由于作品具有两重结构、双重视角———显在的和潜在的。显在结构呈现的是青年人林震同区委组织部存在的官僚主义和干部思想老化现象的斗争 ,潜在结构隐含的是刘世吾对自己的革命热情衰退的不满。显在结构和隐含结构的互补互动构成了作品的隐含文本 :林震实为过去时态的“少共”王蒙的象征 ,刘世吾则是现在时态中作家心灵冲突的投影 ,通过对自身成长链条上的两个环节的描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在结构 隐含结构 隐含文本 短篇小说 官僚主义 生活体验 王蒙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丑都在情欲之间——解读《梅岭之春》
9
作者 罗岗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1992年第1期51-56,共6页
张资平的短篇小说《梅岭之春》作为他男女小说中的一部,仍然是结合社会大背景编演着男女悲欢离合的故事,但这部小说的特异之处在于,显在的故事表层还隐包着一个男女情欲冲突以及由这种种突带来的生的困惑的潜在结构。作品的双重意义结... 张资平的短篇小说《梅岭之春》作为他男女小说中的一部,仍然是结合社会大背景编演着男女悲欢离合的故事,但这部小说的特异之处在于,显在的故事表层还隐包着一个男女情欲冲突以及由这种种突带来的生的困惑的潜在结构。作品的双重意义结构显示出小说女主人公保瑛的悲剧不仅是弱小个人与强大社会间的悲剧性冲突的小小缩影,也是近代人内心情欲冲突的折射。而男主人公吉叔父形象则完全暴露了张资平的旧式文人的风流自赏、寻花问柳的轻薄心态,降低了作品的美学品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比多 情欲 困惑 显在结构 在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克思哲学生活观的理论支点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福民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23-27,共5页
关键词 马克思哲学 理论支点 生活观 马克思生活哲学 社会生活 生活本质 感性直观 显在结构 内在规律 深层结构
原文传递
人物与灵魂的深度——评李佩甫的长篇小说《生命册》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学谦 《芒种》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7-49,共3页
《生命册》的结构是对《红蚂蚱绿蚂蚱》的一次大规模的扩建。在《红蚂蚱绿蚂蚱》中隐藏的虚的城市在《生命册》中被建造成实际的存在,城市这一元成为整个叙事的显在结构,吴志鹏和骆驼的淘金之旅承担着这种叙事,叙述者那种对于土地的... 《生命册》的结构是对《红蚂蚱绿蚂蚱》的一次大规模的扩建。在《红蚂蚱绿蚂蚱》中隐藏的虚的城市在《生命册》中被建造成实际的存在,城市这一元成为整个叙事的显在结构,吴志鹏和骆驼的淘金之旅承担着这种叙事,叙述者那种对于土地的眷恋、怀念之情由吴志鹏直接抒发出来;吴志鹏的土地“背景”由老姑父、梁五方、虫嫂、春才等人的故事构成,是整部作品结构的另一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 长篇小说 李佩甫 灵魂 人物 显在结构 作品结构 叙述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