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晚期现代性青年的境遇及其社会心态 |
于志强
|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3
|
|
2
|
吉登斯晚期现代性理论述评 |
刘谦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5
|
|
3
|
论晚期现代性的政治诉求 |
郑少东
|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
2011 |
0 |
|
4
|
由晚期现代性而来的生活政治 |
郑少东
|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
2010 |
0 |
|
5
|
“朋克养生”的文化表征及反思--晚期现代性的视阈 |
胡冰
|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2
|
|
6
|
晚期现代性与《纠正》中男性的抑郁症 |
刘露
|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0 |
|
7
|
论吉登斯晚期现代性的生活政治理论 |
陈曲
|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CSSCI
|
2018 |
0 |
|
8
|
晚期现代性个体认同的网络建构 |
吴茜
|
《新闻研究导刊》
|
2020 |
0 |
|
9
|
晚期现代性批判理论:吉登斯对马克思的解读与批判 |
李红专
|
《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1
|
|
10
|
情动层面的晚期现代性诊断:倪迢雁的负面情感美学 |
郜乐凡
|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CSSCI
|
2022 |
1
|
|
11
|
现代性晚期社会中的继续教育 |
李玉娟
|
《成人教育》
|
1999 |
1
|
|
12
|
吉登斯“反思性现代性”理论述评 |
张钰
张襄誉
|
《社会》
北大核心
|
2002 |
10
|
|
13
|
自我作为“自反性任务”概念和终身学习的道德维度 |
赵康
|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7
|
|
14
|
终身学习,吉登斯的自我认同观和道德维度:一个批判分析 |
赵康
|
《外国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4
|
|
15
|
当现实走到启蒙的前面——超级现代性的哲学批评 |
胡大平
|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6
|
|
16
|
超级现代性理论蠡测 |
胡大平
|
《世界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1
|
|
17
|
布景现实 |
汤孟禅
汤桦
|
《当代建筑》
|
2023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