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泾河流域景观稳定性与类型转换机制 被引量:14
1
作者 谢高地 甄霖 +1 位作者 杨丽 郭广猛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693-1698,共6页
以泾河流域为例研究景观格局的变化.结果表明,泾河流域1986~2000年间,景观结构变化不大,以草地景观和耕地景观为主.草地景观和农耕地景观占流域总面积的85%以上,其次为林地景观,约占10%,其他景观类型仅占5%左右,说明流域的宏观景观格... 以泾河流域为例研究景观格局的变化.结果表明,泾河流域1986~2000年间,景观结构变化不大,以草地景观和耕地景观为主.草地景观和农耕地景观占流域总面积的85%以上,其次为林地景观,约占10%,其他景观类型仅占5%左右,说明流域的宏观景观格局不会在10~20年的时间尺度上发生结构性改变.大流域内景观类型之间可以相互转换,在5年和10年尺度上,主导景观类型的自稳定强度均在89%以上,转换为其他类型的强度在11%以内.不同景观类型组分中,占比例越小的景观类型转换为其他类型或消失的速度越快.同一大类景观类型中的亚景观类型之间相互转换幅度较大.流域内景观特征表现出一定的时空变化规律.从上游到下游,景观特征变化的趋势是优势度、聚集度增加,分维数下降,斑块密度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在时间尺度上,优势度、聚集度下降,分维数保持稳定,斑块密度增加.自2000年实行草地围封和退耕还林政策以来,泾河流域NDVI低值区由7.4%减至0.8%,NDVI高值区由29.8%减至25.1%,较高值区由18.3%增加到25.7%,最高值区由2.3%增至5.5%,表明该流域景观质量呈现增高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泾河流域 景观宏观稳定性 景观类型转换 景观特征时空变化 景观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0a来霍林河流域下游沿岸湿地景观格局演变 被引量:10
2
作者 卢晓宁 邓伟 张树清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29-837,共9页
以干旱半干旱生态脆弱区霍林河流域下游沿岸洪泛湿地为研究对象,利用1954和1964年地形图,1986、1996和2000年的TM遥感影像作为基本信息源,在GIS支持下,建立湿地空间数据库,通过对不同时期各湿地景观类型进行景观变化过程、景观格局指数... 以干旱半干旱生态脆弱区霍林河流域下游沿岸洪泛湿地为研究对象,利用1954和1964年地形图,1986、1996和2000年的TM遥感影像作为基本信息源,在GIS支持下,建立湿地空间数据库,通过对不同时期各湿地景观类型进行景观变化过程、景观格局指数和景观转换过程分析,揭示近50 a来霍林河流域下游沿岸湿地景观格局动态及规律。研究发现,沼泽湿地是霍林河流域下游沿岸的主导湿地景观类型,次之为河流湖泊湿地,人工湿地比重小。研究区内湿地面积的减少以沼泽湿地的贡献量最大,这是由于大面积的沼泽湿地退化为盐碱地和草地,沼泽湿地景观破碎化表现突出。河流湖泊湿地在研究时期内则表现出最快的变化速度,年均动态度达到2.60%,它的这种减少变化是由数量众多的小斑块退化为盐碱地和沼泽湿地导致。水库坑塘景观变化受流域发展水利及霍林河径流量大小控制,水田湿地则主要受后者作用。共同的一点是,受霍林河1998年特大历史洪水泛滥影响,研究区内大面积盐碱地、沼泽湿地和草地转换为河流湖泊湿地,与此同时也有大面积草地和盐碱地转换为沼泽湿地,导致两种自然湿地景观类型在2000年表现出面积扩大,景观破碎化降低,整体性增强的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洪水脉冲在退化湿地景观恢复中的生态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林河 湿地景观 景观格局指数 景观动态 景观转换 GIS FRAGSTAT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博斯腾湖小湖区湿地景观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张皓 李新国 +1 位作者 闫凯 刘彬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533-2540,共8页
以博斯腾湖小湖区为研究区,采用5个不同时期的Landsat影像为主要数据源,运用景观转换系数和重心迁移模型对1996-2015年研究区湿地景观变化进行分析,以揭示博斯腾湖小湖区的景观变化类型与景观的重心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近20年有... 以博斯腾湖小湖区为研究区,采用5个不同时期的Landsat影像为主要数据源,运用景观转换系数和重心迁移模型对1996-2015年研究区湿地景观变化进行分析,以揭示博斯腾湖小湖区的景观变化类型与景观的重心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近20年有地表水的湿地与旱地的重心变化强烈,1996-2001年有地表水的湿地重心变化达到最大值,向西南迁移10.57km,旱地重心变化也达到最大值,向东南迁移8.78km。(2)近20年明水与旱地的重心迁移呈顺时针向心偏移。(3)稳定型景观是研究区的主要构成类型,占总类型的89.72%,非稳定型景观保持在总类型的11.28%,研究区湿地景观变化逐渐呈稳定趋势。研究表明,气候因素、湖泊水位和区域湿地保护措施是影响研究区湿地景观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变化 景观转换系数 重心迁移模型 Landsat影像 博斯腾湖小湖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株潭生态绿心林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 被引量:7
4
作者 唐源远 沈守云 +2 位作者 陆禹 詹文 袁滔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77-86,共10页
【目的】研究长株潭生态绿心林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探讨驱动因子和发展趋势,为林地景观保护和长株潭生态绿心建设提供参考。【方法】以2003、2008、2013、2018年4期矢量数据为基础,采用景观转移矩阵、相关性分析、景观格局指数进行分析... 【目的】研究长株潭生态绿心林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探讨驱动因子和发展趋势,为林地景观保护和长株潭生态绿心建设提供参考。【方法】以2003、2008、2013、2018年4期矢量数据为基础,采用景观转移矩阵、相关性分析、景观格局指数进行分析。【结果】1)林地占区域总面积的42.70%,与耕地交错形成生态绿心的基底。林地景观以慢生阔叶树组、一般公益林、人工林、风景林为主。2)林地景观总体呈现快速下降的趋势,2018年林地景观面积相比2003年减少了441.64 hm^(2)。2008—2013年减少面积206.53 hm^(2),占减少总面积的46.76%。因为景观基础数量和管理政策、制度的不一致,林地中各类景观动态变化呈现不同特征。3)减少的林地主要转变为建设用地和交通运输用地。由土地开发建设导致,主要受长株潭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政策影响。林地是土地开发利用的最终来源,必须加强林地监管与保护。4)林地面积与耕地面积变化正极显著相关,与其他用地面积变化负极显著相关,与人口数量、温度、建设用地和交通运输用地面积变化负显著相关。5)林地景观斑块密度、边缘密度、景观类型分维数增加,平均斑块面积、周长面积分维数、聚合度、连通性降低,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林地景观受耕地景观阻隔和建设用地蚕食。【结论】林地景观总体呈现快速下降趋势,景观趋于破碎化。人为干扰是林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同时林地景观变化还受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政策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地景观格局 景观类型转换 驱动因子 长株潭生态绿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扎龙湿地景观动态变化特征 被引量:41
5
作者 张玉红 苏立英 +1 位作者 于万辉 张洪云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31-142,共12页
扎龙湿地近35年来湿地景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定义了一套基于TM影像的适用于描述湿地景观变化的湿地分类系统,利用景观转换系数分析以5年为周期的时间尺度上湿地的转换幅度的变化,统计和分析了湿地从1979-2013期间景观转换系数的动... 扎龙湿地近35年来湿地景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定义了一套基于TM影像的适用于描述湿地景观变化的湿地分类系统,利用景观转换系数分析以5年为周期的时间尺度上湿地的转换幅度的变化,统计和分析了湿地从1979-2013期间景观转换系数的动态变化特征,总结了扎龙湿地景观动态变化主要为四类景观动态类型:A-小幅度规则型稳定景观,B-中幅度不规则型变化景观,C-幅度渐弱规则型稳定景观,D-大幅度不规则型变化景观。研究表明:扎龙湿地1979-2013年期间,湿地景观在前10年向湿生景观转换,但是转换的幅度越来越小;后20年,湿地转向干旱趋势。在不同的景观动态类型中A类小幅度规则型稳定景观所占面积最大,为973.60 km2,接近湿地面积的二分之一,主要集中在核心区和外围稳定的农田部分;D类大幅度不规则型变化景观面积最少,为311.92 km2,主要分布于人类干扰强烈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扎龙湿地 景观动态 景观转换幅度
原文传递
后工业文化景观资源转换策略研究(一)——文化生态艺术创作
6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09年第10期172-177,共6页
本文从文化生态系统的角度.以生态美学为理论指导,提出工业文化景观生态艺术创作的具体策略与方法。通过营造文化生态意境.诠释场地生态现象和创造生态艺术语言等创作过程,以其内在结构为参照系.对工业文化景观的文化生态艺术因子... 本文从文化生态系统的角度.以生态美学为理论指导,提出工业文化景观生态艺术创作的具体策略与方法。通过营造文化生态意境.诠释场地生态现象和创造生态艺术语言等创作过程,以其内在结构为参照系.对工业文化景观的文化生态艺术因子进行保护,选择.扬弃和重构,实现后工业文化景观创作中科学、艺术、生态和文化的高度完美统一.从而有效利用后工业文化景观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工业文化景观资源转换 策略 文化生态艺术 创作
原文传递
1998年特大洪水前后霍林河流域下游洪泛湿地景观变化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卢晓宁 王玲玲 孙志高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8-84,共7页
以1998年特大历史洪水为背景,基于遥感技术平台,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从时间尺度上进行单场洪水前后洪泛湿地景观格局的定量对比分析研究,通过特大历史洪水前后的景观动态变化、景观格局指数变化和景观转换变化三方面来揭示特大历史洪水... 以1998年特大历史洪水为背景,基于遥感技术平台,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从时间尺度上进行单场洪水前后洪泛湿地景观格局的定量对比分析研究,通过特大历史洪水前后的景观动态变化、景观格局指数变化和景观转换变化三方面来揭示特大历史洪水对退化洪泛湿地景观的恢复功效。结果表明:(1)霍林河1998年特大历史洪水对流域下游退化的洪泛湿地具有很好的恢复功效,且以自然湿地有恢复效应较强,人工湿地的作用效果甚微。(2)在特大历史洪水作用下霍林河流域下游洪泛湿地景观整体性和多样性提升,稳定性增强。(3)霍林河1998年特大历史洪水促进数量众多的河流湖泊湿地生成,与此同时原有河流湖泊湿地面积扩张,使得河流湖泊湿地整体性增强,这主要是缘于特大洪水提供的丰富水源使得河道附近的沼泽湿地,以及湖泡周边的盐碱地大量的演变为河湖湿地。(4)霍林河1998年特大历史洪水虽然对沼泽湿地亦具有一定的恢复功效,亦主要来源于河道附近的盐碱地的转换输入贡献,但效果不及河流湖泊湿地的显著,这可说明单次偶发的特大洪水可能较难起到彻底恢复退化洪泛湿地景观的功能,而要实现该目标,可能需要超标准洪水的频繁泛滥,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5)特大历史洪水在促进流域下游洪泛湿地景观扩张的同时,洪水的冲洗盐作用对流域的盐化环境亦具有很好的改善作用,因此亦可以通过增大洪水的泛滥来改善流域严峻的盐化环境。但是需要多大频次的、多大量级的洪水泛滥作用还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6)偶发的特大历史洪水虽然可以很好的实现河流湖泡湿地景观的恢复,但这种恢复的效果能持续多久,还需要进行更长时间序列的更新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林河 洪水 洪泛作用 湿地景观 景观转换
原文传递
博斯腾湖小湖区景观动态变化特征 被引量:1
8
作者 张皓 李新国 +1 位作者 闫凯 刘彬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3-30,共8页
以博斯腾湖小湖区为研究区,采用5个不同时期Landsat影像为基本数据源,利用景观转换系数,结合景观转化幅度,分析近22a博斯腾湖小湖区景观动态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近22a博斯腾湖小湖区湿生景观面积占50%~54%和旱地景观面积占46%~50%,... 以博斯腾湖小湖区为研究区,采用5个不同时期Landsat影像为基本数据源,利用景观转换系数,结合景观转化幅度,分析近22a博斯腾湖小湖区景观动态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近22a博斯腾湖小湖区湿生景观面积占50%~54%和旱地景观面积占46%~50%,旱地景观面积与湿生景观面积之间最大比例相差8%;1994~2001年景观转换幅度为172.8km2,占总面积的21.3%,向湿生景观转换阶段,总体上斑块向湿生景观转化;2001~2015年景观转换幅度为-168.7km2,占总面积的20.4%,向旱地景观转换阶段,总体上斑块向旱地景观转化;1994~2006年博斯腾湖小湖区以转换系数为±3的大面积景观转换为主,干湿动态变化强烈,变化强烈区主要分布在小湖区的北侧外缘区、内部变化较为缓和;2006~2015年湿地以转换系数为±1、±2的小面积景观转换为主,干湿动态变化相对缓和、稳定,小湖区内部景观类型变化弱,景观变化的主要发生区域在小湖区的外缘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动态变化 景观转化幅度 景观转换系数 Landsat影像 博斯腾湖小湖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